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5分×6=30分)
1.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答:会计师所核算的会计利润是指总收益除去会计成本后的利润。会计成本又称为显性成本,就是在生产中所花费的货币支出,包括雇员工资,购买原材料、燃料及添置或租用设备的费用,利息,保险,广告费以及税金等。
经济学家眼中的企业利润是经济利润,即总收益扣除机会成本后得到的利润。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该经济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效用及效用分析法
答: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称之为效用。如果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较大的满足程度,即效用较高,则认为其消费效果较好;如果满足程度较低,即效用较低,则认为其消费效果较低。
微观经济学上有关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主要是着重于效用理论的分析,一般可分为早期的基数效用及现代的序数效用分析。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序数效用论者的分析方法。
3.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答:规模经济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收益的增加。规模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小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范围经济是指同一个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时,每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只生产其中一种的情况,即企业扩大生产范围可以带来节约的情况。
4.隐性失业
答:隐性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
隐性失业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最初是由剑桥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罗宾逊夫人于1930 年提出来的,她指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解雇工人,其结果就会使得许多工人不得不从事更加劣等的职业。
5.剑桥方程式
答:剑桥方程式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方程式之一。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该论证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
6.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答:经济学家Grossman and Krueger通过对42个国家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倒U形,就像反映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其恶化的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该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15分×2=30分)
1.假设有两个人A和B,每个人分别有10小时的劳动,可以用来生产大炮()和黄油()。假设两个人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和
假设这里个人并在不意他们生产的是还是,并且每种商品的生产函数是和,其中是投入到每一种商品生产中的总劳动。请问:
(1)价格比率等于多少?
(2)在该价格比率之下,A和B分别需要多少和?(假设工资等于1)?
解:(1)假设、分别为A与B用于生产商品的时间,、分别为两人用于生产商品的时间。根据生产函数有:
①
②
同时由于每个人的劳动总时间为10小时,所以有:
③
④
因而由①、②、③、④四式可得生产可能性边界为:
生产可能性边界为一条直线,因而有:
(2)当工资率为1时,每个人的收入都是10。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的特点可知,A用于商品的支出为3,用于商品的支出为7;而B用于和的支出分别为5和5。
又因为(从生产可能性边界可得),商品和的需求分别为:
因而有
从而可知商品的价格为:,。
因此,A的需求为:,;B的需求为:,。
2.设生产函数为
其中:
定义有效劳动的人均资本。
(1)求的关键积累方程(关键等式);
(2)当,,,经济均衡增长时的,。
解:(1)由
得到:
其中为有效人均产出,为有效劳动的人均资本,对两边求对数求导得到:
即:
此即为的关键积累方程。
(2)当,,,经济均衡时有:
则有:
解得:
从而
三、问答题(15分×6=90分)
1.为什么说“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是一个规律?
答:(1)要素报酬递减可以表述为:在技术不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时,连续的把某一种要素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所得到的产量的增量是递减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仅其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平均产量、总产量也是递减的。要素报酬递减法则的重要限制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若这两个条件发生变化,如技术进步,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会推迟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的出现,但不会消灭报酬递减。
(2)要素报酬递减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从理论上讲,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投入和不变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在开始时,由于不变投入给定,而可变投入为零,因此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随着可变投入的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地,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投入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地,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即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后必然进入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因此,可以说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是一个规律。
2.什么叫“外部不经济”?外部不经济对于经济的不良影响是什么?
答:(1)外部效应是指那些在决策者(消费者或生产者)的成本与收益之外,并非出于自愿带给他人额外成本或收益的情况。外部效应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当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时便产生外部不经济。
外部不经济分为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上的外部不经济两类:
①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是指一个经济单位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他人又不能得到补偿的情况。
②消费上的外部不经济指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或感到福利水平下降)而他人不能得到补偿的情况。
(2)外部不经济会使得市场失灵,使得产品市场的私人供给远大于市场应有的均衡供给。
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时,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私人边际成本也就低于社会边际成本。假定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如图1-1所示,厂商将按照价格等于私人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均衡产量,而实际上社会为数量产品所付出的边际成本为。在产量上,社会边际成本高出价格许多(之间距离所示之量),社会福利由此遭到损失。图1-1中点所对应的产量才是社会最佳的产量,在此产量上真实的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可以说当发生外部不经济时,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将偏离社会最适程度,资源配置就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下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
图1-1 外部不经济的不良影响
3.根据埃奇沃思盒式图,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这一理论回答哪些问题?主要结论是什么?
答:(1)根据埃奇沃思盒形图,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是:一种商品(或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种商品(或要素)的价格,还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和要素的价格。每种商品(或要素)供求相等时,该市场处于局部均衡。若存在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供求都处于均衡,那么整个社会实现一般均衡。一般均衡理论在于分析说明这一一般均衡的价格。
(2)一般均衡理论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①各消费者、各生产者、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否同时达到均衡。简言之,能否达到一般均衡及均衡的条件。
②各产品的供求、各要素的供求能否同时达到均衡即一般均衡,以及其均衡的条件。
③一般均衡的实现机制是什么,价格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上述三个问题概括就是,在市场经济中,是否存在着一组价格,使各个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各经济当事人的利益同时达到最大化。
(3)根据埃奇沃思盒形图,一般均衡问题可以通过对三个领域的具体分析而展开:生产领域的一般均衡、交换领域的一般均衡、生产和交换领域的一般均衡。
通过埃奇沃思盒形图分析,一般均衡是存在的,均衡的条件为:①交换领域的一般均衡:各消费者对任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
②生产领域的一般均衡:各生产者投入任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
③生产和交换领域的一般均衡:生产者投入各要素生产任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消费这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即
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通过价格这一桥梁,从而能够顺利实现生产领域的一般均衡、交换领域的一般均衡、生产和交换领域的一般均衡,从而达到一般均衡。
4.何为消费函数之谜,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之谜”如何解释的?
