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孔德看来,“实证”一词具有真实、有用、肯定、(  )、相对几个方面的含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准确

B.精确

C.科学

D.正确

【答案】B

2.按照斯宾塞的观点,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事物的进化?(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由不确定到确定

B.由分散到凝聚

C.由同质到异质

D.由复杂到简单

【答案】D

二、填空题

1.孔德根据实证主义原则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案】形而上学阶段、神学阶段、实证或科学阶段

2.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蕴含着明显的______的系统论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

三、名词解释

1.三阶段规律(孔德)(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1)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用神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2)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乞灵于抽象的实体,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

(3)实证阶段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2.社会静力学(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静力学是孔德提出来的,是指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社会静力学核心的范畴是“秩序”,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3.社会有机论

答:斯宾塞依据生物有机体(生物)来推演社会有机体,从而说明社会的性质。斯宾塞在他的《社会学原理》第二卷的第二部分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著名论断。他首先指出,社会与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紧接着斯宾塞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进行比较,指出了彼此之间的不同:在有机整体和社会整体中,在要素的联系程度或构造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联系模式方面,有机系统和社会有机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在意识层次上,在有机体和社会构成要素的意愿层次上存在着差异。斯宾塞进一步指出,社会有机体也存在着三个系统,即营养(生产)、分配循环(商业、交通、银行)、调节(管理机构、统治机构和政府)等系统。相应于这三个系统,社会中的人就必然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阶级,即担负营养(生产)机能的劳动阶级(工人和农民),担负分配机能的商人阶级,调节生产分配以至整个社会的工业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各有职司、缺一不可,少了一个,整个社会有机体就失去均衡,社会就不能存在。斯宾塞认为消灭资产阶级,社会有机体就会遭到破坏。这种理论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压迫服务的。

4.社会进化论(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进化理论是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他的实证社会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进化”。斯宾塞的进化思想与达尔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早期思想

斯宾塞认为“进化”是物体的一种集成,这种集成又随运动而分散,在这个集成与分散的过程中,物体由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到确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斯宾塞看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定、由同质到异质的变化过程。他认为普遍进化的法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社会领域。斯宾塞从物理学那里借用概念与方法,把人类社会的进步描述为:由于外力作用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持续的、没有倒退的和不间断的、直线的运行、转化的过程。

(2)成熟时期

斯宾塞在他成熟时期的著作《社会学原理》(1896)一书中指出,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进的,但并不排除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因而社会进化的过程并不是直线的。斯宾塞认为,人类进化的原动力原则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法则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气候、食物以及与之相邻的社会状况会影响社会的变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对社会的进化、变迁也起着复杂的制约与影响作用。斯宾塞认为,要解释社会进化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应当注意研究个体的动机或来自许多个体的集合的动机。个体或个体的知、情、意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因子,同样对社会进化有着影响作用。人可延缓进化,但无法阻止进化。

5.实证主义

答:孔德强调实证主义五个方面的含义:实证意味着真实的;实证意味着有用的;实证意味着肯定的;实证意味着精确的;实证意味着相对的。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6.科学分类

答: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作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研究天体现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7.社会动力学

答:社会动力学,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三段律是: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时期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和l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8.观察法

答:孔德认为,观察法是社会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把在实证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者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他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出发,把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大类,与之相应的观察分别称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

9.实验法

答:实验法是孔德强调的进行社会学研究的第二个重要的方法。实验法在自然科学中应用很广,但是社会学使用这一方法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孔德清楚地区分了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两种类型。自然科学可以采用直接实验的方法,而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则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孔德在排除了直接实验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之后指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所谓间接实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10.比较法

答:比较法是社会学采用的第三种方法。在孔德看来,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孔德认为,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方法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孔德在高度评价比较方法的同时,也指出了比较方法的不足,比较法是一种对事物的静态的思考,有可能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进化观念。

11.历史法

答:孔德认为,历史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它最适合于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因为,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基本特点。历史方法本质上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是它们比较的时空不同。在使用历史方法时,要求人们具有历史进化的理论和思想,也就是说,需要用孔德关于人类智力和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的理论作为指导。

