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资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按属性划分农业资源,属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是( )。[2005年真题]
A.生物资源
B.水资源
C.农业能源
D.土地资源
【答案】C
【解析】按农业资源的属性,可将农业资源划分为:①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②社会经济技术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农业机械资源、资金资源、农业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
2.农业自然资源系统在结构上具有严格的层次性、立体性和有序性;在运行上具有严格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的特性体现了农业自然资源的( )。[2005年真题]
A.整体性
B.地域性
C.可再生性
D.多用性
【答案】A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的整体性表现在:①在农业生产中,各种农业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运行,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②农业自然资源系统中的各项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是缺一不可和不能相互取代的。由此可知,农业自然资源系统有着严格的整体性,即在其结构上具有严格的层次性、立体性和有序性,在其运行上具有严格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3.某块土地的价格是12000元,同期银行利息率是年率10%,该块土地的理论月租金是( )元。[2005年真题]
A.100
B.120
C.1000
D.1200
【答案】A
【解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价格是按照市场利息率所计算出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即被资本化了的地租。
地租的计算公式为:地租=土地价格×利息率。由题意,该块土地的理论月租金=12000×(10%÷12)=100(元)。
4.某城市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为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2008年真题]
A.绝对地租
B.级差地租I
C.级差地租II
D.垄断地租
【答案】B
【解析】级差地租Ⅰ是指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的土地(包括肥沃程度不同和离市场远近不同)上,所获得的收益不同,其超额利润部分称为级差地租Ⅰ。题中,相同的店铺投到不同的地段上月租金不同,前者多交的2万元就属于级差地租Ⅰ。A项,绝对地租产生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从而形成不论土地质量好坏、位置优劣,都要绝对地付出地租,不能无偿使用。C项,级差地租Ⅱ是指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的部分。
5.甲地耕种前原土地肥力评定为5级,收获后评定为6级,则该耕地的土地肥力更新系数为( )。[2008年真题]
A.1.1
B.1.2
C.1.4
D.1.8
【答案】B
【解析】该耕地的土地肥力的更新系数=收获后土地肥力评级/耕种前原土地肥力评级=6/5=1.2。
6.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等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 )。[2008年真题]
A.只能维持原状
B.进入优化阶段
C.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D.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答案】A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用于考查可再生资源在每个生产周期中资源的更新状况:①当本指标等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只能维持原状;②当本指标大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进入优化阶段,农业生态系统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③当本指标小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已经进入恶性循环状态,资源状态已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生态关系已失去平衡。
7.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自然生产率带来的级差收入属于( )利润。[2008年真题]
A.非超额
B.经济
C.超额
D.非经济
【答案】C
【解析】当农业资源的自然力不同时,如土壤肥力等级不同,投入等量劳动会产生不同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得不等量的产品。其差额部分就是两者自然力的差异所造成的产品差额。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是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易,即单位产品中凝结的价值量不同,而都按统一的市场价格实现时,就产生了级差收入。这种级差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一种超额利润,它产生的基础就是农业资源具有不同的自然力。
8.将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农业生物种群,配置在同一生态空间的不同层次,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共生特点的农业生物群落,这种配置是依据农业自然资源具有的( )特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2005年真题]
A.在时间上的有序性
B.在空间上的立体性
C.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
D.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答案】B
【解析】农业生物资源立体配置是指将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农业生物种群,配置在同一生态空间的不同层次,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共生特点的相互促进的生物群落。这种复合的农业生物群落,就是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立体结构。这种配置是依据农业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立体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9.农业发展资源中,发展速度最慢的是( )。
A.信息资源
B.技术资源
C.人才资源
D.资金资源
【答案】C
【解析】农业发展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按其发展速度排列,一般顺序为: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其中发展速度最慢的是人才资源。
10.大部分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和可循环使用的,只要利用合理,就可永续利用,这反映了农业自然资源的( )。
A.持续性
B.地域性
C.动态性
D.稀缺性与有价值性
【答案】A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的持续性表现为,大部分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和可循环使用的,只要利用合理,就可永续利用。但如果使用不合理或不加保护,就可能使之受到破坏,导致生产能力急剧下降。
11.凡是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都是农业生产的( )条件。
A.环境
B.气候
C.自然
D.天然
【答案】C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是指在农业自然条件中能够被农业生产利用的诸多因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凡是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都是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12.农业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综合性,一定要注意防止( )。
