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凭借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之中,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它们会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优资源、技术学习、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可能面临着更高的经济和金融风险。
2外部规模经济
答: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小的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3国际金融市场
答: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间资金借贷、证券交易以及外汇买卖的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相比,国际金融市场的业务范围不受国界的限制,交易主要发生在本国居民与非居民或者非居民之间,业务活动也比较自由,很少受到各国法律的制约。按性质不同,国际金融市场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按资金融通期限的长短,国际金融市场可分为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按经营业务的种类,国际金融市场可分为国际资金市场、国际外汇市场、证券市场和国际黄金市场。在国际领域中,国际金融市场十分重要,商品与劳务的国际性转移,资本的国际性转移、黄金输出入、外汇的买卖以至于国际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的国际经济交往都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4即时生产系统(JIT)
答:即时生产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结合条形码技术来监控生产情况,生产人员完成一包(箱)产品时,马上贴上对应的条形码标签,利用扫描设备,将条形码读入计算机,记录其产量、发料情况;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可以动态的查询各单位(所有单位)的生产、发料情况,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并做出相应的决策。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该系统可以帮助生产企业缩短生产周期,节约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同时更加系统科学地管理仓库库存,以实现零库存的目标。现代化企业追求的是零库存的状态,加快资金的流动,同时也能加快物流配送效率。
5撇脂定价
答:“撇脂定价法”又称高价法,即将产品的价格定的较高,尽可能在产品生命初期,在竞争者研制出相似的产品以前,尽快的收回投资,并且取得相当的利润。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再逐步降低价格使新产品进入弹性大的市场。一般而言,对于全新产品、受专利保护的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产品、流行产品、未来市场形势难以测定的产品等,可以采用撇脂定价策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什么?什么产业适合战略性贸易政策?
答:(1)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政府通过某种干预手段改变或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改进,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以分为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大分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伴随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是新贸易理论的自然结果。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通过自身的战略性政策行为影响本国和外国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策略选择。
(2)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的产业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产业或潜在产业所获得的收益必须超过补贴支出;
②必须是面临外国厂商激烈竞争或潜在竞争的产业;
③与出口相关的国内产业应比外国竞争产业更集中或同样集中;
④国内的扶持政策不会引起要素价格上升过高;
⑤本国产业相对于外国竞争者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增加生产会带来较大的规模经济或学习经济;
⑥具有R&D补贴和扶持效果的产业;
⑦R&D投入和资本投入比重高的产业。例如中国技术密集度高的新兴主导产业,即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普通机械和专业设备等产业,尤其是其中的装备制造业,可以成为加入WTO后新时期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的主要战略性产业。
2外汇风险是什么?简述外汇风险分类。
答:(1)外汇风险是指不可预见的未来汇率变化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对外币资产或负债所有者来说,外汇风险可能产生两个不确定的结果:遭受损失和获得收益。风险的承担者包括政府、企业、银行、个人及其他部门,他们面临的是汇率波动的风险。
(2)根据外汇风险的作用对象和表现形式,外汇风险通常可以分为三种: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
①交易风险是指外汇汇率变动对单笔交易的收入的影响,包括按以前确定的价格购买或销售商品和服务的义务,以及用外币借款或放贷。
②折算风险是汇率变动对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的影响,涉及以当前汇率计算以往的事项。由此造成的收益或损失是未实现的,是“账面”收益或损失,但仍然很重要。
③经济风险是公司未来的国际盈利能力因汇率变动而受到的影响。经济风险涉及汇率变动对未来价格、销售和成本的长期影响。这与交易风险有明显的差异。交易风险涉及汇率变动对单笔交易的影响,其中大部分是在几周或几个月内就须完成的短期事项。
3论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答:(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弗农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产特征出发,分析创新时机、规模经济和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产品型命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产品的销售和人的生命周期非常接近,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他提出了四阶段模型: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被具体化为以下过程:新产品由发明国占据优势地位,供应本国需要;在国内市场饱和以后,出口到国外市场;国外技术水平相近的国家模仿并有部分出口;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也掌握了该项产品的生产技术,满足本国市场需要,代替进口,进而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之后产品进入衰退期。
该理论侧重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传播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动态化,研究产品出口优势在不同国家间的传导。
(2)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国际贸易模式的一种准确解释,它清楚地解释了成熟工业从美国移出进入低成本加工地区的变迁过程,提供了一套适用的营销规划观点。它将产品分成不同的策略时期,营销人员可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此外,产品生命周期只考虑销售和时间两个变数,简单易懂。
然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非没有弱点:
①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起止点划分标准不易确认;
②并非所有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都是标准的S型,还有很多特殊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③无法确定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到底适合单一产品项目层次还是一个产品集合层次;
④该曲线只考虑销售和时间的关系,未涉及成本及价格等其它影响销售的变数;
⑤易造成“营销近视症”,认为产品已到衰退期而过早将仍有市场价值的好产品剔除出了产品线;
⑥产品衰退并不表示无法再生。如通过合适的改进策略,公司可能再创产品新的生命周期。
总之,虽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美国占有全球优势时用于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可能有效,但是和现代世界的关联却很有限。
4跨国企业子公司向母公司、子公司直接运用转移价格支付的动机是什么?
