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服务外包
答: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因此,服务外包应该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其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2外汇市场的对冲功能
答:对冲是任意一对货币间的双向操作,是以保值为目的。由于汇率的波动,使以外币形式存在的海外资产,在一段时间内价值不变时,如果汇率发生变化,以国内币折算这项资产的价值时,就会产生损益,公司可以通过对冲消除这项损益,就是执行一项外汇交易,其交易的结果刚好抵消由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外币资产损益。主要原理就是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走势一致的规律,在期货市场和现汇市场上做币种相同、数量相等、方向相反的交易。不管汇率如何变动,利用期货市场上盈与亏和现货市场上的亏与盈相补平,使其价值保持不变,实现保值。
3最惠国待遇
答:最惠国待遇是国与国之间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法律待遇条款,在进出口贸易、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提供必要的方便、享受某些特权等方面的一项制度,又称“无歧视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最惠国待遇可分为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最惠国待遇两种。
4雁形结构生产方式
答:雁形结构生产方式是指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循环使后起国实现产业结构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生产方式。雁形结构生产方式依据的是技术差距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异,技术创新国在技术应用初期和后来的模仿国进行贸易,而一段时间之后,早期模仿国又可能向后进模仿国发展贸易,对于早期模仿国而言,其经历了进口—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过程,形成一个“V”字的雁形结构。在国际贸易具体实践中,发展中国家把从欧美等技术先进国家引进技术生产的商品,进一步向最不发达的国家转移。
雁形结构生产方式还存在“反回头效应”,是指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利用和消化先进国的资本和技术、同时利用低工资优势打回先行国市场。在此情况下,由于后起国引进先行国资本和技术,扩张生产能力,可能导致先行国已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威胁。
5间接控股
答:间接控股是指未直接持有股份而是通过其直接控股的子公司持有50%以上股份的方式,获得对另一家或几家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方针控制权的企业集团结构。间接控股的形式有:①父子孙结构,即母公司直接拥有子公司(甲)80%的股份,子公司(甲)又直接拥有它的子公司(乙)70%的股份,则母公司间接拥有子公司(乙)56%的股权;②联属结构,即母公司持有另一家公司(乙)的股份虽未达到半数以上,但通过其子公司(甲)持有乙公司的股份,累计已达到半数以上的股份,由此而形成的企业集团结构。
尽管没有达到50%以上股份,但在股权分散、且明显领先第二大股东的时候,也是控股股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劳动力充裕的一国在资本—劳动力比变小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时,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会对该国福利造成什么影响?
答:(1)劳动力充裕的一国在资本—劳动力之比变小的情况下,该国的对外贸易会转向主要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如果一国劳动力充裕,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该国应重点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罗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因此,在该国资本—劳动力比变小的情况下,即劳动力增长速度高于资本增长速度时,那么该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会提高更快,从而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2)当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时,出口扩张型增长给大国带来的经济福利的增加会小于小国,一部分经济增长的成果会被贸易条件变坏所抵消。若贸易条件恶化到一定程度,则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即该国福利不但没有因对外贸易规模扩大而增加,反而受到损害。
出口的贫困增长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目前看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是沿着原有优势推进的,即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该国的贸易条件由于扩大出口而恶化。
出口的贫困增长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它的出现需要许多相应的条件:
①出口国大多是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是典型的单一经济,离开单一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该国经济便会陷入困境;
②该国属于国际市场中的大国,即生产的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且出口量占据世界销售的很大份额,任何增量的出口都将造成价格的波动;
③该国生产、出口的这种产品弹性小,不会因价格变化而影响销量,价格的下降并不意味销售量的大幅度上升;
④该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出口,属于很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出口就是经济,经济就是出口,经济增长的直接结果就是出口的增长,这种增长导致价格下跌,但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靠更大的出口量去弥补损失(而后果是价格的再次下跌)。
2举三个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并说明他们的具体机理。
答: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分为:该国的利率、国际收支以及通货膨胀。
(1)汇率变动与利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利率不仅是反映一国经济金融状况的基本指标,同时体现一国筹资成本和投资利润。当一国的利率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国际利率水平时,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短期资本的流入,使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暂时出现外汇汇率下降而本币汇率上涨的压力。从长期来看,一国较高的利率会使得外国投资者的筹资成本升高,影响了外资的流入,从而使得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相对出现外汇供小于求而本币供大于求的压力。
(2)汇率变动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
国际收支的顺差与逆差的状况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从而影响汇率的形成。也就是说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外汇的供给暂时大于外汇的需求,即外汇的供大于求,那么外汇汇率就应下跌,而与其相对的本币汇率就应上升;当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就必然对本币汇率有下跌压力,对外币汇率有上涨的需要。
(3)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当一国较另一国发生较高的通货膨胀时,其国家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就上涨,从而出口相对减少、进口相对增加,从而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率还会通过影响实际利率而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和汇率。当一国的通货膨胀较其他国家高时,使得该国的实际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会使得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下降。于是资金会流出该国,资金的流动将改变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从而导致汇率的变动。
3垂直型对外投资和水平型对外投资含义?它们各自的经济效应如何?
