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5分,共20分)
1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指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种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但一般是办不到的。它是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传递的。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选择规则或选择程序能够同时满足两个假设和五个条件,这表明由个人选择合乎逻辑地转化为社会选择的过程包含巨大的困难。根据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同时,它还意味着不能从不同个人的偏好中合理地形成社会偏好。换句话说,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函数并不存在,这表明,福利经济学没有能彻底的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2外部负效用
答:外部负效用也就是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人的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成本,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就称为“外部不经济”。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外部经济可以分类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3沉淀成本
答:沉淀成本也称为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的支出。沉淀成本通常是可见的,但一旦发生以后,在作出经济决策之时经常被人们忽视。由于它是无法收回的,因而不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例如,一项按企业特定要求而设计的专用设备,假定该项设备仅能用于起初设计的用途,而不能转作他用,这项支出就属于沉淀成本。因为该设备别无他用,其机会成本为零。从而不应包括在企业成本之中。不管购置该设备的决策是否正确,这项支出已付诸东流,不应该影响当期的决策。
4需求交叉弹性的弧弹性系数和点弹性系数(请同时用公式表示)
答: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假定商品X的需求量QX是它的相关商品Y的价格PY的函数,即QX=f(PY),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价格弧弹性公式为:
式中,∆QX为商品X的需求量的变化量;∆PY为相关商品Y的价格的变化量。
当X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QX和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量∆PY均为无穷小时,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价格点弹性公式为:
5消费的“棘轮效应”
答: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美国科学家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了棘轮效应这一概念。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表现出的“消费上去容易下来难”的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他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6绿色GDP
答:绿色GDP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是指在名义GDP中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源消耗之后,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以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水平等。正因为GDP指标有这些局限性,在关于GDP的争论中,引入了绿色GDP的新概念。世界银行1997年开始利用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地区)的真实财富。尽管绿色GDP目前在核算上还存在不少技术难题,但这一设想的方向是正确的,也符合科学发展观。
7马歇尔—勒纳条件
答: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前提下,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这一结论首先由马歇尔提出,又经勒纳发挥,因此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ηx+ηm∣>1。其中,ηx表示出口需求价格弹性,ηm表示进口需求价格弹性。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弹性分析法的核心,也是一国是否采用货币贬值政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但马歇尔—勒纳条件是以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为前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这一假设显然并不存在。因此,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8黄金分割律
答: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此前提下,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了黄金分割律。
图1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在图1中,横轴表示稳态时的人均资本,纵轴表示与稳态相对应的人均产量、人均储蓄和人均消费。(n+d)k表示必需的投资。给定生产函数,一旦确定了相应的储蓄率s,储蓄函数就予以确定,从而就得到稳态下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因此,问题在于储蓄率的确定要使得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
如图1所示,应选择一个储蓄率s,使得稳态下的k*处,曲线f(k)的切线的斜率与必需的投资线的斜率相等。借用数学方法可知,应满足:MPK(k*)=(n+d)。即:当资本存量处在黄金法则水平上时,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加上人口增长率(并且,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加上技术进步率)。
一个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于黄金律所对应的稳态资本量。如果人们想要得到黄金律所对应的稳态资本存量。那么,就需要一种特定的储蓄率来支持它。
二、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就一个国家的长期情况来看,土地的供给曲线呈现( )的状态。
【答案】垂直
【解析】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则土地所有者为实现效用最大化会将所有的土地全部提供出去,而无论土地价格是多少,对应的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2在( )市场上,平均收益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是同一条直线。
【答案】完全竞争
【解析】完全竞争市场中,在每一销售水平上,厂商的销售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且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即有AR=MR=P。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
3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利用既定资源生产两种产品时,为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我们称之为( )。
【答案】边际转换率
【解析】边际转换率是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4若使用一台机器生产产品A的利润收入为200元,现用它来生产产品B,所花费的人工费、材料费共计1000元,则用该机器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是( )元。
