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中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推进

(1)素质教育思潮的形成

素质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中小学教育要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为主,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此外,应试教育也渐渐凸显出一定的负面性:它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且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2)初步实验阶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并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3)大面积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逐渐接受了现代素质教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通过此类教育改革,找到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4)全面推进阶段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旨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年6月11~1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

2001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全国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6年6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

2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目标及基本要求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民族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

全体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

a.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b.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基础性

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

a.必须使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当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的;

b.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

发展性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要求:

a.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目前个人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潜能开发的程度不一样造成的,而且绝大多数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b.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地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一要求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

a.必须使每个学生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b.必须使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

a.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对待学生最基本的态度。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b.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开放性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要求:

a.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b.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要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a.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教师要改变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b.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结构,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c.要改变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d.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应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不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看作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当作认知体,更重要的、更本质的是把学生当作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体。

素质教育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帮助其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素质教育要求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坚持因材施教。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要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要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为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为了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为了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的实施

(1)转变课程功能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2)调整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选择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真题链接】

【例1.1 单项选择题】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育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该校长的认识(  )。[2018年上半年真题]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B.体现素质教育与学科的结合

C.符合提升学校实力的需要

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并非反义词。该校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改革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4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坚持德育为先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3)坚持全面发展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综上所述,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真题链接】

【例1.2 单项选择题】某中学校长对素质教育检查组说:“我们学校对素质教育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科技小组,美术小组,音乐小组。但现在学生正在上课,下午课外活动时,请你们指导。该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2019年上半年真题]

A.不正确,素质教育不等于课外活动

B.不正确,素质教育不包括兴趣小组

C.正确,素质教育要开展课外活动

D.正确,素质教育要组建兴趣小组

【答案】A

【解析】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教师业务水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素质教育不等于课外活动。

【例1.3 单项选择题】陈涛成绩不太好,但上课时总是爱举手回答问题。有时候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回答时他又不会,不时被其他同学嘲笑。老师课下向陈涛问明原因后给予鼓励。老师的做法(  )。[2019年上半年真题]

A.正确,不得罪每一个学生

B.正确,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C.不正确,挫伤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D.不正确,伤害了其他同学的正义感

【答案】B

【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要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题干中,老师根据陈涛课上的表现,课下问清原因并予以鼓励,没有放弃每一位学生。

二、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学校教育

(1)定义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对,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位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里个人能够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

2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a.课程包括必修、选修、课外实践活动三部分,它不仅包括课表中列出的教学活动,还应包括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思想品德的提高、知识技能的增长、身体素质的改善等,而且不限于课内,还应扩展至课外。

b.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条件。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分为:

a.侧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教学方法

第一,愉快教育,即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克服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心理受压抑、把学习当成负担的现象。

第二,和谐教育,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和谐,教与学协调一致,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

第三,成功教育,从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着手,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并积极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获得成功。

b.侧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第一,自学辅导法,主要步骤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第二,异步教学法,按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的顺序,进行独立异步自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与教师指导的异步化的有效统一,变教师教为主为学生自己学为主。

第三,问题教学法,按提出问题——思考探索——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应用提高的顺序,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寻求答案。

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造意志,优化创造品格。学校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通过参加为社会做贡献的服务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奉献的快乐,认识到人的价值只有在为他人的奉献中才能实现。

带领学生考察社会

a.可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主动性,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b.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性以及吃苦耐劳、勇敢、团结、友爱、大公无私的思想品质。

c.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各种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学校应在社会的支持下,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建立用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基地,如建立德育基地、校外科技活动辅导站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

(3)家校合作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

a.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协商推荐懂得教育、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社会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委员会。

b.该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工作。

举办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研究家教方法。

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

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通过座谈、问答、交流介绍、讲座等方式,起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同时也了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作用,保证学生健康协调发展。

【真题链接】

【例1.4 单项选择题】某初级中学开展“法制教育日”活动,要求学生的父母配合,有些父母说:“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负责他的所有教育,我们平时工作忙,哪有时间管呢?”父母的做法(  )。[2014年上半年真题]

A.正确,学校不能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

B.正确,父母没有承担法制教育的责任

C.不正确,父母对未成年的法制教育有直接责任

D.不正确,学校对未成年的法制教育负全责

【答案】C

【解析】任何教育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家庭对学生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

3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讲解

定义

讲解法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对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使学生较系统地理解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方法,便于指导其行为。

优越性

a.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b.便于教师控制教育过程,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c.主题明确,易于学生直接接受;

d.反馈及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到反馈,便于调整讲解的内容和方法;

e.有利于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局限性

a.学生以听教师讲为主,没有充分的机会对所学内容及时做出反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易充分发挥;

b.讲解单调,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持久;

c.讲解的内容、方法统一,很难照顾到个别差异。

(2)讨论

定义

讨论法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社会性问题、现象互相启发,交换看法,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讨论的具体方式有成对交换意见、分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种。

优越性

a.能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学生口头表达自己认识的活动机会,使学生听到不同的意见;

b.能够活跃思想、激发认识兴趣,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c.有利于学生在分析、比较各种意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观察

定义

观察法是指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认识观察对象的方法,是学生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

优越性

观察法能加深学生对事物的印象,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和积极态度。

(4)参观

参观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让学生在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思考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

(5)示范

示范法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表现或表演为学生提供榜样,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此外,同伴中出现的好榜样和好事迹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表扬,以便为学生树立身边的好榜样。

(6)实验

实验法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验过程和结果中领悟科学知识。实验应具有科学性,并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寻找问题答案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7)练习

定义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优越性

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8)多媒体运用

定义

多媒的运用法是指可以运用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

优越性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扩大学校教育的范围,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增进教学效果。影像化、艺术化的教学内容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结合游戏、讨论等其他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4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给我国教育造成了很大危害。

(1)主要表现

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解决措施

整个社会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a.要努力建立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多渠道办学,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加速非义务教育的发展,扩大教育机会,从而缓解教育机会竞争;

b.要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规范和引导学校办学;

c.要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树立正确导向;

d.要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e.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的学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