答:(1)垂直型对外投资和水平型对外投资的含义
垂直型对外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这些国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与母公司之间实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将会形成一种互为市场的关系,任何一方市场规模的扩张,都会对另一方生产的发展产生直接的扩散效应。
水平型对外投资也称为横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基本一致的子公司。子公司将根据当地情况从事某种产品的设计、规划、生产和销售等全部经营活动。
(2)它们各自的经济效应
①垂直性对外投资的经济效应
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使得全球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增高,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紧密相扣,便于公司按照全球战略发挥各个子公司的优势;而且由于专业化分工,每个子公司只负责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零部件,有利于实现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垂直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主要体现为互补关系,在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条件下,可能导致较高水平的原材料贸易和中介投入,对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促进效应。
②水平型对外投资的经济效应
水平性对外直接投资使母子公司之间在公司内部相互转移生产技术、营销诀窍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有利于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与公司的整体优势、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水平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主要体现为替代关系,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将生产资本输出到另一国,在投资所在国设立子公司,根据当地情况从事某种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全部经营活动。
4一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在法律地位上,可以采用哪两种形式?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1)一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在法律地位上,可以采取独资与合资两种形式:
①独资企业
独资企业是指投入企业的资本完全由一国的投资者提供,投资者对投资企业的股权拥有比例在95%以上的企业。独资企业包括分支机构、附属机构、子公司等。它可以采取收买现有或建立新的企业来进行。
②合资企业
合资企业是指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投资者在一国境内根据投资所在国的法律,通过签订合同,按一定的比例或股份共同投资建立、共同管理、分享利润、分担亏损和风险的股权式企业。合资企业可分为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并具有法人地位。在中国主要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2)两种形式各自的优缺点为:
①独资企业的优缺点:
独资企业的优势包括:a.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目标进行管理,减少管理和协调方面的难度,减少管理成本;b.有利于跨国公司的集中管理与决策,以及技术及经营方针的保密;c.经营流程可控,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信誉;d.独资模式下,可独享全部的经营利润。
缺点为:a.投资规模较大,前期的成本投入太高,建设时间长;b.海外经营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都较高,企业需要独自承担。
②合资企业的优缺点:
合资企业的优点有:a.与当地企业进行合资,能够减少东道国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政治风险;b.易于取得当地的原材料和资源,顺利打开东道国市场的销售渠道;c.可以迅速熟悉当地的法令、商业惯例、文化习俗等,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d.既输出了资本又销售了产品,还可以得到这些商品的优先供应权;e.减少商品进入东道国市场的阻力,有利于迅速占领市场。
缺点有:a.由于双方背景、兴趣、动机等不同,对外合资企业的经营目标的选择不同,此外双方因文化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管理方法上也容易产生分歧,这给双方的合作带来实际和心理的障碍;b.全球战略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以习惯的经营管理方法也难以全面贯彻落实。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试述产业内贸易发生原因。
答:(1)产业内贸易是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2)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
①产业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的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②产业内贸易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③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
④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3)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①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许多同类产品有着不同的特性,即同类不同质。由于世界市场上竞争愈来愈激烈,非价格竞争已经取代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同类的异质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心理、消费欲望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部的分工和产业内部贸易的发生与发展。
②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一国的企业可通过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取得规模节约的经济效果,其成本随着产量的增长而递减,使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打破各生产企业之间原有的比较优势均衡状态,使自己的产品处于相对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扩大了该产品的出口。这样,产业内部的分工和贸易也就形成了。
③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造成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原因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有着季节的差异,导致一些地区在某一个季节出口这一产品,而在另一个季节又进口同种产品。另外,一些国家国土面积比较辽阔,国内贸易运输费用常常比国际贸易的运费要高,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
④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内部异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也越高,较高人均收入层上的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呈现出对异质性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需求市场。当两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趋于相等时,其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产业内分工和贸易发展的趋势就越强。
2内部化理论的涵义和意义。
答:(1)内部化理论的涵义
内部化理论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其并非某个特定的理论观点,而是一系列理论的统称,而这些理论的核心前提都是市场不完全。
