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暨南大学2017研;浙江理工大学2015研;上海大学2014研;青岛理工大学2014研;东北财大2006研;东北大学2004研)
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是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2.相机抉择政策(兰州大学2015研;南京大学2012研;中央财大2009研;东华大学2006研;华南师大2004研)
答:相机抉择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相机抉择一般具有以下三种搭配方式:①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②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③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
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3.流动性陷阱(东南大学2018研;人大2017、2000研;中南财大2017研;东北大学2017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研;中国社科院2015研;中央财大2015、2011、2004研;财政部财科所2014研;对外经贸大学2014、2008研;武汉大学2012、2002研;对外经贸大学2012、2008研;浙江大学2012研;南京大学2009研;深圳大学2007研;厦门大学2006研)
答: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类似于出现了流动性陷阱。
4.挤出效应(四川大学2018研;山西财经大学2018研;北师大2018、2009、2007研;清华大学2017研;厦门大学2017、2009研;中央财大2015、2012研;中国社科院2014研;上海大学2014研;浙江大学2014、2007研;武汉大学2012、2004研;中山大学2011、2003研;东华大学2006研;上海交大2006、2005研;华中科大2006、2005研;大连理工大学2005研;中央财经大学2004研复试;东北大学2004、2003研)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两种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①支出乘数的大小;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
5.财政政策乘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研)
答:财政政策乘数表明在实际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多大的变动。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c为边际消费倾向;b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和h分别为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当处于极度萧条情况下,即凯恩斯极端情况时,h=∞,k=0。公式可整理得:dY/dG=1/(1-c),表明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可能较大;当处于古典主义极端情况,h=0,k=∞,dY/dG=0,表明财政政策无效。
6.宽松的货币政策(东北财大2015研)
答:货币政策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降低贴现率、降低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7.公开市场业务(财政部财科所2015研;东南大学2015研;北航2006研;上海理工大学2006研;中国海洋大学2002研;中南财大2000研)
答: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以期调节信用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活动,是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一。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是:①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收缩或扩大会员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这些银行的信贷能力;②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市场利率;③通过影响利率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④为政府证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实施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例如,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经济萧条时,则买进政府债券,以便提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扩大它们的信贷能力,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扩大投资需求。
作为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主要体现在:①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主动出击”,避免“被动等待”;③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也可以进行连续性、经常性、试探性甚至逆向性操作,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
但是,公开市场操作受到诸如商业周期、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个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
8.功能财政(东南大学2015研;武汉大学2015、2000研;湖南大学2012研)
答:功能财政又称为“职能财政”或“机能财政”,是关于国家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勒纳于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功能财政”的预算准则。他认为,功能财政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政府的财政政策、政府的开支与税收、政府的债务收入与债务清偿、政府的新货币发行与货币收缩等政策的运用,都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对经济所产生的结果,而不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是否遵循了既定的传统学说,顾虑这些传统学说是否好听。也就是说,在勒纳看来,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不能够只是以实现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作为财政的最终目标。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税收、国家债务等财政分配工具来调节经济。为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需要经常调整总支出。当总支出太低时,增加政府支出;当总支出太高时,增加税收。为获得导致最需要的投资水平的利息率,利用政府举债或债务清偿,调整社会持有的货币和公债的相对份额。同时,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印刷钞票、窖藏货币或毁掉货币。总之,“功能财政论”的意图是要政府不必局限于年度预算收支平衡,而应当保持国民经济整体的均衡。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但是,功能财政理论是一个宏观静态而非宏观动态的理论,它只对短期的周期波动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而完全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问题。而且,由于在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问题是需逐渐提高投资率和储蓄率,而不仅是通过调整总支出来治愈衰退和通货膨胀,因而它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二、简答题
1.为什么政府增加支出会引起国民收入上升和利率上升,而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增加?(中南财大2015研)
答:IS-LM模型是说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的模型。财政政策的效果表现为IS曲线的移动,增加财政支出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IS曲线将向右移动。货币政策的效果表现为LM曲线的移动,增加货币供给属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因此,当国民收入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下面通过IS-LM模型来对两种政策效应作简要分析。图12-1、图12-2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利率(r)。
(1)增加财政支出的政策效果
图12-1 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效果
因为Y=C+I+G+NX,政府支出G增加使Y增加,总收入增加了,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会上升。所以,政府增加支出会引起国民收入上升和利率上升。在IS-LM模型上反映如图12-1所示,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的均衡点E,收入为Y0,利率为r0,现在增加政府支出,其结果是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1。新的均衡点为E1,此时,利率由r0提高到r1,收入增加到Y1。
(2)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效果
图12-2 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效果
当货币需求不变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根据公式Y=C+I+G+NX,C和I增加。从而使收入Y增加。所以,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增加。在IS-LM模型上反映如图12-2所示,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的均衡点E0。收入为Y0,利率为r0,现在增加货币供给,其结果是LM曲线向右移动到LM1。新的均衡点为E1,此时,利率由r0下降到r1,收入增加到Y1。
2.试述宏观政策目标及它们相互间的制约关系。(暨南大学2017研;广西大学2017研;复旦大学2005研)
答:(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约有四种,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①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充分就业并不是百分百的就业,充分就业不排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
②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目前,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物价上涨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
③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GDP。
④国际收支平衡对现代开放型经济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2)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制约关系
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协调也有相冲突的地方。其中,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这两者正相关: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经济下滑,则失业增加。但除此之外,各个目标相互之间都有矛盾。
①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首先表现在充分就业与稳定价格的矛盾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所以,按照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不可能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②价格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就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而言,经济的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③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还表现在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上。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这就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就资本项目而言,要促进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在国内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的流入。外资的流入可能使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贸易逆差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能使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
④经济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也体现在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上,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时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利率。但利率的降低,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有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并使资本项目恶化。如果经常项目不能保持顺差或者这种顺差不足以抵补资本项目逆差的话,就可能使国际收支失衡。然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如果采取的是降低货币供应量而不是降低利率的办法,那么外资可能继续流入,而且由于国内物价的下降和总需求的减少,经常项目可能因为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而出现顺差。由此可见,物价稳定又并不总是与平衡国际收支相矛盾。
3.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中国地质大学2015研;中南财大2000研)
答:(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积极主动地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2)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尽管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时间较长,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施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3)该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这种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①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②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a.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b.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③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还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息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
