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939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30分)
1经济利润
答:经济利润是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与该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率相等,否则,厂商便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途径的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
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形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隐性成本
2边际产品价值
答:边际产品价值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在生产中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等于边际产品(MP)与价格(P)的乘积,即:VMP=MP·P。
因为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多,其边际产品递减,从而边际产品价值也逐渐下降,所以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为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与边际收益产品(MRP)曲线互相重合,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同时就是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从而也就是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该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MR、AP、P三者不全相等,厂商必须降低商品价格才能出售更多的产品,因此边际收益产品必然小于边际产品价值。VMP、MRP两条曲线不再重合,此时仅有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代表了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3引致需求
答:引致需求指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起的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这种需求来自厂商。相对而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称为直接需求。
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而消费者购买产品是为了自己的消费,从中获得满足,一次购买过程到此为止。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企业,而企业购买生产要素是为了生产,从中获得利润。企业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一次经济行为的终结。
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利润并不取决于其自身,而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产品支付足够的价格。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或者说,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引致和派生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4货币幻觉
答:货币幻觉指各种经济行为主体只看到经济变量名义值变化,而没有看到经济变量实际值变化的现象。
就消费支出来说,货币幻觉有两种形式。假设价格水平和名义收入水平同比例增加。第一种货币幻觉指只看到名义收入增加,而没有看到价格水平增加,因而他们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实际消费支出增加;第二种货币幻觉指只看到价格上升,而没有看到名义收入增加,因而他们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下降了,则实际消费支出减少了。
但是,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实际消费支出应该不变。这两种货币幻觉都存在,可能相互抵消,也可能某种货币幻觉占主导地位。
5灵活偏好陷阱
答:灵活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灵活偏好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灵活偏好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灵活偏好陷阱的现象。
6自动稳定器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二、简答题(50分)
1比较不同市场组织的结构特征和经济效率。
答:经济效率是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低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利用不充分或没有以最有效方式生产。不同市场组织下经济效率是不同的,市场组织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
(1)不同市场组织的结构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
垄断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垄断竞争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问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并且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寡头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是比较接近垄断市场的一种市场组织。
(2)不同市场组织经济效率分析
判断经济效率的高低一看平均成本高低,二看价格是否等于长期边际成本。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价格与LAC曲线最低点相等,均衡价格最低,均衡产量最高。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经济利润为0但均衡点位于LAC曲线最低点左边,产量更低,平均成本更高。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产量更低,均衡价格更高。
由此可得,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可见,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高;反之,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低。
2分析外部性为什么会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答: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可分为正的经济性和负的外部性,一项经济活动存在正的经济性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负的外部性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
令VP、VS和CP、CS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1)当存在正的外部性时,即有VS>VP,但又有VP<CP<VS,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VS-VP)>(CP-VP),这一新的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S-VP)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P-VP)。可见,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但个人从理性角度不会采取该项行动。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2)当存在负的外部性时,有CP<CS,再假定CS>VP>CP,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个不等式中可得到(CS-CP)>(VP-CP),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因此,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生产不足,后者生产过多。
3根据基数效用推导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
答:基数效用论者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该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1)基数效用论者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其推导需求曲线的基础。基数效用论者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对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递减的,即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在只考虑一种商品的前提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U/P=λ。由此均衡条件出发,可以计算出需求价格,并推导与(1)中的消费者相同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个人需求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个人需求曲线
4分别用策略式和扩展式描述“囚徒困境”博弈。
答:“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却是困难的。具体情况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同案犯。他们被关在不同的牢房里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5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2年;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则坦白方入狱1年,另一方入狱10年。
(1)囚徒困境博弈的策略式描述
囚徒困境博弈的策略式如表1中的支付矩阵所示:
表1 囚徒困境博弈的支付矩阵
如果囚徒A不坦白,他就冒着被囚徒B利用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A怎么选择,囚徒B坦白总是最优方案。同样,囚徒A坦白也总是最优方案。总之,可以看出,对囚徒个人而言,选择坦白总比不坦白收益高。但从两人的支付总和来看,双方都不坦白的收益是最高的。
(2)囚徒困境博弈的扩展式描述
囚徒困境博弈的扩展式如图2所示。首先考虑囚徒B的策略选择,不论囚徒A选择什么策略,囚徒B的最优策略都是坦白,从而可得最优支付组合为(-5,-5)、(-10,-1)。在上述两种支付组合中,显然囚徒A的最优策略是选择坦白,最终均衡支付为(-5,-5),显然小于双方都不坦白的支付(-2,-2)。
图2 “囚徒困境”的扩展式
5论述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货币政策效应。
答: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具体分析如下:
(1)世界上的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两种。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中央银行宣布一个汇率值,并随时准备买卖本币把汇率保持在所宣布的水平上。资本完全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间具有完全流动性,利率的微小变动都会引发资本的无限量流动。资本完全流动是资本自由流动的极端形式,这种情况是理论模型中的理想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多见。
(2)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的影响
假设一个固定汇率之下运行的中央银行想要增加货币供给——例如,通过从公众手中购买债券。这种政策的初始影响是使LM*曲线向右移动,降低了汇率,如图3所示。但是,由于中央银行承诺按固定汇率交易本国与外国通货,套利者对汇率下降作出的反应是向中央银行出售本国通货,导致货币供给和LM*曲线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总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说明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影响总收入的效力取决于汇率制度。在固定汇率下,只有财政政策能影响收入。货币政策正常潜力的丧失是因为货币供给全部用在了把汇率维持在所宣布的水平上。
图3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6IS-LM模型与NI-AE模型相比有何优劣?