12.社会改建

答:社会改建,在孔德看来,并不是建立在政治或经济的基础上,而是要靠新的工业社会的道德。孔德十分重视新的社会分工在社会改建中的作用,他详尽地探讨新的社会分工之主要目的依然是为了发展新的社会道德,因为只有新的社会道德才是唯一能够解决现代工业社会问题的可靠力量。孔德社会实证主义的政治纲领在社会改建中,强调了普遍道德教育、牧师和社会舆论控制的作用,这是孔德唯心主义社会观的集中表现。

13.人道教

答:人道教,是孔德依据自己的实证政治纲领,建立的以他的实证主义哲学为信仰的宗教,而且与以往的宗教不同,它是完全的、彻底的、不拘泥于某一民族和地区的整个人类和全世界的宗教。按照他的人道教学说,资本家,即孔德所称的企业家(工厂主和银行家)和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应当各安其位,忠于职守,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一来就不再会有阶级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的冲突。

14.社会进步

答:社会进步,在孔德看来,在了解社会进化伟大规律时,人们合理的合作可以加快社会进步的过程。为使社会改良得以顺利和有计划地进行,必须符合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能走得太快。孔德意识到社会并不完全是消极地服从于社会进化的规律,人们通过合理的行动可以加速这一过程,但不能设想立即实现。由此可以看到,孔德认为社会进步有自发进步和由于人们采取合理行动而促成的进步两种形式。为了防止进步过程中出现的破坏,人们需要根据变化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政治行为。

15.综合哲学

答:综合哲学,就是指斯宾塞的哲学体系,社会学概念就是在他的综合哲学的框架内制定出来的。斯宾塞无所不包的进化论思想被称作万能进化论,是斯宾塞综合哲学理论的杠杆。斯宾塞综合哲学的基本原则在他的《基本原理》中得到详尽的论述。在斯宾塞看来,物质处于永恒的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且遵循着如因果关系等一般规律。进化所反映的是物质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从不确定性向确定性、从没有联系向建立联系方向发展。

16.结构进化

答:结构的进化,是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以工业社会和原始社会为例:在结构简单的原始社会里,它的各部分基本相似,其中一部分很容易被另一部分所代替,社会内部缺少分化,因而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复杂的工业社会里,其情形已有根本的不同。这时,先前简单社会的那种单一性和同质性特征已不复存在,社会组织呈现出分化和专门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社会里,一部分活动遭到破坏时,另一部分已无法取代它的活动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

17.功能分化

答:功能分化,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例如,在一个原始的狩猎部落里,猎手和武士是由同一部分人担任,没有发生彼此分离的现象。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变得复杂,其社会各部分的功能也出现了自然分化的现象。在定居的农业社会里,耕作者和武士的角色已不再由同一部分人担任,逐步形成相互独立的两部分人。在一个小的部落联盟里已开始出现初步的政治设施,随着一个更大的政治单位的形成,社会结构的进化和功能的分化更为明显。这时开始出现领袖、统治者和国王。他们成为与普通群众、被统治者和臣民们对立的阶级或阶层,执行着与后者完全不同的社会功能。

18.国家活动领域

答:斯宾塞主张限制国家活动,认为国家和政府的过分干预会限制个人的活动自由,加重人们的经济负担,妨碍社会的发展。他认为,诸如贸易法、国家宗教、破坏自然选择的慈善事业、国家教育、国家移民、卫生措施、货币管理和制造、邮电服务、港口改善和灯塔设置等,国家都不应予以干涉,应任其自由发展,由个人经营。在国家事务中,斯宾塞主张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关系,反对诉诸武力和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他指出,国际仲裁的原则将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普遍方式。

四、简答题

1.简述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答:奧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人称“社会学之父”。其社会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概念,以及他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思想。

(1)实证社会学

实证的含义

实证指现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相对而非绝对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社会学方法得出的知识具有相对性,关于社会事实,不追求终极本质和普遍规律(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

实证社会学的原则

a.方法论上追求自然科学主义倾向,社会学应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依据自然规律解释社会现象;

b.认识论上追求经验主义,社会学可以解释经验、感觉以及其它可实验性的知识或材料;

c.追求价值中立。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只问“是什么”而不问“应该是什么”。

个体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

a.个体有机体一成不变而社会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可改变;

b.社会有机体可进行广泛分工和高度合作,个体有机体则不具备。

智力发展三段律

智力发展三段律是: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贡献在于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努力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按实证主义思想设计的社会学受历史时代和思想传统影响,概念比较抽象,带有浓厚思辨色彩。

