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小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

a.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

b.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c.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

d.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

(2)全面发展教育是培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1)各种能力的发展

恩格斯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里所说的能力包含丰富的内容,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因为旧制度和旧分工造成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因此马克思特别强调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

(2)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指人与人在特性方面的差异。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充分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特性的人。

(3)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具体指出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人同自然的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人同自身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不等于主体作用的发挥。

(4)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性的充分发挥,而且指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个人价值的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价值的实现上,它标志着个人能够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同。

(6)“类”特性在个体身上得到充分发展

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人的“类”特性,即社会性、实践性和自觉能动性,这样人才能真正称其为人。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含义

(1)概述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2)重要性

“以人为本”学说作为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不仅是指导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是人们日常基本行为的规范准则。

(3)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面临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并为其服务的问题,而且面临着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创新的问题。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教育的价值追求,要求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和看待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如表1-1所示

表1-1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要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的潜能完全否定。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权责主体。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发展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小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真题链接】

【例1.4 单项选择题】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考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并不代表永远落后,我绝不放弃任何学生,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2019年上半年真题]

A.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描述,陈老师的说法中“不是每个学生”体现了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同时“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又看到了学生在同一方面或者不同方面发展时速度不是匀速的,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尊重阶段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每位学生成长、成才,体现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指的是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顺序性强调的是发展的的方向一定是不可变、不可逆的,此处与题意不符,因此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