4.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浙江大学2004研)
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1)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将引起利率的下降或上升,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的条件下,利率的下降将引起投资的增加,利率的上升则引起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又将通过乘数作用引起支出和收入的同方向变动。如果用M表示货币供应量,i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E表示支出,Y表示收入,则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表示为:M↑→i↓→I↑→E↑→Y↑。
(2)货币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需要通过利率加以传导,而可直接引起支出与收入的变动,所以,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表示为:M↑→E↑→Y↑。
根据该理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支出与收入,而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与收入。
(3)托宾q理论
根据这种理论,货币政策改变了利率,利率的变动又会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较低的利率会使人们把他们的财产转移到股票上,因为此时投资于股票会比银行储蓄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于是股票价格会上升。根据托宾的“q理论”,当股票价格更高时,企业就会进行更多的投资,从而导致更多的产出。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表示为:M↑→Ps(股票价格)↑→q↑→I↑→Y↑。
(4)财富效应
这种理论认为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的低利率所带来的股票价格和长期债券价格上升,会使人们感觉更富有了,于是人们会增加消费,从而总需求增加。反之,人们会减少消费支出,总需求减少。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表示为:M↑→Ps(股票价格)↑→毕生财富↑→C↑→Y↑。
(5)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
当中央银行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后,例如,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买政府债券或降低再贴现率后,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会增加,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增加,从而企业的贷款需求容易得到满足,进而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长。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表示为:M↑→La(贷款量)↑→I↑→Y↑。
5.试用IS-LM模型说明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北京大学2011研)
答:(1)在IS-LM模型中,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i中h越大),则LM曲线越平缓,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即货币政策效果就小。特别地,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这样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几乎没有。反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i中h越小),则LM曲线越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从而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因此,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有反向的影响。
图12-3 货币政策效果
(2)结合图形进行分析。如图12-3所示,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在图中,IS曲线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较平坦的地方收入增加甚少,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小;较陡峭的地方收入增加较多,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特别地,当IS水平,LM垂直时,即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当IS垂直,LM水平时,即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6.什么叫“流动性陷阱”?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北京师范大学2017研;南开大学2016研;北京交通大学2005研)
答:(1)流动性陷阱的含义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流动性陷阱”的基本原理:凯恩斯认为,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极高时,货币需求量等于零,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反之,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2)流动性陷阱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
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此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就是如此。但在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如图12-4所示,当利率降到一定程度r0时,LM曲线呈水平状态,这就是“流动性陷阱”,此时,不管政府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大可能使利率再下降。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能使IS右移至IS′,利率保持不变,不产生“挤出效应”。
图12-4 流动性陷阱中的政策效应
7.假定经济体为IS-LM所刻画,政策当局执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画图分析以下几种情形可能存在的挤出效应:
(1)当经济体处于流动性缺陷时;
(2)当经济当局紧盯利率时;
(3)当政策当局同时采用货币政策调节时。(中山大学2014研)
答:(1)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经济体处于流动性陷阱时,完全没有挤出效应。如图12-5所示,政策当局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移动到IS′。因为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中时,LM曲线是水平的,所以收入增加,利率不变,完全没有挤出效应。
图12-5 流动性陷阱下的财政政策
(2)当经济当局盯紧利率时,完全没有挤出效应。如图12-6所示,当经济当局紧盯利率时,扩张财政政策使得利率上升,所以必然会增加货币供给,保持利率水平不变,收入水平增加,从而挤出的部分由货币供给增加而消失,即完全无挤出效应。
图12-6 钉住利率时的财政政策效应
(3)当政策当局同时采用货币政策调节时,可能没有挤出效应。如图12-7所示,当政策当局用货币政策调节财政扩张时,IS曲线与LM曲线均向右移动。产量无疑是增加的,但利率未必提高,因此可能没有挤出效应。
图12-7 同时采用货币政策调节时的效果
8.请用IS-LM模型解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什么时候财政政策无效,什么时候货币政策无效?(清华大学2008研)
答:(1)IS-LM模型是描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模型。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产生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但是效果大小却因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大有差别,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会完全失效。
(2)在IS曲线水平或LM曲线垂直的时候财政政策完全失效,如图12-8和图12-9所示。
①IS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达到无限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而需要向私人部门借钱时,利率只要稍有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产生完全“挤出效应”。
②若LM曲线为垂直线,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在此情况下,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着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显然政府投资完全“挤出”私人投资,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完全失效。
图12-8 IS曲线为一水平线时财政政策无效
图12-9 LM曲线为一垂直线时财政政策无效
(3)当LM曲线水平或者IS曲线垂直的时候,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①LM为水平线(如图12-10所示),说明当利率降到像i0这样低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想持在手中,即进入所谓的“凯恩斯陷阱”中,此时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以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投资的做法完全不奏效,即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②IS为垂直线(如图12-11所示),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垂直的投资需求曲线产生垂直的IS曲线,这时,即使货币政策能改变利率,对收入也没有作用。
图12-10 LM曲线为一水平线时货币政策无效
图12-11 IS曲线为一垂直线时货币政策无效
(4)可见,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但是由于在不同的阶段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同,因此有时用财政政策,有时用货币政策,而有时两者同时使用。
9.假定货币与资产市场的调整十分迅速,而商品市场的调整十分缓慢,经济在初始时处于均衡状态。在IS-LM的分析框架内,绘图并说明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货币总量的动态效应。如果经济一开始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本次增加货币的长期效应是什么?(中山大学2005研)
答:(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货币总量的动态效应
图12-12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货币总量的动态效应
如图12-12所示,经济体的初始位置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下的E点,经济体的均衡利率水平为i0,均衡收入为Y0(假定小于潜在产出水平Y′)。假定某一时刻,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直接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从而一次性地增加了经济体的货币供给量,使原先的LM曲线移动到LM′。由于货币市场与资产市场的调整十分迅速,经济体将首先从E点运动到E1点,在E1点货币市场出清,但在E1点有过量的商品需求。利率下降,在初始收入水平Y0既定的情况下,会提高总需求并引起存货缩减。对此的反应是扩大产出,开始沿LM′曲线上升。最终,经济体将沿着LM′曲线从E1与IS曲线相交于E′点,利率从i0下降到i′,产出从Y0增加到Y′。
(2)增加货币的长期效应
图12-13 增加货币的长期效应
如果经济体一开始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表示此时的LM曲线是垂直的,处于古典主义情形中。假定经济体的初始位置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下的A点,如图12-13所示,此时的均衡利率水平为i*,均衡收入为潜在产出水平Yf。当货币供给增加,比如从M扩张到M′,此时LM曲线向右移动至LM′,经济体从A点运动到B点,相应的收入水平从Yf增加到Y**,而利率水平下降到i**。
需要说明的是,事实上,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式可以看出,长期中,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对应的会引起物价的上升,产出水平相对保持不变,即货币增长的持续增加对产出水平没有长期影响。
10.2010年12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布什政府实施的全部减税政策再延长两年。根据这项政策,年收入4万美元以下的人将减税800美元,年收入10万美元的人将减税2000美元。请说明,奥巴马政府为什么要继续实施减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2011研)
答:(1)美国经济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消费意愿下降,为此奥巴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支出7000亿美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007~2009年的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负向影响依然存在,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接近10%),GDP增长率仍然很低(2010年第三季度仅有1.7%),宏观经济仍然有二次探底的危险,为此2010年12月6日奥巴马宣布将布什政府实施的全部减税政策再延长两年。
(2)根据经济学原理,减税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减税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者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生产需求,通过乘数效应扩大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税收乘数为∆Y=[-MPC/(1-MPC)]∆T,因此减税可以较大幅度地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增加收入。
另外,之前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已经使得名义利率水平接近0,实际利率水平已经为负值。此时如果进一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仅不能降低名义利率以刺激投资(流动性陷阱),而且还会加剧未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因此,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以减税为代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消费,其稳定宏观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更为明显。
三、计算题
1.在简单的IS-LM模型中,我们假设投资只是实际利率的函数,但投资理论认为投资不仅仅由实际利率所决定,还可能会受到实际产出的影响,也就是实际产出的提高可能会带动投资增加。假设在一封闭经济体,请考虑以下两种投资函数:
I=I(-)-ar(A)
I=I(-)-ar+bY(B)
其中,a和b都是大于0的系数。
(1)请计算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的财政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
(2)请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分析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是否存在?