(2)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

社会静力学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有机体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揭示人类生活的基本秩序,认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家庭是“真正的社会单位”,反对把个人作为研究社会的出发点,家庭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础。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宗教(提供共同的和一致的信仰、秩序的源泉)、语言(交流与传承的作用)和社会劳动分工(适当分工能加强依赖与合作精神,分工过细会损害集体合作)。

(3)社会变迁论(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综观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

在孔德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就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的利益。他构想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社会将会由牧师、银行家和企业家共同管理。在实证社会里学者与牧师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协调人的感情,帮助人们承认国家治理者的权威,节制权贵的专横和利己行为,教育人们热爱他人,对社会、对集体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克服利己思想,保证维持社会的共存与有序发展。他认为,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作用。气候与地理环境也成为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之一。

(4)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代表和反映了对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运动规律的基本思想,其反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有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唯心主义的发展观,看不到人类生产活动在社会进步中的决定作用,把人类智力活动当作社会活动中心,由智力发展三阶段推导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未摆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束缚。

2.试比较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答:孔德与斯宾塞分别被人们称为社会学的至圣和亚圣。他们的社会学思想有诸多相似,但是,由于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又有不同之处。下面就两人社会学思想的异同点做简单的整理概括。

(1)相同点

实证的科学统一观

他们都有实证的科学统一观,认为社会现象最复杂,社会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学科的完善的基础之上,尤其是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孔德将社会学看作是一门实证的科学,将之与神学和形而上相区别。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探索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如何发展起来的科学。孔德提出必须运用四种科学的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斯宾塞企图把一切知识纳入他的进化论之中,他认为社会学这门最复杂的科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各门相对简单的具体科学基础之上,尤其是它与生命科学的关系格外密切、十分接近。

有机观

他们都将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的各个部分执行特殊的功能。孔德持有强烈的整体倾向,并批判了当时主要从个体主义角度从事研究的心理学和经济学。他借用生物学的概念,把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认为社会各部分相互联系,必须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斯宾塞将孔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并明确指出社会可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因为它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整合趋势等几个方面。

进化观

他们都将社会看作像个人一样是不断生长的,逐步进化的。原始社会对应人类童年,现代社会对应人类成年。孔德认为社会是有一个阶段向另外一个阶段转变的,社会在曲折中发展。斯宾塞倾向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认为宇宙万物,从自然到社会无不受进化规律支配。

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他们都将情感看作行动的动力,道德的基础。

乐观主义

他们都是乐观的,都对未来充满希望。孔德希望重建政治开明、道德进步、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新的社会秩序。斯宾塞眼中的社会是不断成长变化的,经过优胜劣汰之后会变得很美好很强大。两者的理论的最终目的都相信人类必然会朝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前进,注重社会的发展维度,而忽视社会的滞后维度。

二元对立分析范式

两者的理论都偏重社会的二元对立分析范式,即研究社会的秩序与变迁,将社会视为两者的有机统一体。

社会的构成要素的功能分析

两者都在对社会进行实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社会的构成要素的功能分析,对后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产生起了重大的影响(如:孔德对家庭、所有制等的分析,斯宾塞对社会机体的产生、分化等的分析)。

(2)不同点

孔德重主观(人类精神发展史),斯宾塞重客观(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前者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后者更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孔德希望通过倡导实证的科学来统一人们的认识,重建社会秩序。他认为由于受到旧制度和旧观念的束缚,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当时还处于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证主义精神的优越性也未能充分显示出来。他强烈要求在学校开设实证主义课程,并积极地举办实证主义讲习班,成立实证主义教育自由协会,热情地为普通百姓进行实证教育,以便为精神重建奠定基础,人们的精神解放创造有利条件。斯宾塞认为社会是松散的整体,组成他的个体是或多或少的自由和分散的,彼此结合的程度不那么牢固。斯宾塞认为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功能的变化,社会单位规模的增大必然引起社会活动的进步与分化。斯宾塞总是劝告人们从结构的进化阶段以及在此阶段上发挥的功能这两个方面来研究机构。