A.整体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因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
【答案】D
【解析】在农业生产中,各种农业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运行,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其中任何一种资源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甚至导致系统的整体变异,这决定了要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开发和利用各项农业自然资源,即从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运行的特性来考虑问题,进行调节与控制,防止因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
13.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被人们用于( )的土地。
A.开发利用
B.生产粮、棉、油
C.创造社会财富
D.稳定高产
【答案】C
【解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被人类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土地。土地不仅是自然产物,而且包含着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它是对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开发利用和可开发利用土地数量及质量的总称。
14.下列各项属于未利用地的是( )。
A.园地
B.林地
C.牧草地
D.滩涂
【答案】D
【解析】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山等。ABC三项均属于农用地。
15.各地区土地位置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必须( )合理利用土地,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
A.尽最大可能
B.充分开发
C.退耕还林
D.因地制宜
【答案】D
【解析】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即任何一块土地都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各地区土地位置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
16.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林地面积占世界林地总面积的( )。
A.3%
B.3.2%
C.4%
D.4.2%
【答案】B
【解析】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5%。其中,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林地面积占世界林地总面积的3.2%。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贫乏,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林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9,人均占有草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
17.农业中的水资源是指( )。
A.地表水
B.地下水
C.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自然水体
D.降水
【答案】C
【解析】水资源是指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自然水体,包括降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海水资源。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水总量。
18.农业生物资源是指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已被人类利用的动物、植物和( )。
A.微生物
B.森林
C.海洋
D.湖泊
【答案】A
【解析】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的各种动植物与微生物。它分为人工培育和野生的生物资源,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畜禽、鱼类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19.农业劳动力资源指符合劳动年龄的,并且( )的数量和质量。
A.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B.在农村直接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
C.从事农林牧副渔劳动的劳动者
D.在农村参加劳动的男劳动者
【答案】A
【解析】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符合劳动年龄,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说,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构成农业劳动力资源。
20.决定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因素是( )。
A.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
B.人口规模
C.人口分布
D.人口政策
【答案】A
【解析】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体力表现为劳动者体质的强弱,智力表现为劳动者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决定农业劳动力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21.( )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A.土地
B.劳动
C.资金
D.技术
【答案】B
【解析】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通过人类的劳动,即劳动力的使用,才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转变为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和唯一能动的要素。
22.实际利用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比率是( )。
A.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B.农业劳动生产率
C.农业劳动效率
D.农业劳动量
【答案】A
【解析】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指实际利用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比率。它反映一定时期劳动力的利用程度。在劳动力总量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利用率越高,劳动力利用得越充分,生产的社会财富总量就越大。
23.下列关于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表明农业劳动力利用的效果
B.仅仅从数量上考察农业劳动力的利用
C.是指实际利用的农业劳动力和未利用的农业劳动力的比值
D.反映了一定时期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答案】D
【解析】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指实际利用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比率。它反映一定时期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2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常用劳动生产率指标的是( )。
A.人工年
B.人工周
C.人工日
D.人工时
【答案】B
【解析】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的指标,是指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通常用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产量或产值来表示,或者用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活劳动时间通常采用“人工年”“人工日”或“人工时”等。
2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的指标,是指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通常用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产量或产值来表示,或者用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26.劳动效率指标是( )。
