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1年苏州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切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的。

2.信度

答:信度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是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也称测量的可靠性。

3.智力

答:智力,也称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智力的核心。

4.绝对感觉阈限

答: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5.知觉的选择性

答: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6.意识

答: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的各种经验,也包括人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这样几个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7.注意

答:注意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8.学习

答: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含义主要有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9.遗忘曲线

答: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艾宾浩斯采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发现了遗忘的规律,提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10.表象思维

答:表象思维又称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例如,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参观,人们事先会在头脑中想出可能到达的道路,经过分析与比较,最后选择一条短而方便的路。形象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

11.短时记忆

答: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一个过渡阶段,保持时间为5秒~1分钟,其编码方式主要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存储容量为7±2个模块。

12.定势

答: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多次重复某种解题方式的条件下,被试形成了一种解题活动的内部准备状态,因而干扰了更灵活地解决问题;在另一些情况下,定势也能帮助或易化人的解题活动。

13.成就需要

答:成就需要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需要。

14.人格

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等本质特征。

15.本我

答: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原始的本能,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又是强有力的,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遵循快乐原则,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重要。

16.从众

答: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到群体的引导或压力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17.关键期

答:心理学家受到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概念,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18.语言

答: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19.自我

答: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能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遵循现实原则。

20.调查法

答: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两种。

二、简答题

1.简述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症状。

答:多动性障碍主要是发生在儿童早期一种行为问题,其基本特征主要有:

(1)注意缺陷:指在需要认真参与的活动中注意力不能集中,注意缺乏持久性,容易分心,经常粗心大意。一件事情没有做完注意力就提前离开,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好像是因为注意到另一件事情而对正在干的事情失去了兴趣,但是最终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进行到底。

(2)活动过多:是指组织不好的、调节不良的、过度的活动。在需要安静的环境中有过分的不安稳,根据周围环境的不同,可以表现为来回奔跑,从该坐的地方站起来,言语过多和喧闹,坐立不安,转辗反侧,行为往往带有冲动性,容易发生事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正常的谨慎和克制,不受成人的管教和约束。

(3)行为的冲动性: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控制力,在危险场合行为鲁莽,强行加入或者打断他人的活动,抢先回答别人尚未说完的问题,在任何活动中不能按顺序排队等候。

(4)可以伴随学习困难、品行问题、情绪异常,有些还会触犯法律。

(5)智力可以正常或接近正常。

2.简述自我的基本概念。

答: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主体的自我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概念。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我的发展是婴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婴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1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体我和客体我组成。主体我作为认知者的自我,是在主体内、在主观上构成的自我。主体我体验着自己的身体、心理和关系,具有调整、控制、组织的功能,对客体我起支配作用。客体我是对主体作为客体存在的个体来认识的自我,是个体在与环境、他人之间的运作中产生的,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客观评价而认识的自我。

3.什么是经济人假设理论?

答:(1)关于“经济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提出

“经济人”又称“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有目标理性的,惟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最大化。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来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之后,西尼耳定量地确定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这一名词引入经济学。与“经济人”相对的概念是“道德人”或“社会人”。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1960)一书中将经济人假设归纳为X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资本家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才开设工厂,工人为了获取经济报酬来工作,只有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大家才可以得到好处。

(2)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包括:

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

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3)相应的管理措施

管理重点是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监督;

领导方式是专制型的,认为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工人只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接受管理、拼命干活;

在奖惩制度方面主要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即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用惩罚来对付工人的“消极怠工”行为。

(4)评价

“经济人”假设具有不合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它把人看做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

“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经济人”假设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4.简述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论。

答:让·皮亚杰,瑞士人,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论认为: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2)每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4)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有着质的差异;

(5)心理发展的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一系列特征性症状,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

这是PTSD的中心症状,它以各种形式反复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主要表现为反复地闯入性地出现有关创伤性事件的痛苦回忆,没有警告,不需要刺激或者相关引发物。有的可能会生动地看到当时的情境,并伴发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好像创伤再次发生,如同电影中“闪回”;有的可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当患者接触类似创伤性的处境,患者容易触景生情而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或者是生理反应。

(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情绪迟钝),患者在整体上给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觉。患者感觉自己似乎难以对任何事情发生兴趣;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格格不入;似乎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难以表达与感受各种细腻的情感;对未来心灰意冷,严重者可万念俱灰,以致自杀。此外,有的患者可以部分或完全不能回忆创伤时的经历,这种对创伤史的遗忘会增加诊断的困难。