孔德提倡集体主义,认为社会优先于个人,属于社会唯实论的观点;斯宾塞宣扬个人主义,认为个人优先于社会,属于社会唯名论的观点。

孔德认同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斯宾塞认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在对待国家态度上,孔德支持国家干预,斯宾塞强调自由放任。后者认为国家和政府应该尽量少的干预社会,让其充分地、自然地进化,通过优胜劣汰的过程使社会的适应力不断提高,使社会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完善。反之,政府干预社会事物必然会阻碍社会对其环境的必要调适,破坏了适者生存的进化原则。

在社会学研究上,孔德认为社会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有效的预测;斯宾塞认为社会学不是精确的科学,不可能作精确的预测。

在社会进化模式上,孔德主张单线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服从不变的规律,将社会性变迁限制在较窄的领域;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的具体类型是不同的,社会性变迁的范围很大,复杂多样,进化不是直线的,倒退也可能发生,社会进化的方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

在方法的运用上,孔德主张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的方法,而斯宾塞却偏好于类比的方法,注重生物学的有机进化与社会的功能类比。

在社会学的旨趣上,孔德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a.建立一门对人类社会的秩序与进步进行研究的学科;b.综合对社会学发展有用的知识形成体系。而斯宾塞的旨趣却在社会的有机体的进化上。

关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分歧上,孔德将人类社会的进步偏向于人类在运用知识的心智发展历程上,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将是一种心智的进步;而斯宾塞却将人类社会的进步归纳为组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的变化过程的描述,即注重社会的功能进化。

3.试述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答: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是社会学创始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提出的社会学思想。孔德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两个部分。具体来说就是在他理论体系中的社会秩序论和社会变迁论,孔德认为“社会动力学从属于社会静力学,运动是秩序的变迁。”

(1)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纵观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它主要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运用三阶段法则揭示人类社会进步、进化和发展的学说。智力发展三段律: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孔德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

社会发展阶段以人类智慧的发展为标志:把社会看成是上帝的产物的神学阶段;用抽象的自然力说明一切事物的形而上学阶段;以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社会规律的科学阶段。

(2)社会静力学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社会静力学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有机体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揭示人类生活的基本秩序,认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家庭是“真正的社会单位”,反对把个人作为研究社会的出发点,家庭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础。最重要的3个因素是:宗教(提供共同的和一致的信仰、秩序的源泉)、语言(交流与传承的作用)和社会劳动分工(适当分工能加强依赖与合作精神,分工过细会损害集体合作)。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代表和反映了对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运动规律的基本思想,其反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有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唯心主义的发展观,看不到人类生产活动在社会进步中的决定作用,把人类智力活动当作社会活动中心,由智力发展三阶段推导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未摆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束缚。

4.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研)

答:斯宾塞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社会有机体论方面比孔德的社会有机体论的思想更为深入全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斯宾塞依据生物有机体(生物)来推演社会有机体,从而说明社会的性质。他认为,整个世界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或领域构成的:

无机领域(物理学方面、化学方面);

有机领域(生物学方面、心理学方面);

超机领域(社会学方面)。

(2)斯宾塞在他的《社会学原理》第二卷的第二部分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著名论断。他首先指出,社会与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紧接着斯宾塞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进行比较,指出了彼此之间的不同。

在有机整体和社会整体中,在要素的联系程度或构造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a.生物有机体是一个由单元(细胞)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实在统一的有形体,并且各组成部分的位置是非常固定的;

b.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彼此结合不牢,由一些基本单元(个人)分散而自由构成的分离的统一的无形体,社会各组成部分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在联系模式方面,有机系统和社会有机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a.生物系统是依靠有生命力的物质而存在,即依靠物理和化学的作用维持其生长

b.社会系统依赖符号而存在,即依靠情感、语言、文字、艺术和思想系统沟通与维持社会各部分与整体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

在意识层次上,在有机体和社会构成要素的意愿层次上存在着差异:

a.生物体中只有一种单位才有意识,即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缺少感受能力;

b.生物有机体的部分是为整体而存在,而社会有机体是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只有合作,复杂的社会有机体才能走向一种多元性的和最复杂的、运动的均衡整体。

