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中的村庄: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4年暑期调研成果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专题篇

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现代化”为视角探索“新四化同步”的联结点本文作者:清华大学学生三农学会暑期实践支队总队。报告执笔人:赵日(清华大学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蒋晓斌(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2013级本科生);闫聪(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2013级本科生);孟繁超(清华大学物理系2012级本科生)。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革新阶段实现“新四化同步”的发展目标。近年来,以“城镇化”为基本视角对“新四化同步”的研究较多,从城乡统筹的原则出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本视角探索“新四化”情况却鲜有人为。“四化”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在目前我国现实语境下,“四化”不同步的原因何在,尤其是农业现代化是否作为其中的短板,是本文想探究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三个地方的案例分析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四化”互动的联结点,实现“新四化同步”,必须做好“农业产业化”。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 工业化 信息化

一、调研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新四化”是立足于我国目前所处的改革阶段,面向可预期的未来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新四化同步”的提出是基于目前我国工业化率不高、城镇化片面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和信息化水平偏低的现实,以及“四化”之间联系、融合程度低的现实。

“四化”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在目前我国现实语境下,“四化”不同步的原因在何处,尤其是农业现代化是否作为其中的短板是我们想探究的问题。若能找到“四化”互动的联结点,“新四化同步”的目标是否更容易实现,这是我们力求得到的结果。为此我们分别走访长三角、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3个农业大县,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二、基于3个县的案例调研

(一)江苏省如东县

1.农业现代化评估

(1)机械化

如东县地处平原,以水稻玉米的轮作为主,作为中国百强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这为机械化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调研发现,一方面,如东县种植水稻的所有农户都采用机械化操作,耕地、插秧、灌溉、收割等操作均实现机械化,只有施肥、喷洒农药等一小部分的田间管理尚需人工。另一方面,全县共有8家提供农机租赁服务的企业,而且有一部分农户自家也有插秧机等农机设备,使得农户很容易获得农机服务。根据我们的调研显示,100%的用户均采用全部或部分机械化服务。位于如东县境内的南通市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更是实现自动控温和自动灌溉等更高水平的机械化。

但同时由于人多地少,大部分地块都不足一亩,如东县的机械化只能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阶段,机械化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大打折扣。另外,除水稻等适于采用机械化操作的作物以外,当地的果树种植等尚无法实现机械化操作。

(2)规模化经营

总体来看,如东县的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除了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内的农产品生产规模比较大之外,园区外的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发展都不尽人意,农业生产的主体形态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流转困难。我们的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仅有30%的农户愿意出租自己的土地;2%的农户愿意转让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超过60%的农户不愿意以任何形式转让自己的土地。土地流转困难的深层原因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依然没有足够的拉力将农民完全从农田解放出来,把他们拉到工厂企业中去工作。不少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其实还是处在临时工的状况,乡镇企业就业环境的不稳定使得农民不敢安心地把生活来源完全寄托于自己在工厂的工作中,还是想保留土地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另外,如东县人勤劳淳朴的民风使得很多老年人仍不愿闲在家里。水稻种植的劳动强度远没有果蔬等作物的难度大,平原地区劳作也要比山区轻松不少,再加上机械化的普及使得农业生产对劳动力强度的要求大大降低,因而大多数农户都会保留土地由家里的老年人耕种,虽然收入不多,但却能自给自足。

图1 土地流转意愿

如东县当地的土地流转问题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极大地影响其规模化生产和招商引资的进程,还削减机械化的优势。

如东县农民相对保守的思想使得如东县的农田租用的市场价格达到1年1200元/亩,远高于南通市其他县市。这使得大型农业项目的土地成本增加,投资资金流入周边县市。

在对当地的家庭农场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据当地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面积大多不超过300亩,而且其经营的土地也是相对分散的地块。据当地的家庭农场主介绍,当地家庭农场的最大优势在于农机是自己的,因而省去购买农机服务的钱,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但由于地块不集中,一些地块相对较远,农机为此额外消耗的油钱几乎抵消节省下来的成本,因此家庭农场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其成本优势。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文化水平有限,使用传统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难以管理更大规模的土地,因此当地家庭农场的面积普遍较小。可见,即使是在实现初步规模化的家庭农场,也没有充分发挥规模化的优势。

(3)产业化

如东县的农业产业主要集中于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而开发区之外农业尚未实现真正的产业化。

