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0年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50分)

1成本最小化法则

答:成本最小化法则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以最小成本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出,厂商应该购买各种投入,直到花费在每一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都相等时为止。

图1 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

图1中,有一条等产量曲线Q和三条等成本线AB、A′B′和A″B″。唯一的等产量曲线Q代表既定的产量。为了实现既定产量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即应满足MPL/w=MPK/r。

2停止营业点

答:停止营业点是指一个已经投入生产的企业,在短期生产中总有这样一点,当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大于这一点所代表的产量时,仍可以继续生产,小于这一点所代表的产量时,就只好关闭。该点就是企业的停止营业点。

一个已经投入生产的企业是否必须关闭的条件在于它关闭后的亏损与生产时的亏损哪种情况更大。如果关闭后的亏损比生产时的亏损更大,则应继续生产;如果生产时的亏损比关闭后的亏损更大,则必须关闭。实际上关闭后也是有亏损的,其亏损就是固定成本。因此,是否关闭就视生产时的亏损是否大于固定成本,若不大于,就可继续生产;若大于,就必须停止营业。企业的停止营业点可用图2说明:图中E点即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就是企业停止营业点。

图2 停止营业点

3效用可能性边界

答:效用可能性边界也称为效用可能性曲线,是在交易的一般均衡条件下个人所获得的各种效用水平的组合点的轨迹,概括了社会既定资源与消费者偏好下全部消费的最优点。

图3 效用可能性曲线

图3中,横轴UA表示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纵轴UB表示消费者B的效用水平。曲线UU′为效用可能性曲线。由于在最优效用水平组合中,两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反方向变化,故对应的效用可能性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是,由于效用水平的高低本来就是一个序数概念,效用可能性曲线的位置及凹凸性等无法得知。

效用可能性曲线UU′将整个效用空间划分为三个互不相交的组成部分。在UU′的右上方区域,是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无法达到的,故可以看成是“效用不可能”区域;在UU′的左下方区域,是“无效率”区域;UU′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所有最优效用水平组合的集合。

4自然垄断

答:自然垄断是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在传统意义上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自然垄断的一个特征是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因为,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使得固定成本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相对小,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产量的水平上仍然是下降的。例如,供电、供水和电信中的线路建设。

自然垄断同样存在着垄断低效率,所以需要政府管制。对自然垄断的政府管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边际成本定价法及其他定价法;资本回报率管制。这些政府管制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自然垄断带来的低效率。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答: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用eXY表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用∆QX表示X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PY表示Y商品的价格的变化量,则需求交叉弹性公式为:

根据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若eXY>0,表明X商品和Y商品互为替代品;若eXY<0,表明X商品和Y商品互为互补品。

6转移支付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不计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作转让性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7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效应”

答: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效应”是指当劳动者的工资率得到提高时,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上升意味着实际收入的上升,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提供数量减少。

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这也是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背弯的形状的原因。

8奥肯定理

答:奥肯定理是指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理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理用公式表示为:(y-yf)/yf=-α(u-u*)。

其中,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理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理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9公共品

答:公共品即公共物品,是供集体共同消费的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两个特性:

(1)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2)非竞用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由于公共物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用性,所以能够从公共物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物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10结构性失业

答: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消费者趣味、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会新产生一些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人口的增长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

二、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假定收益递减规律永远成立,那么以下A、B、C、D四项叙述,各项分别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为什么?

A.如果平均产量超过了边际产量,则平均产量一定上升。

B.如果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则平均产量一定达到最大。

C.当边际产量达到最大时,总产量也达到最大。

D.当总产量开始下降时,开始出现收益递减。

答:(1)A项叙述是错误的。理由如下:从图4中可以看出,就平均产量APL和边际产量MPL而言,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上升的;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下降的;当MPL=APL时,APL曲线达到极大值。如图4所示,只要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一定下降。

图4 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2)B项叙述是正确的。理由见(1)分析。

(3)C项叙述是错误的。理由如下:从图4中可以看出,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最大值点。

(4)D项叙述是错误的。理由如下: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边际产量开始下降时,开始出现收益递减。

2在有折点的需求曲线的模型中,需求曲线在提价时和在降价时的价格弹性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答:在有折点的需求曲线的模型中,需求曲线在提价时和在降价时的价格弹性在折点上是不一样的。分析如下:

图5 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如图5所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此时需求价格弹性很大,其需求曲线比较平坦;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此时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其需求曲线比较陡峭。

3经济学中,“收入”与“财富”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收入分配不均”与“财富分配不均”有什么不同?