答:(1)在凯恩斯提出消费函数不久,经济学家开始搜集数据,以检验该理论。早期的研究证实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在短期确实成立。但是,当西蒙·库茨涅兹以1869~193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将一个10年与另一个10年进行比较时,发现了异常现象。他发现在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之比)是相当稳定的,并不像凯恩斯预言的那样:随收入增加而下降,该发现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在短期,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成立,但在长期却失效了。“消费函数之谜”引发了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与讨论。在20世纪50年代,莫迪里亚尼和弗里德曼各自提出了自己对“消费之谜”的解释。
(2)莫迪里亚尼关于消费的理论被称为生命周期假说。根据他的观点,总量消费函数可以简写为:
①
其中,代表财富;代表总收入;系数是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是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代表总消费。
利用①式,可以分析莫迪里亚尼对于“消费之迷”的解释。用①式可求出莫迪里亚尼消费函数中的平均消费倾向为:
②
由于、是比较稳定的系数,因此,欲说明是递减还是不变,关键在于对比值的说明。莫迪里亚尼认为,在短期,人们的财富水平是稳定的,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而在长期,财富也会发生变动,并且与收入的变动往往保持一致,即在长期可能是稳定的。因此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能够保持稳定。
(3)弗里德曼关于消费的理论被称为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认为,现期收入应该分为两部分: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即:
③
持久收入是人们预期可以持续到未来的那一部分收入,这部分收入在长期中比较稳定。而暂时收入是人们不可预期的、临时的不稳定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消费应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而不是暂时收入。持久收入假说可近似写成如下的一个简单消费函数形式:
④
在这里是定值,它衡量持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可见消费是与持久收入成比例的。
利用④式可以说明弗里德曼对于“消费之谜”的解释。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平均消费倾向是:
⑤
⑤式表明,平均消费倾向取决于持久收入()与当期收入()的比率。在短期中,由于暂时收入()的存在使得收入会发生波动(因为),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在短期就会发生波动——当期收入暂时高于持久收入时,平均消费倾向暂时下降;当期收入暂时低于持久收入时,平均消费倾向暂时上升。然而,如果以一个长期(如每10年)的视角来看,暂时收入的影响会相互抵消,此时也倾向于比较稳定。
5.简述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两种预期形成机制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答:菲利普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通过短期总需求曲线可推导出附加预期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达式为:
其中,为实际通货膨胀率,表示通货膨胀的预期,是实际失业率,表示自然失业率,为常数且大于零。
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对菲利普斯曲线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机制有两种主要的看法:适应性预期及理性预期。
(1)适应性预期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人们根据上一期所观察到的通货膨胀来形成他们对本期通货膨胀水平的预期。根据适应性预期理论对预期形成机制的看法,通货膨胀预期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
将式代入菲利普斯曲线的表达式,可以得到按照适应性预期理论“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
引入适应性预期理论会给短期宏观分析两点启示:
①适应性预期表明,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它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②适应性预期还表明,如果失业率偏离了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就会逐期发生平移,从而在长期,只有自然失业率才是稳定的。由于长期中的稳定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按照适应性预期理论的观点,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将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线。
在适应性预期下,菲利普斯曲线所具有的特征表明:在短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在长期,这种替代关系消失,失业率将自动调整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2)理性预期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理性预期是指。考察理性预期的一个极端形式:假设人们对于未来的结果是完全确知的(通货膨胀完全可预期)。在此基础上,人们对当期通货膨胀的预期与当期实际的通货膨胀完全一致,即
将代入菲利普斯曲线的表达式,可以得到按照理性预期的观点进行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形式:
因此,在理性预期的极端例子中,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失业率将始终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经济中并不会存在周期性失业。
上面的例子考察的是理性预期的极端形式,但它反映了理性预期的基本观点:由于人们的预期更为理性,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可能要比适应性预期理论推测的移动速度要快得多。即便在短期,也不存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取舍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始终表现为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的垂线。
6.何为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
答:产品质量的改进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升级换代,通常都在某种程度上“消灭”了老产品,该过程就是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
(1)熊彼特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他称之为“创造性破坏”)。他认为,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而非古典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均衡和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始作俑者。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2)“创造性破坏”是熊彼特企业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在熊彼特看来,“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重要的问题是研究资本主义如何创造并进而破坏经济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创造和破坏主要不是通过价格竞争而是依靠创新的竞争实现的。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
(3)创造性破坏理论指出:当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或是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只要将多余的竞争者筛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创新”产生,便会使景气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但是当某一产业又重新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它又会吸引新的竞争者投入,然后又是一次利润递减的过程,回到之前的状态……所以说每一次的萧条都包括著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陈述为:技术革新的结果便是可预期的下一次萧条。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因此是同源的。但熊彼特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便是由于其自己产生的动力将而不停地推动自身发展,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其自身的规模。
(4)熊彼特指出经济创新过程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经济创新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有价值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来源、新组合形式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决定性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打击的不是现有企业的利润边际和产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它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