如东县工商业经济较为发达,乡镇企业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家庭的收入渠道多;相比之下,农业生产的收益低,农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很低,农户从事农业的热情并不高,目前的农业生产追求的基本是自给自足。

但在在建的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内,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加工、贸易、物流、销售、观光的一体化产业链,一些农产品还拥有自己的品牌。以已投入生产的万亩海参生态养殖园为例,该养殖园由辽宁宝华集团投资建设。在研发、生产阶段,宝华集团在园区内建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并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农业研发,成功突破北方的刺参在南方高水温海域养殖的技术难题。在加工和销售阶段,宝华集团还在园区内建设有海参加工厂,依托如东县周围的上海和苏南市场,以及南通已经建好的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便利的交通设施,实现海参研发、养殖、加工、销售的整个产业链的完善。

农业产业园的农业产业化并非由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推动实现,而是工商资本直接进入农业投资实现,是资本的产业化推动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这样的农业现代化是以资本推动的农业产业化为核心,进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

2.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

如东县作为全国百强县,工业基础较好。此外,如东县临近长三角工业基地,工业发展吸引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内,涉农企业的入驻不仅增加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农业收入,而且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拉动周边乡镇实现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不能完全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造成普遍的临时工现象,使得如东县的土地流转存在困难,一定程度上限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

(1)城镇化影响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在如东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上海、南京、苏州等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对如东县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吸引;二是如东县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转型的影响。

① 外部大城市的影响

如东县临近长三角,上海、南京、苏州等一、二线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社会保障全面、医疗条件好、教育资源丰富;相比如东县的农村地区来说,绝对优势明显,因此吸引大批农村青壮年,尤其是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纷纷从如东县涌入长三角,造成如东县当地的人才严重缺失,而人才的缺失又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普遍较低,阻碍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及涉农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等。在我们与当地企业和政府的访谈中,很多访谈对象都提到当地的企业存在人才引进问题。

② 内部村镇乡镇的影响

如东县自身的经济较为发达,乡镇企业较多,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附近的乡镇去工作。但这一部分务工者大部分有务农+务工的双重身份。他们在乡镇甚至是村里的工作大多不具有稳定性,常常是白天在工厂企业或乡镇里的其他部门工作,晚上才会回到村里的家中,生活方式还停留在农村向城市的过渡中,甚至更偏向于农村的生活方式。他们利用自己闲暇的时间从事田间管理,而可以机械化操作的部分则可在上班的同时雇工来做,且其上班的日工资往往高于雇工进行机械化操作的费用。这种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并非是解放劳动力,而是实现对劳动力的再利用,使得农业劳动力可以同时充当工业劳动力。此外,近年来,如东县积极建造集中居住点,将原来分散的村庄合并起来,使人口集中到乡镇及村落,也一定程度上受城镇化的影响。

(2)农业现代化影响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尤其是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使得人多地少的如东县的田地里再也容不下那么多的劳动力,大量劳动力尤其是高学历劳动力不得不涌入经济发达的城市;二是农业现代化导致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进入乡镇企业工作,推动主动城市化的产生。

(3)资本下乡拉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推动主动城市化则主要发生在如东县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内。在该区域内,农业项目大多是由企业投资的规模化经营的粮食作物种植,或者是农村合作社经营的果树等高利润经济作物种植,或者是农民自己养殖的高利润水产品。总体来说,区内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要高于其他地方。发达的农业生产和便捷的交通吸引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入驻该区域内,再加上生态农业旅游区等的建设,使得一部分当地农民进入工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甚至有外地人和少量高素质人才进入该区。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区的中心地带为整个园区建设配套的居民区、商业区、医院、学校、休闲场所等设施,使得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与城市居民大大拉近,生活方式也由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变。园区里更有一部分村民虽然人在从事农业生产,但却是在由企业投资的规模化农场中以雇工的身份出现,其实质与工厂的工人是相同的,也实现了从农民向工人的转型,而且这种转型的要求更低,农民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前提下还能再获得一份工资,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应当看到,如东县农业现代化导致主动城市化的案例是比较特殊的,其优越的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政府部门政策支持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且其尚未完成规划,对于其最终的长远表现也不能早早地下定论。在如东县开发区之外的地区并未出现同类现象,而全国其他地方有类似区位优势的地方并不多,所以说,如东县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具有特殊性。

