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国际经济学部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模拟试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大纲详解

第一节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一、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1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2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学说明

两个国家A和B,每个国家均生产两种产品X和Y,在进行专业化分工之前情况如下:

其含义为:A国生产1单位X产品需要1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的Y产品需要2单位劳动;B国生产1单位X产品需要2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Y产品需要1单位劳动。可以很清楚地看出A、B两国的劳动耗费(各3单位)、两国的产品消费(每个国家消费X、Y产品各1单位)、全世界(A+B=W)在生产中的劳动耗费(共6单位)以及全世界X、Y两种商品的消费(共4单位)。A、B两国分别在X产品和Y产品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按照绝对利益原则,A国应专业生产具有最高劳动生产率的X产品,B国则生产Y产品,然后两国进行交换,专业分工后的情况如下:

其含义为:A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X产品生产,共3单位,但Y产品因只有0单位的劳动,故只有0单位Y产品被生产出来;B国用全部3单位劳动专业生产Y产品,共3单位,但因只有0单位劳动用于生产X产品,故X产品生产为0单位。很清楚,在全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与分工前相比较,世界总产量增加了2单位,各国的消费在保持1单位X产品、1单位Y产品时,按照1X:1Y的比率进行交换,A、B两国的消费均会有所增加,或劳动耗费有所减少,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3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

仍然为两个国家A、B,两个产品X、Y,则绝对利益学说的图形说明如图2-1所示。

如图2-1所示,X0、X0′、Y0、Y0′为A、B两国用全部资源生产X、Y产品时的情况,A国的绝对优势在于生产X,B国则为Y。在封闭状态下,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为X0Y0,B国为X0′Y0′。经过专业化分工,A国只生产X,B国只生产Y,A国出口X,按照世界价格线Tw与B国交换Y;B国则按照世界价格线Tw′与A国交换X。两国均受益,世界的福利也因此得到提高。

图2-1 绝对利益学说的图形说明

4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其他有关叙述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定义。斯密认为:财富应该以商品、劳务的生产来衡量,而不是金钱;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从货币流调整机制的角度,贸易顺差、逆差在实际中存在自动调节机制,使得任何一方不可能长期保持顺差,进而以此积累财富,贸易的利益应该是双方的;对外贸易也是一国解决生产剩余的办法之一(剩余出口)。

【例题2.1】名词解释:绝对利益。

【考点】绝对利益

【解析】绝对利益是指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各个经济都生产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继而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使整个世界获得分工的好处。绝对利益理论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经典传统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理论第一次从分工协作和交换的角度阐明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源及其利益,有力地否定了重商主义的观点,开创了自由贸易的新时代。

【例题2.2】论述与计算题:有A、B两国,分工前的生产情况为: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1天,1单位Y产品用2天;B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2天,1单位Y产品用1天。如进行专业化分工,试按绝对利益分析其中的贸易和福利情况。

【考点】绝对利益

【解析】按照绝对利益原则,A国应该专门生产具有高劳动生产率的X产品,B国应生产具有高劳动生产率的Y产品,进行专业分工后:

A国将全部劳动用于生产3个单位的X产品,不生产Y产品;B国用全部劳动生产3个单位的Y产品,不生产X产品。在全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与分工前相比,总产量增加了2单位,各国的消费在保持1单位X产品、1单位Y产品时,按照1X:1Y的比率进行交换,A、B两国和全世界都因此而获得利益,即消费了更多的商品。

二、对于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便不具备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很可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在进行国际贸易,也未因此而使得本国产业走向衰亡)。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斯密的学说符合18世纪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但是却无法用他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说明X、Y两种产品进行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

第二节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一、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1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假设前提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主要是为了解决斯密绝对利益学说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并在基本理论上进一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障碍。该学说的假设如下:

(1)使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即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即有A、B两个国家,X、Y两种产品;

(2)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要素(这里主要是劳动)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隐含着用一种要素进行生产);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价值;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在此假定前提下,李嘉图证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

2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上论点便是古典甚至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基础。

3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学说明

设有A、B两国,每个国家均生产X、Y两种产品,在实行分工之前,其情况如下:

分工前,A国生产1单位X产品需要6单位劳动,而生产1单位Y产品需要4单位劳动;相应地,B国生产X产品和Y产品需要1单位劳动和2单位劳动。很明显,B国劳动生产率在X和Y上均高于A国。全世界全部产出为4单位,每一国家消费X、Y产品各1单位。世界的全部劳动支出为13单位,即A国为10单位,B国为3单位。进行分工后,由于A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因而集中生产Y而放弃任何X产品的生产,B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X,因而集中生产X而放弃Y产品生产,按照分工前的生产率,分工后的情况如下:

A国此时的生产为:10/4,即2.5单位的Y产品;B国此时的全部生产为:3/1,即3单位的X产品。A国在保持专业化分工之前1单位Y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1.5单位的Y产品来换取B国的X产品进行消费;B国则在保持专业化分工前1单位X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2单位的X产品来换取A国的Y产品进行消费。贸易的基础在于利益的比较:以X产品为Y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A国的Y产品的劳动成本4/6<B国的2/1;而以Y产品为X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A国的6/4>B国的1/2,这决定了交换的基础,即A国的优势在于Y产品的生产,而B国的优势在于X产品的生产。

4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

图2-2为两个国家A、B,两种产品X、Y的不完全分工模型,使分析更接近实际。

图2-2 比较利益的图形说明

从图2-2可以看出,同样的资源,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B国的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原国内交换比率分别为Ta、Tb(A、B点的切线),分工前国内生产组合、消费组合点为A、B点。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A国表现为从A点上移至A′点,放弃部分X产品的生产而增加Y产品;B国表现为从B点下移至B′点,放弃部分Y产品的生产而增加X产品。在A′、B′点上,两国的国内均衡价格(也就是国际价格)-dY/dX是相等的。按照1:1交换线进行国际贸易(与两国国内交换线T′相等),A国分工后生产组合点为A′,即生产GA′=OH的X产品和HA′=OG的Y产品,用CE的Y产品换A′E的X产品,共消费CK的Y产品和GA′+A′E=EG的X产品,消费点为C。B国分工后的生产组合点为B′,生产IB′=O′J的X产品和JB′=O′I的Y产品,用DE′的X产品换B′E′的Y产品,共消费LD的X产品和B′J+B′E′的Y产品,消费点在D。A国的X产品消费中,A′G为本国生产,A′E为进口;B国的Y产品消费中,O′I为本国生产,B′E′为进口,在1:1的交换线下,有EC=DE′,同时A′E=E′D,CE=B′E′。可以看出,无差异曲线都有提高,即高于′高于′,表示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5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其他有关叙述(多国与多种产品模型)

以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为基础的模式,也适用于多个国家、多种商品的情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的各个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不一样,需求和供给的条件共同决定着每个国家应该生产哪一组产品,以及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格局。

【例题2.3】名词解释:比较利益。

【考点】比较利益

【解析】比较利益是指贸易双方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然后交换产品而取得的贸易利益。李嘉图指出,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会专门生产本国国内优势最大的产品,而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两个国家都可以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益。总之,两国只要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彼此的贸易中获得利益。

二、对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1)比较利益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2)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如要素在国际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

(3)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则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问。

(4)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保护主义。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1)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当他看到这一情况时,表示无能为力,认为适用于国内交易的规则不适用于国际贸易。

(2)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功能都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即便国际贸易不存在超额利润,即比较利益,只要能使商品得到实现,贸易就会发生。因为从逻辑与现实出发,厂商首先要收回投资、获取平均利润之后才会追求超额利润,因此,将国际贸易发生说成是为了追求比较利益(超额利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3)比较利益学说暗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就越会从中受益。这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的流向,难以被相对落后的国家所接受。

3我国理论界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认识与评价

(1)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

(2)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地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

(3)改革开放以来,对该学说的看法开始形成一分为二的情况,认为比较利益学说的合理内核可以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理论论述之一,作为各个地区结合优势发展贸易的基础。

三、比较利益的分解

比较利益可以分解为得自贸易的利益和得自分工的利益两部分。

1得自贸易的利益

得自贸易的利益来源于在资源配置不变、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产品以国际价格而非国内价格进行贸易。

图2-3 得自贸易的利益

如图2-3所示,Ta为国内交易的价格线,Tw是国际交换的价格线,商品从按照国内价格交换变成按照国际价格交换,使得无差异曲线从提高到,与国际价格线相切于B点,高于与国内价格线相切的A点,福利水平提高。

2得自分工的利益

得自分工的利益主要来源于资源按照比较利益进行的重新配置。

图2-4 得自分工的利益

如图2-4所示,该国生产、交换并未处于最佳点,故生产点从A移向A′,即国内资源因国际价格较高、交换有利可图而重新配置,无差异曲线与国际价格线相切于D点,为

3利益的合成分析与评价

将图2-3与图2-4拼接在一起,便可以得到完全的比较利益的图解(图2-5),其中无差异曲线为得自贸易的利益,则为得自分工的利益,无差异曲线是总的利益。

图2-5 完全的比较利益

第三节 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一、相互需求方程式

1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基本内容和简单数学说明

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来说明:

用单位劳动可以生产的X产品和Y产品的数量,代替过去单位产品所需使用的劳动量,从表格中可以看出A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而B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A国在贸易中用X产品换取Y产品,B国在贸易中用Y产品换取X产品。在A国,国内交换比率为10X:15Y,B国国内交换比率为20Y:10X。若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0X换取多于15单位的Y产品,A国便会进入国际市场;反之,B国若能以少于20单位的Y,换取10单位的X产品,B国愿意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的交换比率便是A、B两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上、下限,如图2-6所示。