斯宾塞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指出,社会有机体也存在着三个系统,即营养(生产)、分配循环(商业、交通、银行)、调节(管理机构、统治机构和政府)等系统。相应于这三个系统,社会中的人就必然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阶级,即担负营养(生产)机能的劳动阶级(工人和农民),担负分配机能的商人阶级,调节生产分配以至整个社会的工业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各有职司、缺一不可,少了一个,整个社会有机体就失去均衡,社会就不能存在。斯宾塞认为消灭资产阶级,社会有机体就会遭到破坏。这种理论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压迫服务的。

5.简述斯宾塞的主要社会学思想。

答:赫伯特·斯宾塞是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开始时期的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这在他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1)社会有机论

斯宾塞利用生物学和进化论的观点建立了自己的“社会有机论”。他认为社会和生物体一样,是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社会有机体要比一切有机现象复杂得多,社会是一种超有机体。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集中反映在他的《社会学原理》第一卷中,他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了六项类比,得出了三个结论:

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

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

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需求就必须得到满足。

这些观点开启了结构功能理论的先河。

(2)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在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前七年就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他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规律,但仍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并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则移植到社会理论中。他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都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遍规律。个人、团体、民族和国家也是如此,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如果没有优胜劣汰,就会造成个人、社会的倒退。斯宾塞把人类区分为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优等种族和劣等种族,而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是天然的优等民族,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世界的统治者。这些观点为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的对外扩张和殖民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斯宾塞的思想对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宾塞拿生物有机体与社会进行类比,但也提醒人们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异:社会的组成部分比较分散,直接的、连续的、有形的联系相对比较少;在联系模式方面,社会比起有机体对符号有更大的依赖性;单个有机体只有一个意识中心,在社会有机体里,有多少个个体便有多少个意识中心,社会的个别成员会死亡,但整体继续存在;生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是为整体的利益而存在的,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则是为其成员的利益而存在。

斯宾塞从社会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解释了社会的进化,指出社会的进化首先来自社会结构的变化,即社会内部的组织由简单变为复杂。他认为尽管社会是在发展变化,但其结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等方面却是比生物有机体更高级的“超有机体”。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蕴含着明显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6.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分类和建立其上的科学等级体系是孔德实证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说是他的一大理论支柱。孔德关于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提出,与他的科学分类及其等级体系密切相关。

(1)孔德的科学分类的贡献在于,他对长期以来要求把关于社会的知识作为一门科学的呼声作出了回应,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它们都是这一体系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孔德把社会学摆在他的科学体系的最后位置、塔式结构的最顶端,完全符合他关于各门科学之间关系的原则。也就是说,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较之位于其下或它前面的各门科学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复杂,所以这些科学只不过是它产生的条件和准备。

7.孔德都提出哪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孔德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其基本内容分别为:

(1)观察法

孔德认为,观察法是社会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把在实证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者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他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出发,把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大类,与之相应的观察分别称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孔德强调的进行社会学研究的第二个重要的方法。实验法在自然科学中应用很广,但是社会学使用这一方法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孔德清楚地区分了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两种类型。自然科学可以采用直接实验的方法,而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则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孔德在排除了直接实验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之后指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间接实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3)比较法

比较法是社会学采用的第三种方法。在孔德看来,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孔德认为,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方法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孔德在高度评价比较方法的同时,也指出了比较方法的不足,比较法是一种对事物的静态的思考,有可能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进化观念。

(4)历史法

孔德认为,历史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它最适合于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因为,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基本特点。历史方法本质上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是它们比较的时空不同。在使用历史方法时,要求人们具有历史进化的理论和思想,也就是说,需要用孔德关于人类智力和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的理论作为指导。

8.如何看待孔德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政治纲领及思想?

