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厦门大学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中国史部分)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八王之乱
答:八王之乱是指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
2元祐更化
答:“元祐更化”是指北宋元祐年间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年)春,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后执政,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人,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祐年间,故史称“元祐更化”。
3更名田
答:更名田是指清初政府将明代宗室藩王所遗田产改归原耕种佃农所有的土地。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下令,将明藩王庄田免价给予原来佃农耕种。佃农改为民户,田地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更名田散布在许多省份,数目约为十六万顷,对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及开荒是有积极作用的。
4京师同文馆
答:京师同文馆是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1862年,恭亲王奕䜣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字方面,先后分设了英、法、俄、德、日五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5《学衡》
答:《学衡》是1922年1月创刊于南京的学术刊物。主要撰稿人为学衡杂志社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胡先辅、肖纯锦、缪风林等,他们当时大多为南京大学教员,且大都留学欧美,曾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故以“学贯中西”自诩。该刊的宗旨和态度是“研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该刊从创刊至终刊,坚持用文言文,曾掀起一股复古之风。他们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反对语文合一,尤其反对用白话作新诗。发表在刊物上的部分文章,如王国维、陈寅恪、汤用彤等人的译著,颇有学术见地和史料价值。
二、论述题
1汉武帝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汉武帝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1)政治上
①内朝制度:设置新的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中朝(内朝),由左右亲信在内任职,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相对,九卿可越过丞相直接上报中朝,本来集决策、司法、行政的丞相相权被大大削弱。
②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推恩令: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直接辖区扩大,中央集权加强。
④酎金夺爵:即以缴纳祭祀金成色分量不足为名,削侯百余人的事件。
⑤附益之法:即限制诸侯王与士人交往,不得招结宾客的规定,也削弱了王国力量。
(2)经济上
①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为全国法定币制,加强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②实行盐铁官营,稳定物价,充盈国库,增强中央经济实力。
③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加强地方向中央的物资运输。
(3)思想上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尚法(内儒外法),新儒学体系强调皇权的至高地位,虽然限制了人民思想发展但有利于国家安定,中央集权加强。
②推举贤良,启用寒门,大量选拔人才,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任用,防止官员结党营私。
(4)民族关系上
①卫青、霍去病出兵匈奴,经过十年的军事反攻,从此漠南无王庭,消除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②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与西域国家开展贸易往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③开发管理西南地区,设郡、对侯封王赐印,扩大了中央政权的影响范围。
④进军南越,设立南海等九郡,扩大中央领土,加强中央集权。
2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资本。
答:(1)概念
国家资本,是原先的官僚资本的主体。官僚资本是个通俗名称,原义并不明确,它的实质,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在这些不同政权(清朝、北洋、国民党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其内涵界定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掌权大官僚的各种企业投资。官僚资本是利用政治特权、主要通过在商品流通和金融领域的掠夺,进行财产再分配的资本原始积累形式。
(2)发展历史
①19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政治、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内部也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洋务派”在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占据了政治主导地位,其首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因学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而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为了巩固其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洋务派”以政府的名义兴办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这些企业一般以“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形式出现,采取大机器生产,但其经营管理却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这就是最初的官僚资本。
②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政权,他们以“总统”“总理”“总督”等身份,恃仗军力,独霸一方,为了增加实力,不仅以官办形式投资经营企业,而且还有官僚私自兴办企业,其对外国资本的依附性和买办性日益明显。
③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逐渐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利益集团,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他们一方面依靠美英帝国主义垄断财团为靠山,另一方面利用其国家权力发展官办及私办的资本企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到1941年底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变本加厉地压制民族资本,对人民进行大肆的搜刮与掠夺,据统计,在四大家族当权的二十多年中,他们集中了价值达一百万万至二百万万美元的巨大财产,牢牢把持着全国的经济命脉。
④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成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保证。后又通过《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及关于没收私营企业中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及反革命分子股份及财产的指示,将原国民政府及其国家经济机关、金融机关、前敌国政府及其侨民在企业中的股份及财产和依法没收归公的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等在企业中的股份及财产,均收归人民政府所有,彻底清查处理隐藏在民族资本企业中的官僚资本。至此,没收官僚资本的任务彻底完成。
(3)影响
官僚资本是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产物,有其产生的合理性,其以“开明”的面目接纳外来资本和工业技术,特别是在其产生的初期尤其如此。
①积极影响
官僚资本是一种近代的经济形态,提倡利用西方的技术,发展大机器工业和商业,冲击着自然经济的解体,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近代化。“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打着“自强”的旗号,并且在反侵略的道路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他们提倡西学,无论是官僚资本出现的初期,还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都在不断把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生活方式等带到国内,可以讲在特定情境下他们也扮演着西方文明使者的角色。
②消极影响
官僚资本的建立目的是维护集权官僚制,谋取个人及其家族的私利,并未考虑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发展,阻抑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反动、最腐朽的阶级。他们往往拥有政治特权,而为了维护其特权,反对政治改革,进而阻碍社会发展。他们损害公平,危害社会稳定。因为官僚资本家通过权力获得大量的社会资源,这样社会财富就被少数官僚资本家占有了,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损害社会整体上的公平性,容易带来社会不满情绪累积,不安定因素增加,进而危害社会稳定。此外,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相勾结,出卖国家利益,充当列强在华的利益代言人,对人民进行残暴的专制独裁统治,具有强烈的卖国性与反动性。官僚资本主义追求暴利的天性,它的非市场竞争性、垄断性,使得官僚资本能够以低成本获取社会资源,或者垄断资源,进而获得暴利,而这种暴利既不是通过竞争来获得,也不是因为官僚资本创造了足够多的社会财富,本质上是对其他社会团体创造财富的掠夺,官僚资本主义的暴利,绝大部分是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实现的,而不是自己创造的。另外,官僚资本占有了超过自己创造财富的其他团体的财富,而这种财富并非通过技术进步获得的有效财富,所以官僚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社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削弱其他资本的发展能力,必然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官僚资本的高获利能力,致使资源向其集中,进一步加速了垄断。在思想文化上,他们保守、专制、独裁,反对民主进步,一方面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另一方面又有崇洋媚外的色彩。官僚资本通过权力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占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