4.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

如东县地区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联系并不紧密,在普通的村镇里,农业与信息化甚至没有关联,而在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内,由于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信息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普通村镇里信息化难以发挥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基层政府部门本身的技术能力有限,人才引进困难重重。例如袁和镇农经站共有8名工作人员,基本都在40岁以上,没有能力去维护相关信息网站,更不必说自己开发相关的信息技术平台。基层工作辛苦,待遇差,又导致农经站迟迟招不到相关的技术人才,整个农经站随着办公人员的年龄增加,对信息化的敏锐感知也不断下降。二是农民自身对信息化不敏感。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这部分人不再关心农业信息的发布,而留守从事农业的中老年人则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很少甚至从不使用互联网,再加上农业收入只占当地家庭收入很少一部分,当地的粮食作物也主要是为了自家食用,导致当地农民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反应,信息化对当地农民的帮助并不明显。

在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内,信息化则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一些面向长三角高端消费群体的农业项目采用可视化农业,在养殖场内安装与互联网相连接的摄像头,消费者在家中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禽畜产品的生长全过程,这种消费者与农场之间的信息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5.小结

总体而言,在如东县,因为工业无法提供足够的非农就业,工业化没有充分拉动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的农业现代化无法推动城镇化水平提高,而城镇化则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可见,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阻碍城镇化。工商资本下乡同时促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但容易造成土地侵占、非法圈地、农民失地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化与其他三化融合面很小,目前仅仅作为三化发展的点缀,并没有起到预期的“引线”作用。

(二)陕西省大荔县

1.农业现代化评估

(1)机械化

大荔县号称杂果之乡,水果、蔬菜的种植已经形成规模。2013年,大荔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县产值的1/3,其中瓜果蔬菜占了很大的比重。虽然大荔县的瓜果属于大规模种植,但是无法推行机械化。在我们的调研中,无论是家庭种植还是农业企业种植,在日常管理和收获季节都需要短期雇工,但不会使用机械。这是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能契合果蔬生长习性,不具有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的客观条件。

种植普通粮食作物的家庭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少部分耕地不到1亩的家庭,大部分都会采用机械完成旋耕、播种、收割的过程。在我们采访的农户中自家都没有大型农机,这主要是因为一般家庭的实际种植土地面积在5亩左右,租用农机比购买农机更合算,同样租用农机比使用人工成本更低。由于人多地少,并且粮食作物利润偏低,目前大荔县没有出现粮食作物的规模化经营,即使使用农用机械,也是小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凸显。

总体来说,大荔县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并不高。

(2)农业设施

水果蔬菜对自然环境的要求高于粮食作物,因此很多农户种冬枣或者黄瓜等需要自行搭建或者租用大棚。大荔县的很多农业公司对农产品品质要求高于一般农户,特别是冬枣公司,对冬枣的含糖量、大小等都有严格的等级标准。为此,很多农业公司也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搭建大棚或向农民提供农业设施技术。

我们在大荔县曾参观过大荔县朝邑镇平罗村的尊天公司。其下属的冬枣田全部建设有冷棚,蔬菜育苗室有温控装置、通风装置等现代化设施,作物所使用的农药均为生物农药,对人体毒性很低。此外,尊天公司仍在建设大量的大棚以满足种植需要。公司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果树、蔬菜的种植技术指导。由此可见,尊天公司农业设施现代化程度较高。

就全县范围看,大荔县建设了数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2013年新增设施面积5.7万亩,养殖小区102个,近年来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3)规模化经营

根据大荔县农业局的统计数据,2013年大荔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3万亩。在大荔县,在单纯种植粮食作物收益不高的情况下,农民可以选择流转更多土地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或者土地由妇女、老人耕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由于果蔬种植需要相应的种植技术和大量的前期投入,流入土地并不是一般农民的最优选择。同时,因为之前种植粮食作物,希望转出土地的农民对于土地收益没有多大预期,所以当地土地流转的租金不高,这极大地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开展。在我们调研的3个村中,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达到64%,如图2所示。可见,大荔县土地流转程度很高。

图2 大荔县3个村的土地流转意愿

大荔县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体是各类农业公司。当地公司一般采用公司+合作社+工厂的形式,其中合作社负责生产。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户的农产品经过合作社的质检后由合作社收购,这类似于订单农业。有的合作社直接流转土地,自己种植,雇用当地农民进行日常管理,这可以稳定原材料的来源,但往往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也面临更大的风险。

