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翻译
媒介和我们
电视、报纸、录像、CD、书籍、杂志、网络、电话等等,这些把信息从某个人那里传递到其他人那里的载体,我们称之为媒介。你是否重新考虑过媒介和自己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请大家回顾一下每天的日常生活。早上起床,很多人都会通过看电视和报纸来获取新闻和天气预报。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有时也会使用录像和电视等。回家后,有人会听CD,也有人埋头阅读书本或杂志吧。最近。通过网络来收集信息、交换信息的人也在急速增加。而且,每天晚上习惯和朋友“煲电话粥”的人也不在少数吧。
就像这样,媒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旦没有了媒介我们就会很为难,但平时我们却很少意识到它,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可以说媒介的存在就像空气和水一样。
然而,如果有人说你在使用媒介发送、获取信息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中,会遵循各种各样约定俗称的规定,那你会是什么感觉呢?我们可以以电视和报纸为例来作一番思考。
比如,电视连续剧当中两个人物正在进行着对话,突然一个人的表情被特写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的脸怎么突然像气球一样鼓了起来”,相信没有人会这么想吧。相反,我们往往会无意识地依据有关特写的约定俗称的规定,将之解释为“在这里被特写的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定是被当成了焦点吧”。
在浏览报纸的时候,头条新闻一般会被我们看作是当天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并且,根据“标题的大小和篇幅的长短,往往会和报道的重要性成比例”这一约定俗成,有时我们完全不看文章内容,就能够判断某篇报道的重要程度。
像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与各个媒介在表达方面的擅长与否多数有着紧密的关系。
电视表达出色的地方就是能把载入了丰富影像的逼真信息传达给我们。刚才列举过的特写也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影像的表现力而创造出来的手法。与此相反,电视在表达不带有影像或是很难做出影像的事物上就不是很出色,没有画面的事物不适合在电视上播放。
另一方面,报纸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传达信息,所以擅长对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加以仔细的分析,并传达给读者。但是从反面来说,报纸和电视相比怎么都让人觉得欠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也不擅长在短时间内摘取要点言简意赅地传达给读者。为了弥补这一点,在取什么标题、报道的写作方式以及编排等方面,人们都致力于研究各种各样的规则。
像这样,媒介有其擅长的表现手法和支撑这些手法的规则。于是无论哪个媒介,在传达某件事情的信息的时候,都会结合自己最擅长的表现手法去编辑信息。也就是说,会进行一些加工,比如有时会切掉一部分信息,有时会只强调信息的一个侧面,有时在一个信息中添加其他信息的片段等等。因此,就算是对于同一事件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媒体来获得,我们对该信息的印象也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连接受报道采访的本人也会感到被报道的和自己说过的内容不同,这也是屡见不鲜了。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说媒介通过对信息的编辑来扭曲事实或是说谎呢?
确实,有时是应该这么说。比如,有时把不是犯人的人报道成犯人一样,有时有意图地隐藏信息,有时添加了多余的信息,有时把我们从信息中获取的印象诱导到特定的方向。
但是,信息的编辑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事物。比如,通过慢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肉眼无法确认的动作。慢镜头虽然让事物原本拥有的速度感减弱了,但正是如此,才可以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场景。
再从更加贴近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看吧。大家课堂上就某件事情进行发表的时候,难道不也是努力让那些即使不懂的人也能理解自己的发表吗?比如,关于自己所做的调查,我们会把重要的事情和不重要的事情加以区分,对判断为该发表的内容进行排序,把那些看了更容易明白的东西制成图表。这也是优秀的信息编辑。如果完全不按照这样来做的话,信息就无法巧妙地传达给对方,那么这些甚至无法称之为信息。
同样地,正因为媒介进行信息的编辑,我们通过媒介才体验到了自己一个人所体验不到的事物,我们也能关注平时或许会看漏的信息。如果媒介几乎不对信息进行编辑的话,我们能体验到的事物、能理解的事物也会立即缩水。
总之,媒介的信息编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信息的某一部分会不容易看到,另一方面信息的某一部分会很容易看到,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所以不能因为在对信息进行编辑,就断定媒介经常扭曲事实、说谎,那样就会看不见信息编辑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和媒体接触呢?
首先,要经常学习关于媒介的各种各样的表现特征,知道各个媒介的长处及短处。通过这个我们不仅仅能单纯地接受从媒介得到的信息,自己还能积极地重新加以解释。而且,自己通过媒介来编辑信息再向其他人传达时我们就会知道要注意些什么。如果自己实际传达信息的经验不断积累的话,就可以从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这两个角度来看媒介。
让我们像这样一边充分知晓好坏,一边重新尝试和媒介接触吧。通过使用媒介,我们一定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