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收入—支出模型
3.1 复习笔记
一、总支出与总需求
1.总支出
总支出就是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支出由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企业的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构成,即AE=C+I+G+NX。
2.总需求
总支出与总需求的关键区别在于购买者是否有购买愿望。如果一项支出是购买者愿意付出的,那么这种支出就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但如果购买者并不愿意,但却不得不进行这项支出,那它就不构成总需求。因此,总支出中的消费、政府购买、净出口、企业自愿投资都可以归入总需求。因此,总需求公式为:AD=C+I自+G+NX。
其中I自为企业的自愿投资。用I来表示企业的自愿投资,因此总需求公式就变为:AD=C+I+G+NX。
二、消费函数与均衡
1.消费函数
对一种特定产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该产品的价格水平以及人们对该产品的偏好。假定价格水平是不变的,因此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收入水平和人们的消费偏好。假定消费需求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C0+cY,其中c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它表示人们收入的增加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即c=∆C/∆Y,0<c<1。在消费函数中,c代表了人们对收入的消费偏好。因此,上述消费函数表明,收入水平越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越大,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同样,人们对收入的消费偏好越大,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其消费需求也越大。C0是由收入和消费偏好以外的因素决定的那一部分消费需求。
消费函数还可以用图形来描述,如图3-1所示。如果自发性消费变动,则整条消费曲线上下平移,而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发生变动,则消费曲线绕点C0转动。
图3-1 消费函数
2.消费与储蓄
人们的收入一般有两个用途,一是消费,二是储蓄。即:Y=C+S。将C=C0+cY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S=Y-C=Y-C0-cY=-C0+(1-c)Y
这样就得到了储蓄函数,其中1-c被称为边际储蓄倾向。显然,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为1。与边际消费倾向类似,边际储蓄倾向表示的是收入的增加量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从这一储蓄函数可知,储蓄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同样,在收入给定的情况下,边际储蓄倾向的上升也将使储蓄上升。
3.总需求
假定投资完全是一个外生变量,即假定投资函数为I=I0。在此投资函数中,投资需求与收入无关,这种投资支出也被称为自发性投资。投资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如图3-2所示。
图3-2 投资函数
因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均为0。因此这一简单经济的总需求函数为:
AD=C+I=C0+cY+I0=A0+cY
其中,A0=C0+I0为自发性支出。显然,总需求函数与消费函数的差别仅在于常数项。即总需求函数反映到图形上,就相当于消费函数向上平移了I0距离,如图3-3所示。
图3-3 消费函数与总需求函数
4.均衡收入与均衡产出
对于宏观经济学而言,总供给就应等于GDP,即厂商愿意出售其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和劳务。又GDP就是总收入。因此有:AS=GDP=Y,其中AS表示总供给,Y表示总收入。经济的均衡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AD=AS。由于AS=Y,故上述均衡条件可以改写为:AD=Y。将总需求函数代入上式,可得:Y=AD=A0+cY。
整理可得均衡收入和均衡产出为:Y*=A0/(1-c)。
上式表明,若给定自发性支出,则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均衡收入越高;若给定边际消费倾向,则自发性支出越大,均衡收入越高。均衡的决定也可用图形说明如下。图3-4中AD=Y线表示经济的均衡条件。AD线与AD=Y线的交点即为该经济的均衡点,此时的收入和产出Y*即为该经济的均衡收入和均衡产出。该模型又被称为45°线模型。
图3-4 均衡的决定
5.向均衡的调整
根据上述方法得出的是一个经济的均衡收入和均衡产出。但在某一给定时期,经济的实际产出可能偏离这一均衡。其调整过程可图3-4说明。假定在某一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因而厂商将在下一期削减产量。随着产量的下降,总需求也将下降,但产量每下降1个单位,供给就下降1个单位,而需求却只下降c个单位,显然供给的下降幅度大于需求的下降幅度,从而供求之间的缺口缩小。同样的调整过程将持续到实际产出等于均衡收入为止。
相反,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调整过程是上述过程的逆运行。因此,均衡状态是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一个趋势,不管经济开始时处于什么状态,它都将向这一状态调整。
6.均衡的变动
(1)自发性支出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假定厂商的投资支出从I0增加到I0′,均衡收入将从Y*=A0/(1-c)=(C0+I0)/(1-c)增加到Y*′=A0′/(1-c)=(C0+I0′)/(1-c)。从图形上看,如图3-5所示,总需求曲线从AD上移至AD′,从而均衡收入从Y*增加到Y*′。