除了农业公司会进行大规模经营外,一般农民的土地种植面积不超过20亩,这是由于个人人力、物力、财力有限,难以管理更大规模的土地。除了有公司支撑的合作社外,其他合作社的发展很不理想,在我们调研的3个村中,村民均不清楚本村是否有合作社。这也说明农民参加合作社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经济原因,如果合作社不能给农民带来直接的利益,农民并没有意愿参加合作社。

由此可见,大荔县的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在企业带头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规模化经营是不现实的。当前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问题还是资金问题,土地流转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4)产业化

大荔县农业以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这些原料较粮食更适合进行深加工。我们在大荔县走访的黄花菜集团、天禾公司都采取合作社+工厂+公司的模式,合作社收获的部分产品会送至工厂进行深加工后由公司出售。一般农民由于技术有限难以分享到深加工环节带来的直接利润。不过在转出土地后,一部分农民成为被雇用的“职业农民”或是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工人。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是与合作社签约发展订单农业还是成为“职业农民”或者工人,均能不同程度地享受农产品品牌化、深加工带来的收益。

尽管我们走访的农业企业都为我们描绘美好的蓝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荔县的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我们走访的3个村中,平罗村的尊天公司目前只有生产能力,没有加工和销售能力,只能委托天禾公司收购自己的产品;平王村大面积种植葡萄,但是以葡萄为原料的农产品深加工还没有出现。我们访谈中遇到的兼有生产能力、加工能力和销售能力的黄花菜集团、天禾公司都是2012年后成立的,产业链初具规模。

从以上几点看,大荔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外界资金投入是密切相关的。依靠农民自身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将会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而从外界引进资金进行建设可以使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公司对农业的影响是从机械化、农业设施、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等方面的全方位影响。尽管之前通过经济作物实现增收,但是大荔出现有较大影响的农业公司的时间不超过5年,真正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才刚刚开始。

2.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

在我们对大荔县3个村的调研过程中,35岁以下受访者人数只占访谈对象总人数的8%。从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少数仍在农村的年轻人实际上对农业也并不了解。

在大荔,除了农民向工人转型外,我们也应看到,工业反哺农业也正在起步。对于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反哺论”的支持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工农业的共生发展往往要经历“以农补工”、工农业均依靠自身积累和工业反哺农业三个阶段。参见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274~278。从2012年开始,大荔县新成立了一些农业公司,像上文提到的黄花菜集团、天禾公司。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结合的并不是十分紧密,农民不懂得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方式,主要依赖过去的经验,对农业进行投资的企业管理者不了解如何进行农业生产,难以把握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以及农产品供需市场的复杂性,导致一部分涉农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不利于“以工补农”的长期发展。如果企业不能从中获得利润,其对农村的投资将会越来越少,如果农村发展继续处于低迷状态,最终也会影响到工业发展。当前我们需要培养了解传统农业、同时也了解现代化技术的人才,在“以工补农”的过程中能够弥合当前工业与农业之前的裂隙,在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索出正确的道路。

3.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

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一节中已经提到,当前的农村青壮年处于大量外流的状态。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从事农业的主力军年龄都已经偏大,未来靠谁来发展农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农村青壮年更能接受新思想,本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农村青年由于读书、外地打工等原因,对农业的了解实际上是有限的,以后他们从事农业的概率不大。在当前情况下,城镇化实际上与农业现代化相互背离。若要推动农村健康发展,哪怕仅仅维持农村正常发展,都需要改变当前农村与城市地位不平等的格局。

目前根据我们在大荔县的调研结果,平罗村、贺家洼村都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平王村有一定数量的第三产业,村民普遍认为生活环境相较于以前有很大改善,但他们同时认为无法与县城相比。3个村中外出务工的村民大部分仍在村中安家,家庭中仍有土地,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大量的农村“90后”由于上学或者过早出去务工,生活方式较为接近城市,但是仍未完全脱离农村。由此可见,大荔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产业化和外部资本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大,不能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一定程度上两者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4.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

由目前大荔县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生活水平来看,大荔县的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关联不是很强。