A.在一般情况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B.与最终劳动成果相联系的重要指标
C.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值
D.在一定时间、一定质量条件下完成的作业量的大小
【答案】D
【解析】劳动效率指标表示在一定时间、一定质量条件要求下完成的作业量的多少。如平均每“人工日”或“人工时”的作业量。A项,提高劳动效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之一;B项,劳动效率与最终劳动成果没有关联,它只是一个辅助性指标。
27.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率越高则单位产品价值越高
B.生产率越高则单位产品价值越低
C.生产率越高则劳动者价值越高
D.生产率越高则劳动者价值越低
【答案】B
【解析】。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以较少的时间生产更多的农产品,降低单位农产品中的劳动消耗,生产率越高则单位产品价值越低。
28.我国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办法是( )。
A.必须降低劳动力利用率,保证充分就业
B.实行劳动集约
C.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剩余劳动力转移
D.提高农业生产率
【答案】C
【解析】要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主要措施有:①要控制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降低出生率,提高人口质量;②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29.根据我国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规模测算,我国最佳的人口负荷量是( )亿。
A.5
B.7
C.10
D.15
【答案】B
【解析】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与本国的生存条件及生产条件相适应,即要有一个适度的人口。根据我国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规模测算,最佳的负荷量是7亿人口。
30.( )指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的土地上,所获得的收益不同。
A.级差地租Ⅱ
B.级差地租Ⅰ
C.地租
D.地价
【答案】B
【解析】级差地租Ⅰ是指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的土地(包括肥沃程度不同和离市场远近不同)上,所获得的收益不同。其超额利润部分称为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指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的部分。
31.级差地租Ⅱ的含义是( )。
A.等量资本投入到相同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
B.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
C.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
D.对不同地块连续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
【答案】C
【解析】级差地租Ⅱ指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的部分。
32.绝对地租产生于( )。
A.土地质量的优劣
B.土地位置的优劣
C.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D.劳动力投入的多少
【答案】C
【解析】绝对地租产生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从而形成不论土地质量好坏、位置优劣,都要绝对地付出地租,不能无偿使用。即当土地经营权转移时,租佃者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
33.某块土地价格是3300元,同期银行利息率为11%,则该地块年租金为( )元。
A.363
B.415
C.3000
D.3000
【答案】A
【解析】该地块年租金=土地价格×利息率=3300×11%=363(元)。
34.( )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与利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A.农业生态系统
B.工业系统
C.自然生态系统
D.林业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农业生态系统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与利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经济是从再生产方面,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与核算。
35.一个生态系统能存在与发展,是其( )保持了相对的平衡。
A.特定的空间
B.结构与功能
C.生物种群
D.结构复杂
【答案】B
【解析】生态平衡主要表现有:①生态系统物质与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②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要在结构上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③食物链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要正常运行。以上三种平衡是生态系统在物能、结构与功能三方面的平衡。
36.关于农业自然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其投入量就是消耗量
B.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其投入量就是消耗量
C.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其投入量就是占用量
D.农业自然资源生产率是专门用于对企业与农户进行考核的指标
【答案】A
【解析】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其投入量就是消耗量;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其投入量就是占用量。农业自然资源生产率的单位为产量(产值)/亩、产量(产值)/米3等。该指标不仅用于对企业与农户考核,还可以用于地区间的分析对比。
37.有甲、乙两块耕地,甲地为30亩,2014年粮食产量共计24000公斤;乙地为25亩,2014年粮食产量共计25000公斤。则甲、乙两块地的土地生产率分别为( )公斤/亩。
A.600;800
B.800;1000
C.800;1200
D.1200;1200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甲地的土地生产率=24000/30=800(公斤/亩);乙地的土地生产率=25000/25=1000(公斤/亩)。
38.关于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指标的公式,下列表达式错误的是( )。
A.
B.
C.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生产率×资源更新系数
D.
【答案】B
【解析】B项,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资源再生量/资源消耗量。
39.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中,不仅包括社会生产率,而且包括( )。
A.个体生产率
B.私人生产率
C.环境生产率
D.自然生产率
【答案】D
【解析】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力,农业生产要不断由自然力来支持,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因此,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中不仅有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还有由劳动自然资源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
40.农业劳动自然生产率具有地域分布型和( )。
A.时间分布型
B.数量分布型
C.质量分布型
D.空间分布型
【答案】A
【解析】农业劳动自然生产率的类型有:①地域分布型。由于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使同种农作物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②时间分布型。由于农业自然资源的时间分异规律,使同种农作物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
