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桦《税收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央财经大学2016研]

A.公共产品具有受益的排他性

B.私人产品由于具有非竞争性,因此容易产生“免费搭车”现象

C.私人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

D.公共产品可分为“纯粹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两大类

【答案】D

【解析】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私人产品不具备上述特点;公共物品可分为“纯粹公共商品”和“混合商品”两大类,公共产品由于具有非竞争性,因此容易产生“免费搭车”现象。

2税收的本质是国家公共权力对(  )的占有。[厦门大学2012研]

A.社会总产品

B.剩余产品价值

C.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

D.必要劳动创造的必要产品价值

【答案】B

【解析】税收在本质上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由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公共权力)进行分配而体现的特殊分配关系。税收是国家政治权力占有剩余产品价值的一种形式。税收的本质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3国家征税凭借的是(  )。[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A.财产权力

B.政治权力

C.所有者权力

D.资源权力

【答案】B

【解析】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而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获取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关系。

4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A.发行国债

B.发行货币

C.税收

D.罚款

【答案】C

【解析】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有税、利、债、费等。税收由于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5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有效提供而必须由政府提供,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自己免费使用,此即所谓(  )现象。

A.竞争失效

B.偏好不合理

C.免费搭车

D.分配不公问题

【答案】C

【解析】由于公共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其在由市场提供时,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导致市场失灵。搭便车现象即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收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和成本,这就产生正外部性,又称“免费搭车”现象或“搭便车”。

6下列不属于公共产品的是(  )。

A.国防

B.外交

C.故宫

D.灯塔

【答案】C

【解析】C项,故宫需要购买门票才可以进入参观,故具备排他性,不属于公共产品。

7在负外部性的例子里,当决定产量时,生产者只把______计入考虑,产量将______它的社会有效水平,价格将______它的社会有效水平。(  )

A.私人成本,低于,低于

B.社会成本,低于,高于

C.社会成本,高于,低于

D.私人成本,高于,低于

【答案】D

【解析】当存在负外部性时,生产者获得利益,只把其私人成本计入考虑,承担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总成本,所以产量将高于社会有效水平,价格将低于社会有效水平。

8下列活动中,具有正的外部性的是(  )。

A.工厂排放污染物

B.工厂支付排污费

C.邻居家购买室外捕蝇器

D.车主购买防盗杆

【答案】C

【解析】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正面影响,即其他成员从中获得好处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A项,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有负外部性;B项,支付排污费是针对排污产生的负外部性的治理措施;C项,邻居家购买室外捕蝇器会使室外的苍蝇总量变少,其他成员也会受益,因此有正外部性;D项,车主购买防盗杆是只能保护自己的车,其他人无法受益,因此不具有正外部性。

9以下关于对税收概念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B.税收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征税依据的是财产权利

C.征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D.税收“三性”是区别税与非税的外在尺度和标志

【答案】B

【解析】B项,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利,或说是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是社会全体成员集体让渡或赋予政府的,凭借这种公共权力,政府可以征税。

10根据税收和税法的概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税法的调整对象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的关系

B.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而非财产权力

C.征税的主体是税务机关,除了税务机关之外,任何机构和团体都无权征税

D.税收分配的客体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不能课及C但可以课及V部分

【答案】B

【解析】A项,税法的调整对象是税收分配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C项,征税的主体是国家,此外任何机构和团体都无权征税;D项,税收一般以剩余产品价值作为分配对象。但是V和C的部分也可以成为税收征收的对象。

11税法的调整对象是税收分配中形成的(  )。

A.征纳双方关系

B.税收分配关系

C.权利义务关系

D.财产分配关系

【答案】C

【解析】税法调整的是税收分配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不直接是税收分配关系。

12从税收的本质来看,税收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  )。

A.社会产品分配活动

B.社会剩余产品分配活动

C.社会产品分配关系

D.社会剩余产品分配关系

【答案】D

【解析】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以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其中的分配主体是国家,分配客体是社会剩余产品。

