2020年天津市“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综合知识》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经 济

4.1 考点精讲

一、政治经济学

(一)物质资料生产

1.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

(1)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与自然经济相对立而存在。

(2)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3)人类历史上先后经历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2.市场经济

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1)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经济活动中交换行为;市场经济是优化资源配置。

(2)范畴不同: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

(3)阶段不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三)商品和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2)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四)货币职能和流通规律

1.货币的职能

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例】当某市的平均房价为人民币2万元/平方米时,大多数的市民购买不起房屋。此时,货币承担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答案】A

【解析】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A项正确,价值尺度是货币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B项错误,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C项错误,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D项错误,支付手段是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

(1)商品数量,正比;

(2)商品的价格水平,正比;

(3)货币流通速度,反比。

3.货币转化为资本

(1)商品流通公式:(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2)资本流通公式:(G—W—G),资本家预付一定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特点是货币运动中产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六)剩余价值

1.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创造

(1)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是指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资本的价值形式

依据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3.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例】某企业与工人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在3年内按现行工资水平付给工人工资。此后3年内,企业所在国发生了通货膨胀,并且企业经常以各种借口缩短中午休息时间。企业在3年经营当中获取了超过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更高的利润,那么该企业超出其它企业的利润的来源是(  )。

A.一部分工人工资与绝对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C.一部分工人工资和相对剩余价值

D.一部分工人工资、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A

【解析】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延长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缩短中午休息时间即属于此类;另外,由于通货膨胀,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减少了,因而,工资的一部分便被企业以价格的形式剥夺了。由此,企业通过以上两种途径获取了超额利润。因此答案选A。

4.剩余价值的分割

(1)商业利润

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2)利息

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报酬,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银行利润

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银行资本家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割。

(4)资本主义地租

实质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正常形式。

5.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

(1)资本循环

即产业资本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资本周转速度

衡量标准: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而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6.重要概念

(1)生产价格: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的总和。

(2)正常利润:为使厂商继续从事某种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利润水平。

(3)超额利润:超过市场平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4)平均利润: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v。

(6)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m/(c+v)。

(7)平均利润率: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实质:商品生产相对过剩

(2)根源: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3)双重作用:

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财富的巨大浪费;

对经济发展进行强制性的暂时调节。

(七)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国情决定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

【例】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采取的是(  )形式。

A.国家所有制

B.股份合作制

C.混合所有制

D.集体所有制

【答案】A

【解析】“全民所有制”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的经济范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体理性模式。是指全体人民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其产权具有不可分性,由全体人民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行使产权。现阶段我国以国家所有制作为全民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即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全民财产产权。因此答案选A。

长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a.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

c.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

第一,扩大就业渠道,减轻就业压力;

第二,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活跃市场,扩大竞争。

(3)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

按要素分配

实质是各要素主体按照要素的产权含量参加收入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例】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

A.生产的发展

B.效率的提高

C.社会的公平

D.内需的扩大

【答案】C

【解析】“提低”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基础性工作;“扩中”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高”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打非”即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以上方法都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所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