答:(1)凯恩斯的现代国民收入理论(以两部门经济为例)
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AE=Y。其中AE=C+I,Y=C+S。因此AE=Y,即C+I=C+S,I=S。这就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式。如果I>S,则意味着计划总需求大于实际产量,厂商的非合意存货减少,为了增加合意存货,厂商必然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供给,直至I=S;如果I<S,则意味着计划总需求小于实际产量,厂商的非合意存货增加,出现非合意存货大于零的现象,为了减少非合意存货,厂商必然会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产品供给,直至I=S。
(2)IS-LM模型
IS曲线是由一系列使商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连接而成的,表明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在以r为纵轴,Y为横轴的坐标系上,IS曲线是由左上向右下方倾斜的。LM曲线是由一系列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构成的,以r为纵轴,Y为横轴所画的LM曲线是由左下向右上方倾斜的。IS-LM模型就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使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情况。IS曲线与LM曲线交于一点,在该点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其数值可通过解IS与LM的联立方程得到。
(3)综上所述,简单凯恩斯模型假设价格不变、利息率不变,用乘数理论刻画财政政策效应。该模型对总产出决定和政策效应的分析实际上是总需求分析。
而IS-LM模型保持价格不变的假设,重点引入货币因素从而说明了利息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该模型在利息率可变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利息率决定。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分析既保留了乘数效应,又引入了挤出效应。此外,还分析了货币政策效应。但是,该模型仍然是总需求分析。IS-LM模型是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
三、计算题(30分)
1假设某完全竞争行业有200个相同的企业,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为TC=0.2q2+q+15。
(1)求市场供给函数。
(2)市场需求函数为:Qd=495-95P,求市场均衡价格与产量。
(3)如果对每单位产品征收0.5元税,求新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
解:(1)根据代表性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TC=0.2q2+q+15,可得出短期边际成本,即:
SMC=dTC/dq=0.4q+1
厂商的平均成本函数为AVC=TVC/q=0.2q+1,可知短期边际成本始终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因此代表性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为P=SMC,即q=2.5P-2.5。
由于完全竞争行业供给曲线是各个厂商供给曲线水平相加,所以行业短期供给函数为:
Qs=200q=500P-500
(2)市场需求函数为Qd=495-95P。联立求解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可得均衡价格和产量,即:
解得:P=199/119,Q=40000/119。即市场均衡价格与产量分别是199/119和40000/119。
(3)征收单位产品税,意味着产品的成本增加,从而供给价格上升。因此,对每单位产品征税0.5元后,行业的供给函数为:Qs′=500(P-0.5)-500=500P-750。
联立求解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可得均衡价格和产量,即:
解得:P=249/119,Q=35250/119。即新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分别是249/119和35250/119。
2设生产函数Q=10KL/(K+L),劳动的价格PL=1,资本的价格PK=5,资本的数量K=4,求:短期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和边际成本函数。
解:在短期K=4,则Q=40L/(4+L),可得L=4Q/(40-Q)。
从而短期成本函数为:
STC=PK·K+PL·L=20+4Q/(40-Q)=(800-16Q)/(40-Q)
平均成本函数为:AC=(800-16Q)/[(40-Q)Q]。
边际成本函数为:MC=160/(40-Q)2。
3若货币需求L=0.2y-10r,货币供给m=200元,消费函数c=80+0.8yd,政府税收t=50元,投资i=150-5r,政府开支g=50亿元。
求:(1)IS和LM方程。
(2)均衡的收入、利率、投资。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解:(1)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可得:
y=80+0.8yd+150-5r+50=80+0.8(y-50)+150-5r+50
化简可得IS曲线方程为:y=1200-25r。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可得:0.2y-10r=200。
化简得LM方程为:y=1000+50r。
(2)将IS曲线和LM曲线方程联立:
解得:y*=3400/3,r*=8/3。
从而均衡投资为:i=150-5r=150-5×8/3=410/3。
(3)存在“挤出效应”。
若政府支出增加20亿元,则此时由y=c+i+g可得:y=80+0.8(y-50)+150-5r+70。
化简得新的IS曲线方程为:y=1300-25r。
与原LM曲线方程Y=1000+50r联立可得:y**=1200,r**=4。
若利率保持r*=8/3不变,则国民收入为:y′=1300-25r*=1300-25×8/3=3700/3。
因此,挤出效应为:y′-y**=3700/3-1200=100/3。
四、论述题(40分)
1政府准备实行住房补贴政策,对消费者来说,是将住房补贴直接发给消费者本人还是将住房补贴发给提供住房的房东,试用无差异曲线分析哪一种选择更好?