(3)警觉性增高

经历创伤的人会体验到过度的警觉性。这说明个体长时间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就像正在经历创伤性事件一样。即便是在比较“安全”的情境中,个体也做好了随时应对威胁的准备。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环境中的威胁性信息(高易感性)。过度的警觉性会扰乱个体的正常生活,使人容易疲劳。同时,个体还会体验到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或者易醒,易激惹或暴怒发作,过分担惊受怕,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4)其他表现

PTSD患者的内疚和自责的情绪反应也很常见,如因为自己幸存而有负罪感,因为自己不能阻止某些事而有负罪感等等。失去亲人的居丧反应与负罪感密切相关。这种负罪感可加重他们的悲伤与痛苦,不利于情绪的表达,不利于对丧失亲人与失去生命中一部分的生活状态进行调整,这妨碍了他们与他人的沟通以及建立新的建设性的社会关系。

儿童也可发生PTSD,但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常出现害怕、担心、身体不适、敌意、失眠、带有鬼怪形象的噩梦,还有行为变化。有些经历创伤的儿童可能会出现自己活不了多久的念头。有些儿童会失去已经习得的技能,如说话的能力。由于儿童不善于描述自己的问题,因此了解其所遭受的身体虐待或性创伤就十分重要。创伤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其本身当时所造成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其成年后的后遗效应。早期创伤可导致成年期出现性格问题、焦虑、精神病态思维、分离症状、对自己和别人有暴力倾向、自杀意念和行为、酗酒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

6.什么是横断设计?有何特点?

答:(1)横断设计的定义

横断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2)横断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持续时间较短,可以在相对短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并易于控制有关的因素。因为只要短时间就可以收集数据,所以相对纵向设计来说成本低、费用少并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看不到同一个体在发展上的连续性;年龄和出生年代两因素不能区分;取样复杂。

7.什么是反应时法?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反应时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包含: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的区别。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被试只作单一的反应的时间间隔。选择反应时是根据不同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多辨别一个刺激并多选择一个反应大约需要0.07秒的心理加工时间。

(2)速度-准确性权衡。帕奇勒在实验中发现,在刺激呈现概率为0.2的条件下,要降低2%的错误率,反应时必须增加100毫秒。

(3)刺激变量。刺激变量的强度、复杂程度等。当刺激强度很弱时,反应时就会延长;而当刺激增至中等或较高强度时,反应时就缩短了。

(4)机体变量。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反应时也会以机体内部状态为中介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影响反应时的机体变量很多,主要有适应水平、动机和个体差异等。

8.简述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维克托·弗鲁姆提出期望理论模式,其基本观点:

(1)期望公式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激励程度指激发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强度,即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与持续程度;

期望值指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其数值变化范围在0至1之间;

效价是指所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2)期望模式

弗鲁姆认为,根据期望理论这一模式,为了有效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需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努力与成绩的关系。人总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预想的结果,如果他认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即目标期望值较高,就会有信心,易于下决心。如果他认为目标太高,可望而不可及,或者目标太低,简直唾手可得,就会失去动机。因此。只有从努力与成绩的关系上合理设定目标,才有可能起激发动机的作用。

成绩与奖励的关系。人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取得成绩后能得到合理的奖励,如果只要求组织成员努力工作,而没有物质或精神奖励进行强化,时间一长,人们被激发起来的工作动机会逐步消退。

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人总是期望所得奖励能满足个人的切实需要,如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或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由于人与人在年龄、资历、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差别,所以对同一种奖励,不同的人所体验到的效价是不同的,所起的激励作用也不一样。利用多种奖励形式,努力做到奖人所需。

9.简述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情绪的外周理论由心理学家詹姆斯和生理学家兰格提出的,也称詹姆斯-兰格学说,其基本观点有:

(1)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人们由于哭泣而悲伤,由于打斗而愤怒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与血管变化有关,植物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舒张,于是产生愉快的情绪;植物神经系统作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于是体验到了恐惧。

(2)认为情绪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知觉,生理变化在情绪产生中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

10.列举几个常用的智力测验方法。

答:常用的智力测验主要有:

(1)比内-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由比内和西蒙在1905年编制,包括30道测试题,可测量智力的多方面表现,如记忆、言语、理解、手工操作等。经过多次修订后,适用对象为3~13岁儿童。