41.( )对于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自然力具有主导作用。
A.科学技术
B.人口规模
C.经济实力
D.政策制度
【答案】A
【解析】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交通,以及自然条件。其中,自然条件是指决定劳动自然生产率的自然资源因素,是由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应用程度为主导的。
42.下列各项不属于农业多功能性的构成要素的是( )。
A.农用自然资源
B.农业生产技术
C.农业生产过程
D.农副产品
【答案】B
【解析】农业多功能性的构成要素包括:①农用自然资源。农用自然资源主要指土地、光、热、水、地形、地貌、生物等资源。②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旅游、科普价值,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保持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③农副产品。农副产品既能满足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健康需要,又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社会和政治作用显而易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农业资源按用途可划分为( )。[2005年真题]
A.潜在资源
B.生产性资源
C.现实资源
D.服务性资源
E.有限资源
【答案】BD
【解析】农业资源的分类包括:①按属性可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资源;②按再生性可分为恒定性资源、有限资源和发展资源;③按用途可分为生产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④按利用状况可分为潜在资源和现实资源。
2.农业自然资源是指在农业自然条件中能够被农业生产利用的诸因素,主要包括( )资源。[2008年真题]
A.土地
B.水
C.生物
D.社会
E.气候
【答案】ABCE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是指在农业自然条件中能够被农业生产利用的诸多因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有两种类型:①直接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②不直接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但为这种结合创造外部环境条件的资源,如农业气候资源。
3.土地资源按城乡统一分类可以划分为( )。
A.荒地
B.建筑用地
C.未利用地
D.耕地
E.农用地
【答案】BCE
【解析】土地资源的分类包括:①按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划分,土地资源有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②按地形划分,土地资源有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③按土壤地质划分,土地资源有黏土、壤土、沙土等。
4.土地资源的特点有( )。[2005年真题]
A.数量的有限性
B.不可再生性
C.用途的单一性
D.空间位置的固定性
E.价值的增值性
【答案】ADE
【解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被人类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土地。土地资源的特性包括:①数量的有限性;②空间位置的固定性;③可再生性;④用途的多样性;⑤价值的变化性。
5.农业社会经济技术资源主要包括( )。
A.劳动
B.土地
C.水
D.资本
E.气候
【答案】AD
【解析】农业社会经济技术资源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和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需的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和资本,也包括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其他外部条件。
6.农业资源系统按农业资源的再生性划分,可划分为( )。
A.生产性资源
B.恒定性资源
C.有限性资源
D.发展性资源
E.服务性资源
【答案】BCD
【解析】按农业资源的再生性划分,可划分为恒定性资源、有限资源和发展资源。AE两项属于按用途进行划分的类型。
7.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等。
A.劳动力资源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
D.气候资源
E.生物资源
【答案】BCDE
【解析】按农业资源的属性划分,农业资源分为:①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②社会经济技术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农业机械资源、资金资源、农业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
8.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 )。
A.可逆性
B.系统性
C.地域性
D.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E.稀缺性与有价值性
【答案】BCDE
【解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①系统性;②地域性;③持续性;④动态性;⑤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⑥稀缺性与有价值性。
9.农业自然资源的特性有( )、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潜力的无限性以及多用性。
A.分散性
B.地域性
C.可再生性
D.整体性
E.复杂性
【答案】BCD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的特性有:①整体性;②地域性;③可再生性;④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潜力的无限性;⑤多用性。
10.在农业生产中,各种农业自然资源( ),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
A.相互联系
B.相互制约
C.协调运行
D.各自发展
E.分散运动
【答案】ABC
【解析】在农业生产中,各种农业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运行,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一定的资源组合状况必然形成其特定的生态群落和自然景观。其中任何一种资源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甚至导致系统的整体变异。
11.农业自然资源系统有着严格的整体性,即包括( )。
A.结构上严格的层次性
B.结构上严格的立体性与有序性
C.循环性
D.可再生性
E.运行上严格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答案】ABE
【解析】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农业自然资源系统有着严格的整体性,包括:①在结构上具有严格的层次性、立体性和有序性;②在运行上具有严格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12.农业自然资源系统有着严格的地域性。这决定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的( ),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A.开发
B.保护
C.利用
D.制约
E.协调
【答案】ABC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天然存在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这决定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和土壤、地质、地形、地势、地貌等都不同。这一特点影响着各地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及组合特征,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系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这决定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13.农业自然资源不断按其自身的规律,循环运行并消耗更新。关于农业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既然可以再生,就可以任意使用
B.是在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操作干预下进行的
