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西汉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2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汉朝联系一个盟国,以便共同打击匈奴。虽然他两次出使西域都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却打开了一条通往西域的贸易之路。

汉代的西域是指今新疆地区及葱岭(今帕米尔)以西的部分地区。大月氏原居今天甘肃西北部,在西汉前期被匈奴赶往大西北,国王被老单于杀死,其头盖骨被割下制成“饮器”,所以,大月氏与匈奴之间有刻骨仇恨。汉武帝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这一情况,想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于是在全国招募出使西域的人选。张骞就成为汉朝出使西域的第一人。

张骞,汉中城固(今陕西汉中)人,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同时又对遥远而神秘的西域充满好奇。他应募之后,就和堂邑父等人踏上了艰难危险而又神秘莫测的西行历程。

公元前138年,张骞一行从陇西出发,刚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抓住,并被扣在匈奴,娶妻生子,这样一直过了十余年。张骞手持汉节,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最后他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带着妻儿和堂邑父等人逃出匈奴,西行数十天,越过葱岭来到大宛国。大宛国王对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的汉朝早有所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他见到张骞,极为高兴,热情接待。张骞对大宛国王说明来意,并允诺回国后将送给大宛丰厚的礼物。大宛王便派人将张骞一行送到康居,又由康居转送至大月氏。

张骞到大月氏之后,屡次向大月氏王提出联合对付匈奴的事,大月氏王都避而不答。逗留了一年多,张骞见结盟无望,只好返回。

◆ 商旅图

这幅壁画见于敦煌莫高窟第296窟,表现的是在丝绸之路上艰难跋涉的商旅们到达驿站水井时的欢乐场景,反映了丝绸古道上东西交往的繁荣景象。

张骞回来时,为避开匈奴,同时也为了全面了解西域,改变了路线,越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东进,经过莎车(今新疆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等地进入羌人居地,不料又被匈奴俘获。一年以后,匈奴内乱,张骞才和堂邑父等一同逃回,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出发时共一百多人,回来时只有张骞和堂邑父两人了。

张骞出使西域历时13年,虽然没有达到结盟大月氏的目的,但在这13年中,行程数万里,掌握了西域地理形势、风土人情、物产特征,扩大了汉朝视野和影响,表现出空前的勇敢和无私。汉武帝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对匈奴作战,公元前119年,匈奴被赶到漠北,“漠南无王庭”。河西走廊也回到汉朝手中。西域成为匈奴向汉朝进攻的重点,因而进一步打通西域,在西域建立汉朝统治就成为必要。于是张骞第二次受命出使西域,直接目的是联络乌孙。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名副使和随从,带着六百匹马,牛羊万头和数以万计的缯帛财物,浩浩荡荡地直达乌孙。

张骞到达乌孙后,乌孙王只是以礼相待,而没结成盟约。张骞就以乌孙为根据地,广派使者,给予汉节,分行西域各国,最远的到达了今日的波斯湾,有力地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公元前115年,张骞在乌孙使者的陪同下回到长安。次年,张骞病死。自张骞出使以后,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商人使节往来不绝,汉朝文明通过西域传向西亚和欧洲。

丝绸之路

自张骞出使西域以后的千百年中,中国大量的丝织品、茶叶、铁器和瓷器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运往欧亚各国,西方的特产、乐器也从这里输入中国。因为这条横贯亚洲的中西陆路交通干道主要是以运销中国的丝织品而闻名于世界,因此被中外历史学家誉为“丝路”或“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的中国、安息、希腊、罗马、大食和马其顿等国联系起来,在古代中西内陆贸易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中国和欧亚各国人民沿着这条长达几千公里的丝绸之路进行了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而丝绸之路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远远超过了其本意,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同义语。

◆ 西汉·鎏金铜马

陕西兴平市茂陵一号无名冢出土。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马身高大中空,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据考证,该马是根据大宛良马的形象铸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