答: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的一种经营策略,是指集团内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内部交易价格,这种定价服从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的需要,不受市场正常供求关系的约束。跨国公司实施转移定价策略的动机不一而足,主要分为税务动机和非税务动机两大类。
(1)税务动机
①转移利润,规避所得税。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税制、税法不同,税率高低也存在差异。因此,跨国公司常将利润从高税率国家或地区转移到低税率国家或地区以实现纳税最小化。此外,若两个国家税率相近或都偏高,跨国公司在进行内部交易时,还可以把利润储存到设在避税港的控股公司或虚设中转公司进行避税。
②减轻预提税。各国对外国公司或个人在本国境内取得的消极所得往往征收预提税。在两国间没有税收协定相互降低预提税税率的情况下,税率大都在20%以上(如荷兰、日本、德国等国的预提税税率均为25%,美国为30%),其税负是比较重的。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定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预提税的负担。
③规避关税。由于各国关税多采用从价计征的方法,所以跨国公司在进口商品货物时,运用转移定价策略可以在商品货物的价格上进行技术处理,一般方法是关联企业之间以调低的价格进行交易,减少缴纳关税的基数,从而减少纳税额。
④获得较高国内税务优惠和出口津贴。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在税法中规定了各种优惠政策。有些国家还制定了一些鼓励出口的政策,例如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
(2)非税务动机
①避开东道国的价格管制,提升市场竞争力。跨国公司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开拓新市场,母公司与子公司交易时往往调低转移定价,使子公司利用价格优势打败对手。利用这种“低进低出”的办法,既能帮助子公司争夺市场又可避开东道国反倾销的价格管制,免于“倾销”指控。
②调节利润。当跨国公司某一子公司在投资国获得较高利润时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麻烦,跨国公司母公司通常会使用转移定价调低子公司利润,有时甚至使之账面处于亏损状态。
③规避风险和外汇管制。许多国家都存在通货膨胀问题。跨国公司为避免东道国外汇汇率波动引起的资产贬值,可以通过调节转移定价,提前或推后付款来转移利润,以减少外汇风险损失。
④调度资金,使公司资金配置最优化。跨国公司从事多国经营,需要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进行资金的自由调拨与配置。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跨国公司类型及其特点。
答:按照不同的分析角度和划分标准,对跨国公司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按经营项目分类
①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以获得母国所短缺的各种资源和原材料为目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种植业、采矿业、石油业和铁路等领域。如埃克森—美孚公司、英荷壳牌公司。
②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加工制造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机器设备制造和零配件中间产品的加工业务,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典型代表。
③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向国际市场提供技术、管理、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以及营销技能等无形产品的公司。这类公司包括跨国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
(2)按经营结构分类
①横向型跨国公司。横向型跨国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从事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横向型跨国公司的特点是地理分布区域广泛,通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与分支机构就地生产与销售,以克服东道国的贸易壁垒,巩固和拓展市场。
②垂直型跨国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之间实行纵向一体化专业分工的公司。这类公司的特点是全球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高,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紧密相扣,便于公司按照全球战略发挥各子公司的优势;而且由于专业化分工,每个子公司只负责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零部件,有利于实现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③混合型跨国公司。混合型跨国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生产和经营互不关联产品的公司。加强了生产与资本的集中,规模经济效果明显;同时,跨行业非相关产品的多样化经营能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但是业务的复杂性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公司倾向于围绕加强核心业务或产品的竞争优势开展国际多样化经营活动。
(3)按决策行为分类
①民族中心型公司。民族中心型公司的决策哲学是以本民族为中心,其决策行为主要体现母国与母公司的利益。公司的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采取集权式管理体制。
②多元中心型公司。多元中心型公司的决策哲学是多元与多中心,其决策行为倾向于体现众多东道国与海外子公司的利益,母公司允许子公司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具体情况独立地确定经营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
③全球中心型公司。全球中心型公司既不以母公司也不以分公司为中心,其决策哲学是公司的全球利益最大化。公司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政策。
答: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政策主要有:
(1)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运用所持有的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主要是黄金和外汇,作为外汇稳定或平准基金,来抵消市场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从而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它是解决一次性或季节性、临时性国际收支不平衡简便而有利的政策措施。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是采取缩减或扩大财政开支和调整税率的方式,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如果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可削减政府财政预算、压缩财政支出,由于支出乘数的作用,国民收入减少,国内社会总需求下降,物价下跌,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口需求减少,从而改善国际收支逆差;提高税率,国内投资利润下降,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导致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降低,在税赋乘数作用下,国民收入倍减,迫使国内物价下降,扩大商品出口,减少进口,从而缩小逆差。
可见,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主要是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国民收入的水平来起作用的。
(3)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来达到政策实施目标的。当国际收支产生逆差时,政府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即提高中央银行贴现率,使市场利率上升,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迫使物价下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资本也大量流入本国,从而逆差逐渐消除,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相反,国际收支产生顺差,则可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即通过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来刺激社会总需求,迫使物价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资本外流,从而顺差逐渐减少,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4)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指一国货币金融当局公开宣布的货币法定升值与法定贬值。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实行货币贬值,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实行货币升值。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无论是表现在经常项目、资本项目或是储备项目上都更为直接、更为迅速。因为,汇率是各国间货币交换和经济贸易的尺度,同国际收支的贸易往来、资本往来的“敏感系数”较大;同时,汇率调整对一国经济发展也会带来多方面的副作用。比如说,贬值容易给一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从而陷入“贬值→通货膨胀→贬值”的恶性循环。它还可能导致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从而不利于国际关系的发展。
(5)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两个方面:
①外汇管制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外汇的买卖直接加以管制以控制外汇市场的供求,维持本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稳定。如对外汇实行统购统销,保证外汇统一使用和管理,从而影响本国商品及劳务的进出口和资本流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
②贸易管制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奖出限入。在奖出方面常见的措施有:a.出口信贷;b.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c.出口补贴。而在限入方面,主要是实行提高关税、进口配额制和进口许可证制。
(6)国际借贷
国际借贷就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间贷款的方式,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收支逆差严重而又发生支付危机的国家,常常采取国际借贷的方式暂缓国际收支危机。但在这种情况下的借贷条件一般比较苛刻,这又势必增加将来还本付息的负担,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因此运用国际借贷方法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
(7)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合作
①国际间债务清算自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支付同盟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各国放松外汇管制,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这些组织内顺利的得到清算,从而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②国际贸易自由化。为了调节国际收支,必须使商品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排除任何人为的阻碍,使国际贸易得以顺利进行,为此或订立国际间的一些协定,或推行经济一体化。
③协调经济关系。随着20世纪80年代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加剧,西方主要工业国日益感到开展国际磋商对话、协调彼此经济政策以减少摩擦,共同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试分析影响跨国企业在零部件的供给决策上是自己生产还是转包给独立供应商的决定因素并分析自己生产和转包生产各自的优缺点。
答:中间品和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这是每一个企业都不可避免要回答的问题,这涉及到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政策。
(1)零部件的供给决策的决定因素
在作出自制与外包决策时,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经济利益。在进行自制与外包决策时,成本是需要考虑的主要标准。如果一个部件外包比自制更便宜,就采取外包政策。此时进行成本分析,依据的是边际成本分析原则,即只考虑那些随自制与外包决策而变动的成本。
②供应商的可靠性。首先,外包策略中对零部件质量的控制有一定困难,需要有质量保证的供应商;其次,外购来源若不可靠,则应采取自制政策。若供应有可靠的保障,采取外包策略是十分有利的,应精选卖主,使企业处于主动地位。
③企业的灵活性。自制往往会限制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和降低生产系统的适应能力。如果一家企业在自制上进行了很大的设备投资,就会限制企业向新产品的灵活转移。而外购件、外协件较多的企业则不用担心投资过时的问题。
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对于加工装配类的企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外包零部件的数量就越多,可以使企业节省设备投资和降低人工成本。