C.有些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和再生
D.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适度和保持其更新再生的能力
E.不能掠夺地力、乱砍滥伐
【答案】BCDE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的再生性更新与循环,是在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操作干预下进行的。有些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和更新,比如土壤肥力和生物的物种等资源。因此,要求对其利用必须适度并保持其更新再生的能力,绝对不能做出掠夺地力、乱砍滥伐、过牧滥捕等超越自然资源再生能力的行为。
14.土地资源分类按地形特征划分主要有( )。
A.丘陵
B.壤土
C.山地
D.平原
E.沙土
【答案】ACD
【解析】土地资源分类包括:①按地形划分,有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②按土壤地质划分,有黏土、壤土、沙土等。
15.农用地根据城乡统一分类包括( )。
A.耕地
B.林地
C.牧草地
D.园地
E.工矿用地
【答案】ABCD
【解析】按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划分,土地资源有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部分。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E项属于建筑用地。
16.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概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A.国土辽阔,土地类型和水热条件多样
B.东高西低,平原多,山地少
C.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大
D.土地承载能力地区间不均衡
E.土地退化严重
【答案】BC
【解析】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是:①国土辽阔,土地类型多样;②气候复杂,水热条件组合多样;③西高东低,山地多,平原少;④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⑤土地承载能力不均衡,地区差异很大;⑥后备土地资源中,宜农荒地数量少,质量差;宜林地数量多,质量较好;⑦土地退化严重。
17.水资源的特征包括( )。
A.基础性
B.循环运动性
C.可替代性
D.不可替代性
E.无限性
【答案】ABD
【解析】水资源的特征包括:①基础性。水是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②循环运动性。水的存在方式是循环运动。地球上的水以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共存,并且相互转化。③不可替代性。水作为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和要素,是其他任何物质都不可替代的;④有限性。地球上的水资源在绝对数量上是有限的。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们能够开发利用的部分也是有限的。
18.我国水资源的概况有( )。
A.总量较大,人均水量低
B.地区分布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
C.地区分布不均衡
D.时间分布很不均衡
E.水、土组合不均
【答案】ACDE
【解析】我国水资源的概况为:①总量较大,人均占有水量低;②地区分布不均衡,总趋势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③降水时间分布很不均衡,有夏秋丰富、冬春贫乏的特征;④水、土组合不均,形成了少部分土地集中了大量水资源,而大部分土地却极度缺乏水资源的局面。
19.我国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特点有( )。
A.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B.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C.城市工业对农村的辐射能力强
D.大部分地区物质技术基础薄弱
E.装备水平以机械为主
【答案】ABD
【解析】我国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特点有:①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剩余劳动力状况严重,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②大部分地区物质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还是以人畜动力和手工操作为主;③城市工业对农村的支持和辐射能力较弱,不能大量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形成足够的农业投资;④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20.劳动力数量的决定因素有( )。
A.生产力
B.生产方式
C.自然因素
D.社会因素
E.文化因素
【答案】CD
【解析】劳动力的数量是指能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数。决定因素有:①自然因素。适龄和超龄劳动力的加入、退出以及死亡减员;②社会因素。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流动。
21.劳动力资源的特点有( )。
A.整体性
B.社会性
C.不可替代性
D.时效性
E.能动性
【答案】BDE
【解析】劳动力资源的特性有:①社会性。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社会的产物;②能动性。由于劳动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使劳动力资源能够能动地进入生产过程;③时效性。劳动力资源是动态资源,它随着人的生命活动不断产生、不断消失。
22.对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从( )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A.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
B.农业劳动生产率
C.农业劳动力的技术水平
D.农业劳动力的出勤率
E.农业劳动力的熟练度
【答案】AB
【解析】A项,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指实际利用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比率,它反映一定时期劳动力的利用程度;B项,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的指标,是指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
23.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指标表示方法有( )。
A.每天纯劳动时间占每天标准劳动时间的比率
B.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个劳动力实际参加劳动的工作日数占应参加劳动工作日数的比率
C.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和未参加劳动人数的比值
D.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和农业劳动力总量的比率
E.未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数量与农业劳动力总量的比率
【答案】ABD
【解析】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指标的表示方法有:①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数量与农业劳动力总量的比率;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个劳动力实际参加劳动的工作日数占应参加劳动工作日数的比率;③每天纯劳动时间占每天标准劳动时间的比率。
24.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途径是指( )。
A.建立合理的农村就业结构
B.实行劳动集约
C.使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D.减少实际参加农业劳动人数
E.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
【答案】ABC
【解析】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途径包括:①建立合理的农村就业结构,逐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大提高劳动力利用率;②实行劳动集约,资金和劳动力是发展农业经济的两个基本条件,当前我国能够用于农业的资金有限,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大搞劳动集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5.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
