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33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70分)
1安西四镇
答:安西四镇是指唐代安西都护府统辖下的四座军镇。640年唐灭高昌国,置安西都护府于西洲交河城,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物。648年,唐把安西都护府迁置龟兹城,统辖龟兹、疏勒等镇,即安西四镇。安西四镇对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史通》
答:《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卷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任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学家必须具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3庆历新政
答: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宋仁宗时,政治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向仁宗上《答手招条陈十事疏》,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主的十项改革方案。仁宗采纳了这一方案。改革仅一年,范仲淹被贬,改革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4琦善
答:琦善,清朝大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北犯大沽,要挟谈判。同年九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谈判,自动撤防,裁减水师。英军进攻虎门时,拒不增援,致使提督关天培等将士战死。后因为擅订条约为广东巡抚告发被革职抄家。后又被启用,任驻藏大臣、四川总督等职。1853年初,授钦差大臣,在扬州建立江北大营,堵截太平军,屡战屡败,次年,病死于军中。
5丁戊奇荒
答:丁戊奇荒是指1877~1878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的特大旱灾饥荒。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这场灾害涉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受灾人口1.08亿,导致900至13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晚清历史发生了深远影响。
6《新潮》
答:《新潮》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刊物。1919年1月由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创办,月刊。傅斯年、罗家伦、周作人先后任主任编辑。该刊在启事中称:“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五四运动之前,因其效仿《新青年》,反对封建伦理和封建文学,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吹“文学革命”,大量刊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作品,在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逐步右倾,以宣传现代西方学说为主,1922年3月停刊。
7四平战役
答:四平战役是指国共内战时期在四平发生的四次大规模作战,又称“四战四平”。从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在这座当时总人口只有10万人的城市先后投入兵力约40余万,对这一军事重镇展开反复争夺,共展开四次大战役。1948年3月第四次战役后,四平最终被解放军夺取。
二、材料题
(一)(每小题15分,共30分)
材料一:《左传》: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材料二:《汉书·食货志》: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
材料三:《国语·齐语》: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犠牲不略,则牛羊遂。
问:
1解释“初税亩”“公田”和“相地而衰征”。
答:(1)“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天赋制度,这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2)“公田”是指全天子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所有的土地都是国家共同性质的。
(3)“相地而衰征”就是观测土地,评定土地好坏,然后依照土地等级征收不同的赋税。
2谈谈你对这三个材料的认识。
答:(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先后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封建制度。因此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鲁国和齐国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积极采取政策,促进了土地私有制,使得国家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二)给下列材料加句读:(30分)
材料:“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其杀人伤人及盗蚀人财物,皆侵人自由之极致也。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中国理道与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然谓之相似则可,谓之真同则大不可也。何则?中国恕与絜矩,专以待人及物而言。而西人自由,则于及物之中,而实寓所以存我者也。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以生。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两间,而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也。”
问题:
1本段文字出自文章的题目、作者是谁。
答:出自严复的《论世变之亟》。
2解释这段文字。
答:自由二字在古代中国的圣贤眼中都是深深畏惧的,从来不敢以此来教育后者。当今西方人所说“只有上帝才是崇高的,创造了人,给人们各种各样的形态,自由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人人都得到自由,各国也都自由。侵害别人的自由就是有违天理,有违人道。其中杀人和盗窃财物的都是侵害人的自由权。因此侵害别人自由,虽然国君不能,都要用规章制度来规范。中国的道理和资方的自由最为相近的可能是方圆规矩。然而相似的是表面,为什么呢?中国的专门对人和物所说,而西方的自由则是在物之中,实际是在自我之中。自由既然不一样,所以才有差异。简单举例,中国的重要的三纲五常,而西方是讲究平等;中国情亲社会,而西方崇尚贤能;中国以孝道治理天下,而西方以公法治理天下;中国尊尚主人,而西方重视民众;中国多忌讳,西方多讥讽评论;对于财产,中国重视节流,西方重视开源;中国追求淳朴而西方求欢乐;对于物,中国谦虚尊卑,而西方务实;中国崇尚节文,而西方要求简单;中国夸奖多识,西方尊重新的知识;至于灾祸,中国委托天,西方委托人本身。如果这些伦理纲常与中国的理相抗衡,以求存活在两者之间,而我实在不敢说谁优谁劣。
3谈谈你的看法。
答:(1)当时的中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变,即所谓“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严复对这种巨变的描述带有一定程度的唯心主义色彩。认为这是一种“莫知其所由然”的运会,但是强调一定要顺应时运的变化,如果悖逆这样的时代潮流,抑制所谓的“天地气机”,“其祸之发也愈烈”。
(2)而严复所认定的时代大潮流就是要培育人才,效法西方,寻求富强。他说:“如果夫士生今日,不睹西洋富强之效者,无目者也。谓不讲富强,而中国自可以安;谓不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谓用西洋之术,无俟于通达时务之真人才,皆非狂易失心之人不为此。”一些人固执地反对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是因为他们抱有不惜国家危亡,也要保住自己权势的私心。
(3)严复认为中国和“自由”观念比较接近的是“恕”“絜矩”。西方自由的出发点首先是自我。在这种差异下,中西方文明进而也有很多不同,严复罗列了不少,也确实是言之有理的。但最后,对这些差别严复还是说“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体现了其认识的局限性。
三、论述题(四选三,每题40分,共120分)
1比较汉、唐宦官专政的异同。
答:(1)相同点
①都是君主专制强化下的产物;
②一般都是在皇帝年幼或者是皇帝不经常过问朝政下出现的。
(2)不同点
①东汉宦官专政的特点是出现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朝政的局面。东汉前期,皇帝很注意外戚干政,严格限制他们的权力,不使其权势过大。章帝死后,10岁的皇帝继位,以后的继位皇帝也多为小儿,太后临朝听政,实则依靠娘家的父兄掌权,因此往往形成庞大的外戚权力集团左右朝政。小皇帝多非太后所生,年长之后,忌惮外戚的权力,怕被废除,就以身边的宦官为心腹,趁机除掉外戚集团,宦官又掌握大权。