【答案】1200
【解析】用该机器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为1000+200=1200(元)。
5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2,价格从1元上升至1.02元,会导致需求量( )。
【答案】下降4%
【解析】需求的价格弧弹性公式为:ed=-(∆Q/∆P)·(P/Q),则∆Q/Q=-ed·(∆P/P)=-2×(1.02-1)/1=-2×0.02=-0.04,即需求量下降4%。
6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 )三个。
【答案】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
【解析】宏观经济学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简记为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简记为PPI)。
7一国的GNP小于GDP,说明该国的国外净要素收入( )零。
【答案】小于
【解析】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可表示为:GNP=GDP+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GDP+(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一国的GNP小于GDP,说明来自国外的生产要素收入小于对国外的生产要素支付,即该国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小于零。
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9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水平GDP增加( )亿元。
【答案】300
【解析】边际储蓄倾向MPS为0.3,则投资乘数k=1/MPS=1/0.3,所以∆Y=∆I·k=90×1/0.3=300。
9美元贬值将会( )美国出口并( )美国进口。
【答案】增加;降低
【解析】美元贬值意味着美国商品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价格较低,竞争力上升,因此,商品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10假定挤出效应为零,边际消费倾向为80%,政府增加100万元支出和税收将使国民收入增加( )万元。
【答案】100
【解析】平衡预算乘数为1,因此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与政府支出和税收增加的数量相等。
三、简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为“科斯定理”?并举例说明。
答:(1)科斯定理的内容
科斯定理的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明确,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按照这个定理,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也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换个说法,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内部化”,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2)举例说明
假设有一个工厂,它的烟囱冒出的烟尘使得居住在工厂附近的5户居民晒洗的衣服受到污染,由此造成的损失每户为75元,从而5户的损失总额为5×75=375元。再假设存在着两种治理办法:一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除尘器,其费用为150元;二是给每户居民提供一个烘干机,使他们不需要到外面去晒衣服。烘干机的费用为每户50元,5户的成本总和是250元。显而易见,在这两种解决办法中,第一种的成本低,因而代表着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按照科斯定理的含义,在上面的例子中,不论给予工厂以烟囱冒烟的权利,还是给予5户居民以晒衣服不受烟尘污染的权利(即上述的财产所有权的分配),只要工厂与5户居民协商时其协商费用(即上述的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市场机制(即自由进行交易)总是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结果(即采用安装除尘器的办法)。
2在下列生产函数中,各自分别属于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减?请给出判断过程。(K与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
(1)F(K,L)=K+2L
(2)F(K,L)=K2L
(3)F(bK,bL)=(bF)1/2(K,L)
答:(1)F(λK,λL)=λK+2λL=λF(K,L),所以生产函数F(K,L)=K+2L属于规模报酬不变。
(2)F(λK,λL)=(λK)2λL=λ3K2L>λK2L=λF(K,L),所以生产函数F(K,L)=K2L属于规模报酬递增。
(3)F(bλK,bλL)=(bλF)1/2(K,L)=λ1/2(bF)1/2(K,L)<λ(bF)1/2(K,L),所以生产函数F(bK,bL)=(bF)1/2(K,L)属于规模报酬递减。
3借助IS-LM-BP模型分析说明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否则汇率将存在变动的压力。
答:由于资本的完全流动,BP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这就意味着,只有在利率水平等于世界利率,即r=rw时,该国才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在任何其他利率水平上,资本流动都很剧烈以至于该国的国际收支无法实现均衡,在该国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前提下,这又迫使该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进行干预以保持原有的汇率水平。
图2 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图2中,初始均衡点为A点,货币扩张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到LM′,形成新的均衡点A′。在A′点,利率低于世界利率水平,发生大规模的国际收支赤字,存在使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下降的压力。为了稳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抛售外国货币,同时回笼本国货币。因此本国货币供给减少,结果使LM曲线从LM′向左移动。这一过程会持续到最初在A点的均衡得到恢复时为止。结果,最初的货币扩张被抵消了,货币政策无效。如果一国坚持货币扩张或紧缩的政策,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汇率必然面临着贬值或升值的压力。即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以达到其他两个目标。
4分析说明为什么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答: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投资支出乘数就越大,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产出增加固然增加,但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利率上升并挤出私人部门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因而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图3 IS曲线与挤出效应
在IS-LM模型中,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IS曲线就越平缓。如图3所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越大,这时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
四、计算各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设电力公司发电Q(千瓦小时)的总成本由下式给出:C(Q)=100Q+8000;电力的需求函数为:QD=1000-5P。
要求:
(1)如电力市场是垄断的,试求电力公司的产量(QM)、价格(PM)与利润(RM);
(2)改革后的电力市场呈开放竞争局面,但电力公司试图将竞争者排除在外,试问:电力公司将重新把产量(QC)和价格(PC)都确定为何种水平时才能达到排除竞争者的目的?
(3)如果政府不给电力公司任何补贴,在(2)情况下,消费者剩余是否已经达到了最大化?为什么?