答:孔德的实证政治纲领,是把他的实证主义哲学变成人类的信仰和宗教。按照他的实证主义宗教(人道教)学说,资本家,即孔德所称的企业家(工厂主和银行家)和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应当各安其位,忠于职守,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一来就不再会有阶级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的冲突。他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不主张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是要通过普遍的道德教育和发挥牧师的作用,实现社会进步和改造的目标。

(1)他对于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有某种悲观的立场和批判的态度。孔德特别强调普遍的道德教育和发挥牧师的特殊作用,借以实现其社会改建的实证纲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他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是他思想糟粕最集中的地方。

(2)孔德所鼓吹的社会重组或改建并不是要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而只是强调人们道德观念的变革,这与马克思主义号召无产阶级起来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

(3)孔德晚年沉醉于建立人道教的幻想,试图用人道教的信仰来统一人类,改造世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这种主张显然是脱离资产阶级需要和不切实际的,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忠心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孔德得不到资产阶级青睐的一个原因。

9.如何评价斯宾塞对于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特征的分析?

答:斯宾塞从他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出发,对社会进行分类,提出以社会内部管理形式作为基础的新的分类标准。按照这一标准,斯宾塞把社会分作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大类型。

(1)斯宾塞这一新的分类方法与他上面所讲的以社会的进化程度作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相矛盾。因为新的分类标准与社会本身在进化阶梯中的位置及其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没有直接关系。这种分类只着眼于一个社会同作为其主要环境的其他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由此对该社会内部管理形式的影响。

(2)斯宾塞通过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社会的对比,总结出它们相互对立的一些特征,不乏给人以启发。

(3)他将现代社会内部并存的两种趋势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并不能够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它不是什么工业民主型社会与军事独裁型社会的对立,而是二者的统一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转换。

(4)他关于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二分法,则使他丧失了对人类及其未来所抱有的希望和信心。可以看出,斯宾塞并非像人们经常描绘的那样只是社会直线进化或发展的忠实信徒。

10.斯宾塞关于国家政治理论的中心思想何在?

答:斯宾塞关于国家政治理论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他关于国家活动的领域和范围的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自然进化理论,从而推出社会的进化是一个不依赖于人们意志的自发过程,人们想以任何方式加速这一过程的努力都是不可能的,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阻碍或转移这一过程。斯宾塞大力普及了社会自动进化的思想,并用来作为限制国家和政府活动范围的理论依据。

(2)斯宾塞认为,国家的实际任务就是执法,所谓执法就是维护人们的同等自由,保护个人的生命安全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斯宾塞关于限制国家活动最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可以说是建立在关于政治不干涉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国家和政府的过分干预,从而限制了个人的活动自由,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妨碍了社会的发展。

(4)政府应放弃对个人活动的正面干涉,只保留其反面的或否定的管理职能。所谓反面的管理是指只要求国家和政府对威胁个人生命安全和破坏、侵犯私人财产行为予以制裁,而不对个人其他方面的自由活动施加任何限制。

11.如何看待斯宾塞社会学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

答: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对西方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尽管斯宾塞的社会学未曾得到保守的英国官方大学的承认,未能作为一门课程或学科在大学里进行讲授,但它在社会上却颇为流行,不乏热心的读者。特别是在19世纪后期,斯宾塞的社会学在美国受到普遍的欢迎。

(2)斯宾塞的社会学在美国产生了巨大反响,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在他的著作和美国人之间没有语言的障碍,读者不需要翻译便可以直接阅读,另一方面的原因,则不能不说是由于斯宾塞的基本思想观点迎合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心理。

(3)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宾塞的思想影响时起时落。斯宾塞在他的社会学著作中较早地提出了“社会系统”、“社会功能”、“社会控制”和“社会进化”这样一系列的概念。因此,有人认为斯宾塞是功能主义理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等科学的先驱。

12.实证社会学发生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来源如何?

答:(1)实证社会学发生的现实基础

资产阶级在获取政权后迫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2)实证社会学发生的思想来源

经验主义

培根和洛克都认为经验现象是独立于人们意识而自存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起源于直接感知客观存在的感觉,感觉的可靠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感觉为基础的认识把握了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就可以产生科学知识。

科学主义

崇尚实证科学,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言行都应遵循实证科学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主义,既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来源,也是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伽利略和牛顿等自然科学家则对科学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模式作了具体论述。

自然主义

孔德说的只问“是什么?”而不问“应当是什么?”,这是一种否认主观性、创造性和价值要求的自然主义,是片面夸大社会现实自在性和自发性的客观主义。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这是实证主义从自然主义或客观主义那里继承的品质,它使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理性主义