内部化理论认为,中间产品(指知识、信息、技术、商誉、零部件、原材料等)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是由某些市场失效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质所致,如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容易扩散。中间产品的这种特性导致买方或交易及价格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为追求最大限度利润,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市场,使外部市场内部化,利用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流动与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当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因此,企业内部化的因素就成为决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也就是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克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给企业经营效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2)内部化理论的意义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
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而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仅从产品或生产要素等某个侧面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此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理论。因而有助于对跨国公司的成因及其对外投资行为的进一步深入理解。
3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各自特点及前景。
答:国际货币体系是指调整国际货币关系的一系列规则和惯例的总称。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和国际金融事务的协商与组织。
(1)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牙买加体系等几个阶段。
①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
这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其特点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机制。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金本位制度由国内制度演变为国际制度。国际金本位制按其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可以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从制度内容上看:
a.货币比价上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不是按各国的铸币平价来确定汇率,而是根据各国货币法定金平价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b.汇率调节机制不同。战前,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自动地调节汇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的波动是在基金组织的监督下,由各国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
c.货币兑换的程度不同。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对国际支付一般不采取限制措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许多国家不能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
d.国际储备上的特点。金本位制度下,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储备资产则是黄金、可兑换货币和特别提款权,其中黄金与美元并重。
e.国际结算原则上的差异。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尚有不少国家实行外汇管制,采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
f.黄金流动与兑换上的差异。国际金本位下,黄金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而布雷顿体系下,黄金的流动一般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战前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国家允许居民用外汇兑换黄金;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而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大大削弱了的金汇兑本位制。
从体制上看:
a.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制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组织进行组织和监督。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则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统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各项原则、措施的推行。
b.签订了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金本位制对汇率制度、黄金输出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协定。战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是一种国际协议,对会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囊括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下,对维持货币制度运转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规定,并要求各国遵守。
c.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例如,国际收支调节制度、国际金融统计制度、国际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制度、国际清算制度等。
③牙买加体系的特点
a.储备货币多元化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结构单一、美元地位十分突出的情形相比,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局面,美元虽然仍是主导的国际货币,但美元地位明显削弱了,由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情形不复存在。欧元、日元、英镑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国际储备货币已日趋多元化,特别是欧元很可能成为与美元相抗衡的新的国际储备货币。
b.汇率安排多样化
在牙买加体系下,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并存。一般而言,发达工业国家多数采取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但有的也采取钉住自选的货币篮子。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多数是钉住某种国际货币或货币篮子,单独浮动的很少。不同汇率制度各有优劣,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为国内经济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与独立性,而固定汇率制则减少了本国企业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方便生产与核算。各国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经济结构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去权衡得失利弊。
c.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第一,运用国内经济政策
国际收支作为一国宏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一国往往运用国内经济政策,改变国内的需求与供给,从而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财政或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时,往往会受到“米德冲突”的限制,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牺牲了其他的政策目标,如经济增长、财政平衡等,因而内部政策应与汇率政策相协调,才不至于顾此失彼。