(3)请用IS-LM模型画图说明,在哪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更有效?(中央财大2015研)
解:(1)不妨设消费函数为C=c+d(Y-T)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为:Y=C+I+G=c+d(Y-T)+I+G。
①当投资只是实际利率的函数时,可得:
Y=c+d(Y-T)+I(-)-ar+G
整理得:
Y=(c-dT+I(-)-ar+G)/(1-d)
于是有财政支出乘数为:dY/dG=1/(1-d)。
税收乘数为:dY/dT=-d/(1-d)。
②当投资不仅仅由实际利率所决定,还受到实际产出的影响时,可得:
Y=c+d(Y-T)+I(-)-ar+bY+G
整理得:
Y=(c-dT+I(-)-ar+G)/(1-d-b)
财政支出乘数为:dY/dG=1/(1-d-b)。
税收乘数为:dY/dT=-d/(1-d-b)。
(2)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增加政府购买支出会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在以上两个模型中,挤出效应都存在。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即投资同时受实际利率和实际产出影响时,挤出效应会小一些,因为一方面投资会因为实际利率上升而减少,另一方面会因为实际产出增加而增加。
(3)由上述分析可得,相对于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下IS曲线更加陡峭。如图12-14所示,IS0曲线表示第二种情况下的IS曲线,IS1曲线表示第一种情况下的IS曲线。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LM曲线右移,由图12-14可知,第一种情况更有效。这是因为,在第二种情况下,投资不仅仅由实际利率所决定,还受到实际产出的影响,也就是实际产出的提高会带动投资增加,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仅会因为利率下降而增加,同时由于投资增加使实际产出增加,反过来又使投资增加,从而国民收入也会有较大增加。
图12-14 货币政策的效果
2.假设一个经济的商品市场由以下方程刻画:
C=C0+c(Y-T)
I=I0-br+aY
T=G
其中,C为消费,Y为产出、T为税收、I为投资、r为利率;G为外生给定的政府购买;C0、c、I0、b、a等为大于零的外生参数(假设a+c<1)。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由以下LM曲线表达:
M/P=kY-r
其中,M为名义货币供给,P为物价水平,k为大于零的外生参数。
(1)推导商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即IS曲线;
(2)政府购买增加一个单位对均衡产出的影响是多少?
(3)计算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一个单位对均衡产出的影响。(暨南大学2015研)
解:(1)国民收入恒等式为:Y=C+I+G。
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代入公式,得:Y=C0+c(Y-T)+I0-br+aY+G。
化简得:
或者:
(2)联立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得出产出与名义货币供给的关系为:
由上式可知,政府增加1个单位的购买,会使得均衡产出增加(1-c)/(1-c-a+bk)个单位。
(3)由(2)中的得到的均衡产出关系式可知:dY/dM=b/[P×(1-c-a+bk)]。
即名义货币供给增加1个单位,产出增加b/[P×(1-c-a+bk)]个单位。
3.考虑以下IS-LM模型:
C=250+0.6YD
I=250+0.2Y-4000i
G=250
T=350
(M/P)d=Y-5000i
M/P=17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推导IS关系式和LM关系式;
(2)求解该状态下的均衡产出与均衡利率;
(3)如果货币供给降低为1450,请计算此时的Y、i、C和I;
(4)为了抵消(3)中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实行哪些货币政策?(北京大学2012研)
解:(1)由三部门经济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Y=C+I+G=250+0.6(Y-350)+250+0.2Y-4000i+250。
整理得:Y=2700-20000i,此即为IS曲线方程。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Y-5000i=1700。
整理得:Y=5000i+1700,此即为LM曲线方程。
(2)均衡产出和利率
联立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可得:2700-20000i=1700+5000i。
解得:i=0.04,Y=1900。
即该状态下的均衡产出为1900,均衡利率为4%。
(3)如果货币供给降低为1450,LM曲线方程变为Y=1450+5000i。联立原有的IS曲线方程和新的LM曲线方程可得:2700-20000i=1450+5000i。
解得:i=0.05,Y=1700;
消费C=250+0.6×(1700-350)=1060;
投资I=250+0.2×1700-4000×0.05=390。
(4)货币供给减少,中央银行可以选择实施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增加货币投放,或者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增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最后还可以通过降低再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进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
4.假设一国经济描述如下(假设是封闭经济):
实际GDP的生产函数:Y=80K0.5L0.5,资本存量K=100,劳动力存量L=100;
政府支出G=3000,税收T=3000;
投资函数:I=2000-6000r,消费函数:C=600+0.6(Y-T);
又假设,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M/P)d=0.2Y-1000r;
名义货币供给:M=3000,P是价格。
(1)请计算均衡时如下变量的值:实际GDP(Y),实际利率(r)。价格(P),名义工资(W)和国民储蓄(S)。
(2)总产出Y里付给劳动力的比例是多少?资本回报比例是多少?利润是多少?这些结果和生产函数Y=80K0.5L0.5有什么相关性?
(3)假设政府增加货币供给10%,M从3000变为3300,请重新计算(1)里各变量的值,古典的二分法成立吗?请解释。
(4)如果政府增加政府支出10%,请问这个财政政策对实际GDP的影响是多少?对投资的挤出效应是多少?如果政府不增加政府支出而减少10%税收,实际GDP变化是多少?对投资的挤出效应是多少?这两种财政政策效果对政府预算和利率的影响一样吗?为什么?
