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2 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答:(1)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心血管内循环流动着的液体,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浆

a.水和电解质

血浆中91%~92%为水分,它是血浆中各种物质的溶剂。血浆中所含的电解质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具有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酸碱度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的作用。

b.血浆蛋白

血浆中含有多种分子大小和结构功能不同的蛋白质,总称为血浆蛋白。

c.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统称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等。

d.不含氮有机物

血浆中的不含氮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乳酸、脂类等。其中,脂类物质有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等,总称为血脂。

血细胞

血细胞,又称“血球”,占全血量的45%~50%,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a.红细胞

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平均直径为7.5 μm,呈双凹圆盘状,中间较薄(1.0μm),周缘较厚(2.5μm),表面积较大(约140μm 2)。

b.白细胞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直径为10~15μm,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c.血小板

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2)血液的理化特性

颜色和比重

血液呈红色,颜色的深浅决定于红细胞内的Hb的含量和Hb的含氧量。全血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的比重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

黏滞性

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由于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一定的黏滞性。

渗透压

在血浆溶液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电解质,其值约为300mmol/L。

血浆pH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人体生命活动所能耐受的最大pH变化范围为6.9~7.8。

2.试分析血液运载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式。

答:(1)氧在血液中的运载

当静脉血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O2经呼吸膜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Hb迅速氧合,静脉血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其PO2可达100mmHg。

当动脉血流经组织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的PO2较低,血液中的HbO2氧离释放出O2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组织中的CO2扩散进入血液,动脉血变成了PCO2高的静脉血。

Hb通过不断地在PO2高的肺部通过氧合结合氧,在PO2低的组织通过氧离释放氧气,以实现其运载O2的功能。

(2)CO2的运输方式

血液中的CO2也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运载的。其中物理溶解的约占5%,而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约占95%。化学结合主要是碳酸氢盐形式(占88%)和氨基甲酸Hb形式(占7%)。

3.试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答: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血液中存在的缓冲对体系是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的第一道防线,在维持正常人体内环境pH的相对恒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缓冲对

血浆和红细胞都含有强有力的缓冲物质。在所有缓冲对中,以血浆中NaHCO3/H2CO3的缓冲效率最高。

碱储备

碱储备是血浆中的NaHCO3的含量。通常以每100ml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a.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由于无氧代谢占优势,肌肉内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浆中的NaHC03立即与其产生中和反应,形成H2CO3,H2CO3进一步分解,生成为H2O和CO2。CO2由肺排出体外,从而缓冲机体内过量的酸性物质。

b.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如NaOH近入血浆后,H2CO3则与之起反应,过多的HCO3-排出,从而缓解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2)调节体温

血液在全身不断地循环流动,可将各器官系统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运送到全身各处,同时也将部分热量运送到体表,促进机体热量的散失,以调节机体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4.氧解离曲线的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答:氧解离曲线是反映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氧解离曲线呈S形,可分为三段,分别有着不同的生理学意义。

(1)氧解离曲线的上段

此段曲线比较平坦,表明PO2在这个范围内变化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即使吸入气或肺泡气PO2有所下降,只要PO2低于8.0kPa(60mmHg),血氧饱和度就能保持在90%以上。此时血液仍可携带一定的氧,这为机体摄取更多的O2,提供了保障。

(2)氧解离曲线的中段

此段曲线较陡,表明在此范围内若PO2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PO2解离释放出更多的O2。该段曲线的生理意义在于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O2的供应。

(3)氧解离曲线的下段

此段曲线坡度更陡,表明若PO2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就显著下降,大量的HbO2解离出O2

5.试分析运动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

答:(1)氧离曲线是指反映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既表示不同氧分压下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的情况,同样也反映不同氧分压下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情况。

(2)运动对氧离曲线的影响

氧离曲线呈S形,主要分三段,分别有着不同的生理学意义。

上段

a.特点:比较平坦

b.生理意义:表明在该段范围内氧分压的变化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这为机体摄入更多的氧气提供了保障。

中段

a.特点:曲线较陡

b.生理意义:表明在此范围内氧分压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该段曲线的生理意义在于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氧气的供应。

下段

a.特点:曲线更陡

b.生理意义:表明在此范围内氧分压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氧解离曲线的下段坡度最大,它代表了氧的储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求。

6.运动训练对血液组成成分有何影响?

答:(1)运动对血浆的影响

运动时血浆的变化

运动时间越长,运动强度越大,血浆变化越明显。

运动所引起的高血浆容量反应

许多研究表明运动训练能够增加血浆容量,专家们一致认为运动引起的高血浆容量反应是机体适应性反应的表现,它可使机体在大量出汗等变化后,仍可维持一定的循环血量,同时可降低血液的黏滞性,减少外周阻力,有利于体温调节和物质的运输。

(2)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快速运动

耐力训练

a.增加不明显

b.变形能力增加

c.耐力训练对红细胞的意义

(3)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

安静状态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与非运动员无明显差异;运动后外周血中自细胞增多,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而淋巴细胞中又以B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增加幅度

白细胞的增加幅度主要与运动负荷有关,而与运动负荷的持续时间关系较小。

恢复速度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