第二,运用汇率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或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下,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原理是:经常项目赤字时本币趋于下跌,本币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从而促使经常项目赤字减少或消失。相反,在经常项目顺差时本币趋于升值,本币升值会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减少经常项目的顺差。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汇率的调节作用受到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以及“J曲线效应”的制约,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第三,国际融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一功能主要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随石油危机的爆发和欧洲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各国逐渐转向欧洲货币市场,利用该市场比较优惠的贷款条件融通资金,调节国际收支中的顺逆差。
第四,加强国际协调
这主要体现在: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桥梁,各国政府通过磋商,就国际金融问题达成共识与谅解,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与繁荣;新兴的八国首脑会议的作用。八国集团通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多次合力干预国际金融市场,主观上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2)国际货币体系的前景
针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未来的改革应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占有过于重要的地位,这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国际货币体系应大力推动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包括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国际贸易交易货币的多元化和国际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的多元化,形成国际货币相互制约和相互竞争的机制。
②改革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作为主要世界货币发行国的美国,必须承担起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责任,采取平衡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另外各个主要的经济强国应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在国际收支调节领域的合作,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给世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大力加强金融监管
各国应扩大对本国金融监管范围,对所有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进行全面监管。而且,应大力推行金融监管国际化,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④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管理职能
IMF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为了构建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IMF的份额分配应该更加合理,应充分考虑各国的国情,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大的支持。另一方面,IMF应建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并积极努力探索应对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的有效方法。
4在经济全球化中主要的国际机构,他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答: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要的国际机构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它们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三大国际机构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如下: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基金成员国缴纳的份额以及借款,认缴后这部分资金即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产,作为储备来解决会员国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需要。每个国家认缴的份额比例,也决定着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特别提款权时的比例。基金组织的活动由成员国投票决定,每个成员具有相同的基本票,然后根据它在基金组织中的份额按比例增长票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般活动只要简单多数通过即可,但重大事宜则需要85%票数的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提供贷款帮助成员国调整国际收支失衡,因此它只同受援国政府打交道,向它们提供贷款,贷款的类型有普通贷款、出口波动补偿贷款、缓冲库存贷款、补充贷款、经济结构调整贷款等,贷款要求支付利息及相应手续费。为了扩大储备资产,196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立了特别提款权(SDR),作为账面资产用于支付其他国家政府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并在各国作为国际储备资产而存在。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有指导国际金融秩序,提供金融咨询服务等功能。
(2)世界银行的作用
世界银行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组成的一个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其目标最初是为西欧国家战后复兴提供资金支持,1948年“马歇尔计划”中的欧洲复兴资金落实后,业务目标转变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力,促进其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其中前三个机构为集团的主要业务机构。对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发资源,促进私人对外投资,提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贷款等。世界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制原则,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会员国认购的资本股金,世界银行的贷款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资金的用途主要是项目贷款,如向发展中国家给予基础设施、教育、培训技术援助和咨询等方面贷款,贷款期限在7~30年期间,世界银行贷款的接受者要求为政府或政府担保的企业,接受者必须经过世界银行组织的对于项目的评估,在贷款的使用过程中还要按期不断向世界银行汇报使用情况。
(3)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与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通过自由贸易达到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经济福利的总体提高。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职能包括:作为成员国进行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和发表意见的讲坛、在成员国的支持下管理和执行已经达成的多边贸易协议、当发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纠纷时寻求贸易争端的解决、定期考察并监督成员的贸易政策、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合作,等等。如果从总体上来看的话,世界贸易组织主要强调、贯彻贸易自由主义和无歧视政策,并对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贸易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