图2-6 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图形说明

图2-6中,实际交换比率将处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界定的两国交换区内,然而具体的交换比率究竟应在哪条射线上,即dY/dX的斜率,仅从供给方面是无法说明的。

比较利益学说只能确定两国商品交换比率的区域,而非一个确定的比率,确定的交换比率需由相互需求方程式才能说明。

2相互需求方程的图形解释

在由比较利益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内,实际而且是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处于双方正好能够吸收掉对方的出口。如果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于对手商品的需求强度,则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反之,则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

3相互需求方程式均衡的条件及对其评价

图2-7 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均衡情况

均衡情况如图2-7所示,Pe和Pe′决定了世界价格的上、下限,而Pw是均衡的世界价格。A国出口X产品,B国进口X产品,在X产品相对价格高于均衡水平时,A国的X出口将超过B国X进口的需求量,X产品的相对价格将降到均衡价格水平。另一方面,情况若相反,则X的进口量将超过X的出口量,价格将升回均衡水平。相互需求论从供求角度说明了价格的变化,以及均衡的条件(供给=需求),实际上解释了价格是怎样围绕价值波动的。

二、提供曲线及其分析

提供曲线是由马歇尔和埃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1贸易无差异曲线

提供曲线的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找出国际商品交换的比率,它的画出是从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得出的贸易无差异曲线入手的。在作图时,将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从第一象限翻到第二象限,始终使两条曲线相切,平滑移动,留下的轨迹便是贸易无差异曲线。如图2-8所示。

图2-8 贸易无差异曲线

贸易无差异曲线是该国在福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无数进出口组合点的轨迹。图2-8中,生产可能性曲线沿着无差异曲线上移,切于A′点,此时X产品生产为A′B′,消费为A′D,B′D为出口;Y产品生产为A′F,消费为A′C′,其中C′F为进口,福利水平不变,It为贸易无差异曲线。

2提供曲线的作图及说明

按照画出贸易无差异曲线的方法,可以得出一簇贸易无差异曲线T1、T2、T3、T4等。如图2-9所示。

图2-9 一簇贸易无差异曲线

3国际贸易的均衡条件分析

(1)提供曲线

参照图2-9的一簇贸易无差异曲线,以坐标原点为起点,画出射线W1、W2、W3、W4等,使得每条射线同一条贸易无差异曲线相切,然后用一平滑的曲线将这些切点和原点连接起来,得出的曲线就是该国的提供曲线。如图2-10所示。

图2-10 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表明,在不同的相对价格下,该国愿意以多少X产品换取多少Y产品。从原点射出的各条射线,就是贸易条件线。较高的贸易条件线意味着该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2)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一般模式

图2-11表示了确定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一般均衡模式。

图2-11 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一般模式

如图2-11所示,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一般均衡的条件为:国际交换比率为OT,KK为契约曲线;A国国内价格为Ta,B国国内价格为Tb,均等于OT。A国X产品生产为AD,消费为AF,出口为FD,A国Y产品生产为AC,消费为AJ,进口为CJ;B国X产品生产为HB,消费为LB,进口为LH,B国Y产品生产为GB,消费为BM,出口为MG。X产品的世界贸易量:A国出口FD等于B国进口LH;Y产品的世界贸易量:B国出口GM等于A国进口CJ。国际交换比率LH/GM=OT=FD/CJ。

4对提供曲线的评价

(1)满足均衡要求:国际收支平衡、各国商品供给需求平衡、生产必须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即最大生产量);

(2)如果不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则会有自动调节机制使之恢复均衡(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3)提供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理论,讨论的仍然是价格决定和价格变化,而非价值决定。

三、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增长

出口的贫困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于出口量随生产提高而增大,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1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增长的图形分析

如图2-12所示,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意味着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点从A外移到A′,生产从第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移至第二条,表示生产力增长。世界价格线T在生产扩大后发生变化,从T移为T′,斜率(即价格)发生变化,结果是出口增加,但出口相对价格下降,等量出口可换回的进口量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图2-12 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增长的图形分析

2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与案例

(1)出口贫困增长发生的条件: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且为单一经济;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且出口占据世界销售的很大份额,该国的任何出口增长都会导致世界市场价格的波动;该种产品弹性小,不会因价格变化而促成销量的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种产品的出口,以致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靠更大的出口量去弥补损失。

(2)中国的成衣和钨矿砂出口即是较好的案例。

3出口贫困增长的政策含义及对其的评价

(1)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结构单一,许多国家根据东亚的发展模式在走出口导向的道路,产生了出口日益增多价格却越来越低的情况,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从长远看应该予以调整。

(2)出口贫困增长现象只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可能情况,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而非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