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8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 微观经济学部分(共75分)

一、名词解释(3×5分=15分)

1纳什均衡

答: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

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纳什均衡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2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是供集体共同消费的物品。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两个特性:

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由于公共物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能够从公共物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物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3生产可能性曲线

答:生产可能性曲线也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X和Y两种商品的生产,那么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可用图1表示。

图1 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中曲线PP′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X商品和Y商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位于曲线左边的点可以实现,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的生产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

二、简答题(3×10分=30分)

1为什么经济学家通常总是反对价格控制?

答:价格控制有两种情况:价格上限与价格下限。经济学家通常总是反对价格控制,是因为在经济学家看来,价格并不是某些偶然过程的结果,而是在供给和需求曲线背后的千百万企业和消费者决策的结果。由于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什么和卖出什么时关注价格,因此它们就不知不觉地考虑到了他们行动的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可见,价格又平衡供求,协调经济活动的关键作用。决策者用立法规定的方法确定价格时,就模糊了引导社会资源正常配置的信号。

2为什么说垄断也有可能促进经济效率?

答: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垄断会带来福利纯损失,降低经济效率,因此主张反垄断。但也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垄断有可能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因为:

(1)垄断会带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节省费用支出,一些自然垄断行业更需要垄断;

(2)范围经济,即垄断企业有条件进行多样化产品组合,把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关联的产品放在一个企业内生产经营,使投入的生产要素多次使用以生产不同产品,并共同享有商标、包装和营销渠道等,从而降低成本;

(3)技术创新,即垄断企业有力量投入大量研究开发经费。

3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时的盈利情况有哪些可能性?

答: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均衡时有以下四种可能性:

(1)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位于需求曲线以下,也就是P>AC,厂商可以获得正的经济利润;

(2)完全竞争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切,也就是P=AC,那么,该厂商只能赚到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为零;

(3)如果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低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但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也就是

AC>P>AVC,厂商虽然遭受亏损,但仍应继续生产;

(4)如果AVC曲线的最低点高出厂商的需求曲线或与之相切,也就是P<AVC,不考虑其他因素,厂商会选择停产。

三、计算题(1×10分=10分)

假设某边际成本函数是MC=3Q2-8Q+100,若生产5单位产品的总成本是595,求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可变成本函数及平均可变成本函数。

解:由边际成本函数MC=3Q2-8Q+100积分可得总成本函数,即有:

已知生产5单位产品的总成本是595,即:53-4×52+100×5+a=595,可得:a=70。所以有:

总成本函数为:TC=Q3-4Q2+100Q+70;

平均成本函数为:AC=TC/Q=(Q3-4Q2+100Q+70)/Q=Q2-4Q+100+70/Q;

可变成本函数为:TVC=Q3-4Q2+100Q;

平均可变成本函数为:AVC=TVC/Q=(Q3-4Q2+100Q)/Q=Q2-4Q+100。

四、论述题(1×20分=20分)

试画图说明吉芬物品价格下降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并说明其需求曲线的特征。

答:商品价格下降通常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影响对该商品的需求。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吉芬物品降价后都有正的替代效应,表明只要该商品降价,消费者就会用该商品去替代其他商品的消费,即消费者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而吉芬物品的收入效应为负,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最终使得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如图2所示,图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物品。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前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b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1′X1″,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得:X1″X1‴为替代效应;X1‴X1′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1‴X1′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1″X1‴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X1′X1″为负值。在图2中,a点必定落在b、c两点之间。

图2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对吉芬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但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就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学部分(共75分)

五、名词解释(3×5分=15分)

1国民收入

答: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等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它与GDP的关系为:GDP-折旧-间接税=NI。

2自然失业率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3自动稳定器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六、简答题(3×10分=30分)

1试述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谈谈应如何修正。

答:(1)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不能反映实际的产量水平和真实的生活水平(因为自给自足的、家务劳动和地下经济没有计入GDP)。

不能反映产品的劳务结构和技术进步情况,GDP只是总量概念,没有体现生产率的提高情况。

只注重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增长,没有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造成的损失。

GDP也不能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的严重社会问题。

(2)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国民收入核算的修正

新思路:绿色GDP、单位GDP的碳释放量、GDP构成的合理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着想。

2简述在资本完全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可能后果。

答:固定汇率、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外部市场的均衡曲线BP是水平线。如图3所示,如果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推动IS曲线向右移动,那么可以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利率的上升,资本大量流入,使本币面临升值压力(本币升值会造成经济账户的恶化),为了稳定汇率水平,政府出面干预,购入外币出售本币,稳定汇率水平;国内货币供给量上升后又会导致LM曲线向右移动最后IS、LM、BP达到均衡,这时候利率水平没有上升,国民收入增加。