(5)2007年9月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开始,经济学家建议各国政府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这个建议的依据是什么?结合(3)和(4)来回答。(清华大学2012研)
解:(1)由已知条件可得:Y=80K0.5L0.5=8000。
由封闭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Y=600+0.6(Y-3000)+2000-6000r+3000。
化简可得:0.4Y=3800-6000r,此即为IS曲线方程。
将Y=8000代入0.4Y=3800-6000r可得:r=0.1。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有M/P=(M/P)d,即3000/P=0.2Y-1000r,将Y=8000和r=0.1代入可得:P=2。
由Y=80K0.5L0.5可知工人的实际工资为:W/P=MPL=40K0.5L-0.5=40,因此,名义工资为80。国民储蓄为S=Y-C-G=8000-[600+0.6×(8000-3000)]-3000=1400。
(2)总产出中付给劳动的比例为:
总产出中付给资本的比例为:
由于总产出全部由劳动和资本分得,故利润为0。
题中的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它具有规模报酬不变性质。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如果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各要素投入按其边际产量获得回报,并且全部产出都由生产要素分得,即实现“产品分配净尽”。并且,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性质可知,各要素的收入份额就是生产函数中各要素相对应的指数。
(3)根据(1)中计算可得,此时产出仍为Y=8000,利率仍为r=0.1。
由于M变为3300,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知:3300/P=0.2Y-1000r,可得:P=2.2。
工人的实际工资仍为40,名义工资变为88。国民储蓄仍为1400。
综上可知,古典二分法成立,即名义变量的变化对实际变量没有影响,货币呈中性。
(4)由于资本存量和劳动存量是固定的,则实际GDP固定为8000,不会受总需求变动的影响。
当政府支出增加10%,即增加300时,IS曲线方程变为0.4Y=4100-6000r,可得r=0.15。
此时,投资为I=2000-6000r=1100,对投资的挤出效应是300。
当政府减少10%税收,即减少300税收时,IS曲线方程变为0.4Y=3980-6000r,可得r=0.13。此时,投资为I=2000-6000r=1220,对投资的挤出效应是180。
因此,这两种财政政策效果对政府预算和利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增加政府支出会造成财政赤字,并且使实际利率上升更多;而减税则会使政府实现财政盈余,并且它通过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的机制影响总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是小于1的,因此,相比于增加政府支出,它使实际利率上升更少。
(5)其依据是,短期内,由于名义黏性的存在,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对产出产生影响。在IS-LM模型中,价格被假定不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右移动,这都会使产出增加。
但是古典二分法认为,名义变量的变动对实际变量并不产生影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会导致价格上升,引发通货膨胀,而实际产出不变。实际上,古典二分法更适合长期分析,IS-LM主要描述的是短期经济行为。在长期,价格具有完全的伸缩性,扩张性财政政策具有完全的挤出效应,实际产出并不受影响;在短期,价格是黏性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增加实际产出。
5.若某一宏观经济模型的参数如下:C=200+0.8Y,I=300-5r,L=0.2Y-5r,M=300(单位:亿美元)。试求:
(1)IS-LM模型和均衡条件下的总产出水平及利率水平。
(2)若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2020亿美元,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单独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或扩张的货币政策,追加的投资或货币供应分别为多少?
(3)若政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仍想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应采取什么政策措施?追加的投资或货币供应各为多少?(浙江大学2010、2008研)
解:(1)由两部门经济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Y=C+I=200+0.8Y+300-5r=0.8Y+500-5r。
整理得:Y=2500-25r,此即为IS方程。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0.2Y-5r=300。
整理得:Y=1500+25r,此即为LM方程。
联立IS方程和LM方程可得:Y=2000,r=20。
即均衡条件下的总产出水平为2000,利率水平为20%。
(2)如图12-15所示,当单独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时,政府需要增加投资,表现为IS曲线向右移动,与不变的LM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当产出水平为2020亿美元时,代入LM方程,可得利率水平为r=20.8。设政府追加投资量为∆I,则有:Y=C+I+∆I=0.8Y+500-5r+∆I。
新的IS曲线即IS′曲线显然过利率水平为20.8、产出水平为2020亿美元的点。将相关数值代入,可得:∆I=8,即为实现充分就业,应追加投资量8亿美元。
图12-15 单独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
如图12-16所示,若单独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政府要增加货币供应,表现为LM曲线向右移动,与不变的IS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当产出水平为2020亿美元时,代入IS方程,可得利率水平为r=19.2。设追加的货币供给为∆M,则有:0.2Y-5r=300+∆M。
新的LM曲线即LM′曲线显然过利率水平为19.2,产出水平为2020亿美元的点。将相关数值代入,可得:∆M=8,即为实现充分就业,应追加货币供给8亿美元。
图12-16 单独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
(3)若政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仍想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应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
图12-17 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
如图12-17所示,由于原有的利率为r=20,充分就业时的收入为2020,由货币市场均衡可得此时的货币供应为M=304,所以应追加货币供应4亿美元。现在政府要投资,所以由(1)中的两部门经济变为三部门经济,则由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Y=C+I+G=200+0.8Y+300-5r+G=0.8Y+500-5r+G。
所以,IS曲线方程变为:Y=2500-25r+5G。
由于利率固定为r=20,收入为2020,则可得:G=4,即政府应该增加4亿美元的投资。
综上,若政府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仍想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应该同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即同时追加投资和货币供应都为4亿美元。
6.假设某经济体的消费函数为C=400+0.8Y,投资函数为I=100-50r,政府购买为G=100,货币需求函数为L=150+0.5Y-125r,货币供给M=1150,价格水平P=1。
(1)写出IS、LM方程。
(2)计算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3)如果该国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4000,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应该增加多少政府购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研)
解:(1)由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Y=C+I+G=400+0.8Y+100-50r+100。
整理得:Y=3000-250r,此即为IS方程。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M/P=L可得:1150/1=150+0.5Y-125r。
整理得:Y=2000+250r,此即为LM方程。
(2)联立(1)中的IS和LM方程:Y=3000-250r和Y=2000+250r,解得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是:Y=2500,r=2。
(3)设增加∆G单位的政府购买,则此时的IS方程为:Y=400+0.8Y+100-50r+100+∆G。
即:Y=3000+5∆G-250r,此即为新的IS方程。
LM方程仍为Y=2000+250r,当收入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即Y=4000,解得r=8。将r=8和Y=4000代入Y=3000+5∆G-250r,可得∆G=600,即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应该增加600单位政府购买。
7.假设某一国家的居民总是将可支配收入中的10%用于储蓄,且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7000亿美元。今年的私人投资支出为900亿美元,政府购买支出为600亿美元,出口为200亿美元,自发性消费为500亿美元,平均税率为10%,进口函数为M=0.21Y。请计算今年该国政府的预算盈余和充分就业时预算盈余,并据此说明该国政府目前的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研)
解:该国的居民总是将可支配收入中的10%用于储蓄,对应的边际储蓄率为0.1,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为1-0.1=0.9。由四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Y=AD=C+I+G+NX=500+0.9×(1-0.1)Y+900+600+(200-0.21Y)=2200+0.6Y。
解得:均衡产出水平Y=5500亿美元。
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可作为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依据。一般认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正,说明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则财政政策是扩张的。因此,据此可判断该国政府目前的财政政策是紧缩性的。
8.假定一个经济体由以下等式所刻画:
C=100+0.8(Y-T)
I=900-50i
G=100,T=100
MD/P(-)=0.2Y-50i
MS=500
P(-)=1
问:(1)均衡的产出和利率水平是多少?
(2)现在假定如果政府支出增加到200,则消费和投资各变动多少?