B.反映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
C.包括了劳动时间和劳动成果两部分
D.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E.是实际利用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比率
【答案】ABCD
【解析】AB两项,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了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的指标,是指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通常用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产量或产值来表示,或者用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C项,根据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劳动生产率包含了劳动时间和劳动成果两部分。D项,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E项是指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2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有( )。
A.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量
B.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D.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E.有利于劳动力转移
【答案】ABCD
【解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有:①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量;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27.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 )。
A.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
B.农业生产技术装备状况
C.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
D.自然条件
E.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答案】ABD
【解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农产品种植品种的更新、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农业生产技术装备状况、自然条件等。
28.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包括( )。
A.推广优良品种
B.更新机器设备
C.提高劳动力的农业技能
D.测土配方,合理施肥
E.延长劳动时间
【答案】ABCD
【解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包括:①大力推广优质农、畜产品品种的种植养殖,促进科学技术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化;②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装备的现代化;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重视智力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⑤搞好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9.劳动效率的高低最终受( )因素制约。
A.农业技术装备
B.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C.劳动者的积极性
D.劳动的科学管理
E.劳动者的工作态度
【答案】BC
【解析】劳动效率高低受两个因素制约:①劳动者的劳动技能;②劳动者的积极性。其中,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是一种潜在的劳动能力,只有劳动者发挥了劳动积极性,潜在的劳动能力才能变成现实的劳动能力,才能最终提高劳动效率,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30.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状况是( )。
A.资源丰富
B.健康水平低
C.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充分
D.基数大,增长快
E.文化技术水平低
【答案】ABDE
【解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概况为: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基数大,增长快。②农业劳动力资源质量差,表现为健康水平低和文化、技术水平低。③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生产项目少,容纳劳动力有限。农业劳动力资源的30%~40%处于过剩状态。
31.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向城市转移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B.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吸纳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
C.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
D.人多地少的地区可以向人少地多的地区转移
E.城市和农村双向转移
【答案】ABCD
【解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途径有:①农业内部的转移。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发展;②发展高度集约化的庭院经济;③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兴建农村小城镇;④区域间流动。人多地少的地区可以向人少地多的地区转移一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吸纳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⑤向城市转移。扩大城乡经济往来既有利于农民增收,又能解决城市劳务需求。
32.关于人口状况对经济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农业商品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
B.人口的超高速增长促使劳动力绝对过剩,并形成农业的潜在失业
C.人口过少、密度过小,会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
D.人口过多、密度过大,会破坏资源,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E.人口过少、密度过小,就业机会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BCD
【解析】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增长相当部分被农业人口的增长所抵消,结果必然影响农业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人口超高速增长促使农业劳动力更加绝对过剩,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增长,并形成农业人口的潜在失业。人口过少、密度过小,则使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结果延缓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过多、密度过大,则必然出现掠夺式经营,使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经济不能顺利发展。
33.解决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有( )。
A.将计划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作为长期国策和治国之本
B.发挥现有人口的积极作用,促使劳动者与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
C.加大国外移民
D.提高劳动生产率
E.加快市场经济发展
【答案】AB