图3 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财政政策效应

3简述总需求曲线与商品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不同原因。

答:(1)总需求曲线表示的是以产量(国民收入)所代表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是向下倾斜的,原因在于:

利率效应。如果价格上升,这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也就是说,价格水平的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

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他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

汇率效应。较低的物价水平导致了较低的利率水平,投资者将把资金从国内转移到国外投资,增加了外汇市场上的本币供给,使本币贬值,真实汇率的下降增加净出口,从而增加了总需求。

(2)商品的需求曲线表示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是向下方倾斜的,主要是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结果。

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七、计算题(1×10分=10分)

假定一经济系统由如下行为方程组成:消费行为:C=280+0.8Yd;投资行为:I=40-10r;政府行为:税收T=0.25Y,政府支出G=40。货币需求:L/P=0.4Y-20r;名义货币供给:M=180。

(1)计算总需求函数。

(2)若总供给函数为Y=600+24P,充分就业水平为696,要实现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总需求需要增加多少。

解:(1)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

Y=C+I+G=280+0.8×(1-0.25)Y+40-10r+40=360-10r+0.6Y

整理得IS曲线方程为:Y=900-25r。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P=L/P有:180/P=0.4Y-20r,可得LM曲线方程为:Y=450/P+50r。

联立IS、LM曲线方程,消掉r,可以推导出总需求函数为:Y=600+150/P。

(2)联立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

解得:P=2.5,Y=660。

显然地,与充分就业水平696相比,要实现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总需求需要增加36。

八、论述题(1×20分=20分)

试用菲利普斯曲线及相关理论评述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答:关于通货膨胀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是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增长;三是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1)促进论。促进论者认为,西方社会中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膨胀性政策,刺激投资与消费,增加有效需求。

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是货币供给过多,多发行的那一部分直接成为政府的收入,可用于增加投资。而物价上升带来居民持有货币的贬值,此损失被国家占有,这实质上是政府对所有货币持有人的一种隐蔽性的强制征税,又称“通货膨胀税”。如果居民的消费不变或消费的下降小于投资的增加,产出仍能通过乘数效应上升。

通货膨胀具有一种有利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比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加得更多。与此同时,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低收入阶层高,因此,通货膨胀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在通货膨胀的初期,全社会都存在货币幻觉,将名义价格、名义工资、名义收入的上涨看成是实际的上涨。于是劳动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企业家愿意扩大投资,增加雇佣工人,导致就业的增加和产出增长加快。

通货膨胀增加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由于实物资产和现金余额这两种财富形式之间的替代性,经济单位会增加对实物资产的需求,从而推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

通货膨胀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是不平衡的,各部门的投资规模也会以不同速度增加,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可以得到局部调整。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通货膨胀效应理论”中的“促进论”的。

(2)促退论。促退论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在通货膨胀时期,价格上升和工资增加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不对应的,工人可能会通过罢工等方式向政府和资方施加压力。政府从本身利益考虑,可能对某些价格实行行政控制,从而使经济运行缺乏竞争和活跃,价格的信号作用削弱,经济效率下降。

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贬值,存贷款风险增大,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会导致金融瘫痪。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控制名义利率,导致对借贷资金的过度需求,出现对借贷资金实行配给的局面,从而使资金的运用起不到优化配置和加快经济增长的作用。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错误地引导资金流向,使一部分资金从生产部门转向非生产部门,对经济长期增长不利。在通货膨胀中,进行投机的商业资本周转快,投机者在交易中可获得丰厚利润,而投入生产领域里的资本,一般周转期较长,结果一部分工业资本从生产领域流向流通领域,进行投机活动,生产资本减少,导致经济衰退。

通货膨胀会降低储蓄。一方面通货膨胀会使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削弱其储蓄能力;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又会降低实际利率,带来边际储蓄倾向下降,出现消费对储蓄的强迫替代,投资资金减少,生产规模因资本缺乏而缩减。

反复无常的通货膨胀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增大生产性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打击投资信心,导致投资萎缩,产出下降。

第三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即弗里德曼提出的在长期内,向上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促退论”观点的。

(3)中性论。中性论者认为,出现通货膨胀时,社会公众通过各种信息作出对未来的预期。根据这种预期,他们就会对物价上涨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这种行为调整将会使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均被相互抵消掉。因此,通货膨胀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其效应是中性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态度也是中性的。

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即一条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中性论”观点,此外,芝加哥大学的卢卡斯等则提出理性预期的概念,这比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更强调了通货膨胀政策的无效性,是支持“中性论”的又一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