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同时在不同感受区域内分别给予几个阈下刺激而引起的反射,称为中枢兴奋的(  )总和。[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研]

A.时间

B.空间

C.时空

【答案】B

【解析】连续给予数次阈下刺激或同时在不同感受区域内分别给予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反射,这种现象称为中枢兴奋的总和。连续给予数次阈下刺激而引起的反射称为时间总和,同时在不同感受区域内分别给予几个阈下刺激而引起的反射称为空间总和。

2.兴奋在生理学中特指(  )。[宁波大学2014年研]

A.静息电位

B.跨膜电位

C.动作电位

D.锋电位

【答案】C

【解析】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兴奋性是不一样的,其中神经、肌肉和腺细胞兴奋性最高,称之为可兴奋细胞。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将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因此,兴奋性又特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同义语。兴奋是产生可传播动作电位的过程,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是兴奋的本质。

二、名词解释题

1.阈强度[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阈强度,又称阈值,是指在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条件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必须的最小刺激强度。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下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上刺激。阈值或阈强度是评定神经肌肉兴奋性的最简易指标。

2.动作电位[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动作电位可以分成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三个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符合“全或无定律”,即刺激只要达到阈值,就能引发动作电位。

3.脊髓反射[苏州大学2015年研]

答:脊髓反射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其反射弧并不经过大脑。完成反射的结构为脊髓灰质、固有束和前后根。脊髓反射可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躯体反射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内脏反射是指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4.神经元的类型[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神经元,又称神经原或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神经元的类型根据种类所属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类:假单极、双极多极;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将其分为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按照释放的递质得不同分类:胆碱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能释放谷氨酸、γ-氨基丁酸、肽能神经元。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小脑对人体运动有哪些调节作用,举例说明小脑损伤时人体会出现哪些功能障碍。[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1)小脑对人体运动的调节作用

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脑分化而来,小脑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它对运动的调控作用表现在:

小脑是控制和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主要机能是调节肌紧张、控制身体平衡、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小脑在结构上不仅与前庭神经核有往返纤维联系,还与脊髓、视听传入信息及大脑皮质构成突触联系。

(2)小脑损伤出现的功能障碍

小脑损伤时,机体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出现运动过度或不足、乏力、方向偏移,失去运动的稳定性。不仅表现出共济失调性震颤,还使运动学习的编程受到很大影响。

2.简要回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征是什么?[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神经冲动是指兴奋以局部电流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式。这种传导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理完整性

神经纤维只有在其结构和功能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如果神经纤维受损,兴奋传导将受阻。

(2)绝缘性

一根神经干内含有许多神经纤维,它们同时传导兴奋时基本上不互相干扰。

(3)双向性

人为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引起的兴奋可沿纤维同时向两端传。

(4)相对不疲劳性

与突触传递比较而言,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是相对不容易产生疲劳的。

3.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本质是什么?试分析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神经调控的特点。[宁波大学2015年研]

答:(1)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本质的含义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本质有两层含义: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指人体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结果。运动技能学习与文化知识学习的本质区别就是有肌肉活动的参与,运动技能必须通过骨骼肌的活动来实现,如果没有骨骼肌的收缩,人体便无法进行任何运动。全身600多块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互相配合工作,神经系统是运动器官的发动者,在建立运动技能过程中,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肢体相关参与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了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形式格局,使条件反射趋于系统化,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系统性就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从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运动技能的形成也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一切随意运动严格地讲都是反射。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其生理机制是以大脑皮层为运动基础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由刺激引起反应,第一个动觉调节着第二个动作,第二个动觉调节着第三个动作,依此类推,于是就产生了运动技能的连续性运动反应。

(2)不同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的神经调控特点

在发动认识动作阶段

学习者一般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只是有时候按照所想象的动作不自主地进行模仿。通过内在思维的联想过程,唤起大脑皮质的相关区域建立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即希望学习。

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学习者学习运动技能初期,各种新异刺激,经过大脑皮质的分析,还不能精确地指令效应器做出准确的反应。生理原因是兴奋在大脑皮质处于扩散状态,分化抑制和反馈能力差。两个信号系统沟通不完善,条件反射不牢固。

在改进提高动作阶段

学习者随着反复练习实践和对所学动作的初步领会,运动技能会逐渐改善和熟练,大脑皮质对所输入信息的分析能力逐渐精密,能把动作准确地连接起来,使动作逐步协调、准确。在大脑兴奋和抑制集中,内抑制完善,定型形成,分化抑制逐步完善,反馈能力增强,两个信号系统沟通完善,条件反射牢固。

在巩固与应用自如阶段

学习者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对整个动作或动作的某些环节,可能暂时变为无意识的,可以由大脑皮质兴奋性较低或不适宜部分的控制下完成。达到自动化。

五、论述题

简述小脑对运动的调控作用。[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小脑是躯体运动调节的重要中枢。它与脑的其他部位通过三条途径发挥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一是通过它与前庭系统的联系,维持身体平衡;二是通过与中脑红核等部位的联系,调节全身的肌紧张;三是通过与丘脑和大脑皮层的联系,控制躯体的随意运动。

(1)小脑的结构概述

小脑依进化的先后和机能差异,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各部分又再细分为若干小部分。

(2)小脑的功能

古小脑与身体平衡有关

动物切除绒球小结叶后,其四肢活动仍正常,但它却坐不稳,也不能平衡地站立,陷于平衡失调状态。由于绒球小结叶是从前庭核发展起来的,前庭核是维持躯体直立和平衡的重要结构。并且前庭核又接受来自内耳迷路前庭器官的传入冲动。所以破坏绒球小结叶后,就阻碍了前庭核的冲动进入小脑,而且小脑也控制不了前庭核,终致平衡失调。

旧小脑与肌紧张调节有关

如以电刺激一侧小脑前叶,即能抑制同侧伸肌的紧张性,单独切除动物的小脑前叶,会引起肌紧张亢进现象。因此,前叶有抑制肌紧张的作用,它可能是通过网状结构抑制区,转而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来实现的。

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调节除了抑制作用外,还有易化作用。如刺激猴小脑前叶两侧部位,发现有加强肌紧张的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网状结构易化区,转而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而实现的。

新小脑对肌张力及随意运动的调节

a.对肌张力的调节

灵长类动物新小脑特别发达,对肌肉力量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小脑损伤后,常出现同侧肢体的肌肉张力减退和无力现象。

b.对随意运动的调节

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对随意运动的协调。这主要是通过两条反馈环路实现的:

第一,大脑皮层运动区-脑桥-小脑-红核-丘脑外侧核-再返回大脑皮层运动区。

第二,来自肌肉、肌腱等处本体感受器的兴奋-脊髓小脑束-小脑-红核-丘脑-大脑皮层运动区。

小脑接受传入信号后经整合通过反馈环路返回皮层运动区,实现躯体运动的协调、准确和稳定。当小脑半球损伤后。除上述的肌肉无力外,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随意运动失调。如随意动作的速度、范围、强度和方向,都不能很好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