社会实证论只是反对理性主义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同时却坚持了理性主义中的科学理性。

五、论述题

1.试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述后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

答:实证主义是指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孔德在近代经验哲学、理性实验科学和社会思想成就影响下首先予以提出;斯宾塞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进一步论证和补充了这一理论。

(1)实证主义社会学在方法论上的特征

它明确地规定了社会学理论及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辨的思维方式,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哲学的羁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的理论原则具有强烈的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它们都是一种“物”,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这样便混淆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

在探讨“物”的规律时,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特别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应用了类比的法则后,产生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进化论和机械论。

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论上恪守经验主义原则。

强调价值中立性,要求在社会学研究中不作任何个人的价值判断,反对个人的情感介入,以保持严格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强调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强调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功能,把社会学看作“社会工程学”或“社会医学”,即强调社会学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作用。

重视对社会秩序、社会平衡和社会稳定性的研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内具有相当保守的价值取向。

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整体主义方法论强调对社会性结构的研究,认为只有社会结构层次的事物才是重要的,个体行动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涂尔干提出,社会虽然是由个体构成的,但社会事物又是客观独立存在的。社会事实是纯社会性的,它们不能还原为个体的总和。因此,个人现象不同于杜会现象,不能用对个体行为的解释取代对社会事物的解释。他主张必须从社会自身去对社会生活进行解释。

(2)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对科学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对实证主义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人们纷纷对技术理性的实证主义霸权地位提出了批判,走向所谓的“后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后实证主义是在对实证主义的怀疑和批判中渐渐发展起来的,它对实证主义的怀疑和挑战主义表现在:

社会学没有取得有效的发展和定律性的经验概括;

由于社会行动是基于人的主观性、反思性和创造性之上的情境诠释构成的,因此社会中不存在决定论的规律;

社会中只存在着有历史意义的特殊事件,而不可能找到适用于任何时间和地点的一般规律。

(3)后实证主义方法论

与实证主义相比,后实证主义范式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案例法。后实证主义不是一个明确的哲学流派,没有统一的思想,它是实证主义在经受众多批评后的修正的总称,后实证主义者承认研究者不能“证实”一个理论或其他因果命题,但是可以通过消除其他解释来增强这一理论,承认对于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承认观察中包含着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但是坚持客观性仍然是研究的努力方向,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地保持中立,某些严格的科学方法的要求并不适合于社会科学研究,因此提出准实验研究。

后实证主义倾向于个体主义方法论,为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弊端,而提出了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三个命题:

社会目标和利益是某种或某些个人目标和利益的存在形式,个体利益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

社会整体是个体行动的结果,对社会整体的认识必须归结到“个体行为”的基础上;

对整体范畴的认识必须从个体心理出发。

总体来讲,个体主义方法论是从更加现实情况出发,认为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不仅仅是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还包括尊严、名誉、社会地位等非物质领域;从个人利益实现方式来看,方法论个体主义认为个人理性选择决定了个人利益的实现并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迁;但不考虑社会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极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

2.如何评价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西方学术界通常认为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因为他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1)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在其生前影响不是很大,这很可能同他与当时流行的各种思潮的对立有关。许多追随孔德的实证主义者认为他与预见社会未来的思想进行对抗,违背科学家的使命,而纷纷离开了他。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影响一直很弱。

(2)西方学术界对孔德社会学思想体系的评价也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孔德的社会学思想体系,仅仅倡导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应有的地位,但并无实际成就。也有的说,孔德在社会学上的贡献,在于提倡用科学的精神研究社会生活和人类智力进化的关系。还有人称孔德是“社会学洞察的开山祖”、“巨大的创造天才”。

(3)后人对孔德社会学有着各种不同的评价,但是无人否认他的实证主义思想对他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界的重大影响。特别是他作为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先驱或创始人受到重视。

3.斯宾塞认为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不正确的?