解:(1)由电力需求函数可得反需求函数为P=(1000-Q)/5。
电力公司的利润函数为:RM=PQ-TC=(1000-Q)·Q/5-(100Q+8000)=-Q2/5+100Q-8000。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RM/dQ=-2Q/5+100=0。
解得:QM=250。
所以PM=(1000-QM)/5=150,RM=-2502/5+100×250-8000=4500。
(2)改革后的电力市场呈开放竞争局面,但电力公司试图将竞争者排除在外,则此时利润必须为零,即有均衡条件为P=MC,则有(1000-Q)/5=100。
解得PC=100,QC=500。
(3)如果政府不给电力公司任何补贴,在(2)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已经达到了最大化。
因为此时,市场为完全竞争的,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不存在对消费者剩余的挤占,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
2假设货币需求L=0.2Y-10r,货币供给M=200,消费C=60+0.8Yd,税收T=100,投资I=150,政府支出G=100,求:
(1)IS和LM方程、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收入、利率和投资会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
解:(1)由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Y=C+I+G=60+0.8Yd+150+100=60+0.8(Y-T)+150+100=0.8Y+230
解得Y=1150,此即为IS方程。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0.2Y-10r=200。
整理得:Y=1000+50r,此即为LM方程。
联立IS方程和LM方程可得:均衡收入Y=1150,均衡利率r=3,投资I=150。
(2)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即G=120,利用(1)计算方法可得新的IS方程为Y=1250。
联立新的IS方程和原有的LM方程可得:均衡收入Y=1250,均衡利率r=5,投资I=150。
(3)不存在挤出效应。因为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政府支出的变化引起的利率的变化并没有引起投资的减少,所以挤出效应为零。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以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为例来分析“寻租”现象,并画图解释“纯损”与寻租带来的损失的关系。
答:(1)现实生活中,垄断厂商通过向政府官员行贿,或者雇用律师向政府官员游说等等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这些就是“寻租”活动。它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益的产出,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
图4 垄断和低效率
(2)垄断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如图4所示,竞争性厂商的产量为q*,价格为P*,经济利润为0,消费者剩余为adP*,总的经济福利(生产者的经济利润加上消费者剩余)也等于adP*;垄断厂商的产量为qm,价格为Pm,经济利润为bcP*Pm,消费者剩余为bdPm,总的经济福利为bcP*d。二者相比,垄断的总经济福利减少了,减少的数量等于图4中的小三角形abc,即“纯损”部分。
(3)两种损失的关系
考虑到获得和维持垄断的过程,也就是考虑到寻租活动,经济损失要大得多,除了“纯损”部分,它还要包括图中垄断厂商的经济利润即bcP*Pm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甚至可能更多一些。
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就单个的寻租者来说,他愿意花费在寻租活动上的代价不会超过垄断地位可能给他带来的好处,否则就不值得了。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单个寻租者的寻租代价要小于或者等于垄断利润。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争夺垄断地位的竞争非常激烈,寻租代价常常要接近甚至等于全部的垄断利润。这意味着,即使局限于考虑单个的寻租者,其寻租损失也往往大于传统垄断理论的“纯损”三角形。如果进一步考虑整个寻租市场,问题就更为严重。
2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分析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并结合现实解释为什么在劳动力市场会存在失业与工作岗位空位并存的冲突?
答:(1)对于什么是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有着一些不同的说法。通常认为,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发挥作用情况下应有的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这时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就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自然失业率又称为充分就业失业率。
(2)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即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和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而这些人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愿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用工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工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
③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必然要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较多的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
④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都会影响到自然失业率的变化。
⑤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会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与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大结构性失业。
(3)存在失业与工作岗位空位并存的原因
①由于劳动市场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结构性失业,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会存在失业与工作岗位空位并存的冲突。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当某些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出现增长时,可以经常看到各种职业或地区之间供求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往往“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造成的。
②劳动市场上的摩擦性失业导致失业与工作岗位空位并存。找到与劳动者的技巧和能力相吻合且按照劳动者的价值支付合理薪酬的岗位需要付出不菲的成本,从雇主的角度来看,这同样是成本高昂的。起初,所有应聘者看起来都大同小异,很难事先断定某人能否胜任这一工作,也无法确定能否找到愿意以更低的报酬接受这一工作的人。摩擦的相互寻觅过程可以让劳动市场变得失效。接受第一份招纳意向或聘请第一位应征者都可能意味着经济无法以最佳可能状态运转。现实中存在的博士生在开出租,而中学辍学生在管理核电站就是典型的例子。莫特森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和低流动性,可能会影响职工的就业意愿,低薪职务将无人问津,哪怕失业者也会憧憬更高薪的工作,而不是务实地作出选择。
③戴蒙德更多注重于经济政策理论的研究,如怎样通过适度增加或减少福利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以及将税收收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等等。有时候政府政策可以降低无效率的程度,而有时候却适得其反。发放失业救济可以避免工作者绝望之余接受一份不当的工作,但给予太高的失业救济金或更优越的失业保障制度可能会让找工作的时间跨度不必要地延长,使得市场上出现失业与工作岗位空位并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