13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一种典型的(  )。

A.纯公共产品

B.混合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个人产品

【答案】B

【解析】教育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对于处于同一教室的学生来说,甲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并不会排斥乙听课。就是说,甲在消费教育产品时并不排斥乙的消费,也不排斥乙获得利益。但是,教育产品在非竞争性上表现不充分。因为,在一个班级内,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需要的老师、课桌椅也相应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由于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因而称为混合公共产品。

14税收不能课及的领域包括(  )。

A.物化劳动转移价值

B.必要产品价值

C.剩余产品价值

D.社会资源再分配

【答案】D

【解析】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税收一般以剩余产品价值作为分配对象。但是V和C的部分也可以成为税收征收的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南开大学2012研]

A.若X为私人产品,则有∑Xh=X,其中Xh为家庭h对X的消费,X表示该产品的总供给

B.若X为纯公共产品,则有Xh=X,其中Xh为家庭h对X的消费,X表示该产品的总供给

C.私人产品的消费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在引入公共产品后的2×2×2模型中,资源最优配置满足MRS′=MRS″=MRT。其中MRS′、MRS″分别为两消费者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T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

【答案】ABC

【解析】D项,在引入公共产品后的2×2×2模型中,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应满足MRS′+MRS″=MRT。其中MRS′、MRS″分别为两消费者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T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

2国家履行其公共职能的支出,或者说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  )特点。

A.非排斥性

B.非竞争性

C.竞争性

D.排斥性

【答案】AB

【解析】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3国家征税是基于(  )。

A.行政管理权

B.财产所有权

C.公共权力

D.产权

【答案】AC

【解析】国家税收是指一国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其辖区内的各类纳税人,征收实物或货币而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其中政治权利包括公共权力,并且混合行政管理权。

4关于税收概念,以下表述合理的有(  )。

A.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B.税收是人们为享受公共物品支付的价格

C.税收体现了征纳双方的平等交换关系

D.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

【答案】ABD

【解析】税收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并以国家法令形式强制课征的,纳税人必须履行交纳义务,应纳而不纳的要受到国家有关法律的制裁。征纳双方不存在平等交换关系;税收同时具有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对具体纳税人既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需要付出任何直接形式的报酬。

5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  )。

A.外部效应

B.信息不充分

C.收入分配不公

D.寻租行为

【答案】ABC

【解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过度使用等。D项属于市场失灵的原因。

三、判断题

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这一分配是基于生产要素进行的。(  )[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

【答案】×

【解析】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这一分配是基于所依托的国家政治权力所进行的。

2从理论上讲,税和费都属于财政范畴,因此,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答案】×

【解析】“税”与“费”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不同点包括:征收单位不同;收税是无偿的,而收费是有偿的;款项的使用方法和用途不同。

3从价值构成看,课税基础可以是国民生产总值的C+V+M,国民收入型的V+M,或社会纯收入型的M,然而,不管以什么为税基,税收最终来源于国民收入V+M,主要是V。(  )

【答案】×

【解析】从价值构成看:课税基础(税基)可以是国民生产总值型(C+V+M)、国民收入型(V+M)、社会纯收入型(M),甚至是历年的货币财产积累。但是,不管以什么为税基,税收最终来源于国民收入(V+M),主要是社会纯收入(M)。

4税收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剩余产品的出现。(  )

【答案】×

【解析】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或者说,税收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国家的公共权力。

5税收作为国家政治权力主体占有剩余产品价值的一种形式,其总量不能多于一定时期社会的总剩余产品价值量。(  )

【答案】

6当存在负外部效应时,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过多的状态。(  )

【答案】

【解析】当存在负外部性时,生产者获得利益,只把其私人成本计入考虑,承担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总成本,所以价格将低于社会有效水平,产量将高于社会有效水平。

7税收是国家公共权力主体克服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的经常性成本补偿方式和调控手段。(  )