【解析】解决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有:①将计划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作为长期国策和治国之本;②发挥现有人口的积极作用,促使劳动者与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尽量多的社会财富,尽量使人口与社会财富的比例关系日趋协调。
34.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有( )。
A.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B.地理位置(距市场远近)不同
C.政府管制的存在
D.农业生产集约经营的水平和效果不同
E.土地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垄断
【答案】ABDE
【解析】级差地租形成自然物质条件方面的原因有:①土地肥沃程度不同。②地理位置(距市场远近)不同;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有:①商品经济的存在。②农业生产集约经营的水平和效果不同。③土地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垄断。
35.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区别和联系有( )。
A.形成的条件不同
B.经营性质和投资额水平不同
C.转化为地租的方式不同
D.两者均为超额利润
E.两者经营性质相同
【答案】ABCD
【解析】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区别和联系有:①形成的条件不同。级差地租Ⅰ是等量资本投在不同的土地上,级差地租Ⅱ是对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但是,两者的实质都是超额利润。②转化为地租的方式不同。转化为级差地租Ⅰ的超额利润,在签订租约时就规定完全归土地所有者占有;而转化为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则是租种期间农场主追加投资所形成的,所以归农场主占有。③经营性质和投资额水平不同。级差地租Ⅰ产生于粗放经营阶段,投资额较少的时期;级差地租Ⅱ则产生于集约经营阶段,需要有较高的投资水平。
36.生态平衡的主要表现有( )。
A.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B.结构上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
C.结构上要保持平均的比例
D.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输出大于输入
E.食物链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正常运行
【答案】ABE
【解析】生态平衡的主要表现有:①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②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要在结构上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③食物链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要正常运行。这是生态系统在物能、结构与功能三方面的平衡。
37.下列各项属于自然生态指标的有( )。
A.森林覆盖率
B.土壤肥力
C.环境质量
D.科学技术转化率
E.产品生产中的能量转化率
【答案】ABCE
【解析】自然生态指标包括:①自然资源生态评价指标。②自然资源生态效益指标。主要有绿色植物覆盖率、森林覆盖率,以及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等级指标。③反映生态结构合理程度的能量和环境状况指标。主要有各地区的光能利用率、植物的光能平均利用率、产品生产中的能量转化率等。
38.关于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指标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农业自然资源生产率是有用成果与自然资源投入量的比值
B.当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已经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C.当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进入优化阶段
D.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包括自然资源生产率因素和自然资源更新速度因素两个方面的综合效果
E.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成正比
【答案】ADE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生产率=有用成果/自然资源投入量。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资源再生量/资源消耗量,当本指标等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只能维持原状;当本指标大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进入优化阶段,农业生态系统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当本指标小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已经进入恶性循环状态,资源状态已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生态关系已失去平衡。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指标是考察可更新资源的综合性指标。它包括自然资源生产率因素和自然资源更新速度因素两个方面的综合效果。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农业自然资源生产率×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
39.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中仅有劳动的社会生产率
B.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中不仅有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还有自然生产率
C.农业劳动自然生产率具有的两种形态,地域分布型和时间分布型
D.科学技术对利用自然力具有主导作用
E.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自然生产率带来的级差收入是超额利润
【答案】BCDE
【解析】A项,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力,农业生产要不断由自然力来支持,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中不仅有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还有由劳动自然资源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
40.农业多功能性的内容包括( )。
A.经济功能
B.生态功能
C.科技功能
D.文化功能
E.稳定功能
【答案】ABD
【解析】农业多功能性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为社会提供农副产品,以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功能,是农业的基本功能。②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③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农业在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方面的作用。④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的作用上。⑤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农业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提供教育、审美和休闲等的作用上。
41.农业多功能性的基本特点有( )。
A.效用的内部性
B.功能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C.区域间的差异性
D.不易损失、容易提高
E.功能存在正负性和显潜性
【答案】BCE
【解析】农业多功能性的基本特点包括:①效用的外部性或公共性;②功能的多样性和整体性;③区域间的差异性;④损失容易、提高困难;⑤功能存在正负性和显潜性。
三、案例分析题(由单选和多选组成)
(一)
东北某村将甲地400亩和乙地600亩共1000亩租赁给公司耕种。同时约定按照以年租金600元/亩(同期银行利息为7%)为基数,耕种一年后土地肥力等级每升高一级每亩奖50元,降低一级每亩罚100元的条件结算租金。公司根据当地年降雨为700毫米等自然条件,种植了不同品种的农作物。耕种一年后,土地肥力等级甲地由7级变为6级,乙地由6级变为7级。[2005年真题]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司选种适宜自然条件的农作物品种为( )。
A.水稻
B.小麦
C.棉花
D.大豆
