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合奇胜之 奇正之将李光弼
出自 《新唐书·李光弼传》
李光弼(708~764),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唐代著名将领。李光弼从小就深沉刚毅,喜欢骑射,天宝十三年(754),李光弼被任命为朔方节度副使,成为一方守将。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卓越的军事才华在艰难的平叛战争中得以展现,他时而正守坚城,时而奇兵破敌,和郭子仪并称“中兴名将”。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15万叛唐,安史之乱正式爆发。由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叛乱缺乏准备,叛军很快就攻陷了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地区,东都洛阳也落入敌手。唐玄宗一面起用在家养病的老将哥舒翰,命其率十几万大军镇守潼关;一面急调朔方、河西、陇右各地的大军平叛。时任河东节度使的李光弼于次年二月,亲率万余部队出井陉关,进军河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李光弼连败叛军史思明、蔡希德部,收复了河北重镇常山郡(郡治在今河北正定)。不久,李光弼与郭子仪合兵一处,在嘉山再败史思明,斩杀叛军四万余人,一时间河北郡县纷纷杀死叛军将领,以待唐军。就在李光弼与郭子仪商量突袭叛军老巢范阳之时,潼关战局却急转直下,老将哥舒翰在玄宗的严令下放弃潼关天险,与叛军野战,结果中了叛军的埋伏,全军覆灭。随后,唐玄宗仓皇出逃蜀中,叛军趁机占领了长安。眼见叛军势大,李、郭二人只好西撤井陉关,放弃了好不容易收复的河北郡县。
鎏金银盏 唐
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即位后,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太原尹,负责河东方面的战事。就在李光弼赶赴太原,整顿军备的同时,安禄山叛军也从长安一线抽调了十余万兵力,由李光弼的死对头史思明指挥,兵锋直指太原。当时李光弼麾下的百战精兵都留在灵武保护肃宗,太原城中只有不到万人的地方团练兵。众将听说叛军来袭都大惊失色,纷纷建议加固城墙,坚守待敌。李光弼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太原城墙方圆数十里,加固的工作十分浩大,而敌人转瞬即到,这样做只能徒耗民力。否定了这种消极防御的战法后,李光弼让城中的军民制作了几十万块土坯和200人才能拉动的投石车。当叛军兵临城下,猛烈攻城之时,数百斤的土坯如同冰雹一样砸到了叛军的头上,当场就砸死了近万人。史思明眼看太原一时难以攻克,就让部下在城外筑起土山,想让士兵从土山上以弓箭压制城中守军。熟知古今战例的李光弼看出了史思明的企图,就指挥士兵挖地道到土山之下,将叛军的土山挖塌。为了打击唐军的士气,史思明又让部下在城下演出唐玄宗出逃的场面,李光弼再次使出地道战的绝技,唐军士兵从地道出来,把演戏的叛军抓进了太原城。史思明被李光弼的奇招吓破了胆,急忙把自己的帅帐向后迁移了很远。一时间,叛军在自己营地里走路都盯着地面,生怕唐军从地道杀出来。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李光弼暗中派人将叛军大营的地下挖空,仅用木头支撑住地面,然后又以城中粮尽为理由向史思明诈降。到了约定的日子,李光弼派出一支千人的军队举着白旗出城,叛军们都集结在营中看热闹。忽然间,一声巨响,叛军大营突然地陷,假装投降的唐军趁机猛攻叛军,斩杀万余人。李光弼在这场太原保卫战中奇谋百出,成功地保住了河东之地,他的声名威震天下,肃宗加封他为司空、郑国公。
彩绘贴金武官俑 唐
乾元元年(758),唐军另一名将郭子仪率军相继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与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合兵60万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包围在了邺城(今河南安阳)。就在平叛大业曙光初现的时候,史思明突然率领十万叛军突袭唐军侧后。由于当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唐军不战自溃,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部全师而还。鉴于叛军势大,李光弼主动放弃了洛阳,率军驻守河南要地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与史思明对峙。当时史思明有数千匹塞外骏马,他每天都在河边洗马,以炫耀军力。李光弼在自己营中找到了500匹母马,当史思明的战马来到河边,李光弼挑选的母马就嘶叫不止,史思明的战马听到母马的叫声,立刻跟着声音跑到了李光弼的军营,史思明一下子就丢掉了一批战马。恼羞成怒的史思明分派大军猛攻河阳,当时河阳有北、南、中三座城池。李光弼让部将李抱玉守卫南城,他自己负责中城和北城的防御。战前,李光弼和部下约定:一切行动要根据军旗挥动的情况而定,如果军旗缓缓挥动,将士们可以各自为战,自行杀敌;如果大旗急挥三次触地,就要万众一心,拼死向前。战斗开始后,唐军杀出城门,与叛军展开激战。一番苦战过后,李光弼发现叛军已经露出疲态,就发出了反攻信号。唐军将士一见信号,立刻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一起拼死向前,当场斩杀叛军过万人,取得了河阳之战的胜利。河阳之战中,李光弼连续使出了“美马计”和“后发计”,大大杀伤了史思明叛军,保卫了西京长安。综观李光弼在太原、河阳两战中的表现,深得兵家“正合奇胜”的谋略旨,不愧为“中兴战功第一”的将领。
桃形龟纹银盘 唐
相传龟有千年之寿,所以古人视其为长寿的象征,将其作为器物表面的装饰。
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