(3)挤出效应是多少?(中山大学2006研)
解:(1)商品市场实现一般均衡时,有Y=C+I+G。根据题中已知条件可得:Y=100+0.8(Y-100)+900-50i+100。
整理得:Y=5100-250i,此即为IS曲线方程。
由MD/P(-)=MS,将已知条件代入,得:0.2Y-50i=500。
整理得:Y=2500+250i,此即为LM曲线方程。
联立IS、LM曲线方程,可得均衡利率水平和产出分别为i*=5.2,Y*=3800。
并且可得,消费为C=100+0.8(Y-T)=3060,投资为I=900-50i=640。
(2)如果政府支出增加到200,重新计算得到新的IS曲线方程为:Y=5600-250i。
联立新的IS曲线方程和原有LM曲线方程,可得均衡利率水平和产出分别为i*=6.2,Y*=4050。
此时,消费为C′=100+0.8(Y-T)=3260,投资为I′=900-50i=590。
所以,消费变动为:∆C=C′-C=3260-3060=200,投资变动为:∆I=I′-I=590-640=-50。
(3)如果不存在挤出效应,则根据乘数效应,产出应该增加:∆Y=∆G/(1-c)=100/(1-0.8)=500,但是存在挤出效应时,产出增加为:∆Y′=4050-3800=250,所以挤出效应为:∆Y-∆Y′=500-250=250。
四、论述题
1.中国人民银行在2015年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第5次降息降准)。
(1)经济学家A担心通货紧缩风险正加剧,这将对消费、投资及劳动力市场造成不利影响,他的逻辑是什么?
(2)B同学质疑道虽然他理解中央银行“双降”为了释放流动性以应对经济下行风险,但他认为如果消费者、投资者以及银行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不足,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会畅通,货币政策作用就会打折扣。如果你是他,如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6研)
答:(1)经济学家A的逻辑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观点:一方面,我国有发生通货紧缩的风险;另一方面,一旦我国发生通货紧缩,将对消费、投资及劳动力造成不利影响并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运行。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说明。
①我国通货紧缩风险加剧的原因
根据费雪方程式r=i-π可知,当实际利率不变时,名义利率持续降低会意味着通货膨胀率降低。而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这意味着当前的货币政策从长期看不会影响实际利率。于是货币政策带来的名义利率降低意味着未来通胀率会下降,即有发生通货紧缩的风险。
②通货紧缩对消费、投资及劳动力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
a.通货紧缩对消费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预期到的通货紧缩会带来菜单成本和鞋底成本,扭曲税收。并且持续的价格变动会扭曲市场信号,使得消费者很难作出最优选择,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未预期到的通货紧缩会使财富向债权人转移,而债权人多是富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其他人。于是,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社会总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下降。此外,名义利率的变动也不利于消费者的跨期消费选择。
b.通货紧缩对投资的不利影响
根据费雪方程式可知,通货紧缩(即负的通货膨胀)意味着即使名义利率很低,实际利率也会很高。而投资与真实利率密切相关,通货紧缩会导致实际利率较高从而减少投资需求。
c.通货紧缩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利影响
在劳动力市场上,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通货紧缩一般伴随着高失业率。如前所述,通货紧缩会造成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振,降低总需求,从而造成经济萧条,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劳动力市场萎缩,失业率升高。
(2)该同学实际上实在质疑我国当前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明显。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①与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比,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够明显。那时候,由于心理预期的作用,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而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
②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M→i→r→I→AE→Y。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漫长的,这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这造成了货币政策从实施到其效果发挥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即货币政策的时滞问题严重。货币政策的时滞会影响政策效果。由于央行“双降”是降低名义利率,而名义利率降低带来实际利率下降,通过实际利率下降来影响经济,因此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较长,作用效果有限。如果期间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甚至可能会让该货币政策完全失去意义。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能够顺利发挥作用,要求这一机制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成立。而这些关系的成立要求很高的市场化程度,上述变量都得由市场来决定。但对于我国来说,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变动受阻会导致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能顺利发挥作用,因而货币政策效果会打折扣。
③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不足还在信贷方面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在贷款时,由于国有企业规模大,有国家信用保证,银行倾向于优先贷款给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较谨慎。但国有企业存在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等问题,投资积极性不强,可带来的产出和就业增加效果有限;而真正需要资金并能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却面临贷款困难的状况,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较高的融资成本抑制投资。
④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只能在短期发挥作用。从长期看,决定一国国民收入的还是其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当前我国的经济困境,从根本上反映的其实是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增长潜力不足。因此,传统的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受限。
2.根据流动性陷阱理论,当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后,扩张性货币政策由于无法导致利率进一步下降而失效,然而当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每个市场名义利率接近零下限(名义利率不能为负)的情况下,美联储采取了以大量购买资产为主要特征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你认为在零利率下限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2)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否意味着流动性陷阱理论是错误的?(人大2015研)
解:(1)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直接影响银行、企业和家庭外部融资的成本和可获得性。按照不同的作用机理,它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央行明确承诺政策利率将长时期保持低位;固定利率长期再融资操作;资产购买。在零利率下限处其作用机制如下:
①美联储大量购买资产,有利于稳定投资市场的预期。由于在利率水平很低情况下,资产价格处在较高的水平之上,大量购买资产能减少投资者抛售债券的情况,从而使得社会的投资水平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减少,减轻因为萧条对经济带来的冲击。②美联储大量购买资产,有利于刺激国内总需求,其作用机制类似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政府的扩张性政策稳定经济。
(2)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非意味着流动性陷阱理论是错误的。因为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本身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不一样,而流动性陷阱是在常规的货币政策下作用的。①流动性陷阱本质是人们的预期在起作用。在利率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债券价格水平很高,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下降并减少投资,政府发行的货币全部持有手中,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导致利率进一步下降。②而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正是通过影响人们对债券市场的预期,因而作用的条件不一样,不能就此否认流动性陷阱理论是错误的。
3.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宣布,中国政府推动营改增等几项改革已经减税2500亿元,而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多种政策手段引导市场利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在当前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两者混合使用的效应。(中南财大2015研)
答:营改增是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属于财政政策。而中国人民银行引导市场利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主要采用的是货币政策。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分析现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如下:
(1)2014年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诸多困难:
①总体看,全球经济仍在缓慢复苏,但结构性矛盾及不确定性犹存,可能面临以下困难:
a.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和货币政策走势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b.欧元区经济下行和通缩风险依然较大;
c.日本经济出现反复,通胀形势仍不明朗;
d.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短期内仍面临下行风险;
