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蒙恬奉诏修长城

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10年

巍巍长城,见证着一部卷帙浩繁的战争史,饱含着无数百姓、士卒的血泪,也承载着华夏民族苦难中的坚卓、勇毅和智慧。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了赵国后,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对付各诸侯国身上,无暇北顾。匈奴乘机占领了原来赵国河套地区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秦灭六国之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北上抵抗匈奴。蒙恬统领的部队以破竹之势将匈奴从阴山、黄河南岸赶走,让那里的中原人重新回到了故土。秦始皇又下令在河套地区设置了34个县。

北方失地收复了,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仍然存在着。为了巩固边防,保护中原的安全,秦始皇决定把原来燕、赵、秦三段长城连起来,重新加固,并在险要的地方置要塞,这样就等于在北方的国界上加上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接受这项任务的仍然是大将蒙恬。他带领、指挥着先前抗击匈奴的30万士兵开始了修筑长城的工程,同时从各地征集了更多的民夫,夜以继日地开山采石,搬砖运土。当时生产力落后,各种条件都十分艰苦,工匠们几乎是竭尽全身的力气来搬运长城上的每一块砖。狂风暴雨中他们要干活,炎炎烈日下他们也不能停止工作。而沉重的砖石更无情地压在肩头,工匠们呻吟着,一步一步地把它们从山脚搬到山上,稍一有闪失就有可能遭到监工的毒打。这个工程一干就是十几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此流尽了汗,熬干了血,死在长城脚下。蒙恬作为整个修建长城的大军的统帅,自然深知士兵、工匠们的辛酸。但他是奉诏领命的将军,君命难违。而且,如果没有长城的阻挡,万一匈奴打过来,中原百姓又将为战火所苦。所以他一刻不停地监督着工程的进展。

传说正当工程日夜不停地进行时,一位叫孟姜女的女子来到长城工地,寻找自己的丈夫。她和丈夫万喜良新婚才一个多月,丈夫就被征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在家苦等了几年,丈夫始终杳无音信。孟姜女思夫心切,便踏上了千里寻夫的道路。

◆ 鹰形金冠顶

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高7.1厘米,重192克,带径16.5厘米,共重1.0224千克。冠顶傲立展翅雄鹰,中部为浮雕四狼与四羊图案,下部为浮雕虎、羊、马的冠带。该器工艺精湛,雍容华贵,具有明显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装饰特点,为匈奴遗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一路上,孟姜女跋山涉水,风雨兼程,耗费了差不多一年的光景才来到了长城脚下。抬眼望去,这长城高不可攀,绵延不绝,数不清的人在艰难地劳作着。孟姜女顺着长城走下去,沿途打听丈夫的下落。后来有人告诉她,万喜良已经累死了,和许多为修长城累死的人一样被草草地埋在了长城底下。孟姜女听到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撕肝裂肺地放声痛哭,直哭得天空黑云压顶,狂风大作。忽然间,随着一声轰隆隆的巨响,长城一下子倒塌了八百多里。周围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惊人景象吓呆了,纷纷说这一定是上天都被孟姜女的哭声感动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民间流传下来的,虚构的成分较多,但在整个修筑长城的过程中,确实有不计其数的年轻夫妇被活活拆散,很多人死于苦役。

经过几年的努力,伟大的“万里长城”终于屹立在北方绵延的山脉上。这条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宁东部,实际长度达五千余里,号称万里。它随着山势高低起伏而修筑,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和地理条件。在山势险峻的地方,墙身就低一些,充分利用了山脊本身的陡峭;在较为平坦的地方,墙身修建得很高,有的高达十米。从高空看,长城就像一条巨龙,随山势而蜿蜒盘转,延伸入海,真是人间奇迹。

长城本身的构造也很讲究。城墙的外面用砖和石砌成,内部用黄土夯实,十分牢固。在抵御外族的那面墙之上又精心修造了一道小墙,称为“女墙”。女墙上留有许多哨孔,可以眺望城外,侦察敌情。城墙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碉堡,用来做监视哨。险要的地方还设置了烽火台,一旦发现敌人进犯,士兵们便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烟,远处的士兵看到浓烟的警报,也在烽火台上点火向更远处传递消息。这样自己的整个军队就会迅速得知战情,立刻准备应战,积极抵御外族的入侵。

蒙恬将军被秦始皇任命长期率兵驻守北方边疆。秦国军队日夜在长城上巡逻放哨,使匈奴不敢轻举妄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阻挡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保护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使一个统一的中国能够稳固地向前发展。同时,它是中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个文明奇迹。

◆ 秦·铜车马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两件铜车马。本图为其中的1号铜车马,车马通长2.25米,高1.52米,双轮单辕,驾四马。车舆内立十字形伞座,座上插一长柄铜伞。铜御官俑腰系绦带,斜佩剑站立在车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