②唐代宦官区别于东汉宦官的主要特点是唐代宦官掌握兵权。唐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宣宗时出现了枢密院,枢密使下设枢密承旨,再下有枢密院史,各级机构已相当完善。中尉掌握军权和枢密使掌握政权,为唐后期宦官专权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2谈谈你对军机处的认识。
答:(1)雍正七年,清廷到西北用兵,为商议军务,防止消息泄密,于隆宗门内设军需房,后改为军机房,又改为军机处,战事结束后仍保留为常设机构。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废除,内阁也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2)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上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曰“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凡入选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完全听命于皇帝。
(3)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各地方督抚也将重大问题经军机处交给皇帝审批,称为奏折。中间不再经过内阁,对军国大政的处理无需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议。军机章京初无定额,之后定满汉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
(4)军机处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即无定品,也无俸给。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自由意志。
3论甲午战争的影响。
答:(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的《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事件,他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国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则甲午战败后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他另眼相看,英国同意与他签订同盟条约,视其为平等伙伴,日本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跃升帝国主义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这笔巨大的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了资本主义,为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了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得日本进入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4论近代的军阀。
答:对中国近代军阀的出现原因、性质和作用的讨论主要是在阶级分析理论、现代化理论、军绅关系理论视角下进行的。
(1)阶级分析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胡绳、来新夏。他们认为,军阀在中国近代政治中承担着双重角色: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中的政治代理人;同时,在国内,军阀则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于这种军阀政治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决定的。胡绳认为,军阀政治所导致的混乱、战争是帝国主义矛盾在中国的反映。来新夏先生是中国北洋军阀史研究的佼佼者。他在《北洋军阀史》中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它的某些部分在一定的时期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它与旧的封建性军阀的主要分界点。
阶级分析理论是国内研究中国军阀政治的主导框架,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的观点来解释军阀政治的产生、冲突和终结。从中国政治的宏观层面上看,阶级分析理论具有说服力。但是,在微观层面上,阶级分析法具有一定局限性。
(2)现代化理论。运用现代化理论来研究军阀的代表人物有费正清、派伊。费正清认为,军阀政治的产生是中国现代化不均衡发展的产物。派伊也是运用现代化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军阀政治。派伊认为,军阀政治在中国的发生是因为社会价值变迁与权力组织变迁之间的脱臼,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权威危机。
现代化理论从传统-现代的二元分析出发来解释军阀政治问题。这种理论的优缺点和阶级分析法大致相同。它也是一种宏观的分析模式。现代化理论所能解释的也只是军阀政治所处的历史背景,它的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到军阀组织的内部来解释军阀政治的特征。
(3)军绅关系。军绅关系分析模式是由加拿大学者陈志让提出的。军绅关系中的军是指1895年以后渐渐发展的军队,绅(缙绅、士绅)是受传统教育、有功名的人。他认为,1860年至1895年是绅军政权,1895年至1949年是军绅政权。军绅政权就是军阀政治的核心本质。陈志让认为,军绅政权有五个特征:军人领导绅士;近代民族主义觉醒时代;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权力分散;财政自立。陈志让认为,新兴的军绅政权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一方面是派系的分裂,另一方面是地区的分裂。
以现代化作为评判标准,陈志让对军绅政权的评价基本上是消极的,他指出,“它造成中国政局的不安定,破坏和阻挠交通运输,摧残中国的教育,搅乱中国的货币制度。在它统治期间,中国新式工业的进步跟军绅政权毫无正面的关系。”
四、文言文部分断句,用现代标点。(20分)
及至孝宣繇仄陋而登至尊興于闾閻知民事之艱難自霍光薨後始躬萬機厲精爲治五日一聽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職而進及拜刺吏守相辄親見問觀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常稱曰庶民所以安其田裏而亡歎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爲太守吏民之本也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書勉厲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漢世良吏于是爲盛稱中興焉若趙廣漢韓延壽尹翁歸嚴延年張敞之屬皆稱其位然任刑罰或抵罪誅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凜凜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
答:及至孝宣,繇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及拜刺吏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凛凛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五、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30分)
1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
答:夏、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没有超过纵横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那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的。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什么都吃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
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非汉,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刘知几的《史通·直书》
答: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比如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写史不用隐笔,赵盾为了法度而蒙受屈辱,董狐自己没有犯错,依然果断行事,然后成就了他良直的名声,名传今古。比如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被处以刑罚,被当时任所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看到。世道就是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强直的性格,和不折腰的气节,实在很难啊。因此张俨发愤,私下保存《嘿记》;孙盛心中不平,窃自撰写了《晋阳秋》寄到辽东以存其真。以此来避祸,幸好得以保全了自己。我们足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