(2)斯坦福-比内量表,由推孟在比内—西蒙量表基础上进行修订,适用于2岁到成人,量表的最大改变在于舍弃了比率智商,引入了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的离差智商作为智力的评估。

(3)韦克斯勒量表,有韦克斯勒编制,包括: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0~60岁被试,又是一个分测验组成,其中常识、背数、词汇、算术、理解、类同构成言语测验分量表;填图、图画排列、积木图案、拼图、数字符号构成操作测验分量表。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岁儿童,其测验形式基本保持韦氏成人量表的形式,只是降低了难度,增添了一个迷津分测验,用于测量知觉的速度和准确性,其主要特色是放弃智龄,采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

韦氏幼儿智力量表,适用于4~6岁儿童,包括11个分测验,其中三个分测验(句子复述、动物房、几何图案)是为了适应幼儿特点而新编;另外8个(常识、理解、词汇、算术、类同、填图、迷津、积木图案)与原来相同。

(4)瑞文推理智力测验,适用于团体测验,由瑞文编制,是非文字型的图形测验,结果以百分等级常模进行解释,分为三个水平: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适用于5.5岁以上智力发展正常的人,属于中等水平测验;

瑞文彩图推理测验,适用于幼儿与智力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属于最低水平的测验;

瑞文高级推理测验,适用于智力高于平均水平的人,是最高水平的测验。

以上三种水平的瑞文推理测验均由两种题目形式组成,一种是从完整的图形中挖掉一块,另一种是在一个图形矩阵中缺少一个图形,要求被试从几个备选图形的答案中,选择一个能与图形或符合一定结构排列规律的图案。

三、论述题

1.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从低到高分别是:

(1)生理的需要。表现为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

(2)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2.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1)解决问题的策略

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可能会使得问题解决的速度与质量不同。主要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算法、启发法等,常用的启发性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等。

(2)人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可以从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了解。由于专家已有的知识数量较多,且是以问题的深层结构来组织,因此使得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比新手要更有效。

(3)知识表征的方式

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人们知识的表征方式有时会阻碍了问题的解决。比如要求人们用一笔连续画四条直线把排成方形的九个点连在一起,由于九个点在知觉上组成了方形,人们总是试图在这个方形的轮廓中连线,结果不能解决问题。

(4)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破除定势消极影响的办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发现自己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不要执意固守,应换一种思路,寻求新方法。

(5)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称之为功能变通。功能变通与功能固着的作用相反。要具有这种能力,一方面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要熟悉物体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

(6)动机

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U形曲线来说明。它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的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7)情绪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8)人际关系

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例如,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要求与周围的人的方式一致,这种现象称从众现象。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3.请比较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差异。

答:量化研究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用数值来判断研究对象诸因素的关联,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质化研究是研究者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较整体性、解释性的理解。两种研究取向的区别体现在:

(1)理论基础

量的研究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主张实证主义方法是认识人和社会的唯一途径。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运用假说验证来建立法则,通过对有代表性的样本的研究结果推论、演绎,就可以解释行为,充分理解心智与行为的关系,进而控制、预测行为。

质的研究理论基础是现象学、符号互动论等,认为人对世界的理解是经过个人“知觉”的过滤选择,再加上个人诠释建构而成,意义是建构出来的。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整体性的观点为基础,不预设立场,从整体脉络中了解事件、现象的意义,探索个人的意义及其社会文化的意义。

(2)适用对象

量的研究注重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追求研究资料、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因此较适合变量关系的确认、宏观层面问题的调查与预测。

质的研究注重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的个别性、特殊性,注重提出新问题或发现问题的新角度,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因此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3)研究过程

量的研究是静态化研究,重视对研究情境与程序的控制,从操作化概念与假设出发,以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得数据来验证假设。研究强调严密设计以保证结论的客观性及可重复性,要求研究者价值中立。

质的研究具有动态性,不一定事先设定理论假设,研究倾向于运用无结构、弹性的程序,用参与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来搜集、分析数据并归纳结果。

(4)研究呈现

量的研究使用确定化的程序,统计应用较普遍,数据或结果往往以数字与图表来表达,写作通常是第三人称。质的研究程序灵活,结果呈现方式多样,多以叙事的方式,通过文字和音像资料展示研究结果的内涵,写作通常是第一人称。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两个极端,质的研究倾向于理论的建立,量的研究则倾向于理论的测试,理论的建立需要广泛而无偏见地搜集资料,理论的测试需要客观精密的验证。两种研究又反映了事物质与量的辩证关系,两者在心理学研究上相辅相成,都是必需的。