【答案】

【解析】在现代社会,市场被认为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有效机制,但在现实中,市场运转的失灵又是不可避免的。从弥补市场缺陷的角度看,政府税收不仅可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还可从外部效应矫正、收入分配差距调整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南开大学2018研]

答:(1)非竞争性。对一般私人产品来说,一个人消费了这一产品,别人就无法再消费了;公共产品则不同,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这里所说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而非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成本。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两者并不一致。

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而且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以国防服务的提供为例,只要国家建立了防务体系,就几乎不可能排除任何居住在国境内的人享受该体系的保护,社会成员的增加并不会导致国防费用的增加,也不会妨碍其他人享受该体系的保护。

(2)受益的非排他性。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纯粹的公共产品还具有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或劳务不因为一部分人的使用,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由于公共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容纳相当数量的人共同使用,增加更多的使用人数也并不影响公共产品对原使用者的效用。

以路灯为例,一旦有人在街道旁竖起路灯,他就很难将那些不愿付款的路人排除在路灯的受益范围之外。显然,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其很难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实现成本上的补偿。这是公共产品的市场提供机制发生失灵的一个根本原因。

2简述增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变化及其政策意义。[南开大学2013研]

答:公共产品是由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劳务,是指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的用途的产品或劳务。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增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发生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私人物品满足个人需要,是通过价格机制经由民间部门的资源配置实现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只能通过特定的预算安排或政治程序经由财政的资源配置来实现,这样,资源配置的组合就在民间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进行。增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用Z表示社会总资源,X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Y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则Z=X+Y。从图1-1可知,资源配置存在各种比例的组合[(X/Z)%,(Y/Z)%]。

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点,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A点,此时,便达成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在A点上均可获得满足。

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A点,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B点或C点上,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因此,若要财政决策符合公众意愿必须选择在A点的社会资源配置组合。

图1-1 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2)增加公共产品的政策意义:

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由于市场无法满足公共需求,并且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缺陷。通过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克服市场经济缺陷,实现社会供需平衡经济稳定。

有效满足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诸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共卫生水平等公共需求市场本身无法满足,而它们又是一国发展必须攻克的瓶颈。

3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这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1)判断: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这个说法不正确。

(2)原因有两点,具体如下:

从公共产品的特性来看,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公共产品无法定价,政府以税款建立行政机关、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公共需要到底给每一个纳税人提供多少利益无从计量,等价交换因而无从谈起。如果每个人从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中获得的利益可以计量,那么就完全可按商品市场通行的做法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没必要建立这么复杂的财政税收制度。正是因为在公共产品领域无法进行等价交换才需要税收这一财政收入形式。

从税收特性和实践来看,否定税收的无偿性、强调利益等价交换,会给征税实践造成危害。如果贯彻等价交换原则,那么征税的前提条件是政府要给纳税人与税款等价的利益,否则纳税人可以拒绝纳税。而实际上政府不可能给纳税人与其所付税款等价的利益,税收因而无法征收。

4政府公共权力介入经济过程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府公共权力介入经济过程,实际上是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实现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以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秩序的稳定。在不具有假定条件时,市场的资源配置仍然可能无效率,社会福利仍然不能最大化。而在不能满足假定的情况的现实社会中,出现市场失灵是随处可见的。此时就需要借助政府即借助公共权力主体介入经济过程,实施社会管理职能,创造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条件。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包括以下两点:

(1)政府公共权力介入经济过程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必然要求。在这个介入过程中政府的具体使命如下:

克服不存在市场、不完全的市场和非自由竞争所造成的福利损失问题;

介入收入再分配,解决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问题。

(2)政府公共权力介入经济过程是履行其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履行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有克服市场缺陷、提供公共产品、调节收入分配,具体如下:

克服市场缺陷,就是对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或不存在市场的领域实行政府治理,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提供公共产品,就是由政府提供无法通过市场解决的但又是使人类共同体得以维护的消费项目;