答:在经济学中,财富是指包括收入或“消费性服务”的一切源泉,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非人力资源财富和人力资源财富,其中人力资源财富即个人的赚钱能力,可以用永久收入来表示。收入则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实实在在的劳动报酬。因此,收入只是财富中人力资源财富的体现。另外,财富和收入之间存在存量和流量的关系。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由于“收入”和“财富”的概念不一样,因此“收入分配不均”与“财富分配不均”也有所不同。“收入分配不均”是指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报酬的不均等,存在差距。而“财富分配不均”是指财富报酬包括收入等人力资源财富在内的所有财富的分配不均等。因此可以看出,“财富”与“财富分配不均”两个概念要包括“收入”与“收入分配不均”两个概念。

4假定现在发生一起巨大的石油价格猛烈上升的冲击,政府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试分析一下政府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以及所产生的后果。

答:由于石油在国民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在国民生产的生产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重要的生产原料,因此巨大的石油价格猛烈上升的冲击将会引起经济社会总供给的减少,总供给曲线将会向左移动。

(1)总供给冲击的影响及政府的反应

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后果可以由图6表示出来:如果短期总供给曲线SAS由于供给的冲击(农业歉收,石油价格上涨等)而向左移动,由SAS1移到SAS2,AD曲线不变,则均衡点由E1移至E2,价格由P1上升至P2,国民收入从y1下降至y2。从图6可以看出,由于实际国民收入y2小于潜在国民收入y1,经济处于萧条停滞状态,但是物价水平却处于较高的水平,或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P1,此时产出减少和物价上涨。进一步说,SAS2曲线向左偏离SAS1的程度越大,失业和通货膨胀也都会越为严重。在对不利冲击作出反应时,政府可以增加总需求来防止产出的下降,使总需求曲线右移。

图6 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后果

(2)政府运用的政策工具及其后果

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但在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下,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是无效的。这是因为,面对总产出水平的下降,政府采取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AD曲线向右移动达到新的均衡点,在新的均衡点上,产出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但是价格水平更高,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水平更高。如果政府采取紧缩性的总需求政策,此时产出水平更低。因此,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在解决滞胀的问题上是失效的,因为它不能使价格和产出同时达到均衡水平。

针对滞胀状态,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同时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使得产出回到均衡水平,价格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

a.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增加产品供应量。

b.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c.降低税率,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

d.降低利率水平,增加消费和企业的投资。

三、计算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一垄断者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是常数:AC=MC=5;厂商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为:Q=53-P。

(1)计算垄断者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产量及垄断者利润;

(2)如果是在完全竞争,即P=MC情况下,这个产业的产出水平是多少?

(3)计算在(2)时消费者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并计算垄断者的“无谓损失”值是多少?

解:(1)由厂商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可得反需求曲线方程为:P=53-Q。

垄断者的利润函数为:π=(53-Q)Q-5Q。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53-2Q-5=0。

解得:Q=24。

此时价格:P=53-Q=53-24=29;垄断者利润:π=TR-TC=24×29-24×5=576。

(2)由题可知AC=MC=5,如果是在完全竞争,即P=MC情况下,则P=5,Q=53-5=48。

(3)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图7。

图7 垄断和低效率

如图7所示,当市场为竞争性市场时,此时消费者所获得的剩余为三角形ABC的面积,即为:

垄断者的“无谓损失”为图7中小三角形abc的面积,即为:(29-5)×(48-24)/2=288。

2经济中物价水平为1.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2400亿元,货币供给量为600亿元。试求:

(1)货币流通速度是多少?

(2)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量增加到800亿元时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1)根据费雪方程Py=MV整理得货币的流通速度V=Py/M,代入数据得:

V=Py/M=2400×1.5/600=6

(2)根据货币数量论,长期中,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的流通速度一般假定不变,因此当货币量增加到800亿元时,由费雪方程Py=MV的变形P=MV/y可知经济中的物价水平为P=MV/y=800×6/2400=2。

因此,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运用IS-LM模型分析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经济效应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答: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随之袭来时,外需的急剧减少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骤然下降,三驾马车之一的外需的下降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外需的减少使得出口型企业生产遇到困难,居民收入也随之减少,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积极性。市场信心不足使得投资不积极,这些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总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