⑤其他因素。其他诸如企业秘密的控制,供需双方互惠和友谊关系的保持,以及政府的某些规定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的自制与外包决策。企业为了保持与重要供应商的良好关系或互惠关系,往往放弃自制的打算;而对于一些掌握特殊技术诀窍、工艺配方等的企业,出于保密考虑,则通常采用自制策略或部分自制策略。
因此,企业在中间品与零部件的供给决策中须比较自制与外包生产各自的优势后进行利弊权衡,从而进行生产决策。
(2)自制的优缺点
①自制的优点
a.降低成本。如果一个公司比其他企业在生产活动上更有效率,那么公司继续自己生产产品或零部件是有利的。
b.促进专业化投资。专业化资产是指价值依其所维持的某种特定关系而定的资产。当一个公司必须投资于专业化资产以供应另一家公司的时候,相互依赖关系就形成了。在这种关系下,每一方都害怕对方会滥用这种关系以寻求更优惠的条件。因此,当生产一种元件需要大量投资于专业化资产时,公司将选择内部制造元件而不是对外承包给供应商。
c.保护专利产品技术。专利产品技术是一个公司特有的技术。如果它能使公司生产出具有卓越特点的产品,专利技术就给公司带来了竞争优势。公司当然不想让这项技术落入竞争者之手。如果公司将含有专利技术的元件或产品的生产外包出去,它就会冒风险:那些供应商可能将这项技术据为己有或出卖给竞争者。因此,为了保持对该技术的控制,公司可能宁愿在其内部生产零部件或产品。
d.积累动态能力。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与效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展的,企业的能力是动态的,它们能通过经验学习。另外,从一种产品的生产中得到的经验可能创造出在生产另一种产品时很有用的能力。
e.改进相邻工序的时间安排。关于内部生产产品或零部件的一个论点是,因为它更易于计划、协调和对相邻生产工序作出时间安排,所以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对于在世界范围内采购的跨国公司,生产进度问题会由于公司和其供应商之间的时间和距离的间隔而加剧。
②自制的缺点
自己生产的缺点是外包优点的反面,即使得企业战略不灵活,难以专注核心业务,企业竞争力可能遭到削弱等等。
(3)外包的优缺点
①外包的优点
a.有效的外包行为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管理系统实施过程中,把那些非核心的部门或业务外包给相应的专业公司,这样能大量节省成本,有利于高效管理。
b.外包能够使企业专注核心业务。企业实施外包,可以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根据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c.外包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外包,企业将集中资源到核心业务上,而外包专业公司拥有比本企业更有效、更经济地完成某项业务的技术和知识外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企业有限资源的作用,加速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强化了组织的柔性和敏捷性,有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了企业的竞争水平。
d.外包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专业和高品质的服务,流程与组织可以体验外包非核心业务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外包可以简化业务运营,节约成本。离岸外包可以帮助节省时间、精力、人力、经营成本和培训费用及其他人力,可以使组织更灵活地应对变化。
②外包的缺点
外包的缺点即为自己生产优点的反面,即外包不一定能降低企业成本,难以保护产品技术,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能力难以积累,生产进度问题不好协调等等。
4论述进口配额和进口关税的异同。
答:(1)进口配额的含义及类型
进口配额指一国为保护本国某些行业的生产,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在规定限额内允许进口,超过限额则不准进口,或虽不完全禁止进口,但同时征收较高关税或罚金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按一国政府采取的限制措施为标准,可将进口配额分为禁止性配额和非禁止性配额;以指向区域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以贸易国间的相互关系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单边配额、双边协定配额、多边配额和某种商品的国际组织配额。
(2)进口关税的含义及类型
关税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海关代表国家按照国家制定的关税政策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向进口商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进口关税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一种税收。进口关税分两类,从量税是按进口商品每单位征收一个固定的税额。从价税是按进口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征收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向进口品收取关税以提高进口品的价格,是为了保护国内生产商免受国外的竞争。然而,关税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进口配额与进口关税的相同之处
①进口配额与进口关税都是政府限制贸易的政策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生产企业免受国际竞争。
②二者都会造成进口产品的价格上涨,使得国内消费者福利减少。
(4)进口配额与进口关税的不同之处
①实施保护而引起的国内价格上涨的收入归属的区别。进口关税引起的国内价格上涨的收入归政府财政,而进口配额引起的国内价格上涨的收入不一定归政府所有。
②价格上涨幅度不同。
③调节机制的区别。进口关税是通过调节价格从而调节进口数量的,所以是一种价格调节;而进口配额是直接调节进口数量,所以是一种数量调节,它的附带结果是对价格的调节。
④对国内生产企业垄断程度影响的区别。关税由于不能完全隔绝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从而限制了生产者对本国市场的垄断权力,生产者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价格。在禁止性进口配额的情况下,国内厂商可取得垄断地位。
⑤对保护确定性的区别。进口关税的贸易效应是不确定的,从而对生产者的保护是不确定的;而进口配额是由政府确定的,对进口数量的限制也是明确的,因而对国内生产者提供了确定的保护。
⑥进口配额和进口关税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方法的差异。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关税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动进行的,因为关税并没有排除价格机制的作用。征收进口关税,带动进口价格的变动,出口国的供给和进口国的需求相应地得到调节,关税收入则流进了国库;而配额则牵涉到进口许可证的分配。如果政府不在竞争性市场上拍卖这些许可证,接受这些许可证的厂商将获得垄断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将选择一个基期年份以各进口商的进口配额为标准进行分配,而不考虑进口商经营效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