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翻译
再谈“富裕”
每年都如此,每当新年来临,我们就会久违地以年为单位来思考事情。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流逝,被时间追赶着度日的我们,此时正是回顾的最好机会。与悠长的时间相差甚远、被细化了的支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时间,就是这种一点一点流逝的时间。
我们平时总是很在意时间,像被时间追赶着度过每一天。而“正月”尽管短暂,却可以让我们感到身心得到了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月”或许真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一想到这些事,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晚钟》。画中所描绘的农夫们,当然是不戴手表的。在柔和的夕阳下,他们的耳畔回响着教堂的钟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既感到安心,又有一丝疲劳,心里还想着家中的家务活。倾听着教堂的钟声,他们一定都是怀着这样的念头。然而不可思议的是,画中农夫的姿态完全没有时间束缚或者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反而流露出一种时间悠久、亘古不变之感。
在今天的日本,连中小学生都戴着手表。但是,如果说我们是否自由地拥有自己的时间,却绝非如此。还不如说是我们一边注意着时间,一边被时间追赶着。手表也就是“腕表”。或许我们是被手表给“监视”着,难道不是吗?手表或许就像铐在我们手上的手铐一样。
战后50年,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当然也包括手表。可是却没有成功地给予我们充裕的时间。孩子们、青年们、正值壮年的成年人群以及年长的人群,到底有没有在生命周期中各自所处的时期里享受着自由而丰富多彩的时光呢?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米歇尔・恩德的作品《默默》。它让我更加确定了这种想法。
童话故事《默默》讲述了主人公“モモ”在一个圆形剧场的废墟里住了下来,她是一个连自己的年龄,从什么地方来的都不知道的不可思议的女孩。向现代这样的管理网络密集的文明社会里,是不允许像“モモ”这样的人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モモ”是一个具备现代人已经丧失的各种各样丰富事物的象征性的存在。比如说,她拥有通过认真倾听对方说话,无形之中让这个人做回本来的自己的能力。“モモ”那清澈的瞳孔仿佛一面镜子,倒映出这个世界,人们在和“モモ”说话的过程中能猛地发现生活在匆匆忙忙中的自己。
但是,包围着“モモ”的世界开始被时间小偷支配了。人们失去了生存本应具有的充裕丰富的时间,“没有时间”、“没有空”这些话开始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比如说,理发店的老板“フージー”被时间小偷拉拢,把自己的时间都委托给了从时间银行来的“灰衣男子”。完全不浪费时间和人闲聊、把原本应该剪一个小时的头发缩短到了15分钟甚至削减了和母亲一起度过的时间,最终把自己的母亲送进了养老院。像这样节约出来的时间全部寄存在时间银行的话,到“フージー”62岁的时候,就储存了20年的时间利息,可以得到10倍以上的时间。他又不自觉地听从了“灰衣男子”的花言巧语,在时间银行开设了账户,虽然成为了近代人的一员,但是工作一点都没意思。日复一日因为不开心而变得易怒,完全是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
这个故事难道不正是如今日本的现状吗?被学校功课追赶着的小孩子们、拼命工作被夺去了时间的公司职员们。这些人到退休才获得所谓的20年的余生。然而,到了那个时候,孩提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都将一去不返。时间是不可逆转的。“モモ”这个故事正是向我们投来的一个沉重信号。
现在,日本的社会迎来了“人生八十年”的年代。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左右的话,那他所拥有的时间就是70万小时。在发达国家当中,即使是劳动时间最长的日本,整个一生中的劳动时间所占比例大约是11%。看了这个数字或许会感到出乎意料地少。在电影“啊~野麦峠”中,女工们的劳动时间大概是15到16个小时。除去吃饭时间和睡眠时间,能够自由度过的时间是极其少的。而且因为那时是“人生五十年”的年代,因此劳动时间以外的自由时间是极其有限的。“余暇”这个单词是在“大正时代”末期产生的,是大阪市政府在进行意识调查时创造出来的“造语”,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与其说是自由时间还不如说是勉勉强强好不容易挤出来的空闲,可以说|“余暇”这个词确实很恰当。
与那时相比,现在的日本并非“余暇”的自由时间大大地增加了。正因为如此,人们开始非常关心这个自由时间该怎么度过。但是,戴着手铐般手表的孩子们、青年们、正值壮年的成年人群,并非已经得到了自己的自由时间。GNP、人均国民所得、工资水准、贸易顺差等统计数字显示,日本即使在发达国家当中也是具有最先进的经济水准。尽管如此,我们却没有充裕的实感,原因之一难道不是因为没有能够得到自由充裕的时间吗?
通过战后的经济发展,我们确实得到了丰富的物质。消费的增长与丰厚的物质的实现直接相关,这样一个时期的存在的确是事实。但是,物质的消费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实现能拥有充裕的时间的手段,难道不是这样吗?而且,如果为了取得物质而放弃自由充裕的时间的话,我们可能已经迎来了终于能够重新审视这种关系的时期了。新年就是我们思考这些事情的绝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