答:斯宾塞认为,社会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国家和政府权力的研究。

(1)基础

关于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基础问题,斯宾塞主要是从人的心理方面讨论这一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他提出了“对活人的恐惧”是政治权力基础的观点,与此相应地还提出了“对死人的恐惧”是宗教权力基础的看法。

就政权权力和宗教权力基础的相同点而言,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都是建立在人们的心理因素上面,人们的恐惧心理成了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存在的前提。

就其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之基础的不同点来说,表现为恐惧的对象不同。前者恐惧“活人”,后者恐惧“死人”。斯宾塞指出,对“活人”和“死人”的“恐惧”并不是相互排斥和彼此间毫无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政治统治不仅利用人们“对活人的恐惧”心理,有时也借助于人们“对死人的恐惧”的情绪加强其控制的力量。

(2)局限性

斯宾塞关于国家和政府及其权力基础的论述,明显地反映出他的思想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政治权力基础的看法,是他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具体表现。他不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考察国家的起源及其社会职能,而是从简单的生物类比来阐述这一问题。无疑,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的。

他把“对活人的恐惧”作为政治权力的基础的理论,更是本末倒置、不能成立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人们的“恐惧”或“惧怕”心理正是由于少数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残酷镇压的结果,应当说国家和政治权力的真正基础是他们手中的武器——军队、警察和监狱等镇压手段和设施。

4.为什么孔德把秩序与进步看作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孔德怎样看待秩序和进步之间的关系?

答:(1)孔德把秩序与进步看作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任务的原因:

他首先看到的是社会分化带来的积极方面。孔德把充分的劳动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看成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地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形成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形成了稳定的秩序。

孔德也看到了社会分化的不利一面。他认为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损害。不仅如此,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还大大增强了社会的复杂程度,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社会组织,如果不得到有效控制,它们会因为各自利益而相互冲突,引起社会动荡甚至社会革命。

(2)孔德是这样看待秩序与进步之间的关系的:

孔德主张用社会秩序来规范分化了的社会。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间稳定的有序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孔德实质上为人类设计了一条渐进的社会发展道路。孔德希求的社会发展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进行,并且认为社会存在于稳定秩序中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状态。发展在秩序中进行,秩序在发展中展开;秩序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秩序的实现。孔德指出:秩序是“进步的基本条件”,“所有的进步最终都趋向于巩固秩序。”

5.如何评价斯宾塞对孔德未能真正坚持客观性原则的批评?

答:(1)斯宾塞认为,孔德的学说不是关于社会客观性研究的学说,而是从主观性出发,实质是对社会的主观方面展开研究的学说。斯宾塞指出:孔德所倡导的目的是对人的概念的进步作出完整的回答,而他的目的是对外部世界作出全面的回答;孔德认为各种思想具有必然和实在的继承关系,他却认为各种事物具有必然和实在的继承关系;孔德希望弄清自然知识的起源,他是要弄清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构成。孔德研究主观,斯宾塞研究客观。

(2)在斯宾塞看来,若想对社会进行真正客观地研究,首先必须面对真实存在着的社会有机体,而不是面对作为社会有机体附带的思想状态。只有把个人存在、群体活动和社会组织都看成像生物有机体一样独立于人的思想的外在存在,才能真正客观地观察社会现象,客观地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进化。

(3)斯宾塞认为,坚持对社会展开客观性研究更重要的是排除研究者的主观成见。但避免主观性的干扰,寻求社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难以办到的。因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行为来完成的,当在一定条件中开展研究活动的社会学家面对在同样条件中存在的人或人群时,因利益、处境、传统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者的情感、意志、评价就会同被研究对象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

(4)斯宾塞认为追求客观性的理论往往要排斥个别性,只有在同类事物的一般性上成立的知识才具清楚的客观性。

一般说来,强调客观普遍性、排斥主观个别性的社会理论,往往忽视社会个别存在,而专注于社会普遍规律的研究。斯宾塞与此不同,他在强调客观性前提下,不但没有过高估计社会普遍规律的作用,反而高度重视社会个别性的研究。

(5)斯宾塞的理论出发点是排除或忽视个人情感、意愿等主观因素的客观个人主义。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6)总之,同孔德相比,斯宾塞追求的客观性确实要彻底得多,因为他不仅主张克服研究者的主观性,而且还排斥研究对象的主观性,并且把这种客观性追求扩展为对社会的自然主义态度或不干涉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