e.此外,地缘政治风险等加剧市场不确定性。俄乌紧张局势及俄罗斯与美、欧之间的双向制裁、埃博拉疫情传播带来的恐慌等均影响到市场信心,可能对贸易和融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②从国内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物价涨幅总体呈回落态势,正经历阶段性调整,一些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稳中有忧。中国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风险因素较多: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有所降低;在目前中性审慎货币和宏观政策环境下,早先累积的高杠杆和高债务风险逐步显露与释放。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尽管我国经济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我国经济体量大,市场空间广阔,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回旋余地很大,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强。总体看,我国宏观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物价涨幅回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正从要素、投资趋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不需要对经济采取强刺激措施,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
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加强对有市场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棚户区改造、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减少;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覆盖面,加大保障力度,扩大救助范围。
在货币政策方面,2014年9月和10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中期借款便利向商业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11月22日,时隔两年之后,再次实施全面、非对称性降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4个百分点和0.25个百分点,同时,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2014年政府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这种调节作用可以通过IS-LM模型来解释。IS-LM模型是说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作用的模型。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财政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有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转移支付和税收。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①财政政策的效果表现为IS曲线的移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IS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上升,反之亦然。政府减少税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IS-LM模型上表示如图12-18所示,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1,均衡点由E变为E1,此时,利率由r0提高到r1,收入增加到Y1。最终结果为利率上升,收入增加。
图12-18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
②货币政策的效果表现为LM曲线的移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LM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下降,反之亦然。政府通过投放基础货币等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IS-LM模型上表示如图12-19所示,LM曲线向右移动到LM1。均衡点由E0变为E1,此时,利率由r0下降到r1,收入增加到y1。最终结果为利率下降,收入增加。
图12-19 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效果
③政策的搭配,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现阶段经济面临增速下行、结构调整爬坡和转型升级等诸多压力,根据IS-LM模型对混合使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如图12-20所示。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0点,收入为y0,利率为r0。为了刺激经济,提高收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IS0移到IS1。为了使利率不由于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使LM0移动到LM1,则利率下降为r1,收入增加到y1。最终,达到了增加收入,降低利率的效果。
图12-20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总体看,各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平稳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市场利率回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有所下行,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有一定程度缓解。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4.材料1:2012年9月13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发布公告称,为支持经济强劲复苏和确保通胀符合目标,美联储将推行进一步的量化宽松政策(简称QE3),并将目前低利率保持至2015年年中。
材料2:目前,美国经济正逐步接近所谓“财政悬崖”的威胁。如果美国共和与民主两党组成的跨党派超级委员会未能就削赤达成协议,2013年初便会启动自动削减赤字机制,缩减政府开支,目标是未来十年减少赤字1.2万亿美元,同时税务优惠政策将于2012年底结束,可能不再获得延期,削减财政赤字与加税将造成私人与企业庞大的财政缺口,形成所谓“财政悬崖”。
根据IS-LM模型并结合以上材料分析:
(1)如果美国国会不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悬崖”如期发生,将对美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2)指出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将面临的是哪种政策组合?分析这种政策组合的适用范围及可能的结果。
(3)如果美国希望加速经济复苏而保持利率不变,财政和货币政策如何搭配使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研)
答:(1)布什政府时期和金融危机后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实行的减税政策将在2012年底到期,增税与减支这两项政策叠加在一起就被称为“财政悬崖”,即财政收入增加和财政支出减少将使得美国财政赤字出现跳崖式的大幅减少。如果美国国会不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悬崖”如期发生,财政赤字减少和税收增加,将会使得美国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难以复苏。具体来看,“财政悬崖”对美国经济产生如下影响:
①打击企业雇佣的积极性,加剧劳动力失业问题。面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企业对投资和雇佣都趋于消极,不利于稳定投资和增加就业。
②凸显财政的不可持续,倒逼社保和医疗改革。美国政府在公共养老金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GDP的7%,如果维持目前的养老金制度不变,预计在2050年之前,美国的养老金支出总额就将翻一番。如果再加上医疗保险方面的额外支出,美国的债务负担可能将达GDP的三倍多。如果不采取措施改革现行社保和医疗制度,美国的主权债务将上升到不可持续的水平。
③赤字货币化风险提高,削弱各国对美元的信心。“财政悬崖”问题导致经济下行和失业率高起,会延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期限,迫使美联储投放更多的货币来购买美国国债。美元超发将增大赤字货币化的风险,向全球经济注入过多的流动性,提高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削弱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不利于美元保持其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④部分行业可能陷入低迷,产业振兴计划受阻。政府采购对于部分行业的经营发展非常重要。“财政悬崖”带来的支出削减将会使部分行业发展陷入低迷,特别是受政府支出影响最大的工业和医疗保健行业。
⑤威胁主权信用评级,扰乱美国金融市场。如果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再次被调降,由此造成的市场恐慌可能会对美国资本市场造成不利冲击,由主权债务信用评级变化引起的套利和投机空间将严重冲击国际货币体系,扰乱国际资本流动,对于美国和世界经济金融秩序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2)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将面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这样的政策组合,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这种政策组合的适用范围是财政扩张政策受到约束,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如图12-21所示,假定初始经济位于点E,此时利率为i0,产出为Y0。为支持经济强劲复苏和确保通胀符合目标,美联储将推行进一步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经济均衡点变为E′,产出增加为Y′,同时为了缩减赤字,IS曲线左移,经济均衡点变为E″,产出下降为Y″。最终产出增加为Y″,利率下降到i″。
图12-21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3)如果美国希望加速经济复苏而保持利率不变,则可以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使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减税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社会总需求,使产出增加,但使利率上升;另一方面利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使社会总需求增加,最终使产出进一步增加,但利率保持不变。
如图12-22所示,假定初始经济位于点E,此时利率为i0,产出为Y0。政府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右移到IS′,LM曲线保持不变,经济均衡点变为E′,此时利率上升为i′,产出增加到Y′。为了使利率保持不变,美国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到LM′,此时经济均衡点由E′变为E″,利率由i′回到i0,产出进一步增加到Y″。
图12-22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5.2014年10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9月份居民消费指数(CPI)同比上涨1.6%,为2014年以来最低点。结合下图所报告的2013年9月~2014年9月CPI的数据,回答下面问题:
(1)如果通货膨胀是顺周期的,那么CPI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走势传递了什么信息?