【答案】BCD
【解析】当地年降雨为700毫米,符合半湿润区的划分标准(400~800毫米)。半湿润区属于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带,是小麦、棉花、大豆及其他旱作物产区。
2.该村所处地理位置为( )。
A.多雨区
B.湿润区
C.半湿润区
D.半干旱区
【答案】C
【解析】我国水资源分布总趋势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按照年降雨量,年降雨量大于1600毫米的地区为多雨区,1600~800为湿润区,800~400为半湿润区,400~200为半干旱区,小于200为干旱区,其中半湿润区是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带,是小麦、棉花及其他旱作物产区。该村所在地年降雨为7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
3.一年后,甲、乙两块土地的生态系统状况为( )。
A.甲乙两地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B.甲地进入恶性循环阶段,乙地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C.甲乙两地进入恶性循环阶段
D.甲地进入恶性循环阶段,乙地处于维持原状阶段
【答案】B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用于考查可再生资源在每个生产周期中资源的更新状况,其公式为:
当本指标等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只能维持原状;当本指标大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进入优化阶段,农业生态系统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当本指标小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已经进入恶性循环状态,资源状态已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生态关系已失去平衡。根据题意,甲地的土地肥力更新系数=<1,甲地进入恶性循环阶段;乙地的土地肥力更新系数=>1,乙地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4.该村结合土地肥力等级的评价,对当地农业生态系统状况分析时,还应采用的自然资源生态效益指标有( )。
A.绿色植物覆盖率
B.环境质量等级指标
C.植物光能利用率
D.农作物种植品种结构
【答案】AB
【解析】自然资源生态效益指标主要有绿色植物覆盖率、森林覆盖率,以及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等级指标。
5.两块土地的更新系数分别是( )。
A.甲地6/7;乙地7/6
B.甲地6/7;乙地6/7
C.甲地7/6;乙地7/6
D.甲地7/6;乙地6/7
【答案】A
【解析】根据公式:,甲地的更新系数为6/7,乙地的更新系数为7/6。
(二)
某地区有甲、乙、丙三块土地,其中甲地块为优等地,乙为中等地,丙为末等劣质地。有三位土地经营者分别以不同的租金租用了这三块土地(两年)。第一年,三位经营者分别投入了50万元(注:这三块土地的面积是相同的),则甲、乙、丙三块地的产出分别为150万元、120万元、100万元;第二年,三位经营者仍继续分别投入50万元,甲、乙、丙三块地的产出分别为170万元、140万元、110万元。若丙地块两年的租金为80万元,回答下面各题。
1.若把丙地块的面积作为单位面积,则土地单位面积的年均绝对地租为( )万元。
A.20
B.40
C.60
D.80
【答案】B
【解析】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是以劣等地上所获得的租金来衡量。丙地两年共获租金80万元,则每年的绝对地租为40万元。
2.甲地块第一年的级差地租Ⅰ为( )万元。
A.90
B.70
C.50
D.30
【答案】C
【解析】由于肥力和位置差别引起的资本生产率的差别性而形成的级差地租,是级差地租Ⅰ。第一年中,甲乙丙三位经营者投入同样成本,但在产出上,优等地的经营者获得了150万元,而劣等地的经营者只获得100万元,所以耕种优等地比耕种劣等地多获得的收益即为由于土地肥力及位置差别而引起的收入差异,即级差地租Ⅰ。
3.甲地块的级差地租Ⅱ为( )万元。
A.70
B.60
C.30
D.20
【答案】D
【解析】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等量资本引起的资本生产率的差别性而形成的级差地租,是级差地租Ⅱ。对于甲,第一年投入50万元,产出150万元,第二年投入50万元,产出170万元,等量资本的连续追加引起产出增加20万元,即为级差地租Ⅱ。
4.丙地块的级差地租Ⅱ为( )万元。
A.10
B.20
C.40
D.50
【答案】A
【解析】对于丙,第一年投入50万元,产出100万元,第二年投入50万元,产出110万元,等量资本的连续追加引起产出增加10万元,即为级差地租Ⅱ。
5.甲地块的一年租金为( )万元。
A.40
B.50
C.70
D.75
【答案】D
【解析】甲地块一年的租金=绝对租金+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40+25+10=75(万元)。
6.乙地块第一年级差地租Ⅰ为( )万元。
A.10
B.20
C.30
D.40
【答案】B
【解析】乙地块第一年投入50万元产出为120,而劣等地第一年投入50万元获得产出为100万元,多出来的20万元即为因土地肥力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Ⅰ。
7.乙地块的级差地租Ⅱ为( )万元。
A.20
B.30
C.40
D.50
【答案】A
【解析】对于乙,第一年投入50万元,产出120万元,第二年投入50万元,产出140万元,等量资本的连续追加引起产出增加20万元,即为级差地租Ⅱ。
8.乙地块第一年的租金为( )万元。
A.20
B.40
C.60
D.80
【答案】C
【解析】乙地块一年的租金=绝对租金+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40+10+10=60(万元)。
9.若当年利息率为10%,则丙地块的地价为( )万元.
A.80
B.800
C.400
D.1000
【答案】C
【解析】丙地块的价格为:40÷10%=400(万元)。
(三)
村民王刚承包耕地10亩,分为甲、乙两块,其基本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请根据生态经济原理及生态经济效益指标,结合以下各小题情况,分析并解答。
1.村民王刚今年在水浇地上收获粮食2400千克,在旱地上收获粮食1000千克。则王刚甲乙两块承包的土地生产率分别为( )。
A.甲地380千克/亩,乙地240千克/亩
B.甲地400千克/亩,乙地250千克/亩
C.甲地450千克/亩,乙地240千克/亩
D.甲地470千克/亩,乙地260千克/亩
【答案】B
【解析】。甲地生产率=2400÷6=400(千克/亩);乙地生产率=1000÷4=250(千克/亩)。
2.甲乙两块耕地的土地肥力更新系数分别为( )。
A.甲地1.15,乙地0.80
B.甲地1.20,乙地0.75
C.甲地1.35,乙地0.70
D.甲地1.40,乙地0.65
【答案】B
【解析】甲地肥力更新系数=6÷5=1.2;乙地肥力更新系数=3÷4=0.75。
3.为了有利于从资源生产率和资源更新两方面提高效益,所以采用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进行分析,则甲乙两块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分别是( )。
A.甲地500千克/亩,乙地165千克/亩
B.甲地490千克/亩,乙地178.3千克/亩
C.甲地480千克/亩,乙地187.5千克/亩
D.甲地470千克/亩,乙地192.6千克/亩
【答案】C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生产率×资源更新系数。甲地土地利用效率=400×1.2=480(千克/亩);乙地土地利用效率=250×0.75=187.5(千克/亩)。
4.根据上述各项生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的结果表明,王刚承包两块地的资源更新状况是( )。
A.甲地肥力进入优化阶段
B.甲地肥力进入恶化阶段
C.乙地肥力进入优化阶段
D.乙地肥力进入恶化阶段
【答案】AD
【解析】资源更新系数用于考查可再生资源在每个生产周期中的更新状况。当本指标等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只能维持原状;当本指标大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进入优化阶段,农业生态系统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当本指标小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已经进入恶性循环状态,资源状态已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生态关系已失去平衡。由第2题知,甲地肥力更新系数大于1,乙地小于1,因此甲、乙两地肥力分别进入优化阶段和恶化阶段。
5.在王刚的土地承包合同中规定平均每亩耕地年上交20元,经评定土地肥力提高一级每亩奖励10元,土地肥力降低一级每亩罚款20元,则王刚今年按合同中规定上交款合计是( )元。
A.220
B.240
C.250
D.260
【答案】A
【解析】甲地土地肥力提高一级,乙地土地肥力降低一级。王刚今年按合同中规定上交款合计=10×20-6×10+4×20=2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