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的运用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对财政支出和公债作出的决策。中央政府启动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关注,并且,中国政府此次还规定将2000亿资金在两会前亦即短短110天内投放于11个部委管辖的项目。不论是两年四万亿还是百日2000亿,其能救的还只是经济增速下滑过快的“急”,是一针强心剂。

如图8所示,目前政府向社会注入四万亿资金,会使IS1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IS2,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r1上升到r2,收入从Y1增加到Y2。如果保持利率r1不变,随着LM曲线的移动,收入水平会从Y1上升到Y3

图8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但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直接会提高总需求和总收入,使货币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货币供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成本,使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挤出效应”,它将会削弱财政政策的效果。所以,政府投资需要做的应该是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把项目尽量投资在不会产生挤出效应的项目上,使政府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最大化。

(2)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和控制信贷规模以实现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及发生的灾情,我国的货币政策总的方向是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我国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消费比重过低,导致内需不足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政策着力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格局。

中国十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的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投资与消费、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平衡,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夯实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使银行增加可贷资金逾3000亿元。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的降低贷款利率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希望可以遏制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倒闭潮,同时降低存款利率有助于促进国民消费,对企业来说也是个利好消息。

如图8所示,我国政府现阶段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由IS1向右移到IS2,利率水平由r1上升至r2。为减少由于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挤出效应,政府可以同时配合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移动LM曲线。如果LM曲线能从LM1向右推移到LM2,利率水平就能由r2降至r1。这样,在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就会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

2阐述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的主要思想并加以评论。

答: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因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奥斯特罗姆的主要思想

奥斯特罗姆的基本思路

首先,她指出传统的分析公共事务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哈丁的公地悲剧(1968)、Dawes等人的囚徒困境(1973)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1965),但是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市场的就是政府的,而且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悲观的。

然后,她指出当前解决公共事务问题的途径或者以政府途径(利维坦)为唯一,或者以市场途径为唯一,单一的解决途径是有问题的,她怀疑仅仅在这样两种途径中寻找解决方法的思路的合理性。

最后,她从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上提出了通过自治组织管理公共物品的新途径,但同时她也不认为这是唯一的途径,因为不同的事物都可以有一种以上的管理机制,关键是取决于管理的效果、效益和公平。

奥斯特罗姆的主要思想

a.共有资源自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奥斯特罗姆认为,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受到认知能力、信息不完全、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建立在“有限理性”假设基础上,她通过对地下水、灌溉、森林等共有资源的实证研究,以及其他学者对世界各地的牧场、渔业等治理的个案分析,发现存在许多当地民众自主治理的成功范例,这些成功的实例表明,在特定的制度条件下,自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这些条件包括共有资源的范围界定清晰、大多数人可以参与修改规则、冲突解决机制成本较低、民众具有最低限度的自组织权利等。除了制度因素以外,信任、互惠和声望等社会资本对民众的合作与集体行动也具有重要影响。

b.共有资源治理的最优途径选择——共有资源自治。

奥斯特罗姆认为,拥有暴力的国家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共有资源享用者面临的搭便车难题,但国家管理固有的官僚化、无效率、寻租以及权力扩张倾向会带来另一个层面的集体行动难题,并最终削弱甚至摧毁民众的自治潜力;同时,对共有资源的私有化,可能会因个人无约束的行为而使资源本身损坏或者耗竭,更何况,有些共有资源(如地下水、海洋渔场等)很难被私有化。因之,由民众自主治理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对于许多公共物品,奥斯特罗姆不主张完全由国家控制和垄断,而是提出将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区分开来,即国家负责提供某种公共物品,而其生产则完全可以交由私人企业,从而引入市场竞争,提高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效率。

市场和共有资源的治理都可以由民众自主完成,不需要甚至不能由国家越俎代庖,否则将会损害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扭曲市场、破坏共有资源。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公正的司法等公共物品,而其他的事务则由民众根据事务的特性自主治理。

奥斯特罗姆的共有资源自治思路完全可以适用于社会中一般公共事务的治理,比如乡村、社区的治理,甚至更大共同体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治理。

(2)评价

奥斯特罗姆被中国学术界所熟悉的,是其著名的公共政策著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书中针对“公地悲剧”“囚徒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等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从小规模公共资源问题入手,开创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创新制度理论,为面临“公地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为避免公共事务退化、保护公共事务、可持续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集体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