(2)如果你是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基于下图所传递的信息,你将采取什么措施,并采用AS-AD框架分析你采取措施的政策效果。
(3)基于你所了解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实际情况,你进行宏观管理将会面对哪些可能的挑战?(中山大学2015研)
答:(1)根据材料可知,最近一年CPI的走势总体上显示出下降的特征,并于2014年9月下降至2014年以来的最低点。由于通货膨胀是顺周期的,因此可以判断我国目前面临着经济衰退的风险,经济下行压力大。由于CPI主要反映了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消费品的变化情况,因此还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由于CPI指数创历史新低,可以判断失业率较大。通过奥肯定律,进一步可以得到,失业率较高,意味着社会总产出较低。
(2)由试题中的图表可知,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需求不足,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政府可以从需求管理入手,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方面应当降低税收,增加国民可支配收入以促进消费;另一方面增加政府购买和加大投资力度。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降低基准利率,放松银根,实施公开市场操作,降低利率以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居民跨期消费成本。根据AD-AS模型,这些做法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增加产出。对于总供给曲线,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促进产出。
如图12-23所示,初期,AD0和AS相交于代表接近充分就业的E0点。E0点的产量为Y0,价格水平为P0。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后,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到AD1的位置,表明总需求增加,新的总需求曲线AD1和AS相交于E1点。E1点的产量为潜在产出水平Yf,价格水平为P1。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帮助经济回到潜在产出水平,但也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图12-23 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3)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需求不足,政府采用传统的刺激经济政策效果有限,进行宏观管理可能会面临如下挑战:
①扩大总需求的管理政策可能效果有限。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可能并不如预想中有效,增加货币供给,带来利率下降并不一定能带来投资的增加。此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运行过程中还会出现“时滞”“动态不一致”等问题,使得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短期内的需求的管理政策,难以遏制我国长期的经济下行趋势。此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在长期很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如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得利率上升,挤出私人投资,同时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增加政府购买等措施可能会带来政府债务问题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在长期造成通货膨胀,影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6.解释投资乘数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国民收入是如何确定的?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清华大学2011研)
答:(1)投资乘数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的增加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国民收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增加或减少。用公式表示就是:∆Y=α·∆I,其中∆I是经济中投资量的变化量,α就是乘数,其实就是倍数。
投资乘数告诉人们,当经济处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是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扩大需求从而成倍地增加国民收入的,因此财政政策是调控经济的一个手段。
(2)投资乘数是通过消费函数发生作用的。比如增加100万元投资时,这100万元投资以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形式进入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手中从而转化成了国民收入,这形成了投资对收入的第一轮增加。假定社会的消费函数具有0.8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这100万元就会有80万元用于购买消费品。于是,这80万元又以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形式进入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手中,从而使国民收入又增加了80万元,这是收入的第二轮增加。这个过程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下去,最后使国民收入增加500万元:100+100×0.8+100×0.82+…=1/(1-0.8)×100=500(万元)。这表明,当投资增加100万元时,收入最终增加到了500元,因此投资乘数就是5。
(3)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因此只要存在着需求,社会便可以生产出任何数量的产品与之相适应,因此有国民收入决定公式Y=C+I+G+(X-M),即国民收入由四大需求所决定: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需求以及净出口需求。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政府购买支出以及净出口函数代入到国民收入决定公式中即可得均衡的国民产出水平。
(4)财政政策的作用就是运用财政政策消除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运用财政政策的一般途径有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税收,或同时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一个相同的量(平衡预算)三种方法。其中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具有直接影响,税收则要通过边际消费倾向影响人们的收入支出量,因此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间接一些,平衡预算的效果最弱。
货币政策的作用就是运用货币政策变动货币供给量从而消除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金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
7.中国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中希望刺激消费的同时相对减少投资。根据IS-LM模型,你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政策来达到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分别指出这些政策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和对宏观经济总量(收入、投资、利率等)的具体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研)
答:(1)中国希望在刺激消费的同时相对减少投资,即为扩大国民收入的同时适当控制利率,使利率适当走高以抑制投资,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2)如图12-24所示,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支出、转移支付或减少税收,对应的IS曲线向右移动至IS′。此时,均衡点为E′,总支出增加,使生产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收入的增加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利率上升,导致投资减少,这就是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即政府的支出挤占了社会的私人投资。如果中央银行再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得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利率上升,投资减少。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的幅度应小于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幅度,从而保证产出增加,刺激消费。
图12-24 宏观经济政策搭配
(3)传导作用
①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当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或政府购买时,刺激了总需求,从而短期内会在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出增加,从而实现产品市场的均衡。随着收入的增加,由于交易性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所以交易性的货币需求增加,而货币供给不变,从而利率上升,使得投资减少。
②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政府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打破货币市场原有的均衡,使得利率水平上升。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不断减少,从而产出不断减少,直到实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新的均衡为止。
8.结合中国实际阐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浙江大学2010研)
答: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的运用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对财政支出和公债作出的决策。中央政府启动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关注,并且,中国政府此次还规定将2000亿资金在两会前亦即短短110天内投放于11个部委管辖的项目。不论是两年四万亿还是百日2000亿,其能救的还只是经济增速下滑过快的“急”,是一针强心剂。
如图12-25所示,目前政府向社会注入4万亿资金,会使IS1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IS2,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i1上升到i2,收入从Y1增加到Y2。如果保持利率i1不变,随着IS曲线的移动,收入水平会从Y1上升到Y3。
图12-25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但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直接会提高总需求和总收入,使货币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货币供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资本,使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挤出效应”,它将会削弱财政政策的效果。所以,政府投资需要做的应该是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投资的项目尽量投资在不会产生挤出效应的项目上,使政府的投入乘数效应最大化。
(2)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和控制信贷规模以实现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及发生的灾情,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总的方向是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我国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消费比重过低,导致内需不足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政策着力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劳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中国十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的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投资与消费、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平衡,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夯实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使银行增加可贷资金逾3000亿元。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地降低贷款利率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希望可以遏制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倒闭潮,同时,降低存款利率有助于促进国民消费,对企业来说也是个利好消息。
如图12-25所示,我国政府现阶段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由IS1向右移到IS2,利率水平由i1上升至i2。为减少由于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挤出效应,政府可以同时配合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移动LM曲线。如果LM曲线能从LM1向右推移到LM2,利率水平就能由i2降至i1。这样,在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就会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
9.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如果政府增加支出,其他条件不变,请运用IS-LM模型分析这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另外,如果要抵消上述挤出效应,中央银行应该如何配合运用货币政策?在什么条件下,上述货币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要求画图)(浙江大学2009研)
答:(1)运用IS-LM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了原有的乘数效应,从而财政支出增加会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图12-26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如图12-26所示,如果该经济初始均衡在E点,政府支出增加,如果利率保持不变,则移动到点E″。在E″处,商品市场处于均衡,计划支出等于产出,但货币市场不再处于均衡状态。收入已经增加,因而需求的货币量也就上升了。由于有过量的实际余额需求,利率因而提高。在利率提高情况下,厂商的计划投资支出下降,因此,总需求也下降。可以看出,一旦考虑到利率的上升,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扩张效应使得收入不是增加到Y0″,而是只增加到Y0′,挤出效应为Y0′Y0″。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为了抵消挤出效应,中央银行在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在一般情形下(LM曲线向上倾斜)可以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量,以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导致收入增加而引致的货币需求增加;但在极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情形(水平的LM曲线),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图12-27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一般情形下,如图12-27所示,IS线与LM线相交于点E,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0,利率为i0。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移动到IS′,IS′与LM相交于点E′,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利率为i′。这说明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而利率的上升会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国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这时若配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量使LM曲线移至LM′,并与IS′相交于E″,在E″点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利率为i0。这说明,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时,可以不使利率上升,而又使国民收入有较大的增加,从而有效地刺激经济。