收入分配调节,就是通过适当方式(如课税)从富有者获得一部分收入再以适当方式(如扶贫计划、补贴穷人社会保险基金)补贴给较穷的社会成员。

5简述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导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表现。市场失灵时,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外部效应问题。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他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

(2)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逐渐形成市场垄断。垄断又进一步减弱竞争的程度,使竞争作用下降。

(3)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当市场失灵时,生产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必然是减少公共产品的供给,这样公共产品的提供必然是不足的。

(4)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造成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必然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6简述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

答:根据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可以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三类。其中,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私人产品是指那些具有效用上的可分割性,消费上的竞争性和受益上的排他性的产品。因此,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1)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非排他性即无法排斥他人对同一商品和服务的同时消费。

(2)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税收的基本属性?[东北财经大学2013研]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用法律手段参与社会公共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税收的基本属性:一是税收同其他经济范畴,特别是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即特殊规定性;二是税收自身的特殊性。

(1)税收的特殊规定性: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使其与其他财政收入区别开来。

强制性:在国家税法规定的限度内,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强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a.税收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即税收征收完全是凭借国家拥有的政治权力;

b.税收的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即如果出现了税务违法行为,国家可以依法进行处罚。

无偿性:通过征税,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无偿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a.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后无需向纳税人直接支付任何报酬;

b.政府征得的税收收入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

税收无偿性是税收的本质体现,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关系。

固定性: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即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计价办法和期限等,都是税收法令预先规定了的,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征收期间,是一种固定的连续收入。对于税收预先规定的标准,征税和纳税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非经国家法令修订或调整,征纳双方都不得违背或改变这个固定的比例或数额以及其他制度规定。

(2)税收的特殊性

税收的前提:依托国家政治权力。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进行收入分配的本质决定了税收的三性。税收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这就决定了税收必然是依托国家政治权力来征收的。税收总是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作为财政收入的形式和参与GDP分配的手段,还是作为特定分配关系的体现,都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税收的产生和发展唯一由国家决定。国家公共权力不过是为税收的产生提供社会条件,而决定税收产生的根本原因仍必须从经济上去寻找,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

税收的地位: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经济目标,按预定的标准进行的非惩罚性的、强制的从私人部门向公有部门的资源转移。这部分的资源转移适用于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由政府机构进行征收的,再加上税收的固定性、强制性、无偿性,使得税收称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主体:国家征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可以对税收作如下界定:

a.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国家作为征收主体,向广大纳税人征税;

b.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这些来源于广大民众的财政收入是用于政府财政职能的,其最终受益者也就是民众自身;

c.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而税收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

2从根本上讲,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提供?[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公共产品是指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劳务。纯公共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它满足公共需求,并且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按照新古典模式通常的假定,市场不能生产充分而纯粹的公共物品,即出现市场失灵,由此使得纯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提供。以下从纯公共产品的特性和政府的基本职能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1)纯公共产品的特性

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时,往往不会有付费的动机,而是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便车者,非竞争性又使得其他消费者并不会反对此种情形,这样,免费搭便车就不可避免。因此私人是不愿意提供纯公共产品的。

纯公共产品的个人消费量也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纯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公共产品消费所造成的外部性也是私人无法有效解决的,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的介入。

(2)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府对于人们实现公众利益和获得公共服务是必要的。为了使政府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公众赋予政府一定的公共职能和公共权力。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提供纯公共商品。

政治角度:政府职能是国家机器的集中体现,在代表公共利益、公共意志和公共权力方面具有广泛性,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意志和公共权力方面具有强制性。由此,政府职能的基本任务应当是努力满足公众的公共需要,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经济角度:政府拥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所没有的公共资源和依法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和手段。

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优势:政府可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公共产品,这样就解决了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时无法收回成本的问题。此外,政府可通过管制、罚款、矫正税收、法律等手段和措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消费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

总之,公共产品,尤其是纯公共产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品,它的生产和消费不能靠市场经济的方式来运作。而政府的根本任务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政府亦当履行好这一职能。因此,从根本上说,纯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