图3-5 自发性支出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2)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假定在某一时期,边际消费倾向从c1上升到c2,均衡收入将从Y*增加到Y*′。如图3-6所示,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上升,即从AD变为AD′,从而均衡收入从Y*增加到Y*′。
图3-6 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3)均衡收入与价格
均衡收入水平完全由总需求决定的结论实际上来自价格水平不变的假定。由于价格水平被假定不变,因此总供给曲线就成为一条水平线。如图3-7所示,假定价格水平固定在P0处,则均衡收入完全是由总需求决定的,总需求越大,则均衡收入也越大。
图3-7 均衡收入
7.储蓄与投资
在均衡状态下,总需求等于总供给。AD=AS意味着C+I=C+S,两边同时减去C,可得:I=S。实际上,I=S是均衡条件AD=AS的另一表示形式。如图3-8所示,均衡条件为I=S反映为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的交点。此时的收入即为均衡收入。
图3-8 均衡的决定:另一种方法
三、乘数
均衡收入完全是由总需求决定的,自发性投资支出增加∆A元,均衡收入的增加量应为∆Y*=∆A/(1-c)。
当自发性支出变动时,均衡产量的变动幅度是自发性支出的变动幅度的一个倍数。这个倍数就称为乘数。乘数是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也越大,自发性支出的一定增加对经济的影响也越大。
图3-9中,假设开始时经济的均衡点是B点,此时的均衡收入为Y*现在假定自发性投资支出从I0增加到I0′,这意味着在每一收入水平下的总需求都增加了。在图3-9中,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上平移∆I=I0′-I0。在图3-9中,均衡收入的变化量为∆Y*=Y*′-Y*,显然∆Y*>∆A。此即为乘数效应。
图3-9 乘数效应
四、政府支出与税收
1.模型
在包括消费者、厂商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即由三部门的需求构成:AD=C+I+G。
在三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变为:C=C0+cYD,其中YD表示个人可支配收入:YD=Y+TR-T。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税收。假定政府税收与收入之间呈线性关系T=T0+tY(0<t<1)。
把转移支付TR、厂商投资I和政府购买G均看做外生变量,即令:TR=TR0,I=I0,G=G0。
所以,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函数为:AD=C0+I0+G0+cTR0-cT0+c(1-t)Y=A0+c(1-t)Y。
其中,A0=C0+I0+G0+cTR0-cT0。可得均衡收入为:Y*=A0/[1-c(1-t)]。
2.均衡的图形表示
与两部门经济相比,三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函数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截距中的C0+I0变为C0+I0+G0+cTR0-cT0,二是斜率从c变为c(1-t)。如图3-10所示。
图3-10 两部门经济和三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
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仍由总需求曲线和45°线的交点决定。当实际收入偏离均衡收入时,也将出现类似的企业库存调整过程,使经济趋向均衡状态。
3.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1)投资乘数
假定投资的变动是一个外生变量。投资增加∆I时,总需求和均衡收入的增加量为:∆AD=∆Y*=∆I/[1-c(1-t)]。因此,投资乘数为:∆Y*/∆I=1/[1-c(1-t)]。
从上式可知,税率越高,乘数越小。
(2)政府购买乘数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而政府购买增加,那么其作用过程与投资支出增加时的作用过程完全一样,因而乘数的大小也完全一样,即:∆Y*/∆G=1/[1-c(1-t)]。
从上式可以看出,政府购买增加,则均衡收入也增加。
(3)政府自发性税收乘数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政府自发性税收增加∆T0,最后总需求和均衡收入的累计增加量为-c∆T0/[1-c(1-t)],因而税收乘数的大小为:∆Y*/∆T0=-c/[1-c(1-t)]。
显然,这一乘数的绝对值小于政府购买乘数和投资乘数。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政府转移支付增加,那么其作用过程与税收增加的作用过程则完全相反,因而乘数的绝对值大小完全相等,符号相反,即:∆Y*/∆TR0=c/[1-c(1-t)]。
这一乘数之所以小于政府购买乘数,是因为政府支出的目的不是购买商品。
(5)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假设政府执行这样一项政策:增加税收∆T0>0,同时把这些税收全部用于增加政府购买,即使∆G0>0。政策总的效果即政府平衡预算乘数应为:∆Y*/∆G0+∆Y*/∆T0=(1-c)/[1-c(1-t)]<1。
上式表明,平衡预算乘数为正。因此,政府可以在不影响预算状况的情况下调节经济。
(6)税率乘数
税率乘数,是指税率的单位变动所导致的均衡收入的变动,即∆Y*/∆t,∆Y*/∆t=-cY*/[1-c(1-t)]<0。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政府提高税率时,均衡收入将减少。且税率乘数很大,因此税率稍有变动,均衡收入都将大幅变动,所以调节税率对经济的冲击很大。税率的变动在图形上的反映是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变动,如图3-11所示;而其他外生因素的变动则表现为AD曲线的平移,如图3-9所示。
图3-11 税率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五、财政政策初步
1.经济的自然调整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调整是通过价格和工资的调整来进行的。
(1)劳动力市场的调整