(5)应用

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起始阶段为发现假说而开展的“实地观察”,验证假说中为丰富验证数据、增添研究结果的说服力而进行的描述,因果推论研究中对概率描述的补充性说明,都是质的研究的体现。而有的研究问题,如了解历程、探求意义、情景描述等,则更适合使用质的研究方法。

4.论述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工作伦理。

答: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工作伦理,主要有:

(1)守密:守密是治疗关系的核心,以保证彼此的信任与袒露内心。

非经当事人同意,不应违愿与其家人有专业性接触。

治疗资料用于专业讨论,需先知会当事人,得到允许。

如需要录像与录音,需向当事人说明用途并得到认可。

禁止将当事人资料改头换面用于社会话题、新闻、出书或亲友间的闲谈。

(2)守密的解除(仅在下列情况下,在与督导或同行讨论后,解密应限制在适宜范围内):

当事人可能对自己或对别人进行伤害。

16岁以下未成年儿童遭受乱伦、强暴、虐待或类似困境。

当事人需要紧急送医院治疗。

(3)与性有关的不当行为:心理治疗关系存在一种特殊的亲密性,跟当事人有性接触、性猥亵、赤身露体,对当事人意淫或鼓励当事人爱自己,或跟以前的当事人有性方面的关系。督导与被督导者或实习生有性接触等都被视为违规。

(4)与生意有关的不当行为:转介当事人而收取介绍费、跟当事人做生意、向当事人借钱、利用当事人的专业知识为自己牟利。

(5)其他不当行为:

对付费困难的人停止治疗,放弃当事人;

没有保存适当的治疗记录;

接受超越自己专业能力范围的当事人,缺乏职业资格;

药物滥用;

过高收费,或变相索取钱物,如重复测查和提供不必要的昂贵的资料或方法;

对未成年者提供避孕或坠胎咨询;

诽谤、侮辱、侵害当事人;

对不能处理的当事人未作恰当的转介;

未能告知当事人可做哪些选择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等。

5.论述领导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答: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

(1)品质素质

政治上坚强。有高度的事业心,在涉外活动中维护人格、国格;与同行友好相处,不故意破坏他人的名誉,不为其他企业的工作制造障碍。

工作勤奋。领导者在工作实践中应做到:办事公道,作风正派,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利用工作之便为个人打小算盘;坚持真实、准确的原则,不传播虚假信息。

品德高尚。领导者对待自己的公众应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过去和现在的客户,下属、同事、同行。

(2)知识素质

领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技能。根据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突出重点,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当代领导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有:

与领导者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政治法律、社会学、心理学、广告学、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人际关系理论、大众传播学、新闻学、企业文化等学科知识。

领导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包括领导学原理、企业形象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传播效果评估、危机处理、商业谈判、演讲技巧以及会议组织等。

(3)能力素质

现代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用人能力。

组织能力,是指策划、指挥、安排、调度的能力。组织工作是把决策目标、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领导者必须是一个高明而有效的组织者与指挥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效益。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领导者在社会中的广泛交往,有利于信息的传递,而信息的传递又能在交流中增值。一个领导者必须善于重视信息和交往,善于同各种人打交道。在一定程度上,人际关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指领导者对未来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以及程序、途径、手段或措施所作出选择的决定。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领导者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用人能力。用人能力是领导者按照决策及其实施计划组织人力、财力、物力,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其用人能力主要体现在:广纳贤士;用人所长;任人唯贤。

(4)心理素质

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面对心态各异的公众,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处乱不惊,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领导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主要有:

较完善的人格,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表现为:a.有敏锐准确的观察力;b.对自己和生活有正确的理解;c.有很强的宽容力;d.尊重他人,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赞扬;e.不嫉妒他人的成功,不讥笑别人的失败。

善于转换角色。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面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往往要扮演多种不同角色,因此必须善于转换角色,否则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

外松内紧的防卫心理。外圈松是指乐于也善于和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陌生人交往,内圈紧则是指内心深处防护很紧,不轻易向别人显示。

富有使命感和同情心。领导者的工作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责任重大,因此必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自我约束、自我加压、自我进取,否则是无法做好工作的。另外,领导者还应该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和关心别人,只有这样才容易与下属实现沟通,取得下属的信任,完成企业赋予的使命。

一个现代领导者,应能胜任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和日益加重的业务负担,因此,还必须具有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以及勇于承担风险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