10.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的4万亿财政开支确保经济稳定的计划,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请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在IS-LM模型中,讨论这种“挤出效应”的大小。(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复试)
答: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重加深。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出台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两年内计划扩张投资4万亿元,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决定,2009年起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推开,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
(1)结合IS-LM模型对“挤出效应”进行理论分析
从宏观调控工具来看,此次中央实施的是混合政策。所谓混合政策就是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起来运用,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自优点,克服其弊端,以更好地起到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
图12-28 结合IS-LM模型对“挤出效应”进行理论分析
如图12-28所示,如果该经济初始均衡在E点,收入为Y0,利率为i0,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Y″。为了将收入从Y0提高到Y″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因为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的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如图12-28所示,如果仅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移到IS′,则均衡点为E′,利率会上升,产生“挤出效应”,产出不可能达到Y″,如果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即按利率不上升的要求,增加货币供给,将LM移到LM′则利率可保持不变,投资不被挤出,产出可达到Y″,从而克服“挤出效应”。图12-28中IS和LM移动幅度相同,因而产出增加时利率不变,但是当财政政策影响大于货币政策,IS右移距离超过LM右移距离,则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可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使用时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此,混合政策下“挤出效应”的存在与否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带有“挤出效应”
此次积极财政政策会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核心问题是,积极财政政策是否产生“挤出效应”,政府的资金来源是关键因素之一。在此有必要对“4万亿”的来源进行探讨,因为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混合作用下利率是不确定的。按照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中央政府扩大投资的资金,是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赤字解决,不会用经常性收入安排。此次“4万亿”计划,中央政府提出仍需地方提供项目配套资金,目前还没有正式要求银行提供配套贷款。但据了解,对中央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投资项目,政府仍将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给予积极支持。
目前,中央政府已明确承诺了自己承担的金额,对地方政府和银行承担资金的比例,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根据目前透露的信息,本次扩大投资拉动内需计划,投资资金的来源和分担比例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类似,即是以政府扩张国债投资为特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其资金来源以中央国债补助、中央国债转贷、地方配套、银行贷款为主,还有部分利用外资或其他配套资金。其中,中央国债补助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总体比例大致为1:1。
在“4万亿”投资中,大致测算,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配套1.25万亿元。初步估计,在2008年中央安排1000亿元资金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计划安排支出5200亿元,需地方配套5400亿元;2010年中央支出安排5600亿元,需地方配套5800亿元。近几年地方政府主要依赖土地出让及相应收费收入用于投资,但随着经济下滑,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萎靡导致的土地出让金及税费收入大幅下降,地方政府明后两年的财政收入显然难以乐观,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会否落空是一个很大的悬念。
地方财政能力的弱势对积极财政政策影响较大,如果在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而又要执行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肯定会向银行筹资,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必定存在上升的可能,从而会对民间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
(3)结论
鉴于上述分析,目前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至少存在“挤出效应”倾向。因此,在目前外部需求趋于疲软、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增速相对缓慢以及城市居民收入增幅降低的重要关头,在确保国债规模保持在适度范围内的同时,要把握两点:①要确保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加强对国债投资项目的管理,对符合要求的项目,政府可以视其弥补市场缺陷,带动民间投资的程度,实行参股、全资、贴息等多种方式。目前形势下,应适当减少直接投资比重,逐步增加间接投资比重,今后发行的国债在基建项目上,应主要用于弥补在建项目后续资金的不足,使国债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②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自动稳定器,也是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拉动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无论是从宏观经济管理角度,还是体制改革方面,都需要尽快地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份额。
总之,在当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政府应当果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避免经济“硬着陆”。同时,政府应在扩大公共开支、加强民生保证的过程中并行不悖地适度减税。唯有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放大“挤进效应”,缩小“挤出效应”。
11.从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2004年12月底中央会议上首次提出,2005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转变的?(清华大学2005研)
答:我国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20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是与我国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
(1)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原因
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为了促使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增长。1997年以后,我国连续几个季度的物价指数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出现了结构性的商品供给过剩,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在此情况下,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希望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因此,1998年及以后的几年国债投资规模都比较大。
(2)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原因
2005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与我国2004年的经济形势有关。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粮食价格攀升,带动居民消费品价格明显上升,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由于需求猛增,全国煤炭、电力供应紧张,石油和其他资源性产品的消费和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环境和资源难以承受的地步。从金融角度看,银行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在此情况下,国家经济调控的重点是抑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因此,作为经济紧缩时期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再适应经济调控的要求,实行稳健性的财政政策也是必然结果。
(3)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由于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趋势,易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标志是“双减”,即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之下,国家在安排财政支出和国债资金投向时将继续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对需要加强的农业、社会保障、环境、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
“双稳健”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在实现短期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努力争取长期动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增长,在进一步减少周期波动的同时,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12.用IS-LM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对外经贸大学2014研;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复试;华中科大2005研)
答:(1)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作用的原因
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作用的原因在于,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低到很低水平时(因为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正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此时的利率处于较低的水平),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很小,可是如果将货币购买债券的话,由于债券价格异常高(利率极低表示债券价格极高),因而债券价格只会跌,而不会涨,从而使购买债券的货币资本损失的风险变得很大。这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去买债券,这就是说,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很大甚至无限大,经济陷入所谓“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状态,这时的LM曲线呈水平状。如果政府增加支出,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并不会引起利率上升而产生“挤出效应”,于是财政政策极有效,这可以在图12-29上得到体现。
图12-29 财政政策有效
相反,这时政府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不可能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因为人们再不肯去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而宁愿让货币保留在手中,因此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既然如此,想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资和国民收入就不可能,因此货币政策无效,这可以在图12-30上得到体现。因此,凯恩斯主义首先强调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作用。
图12-30 货币政策无效
(2)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政策作用的原因
按经济学家观点,由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关系,因而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因保留闲置货币而产生的利息损失变得很大,而利率进一步上升将引起资本损失风险变得很小(债券价格下降到很低的程度),这就使得货币的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这是因为,利率很高,意味着债券价格很低。当债券价格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时,买进债券不会使本金因债券价格下跌而损失,因而手中任何的闲置货币都可用来购买债券而不愿再保留在手中,导致货币投机需求完全消失。由于利率涨到足够高度使货币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货币需求全由交易动机产生,而与利率无关,因此LM曲线就表现为垂直线形状。
古典学派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由交易动机而产生,只和收入有关,而和利率波动无关,因此,垂直的LM曲线区域被认为是古典区域。当LM呈垂直形状时,变动预算收支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出和收入,相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则对国民收入有很大作用,这正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和主张。因此,古典学派强调货币政策作用的观点和主张就表现为IS曲线的移动(它表现为财政政策),在垂直的LM曲线区域即古典区域移动不会影响产出和收入,而移动LM曲线(它表现为货币政策)却对产出和收入有很大作用,如图12-31和图12-32所示。
图12-31 财政政策无效
图12-32 货币政策有效
LM曲线呈垂直形状时货币政策极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的原因在于,当人们只有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时,如果政府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些增加的货币将全部被人们用来购买债券,而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样,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极为有效。相反,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则完全无效,因为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因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接近于零),从而导致极大的挤出效应,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极小。所以,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而否定财政政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