①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价格和工资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因此经济将时时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经济中就不能存在失业问题,如图3-12所示。E点表示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如果在某一时刻,真实工资偏离了充分就业时的工资水平(W/P)1,那么劳动力市场上就将存在过度供给,此时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将使真实工资降低到(W/P)*,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图3-12 劳动力市场的调整
②在凯恩斯看来,在短期内,工资和价格不是完全灵活可变的,经济中存在着一些阻止价格和工资迅速调整的力量。如图3-12中,假定由于某种原因在某一时刻真实工资为(W/P)1,那么由于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因此真实工资将不会调整,就保持在(W/P)1不变。经济中就存在非自愿失业,数量为N2-N1。
(2)产品市场的调整
①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价格迅速灵活的调整将立即消除经济中可能存在的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从而在市场经济中不会出现持久性的经济危机,如图3-13所示。总供给曲线是竖直的。如果在某一时刻价格水平为P1,那么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行为也将使价格降到P*,从而消除过度供给。
图3-13 产品市场的调整
②在凯恩斯看来,在短期内价格是刚性的,因此经济不可能迅速自动回到充分就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最终将会调整,但调整过程将是十分缓慢的。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措施。政府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就包括调整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税收三种,而调整税收又包括调整自发性税收和所得税两类。
图3-14 通过税率政策实现充分就业
要使得总需求曲线向上平移,政府可以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和降低自发性税收。要使得总需求曲线发生旋转,可以调整所得税税率t。如图3-14所示。
总之,凯恩斯认为,经济中之所以有失业存在,是因为总需求过低。因此要消除失业,就必须增加总需求。由于价格是刚性的,通过经济的自动调整来恢复充分就业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政策使得总需求迅速增加,以迅速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六、对外贸易
在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就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构成:AD=C+I+G+NX。
假定NX=X-M,M=M0-mY,X=X0,其中M0为自发性进口,m为边际进口倾向。则有:
AD=C0+I0+G0+cTR0+X0-M0-cT0+c(1-t)Y-mY
根据均衡条件AD=Y可得:Y*=A0/[1-c(1-t)+m]。
其中A0=C0+I0+G0+cTR0+X0-M0-cT0。从上式可以看出,m越大,乘数越小。m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而X0-M0则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截距。
七、节俭的悖论
多消费甚至浪费是有利于整个经济的,而节俭却是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的东西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是好事。这就是“节俭的悖论”。
应当指出,节俭的悖论只适用于衰退和萧条时期,此时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过剩,降低储蓄有利于社会。但若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降低储蓄只会使得总需求过大,经济过热,刺激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时降低消费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故这时节俭的个人美德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
八、财政盈余
1.预算盈余
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之差。政府收入主要为税收,政府支出包括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预算盈余为:BS=T-TR-G=T0+tY-TR-G。
如果BS>0,表示政府有储蓄;如果BS<0,表示政府有赤字;如果BS=0,则表示政府预算恰好平衡。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预算盈余被称为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f=T0+tYf-TR-G。
2.影响预算盈余的因素
(1)投资变动对预算盈余的影响
假定I0上升,即∆I>0,而其他因素不变,则有:∆BS=t·∆Y=tα·∆I>0。
其中α=1/[1-c(1-t)]为自发性支出乘数。上式表明,BS与I正相关,投资的上升有助于改善政府的预算状况。
(2)政府购买的变动对预算盈余的影响
假定政府购买增加,即∆G>0,则有:
∆BS=t∆Y-∆G=tα∆G-∆G=-{(1-t)(1-c)/[1-c(1-t)]}·∆G<0
故BS与政府购买负相关,政府购买越大,BS越小,即政府赤字越大。
(3)税率变动对预算盈余的影响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而税率从t上升至t′,t′=t+∆t,∆t>0,则有:
∆BS=BS′-BS=t′Y′-tY={(1-c)/[1-c(1-t)]}·∆t·∆Y>0
这说明,BS与税率正相关,税率越大则政府预算盈余越大;而且税率稍有变动,预算盈余就会有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