答:将住房补贴直接发给消费者本人更好。由于对房东补贴和对消费者补贴的目标均是提高补贴对象的住房支付能力,只是存在着作用方式的差异,即房东补贴表现为降低住房供应价格、消费者补贴则是增加补贴对象的住房消费能力。
如图4所示,假设消费者有两种消费倾向:住房消费以及非住房消费;消费者收入为M;住房消费量为X,住房价格为PX;非住房消费量为Y,非住房价格为PY,则消费者预算线A0B0为M=PXX+PYY,目标函数为消费者效用:maxU=U(X,Y)。
当代表消费者效用的无差异曲线U与消费者预算线相切时,消费者效用效用实现最大化。在此,假定政府目标是为了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而不是为了住房消费最大化。
(1)政府将住房补贴发给房东时,房价下降t元,非住房消费及价格不变,则新的预算约束线为A0B2:
(PX-t)X+PYY=M
A0B2与无差异曲线U2在E2点相切,此时消费者消费点为(X2,Y2),代入A0B2,得:
(PX-t)X2+PYY2=M
(2)政府将住房补贴直接发给消费者本人时,作为弥补,消费者收入得到提高,预算线向外拓展。假设提供补贴为tX,即消费者收入增加tX,此时,消费者新的预算线A1B1为:PXX+PYY=M+tX。
将(X2,Y2)代入A1B1得:(PX-t)X2+PYY2=M。
这说明,A0B2与A1B1在E2点相交,所以,A1B1一定与无差异曲线U2在E2点相交,且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E1点,而U1代表更高的消费者效用。
图4 供给补贴和消费补贴对消费者的影响
2论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争论。
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争论,表现为凯恩斯主义者强调财政政策作用,而货币主义则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
(1)凯恩斯主义者强调财政政策作用的原因
当处于凯恩斯极端时,LM曲线呈水平状。如果政府增加支出,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并不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发生“挤出效应”,于是财政政策极有效,如图5所示。
图5 财政政策有效
相反,这时政府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不可能再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因为人们再不肯去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而宁愿让货币保留在手中,因此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既然如此,想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资和国民收入就不可能,因此货币政策无效,如图6所示。
图6 货币政策无效
(2)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作用的原因
当处于古典主义极端时,LM呈垂直形状,变动预算收支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出和收入,相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则对国民收入有很大作用,这正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和主张。因此,古典学派强调货币政策作用的观点和主张就表现为IS曲线的移动(它表现为财政政策),在垂直的LM曲线区域即古典区域移动不会影响产出和收入,而移动LM曲线(它表现为货币政策)却对产出和收入有很大作用,如图7和图8所示。
图7 财政政策无效
图8 货币政策有效
LM曲线呈垂直形状时,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极为有效。相反,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完全无效,因为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导致极大的挤出效应,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极小。
3评述新古典增长理论。
答:(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有: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索洛得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Δk=sy-(n+δ)k,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减去(n+δ)k项。(n+δ)k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和资本折旧,称为资本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增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Δk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因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2)稳定增长的条件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是指一种长期均衡状态。要实现稳态,则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即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稳态的条件是:sy=(n+δ)k。
稳态中(人均资本不变,即Δk=0),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和总的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且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等式中无s)。
(3)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结论
①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外生的。在上面的模型中为n,它独立于储蓄率s。
②尽管储蓄率的增加没有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是通过增加资本-产出比率,它确实提高了收入的稳态水平。
③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保持外生。人均收入稳态增长率决定于技术进步率,总产量的稳定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之和。
④如果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储蓄率和相同的生产函数,那么它们最终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储蓄率,那么它们会在稳态中达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它们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相同,那么它们的稳定增长率也将相同。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济意义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济意义是,劳动力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量的增长产生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