根据访谈结果,在访谈对象中,有一半的人可以上网,其中1/2的人使用个人电脑上网,如图3所示。但是访谈对象中大部分40岁及以上的人表示几乎不上网,年轻人上网比较多一些。在网络用途这一项中,40%的人上网为了娱乐,30%的人为了获取信息(看新闻等),12%的人为了购物,如图4所示。即使将获取信息全部算作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利用方式,真正为了与农业生产使用网络的人也不多。

图3 访谈对象的上网能力

图4 访谈对象的网络用途

在我们走访的几个企业当中,尊天公司在冬枣种植过程中只是使用湿度计等几个简单的设备监控大棚状况,黄花菜集团厂房较为先进但是信息化程度不高,天禾公司目前在利用天猫、淘宝、微信等平台进行销售。总体来看,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更为雄厚的资本以及对时代潮流敏锐的把握,对于处于当前水平下的大荔县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结合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5.小结

经过以上分析,从全县范围来看,大荔县目前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是太高,大量农户的年收入仍为2万~5万元,如图5所示。大荔县的农村处于这样的状态:一方面有企业对农业进行投资,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在这些投资企业中,有很多企业的资本是依靠工业积累起来的。由此可以认为,大荔县处于“以工补农”的初期阶段。企业对农业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作用有限。大荔县的城镇化水平不算太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低于全国。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结果是大荔县在经济上依赖农业造成的。大荔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大量的青壮年外流限制大荔县农业的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还需要以外部资本注入的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大荔县的农村信息化处于较低水平,就目前状况来看,发展农业信息化不太现实。

图5 大荔县农户的收入水平

(三)吉林省永吉县

1.农业现代化评估

(1)机械化

永吉县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位于长白山余脉,地势较高,起伏较大,以种植果树和玉米为主,西部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连片,以种植水稻为主。在永吉县西部,水田地块平整面积较大,适宜机械化生产,在耕地、插秧、灌溉和收割等大多数生产流程都实现机械化,只在施肥、喷药和放水等部分田间管理环节对人工的依赖程度还较高。机械化服务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家有插秧机等机械;另一类是购买农机专业合作社或者个人提供的农机服务。在我们的调研对象中,新房子村以农户个体种植水稻为主,采用社会化服务的比例高达67%(图6),远高于其他2村。恒成号村很多农户将土地全部流转给农业企业,机械化程度也很高。总之,不管是农民个体经营,还是农业企业规模经营,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机械化生产方式是便利的,也是普遍使用的。

图6 新房子村社会化服务状况

以玉米种植为主和以果树种植为主的农户,对农业机械的依赖和需求程度并不高。玉米的耕地和播种会使用机械,但是施肥、灌溉等田间管理摆脱不了对人工的依赖。由于目前东北农村仍有烧炕取暖的习惯,对于玉米秸秆的需求量很大。目前玉米收割机的技术水平不能对玉米秸秆进行分拣,只能进行粉碎,不符合当地农民的需求,所以在收割环节,并不使用农业机械。果树的种植对田间管理的要求更高,其本身的特性使得收获环节只能依靠人工来完成,所以在果树种植方面,几乎不借助任何农业机械。

(2)规模化经营

据永吉县农业局2013年的统计结果,永吉县种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的耕地面积总和达到25.2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

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永吉县平均每户拥有的耕地面积较大,有46%的农户经营10亩以上的土地。其实际耕地面积如图7所示。在61户受访农户中,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有33户,占所有访谈对象的54%,如图8所示。

图7 受访者实际耕地面积

图8 受访者多与土地流转情况

从经营规模上看,永吉县的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较高,这与当地人少地多、土地平整连片的自然优势密不可分。从经营主体来看,更多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从土地流转现状来看,该地区的土地流转情况较为活跃,但是村庄之间差异很大。恒成号村土地流转最为活跃,受访农户中有70%流转的土地,新房子村土地流转情况最少,仅有33%的农户流转土地。即使土地流转都比较活跃的恒成号村和马鞍山村在土地转入转出情况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恒成号村土地转出的情况较多,有55%的受访农户转出土地;马鞍山村土地转入的较多,占到受访农户比例的50%。

为何恒成号村和马鞍山村存在如此差异?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马鞍山村很多农户并不种植粮食,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葡萄。葡萄的收入明显高于粮食作物,这刺激一部分农户租入土地种植葡萄,导致土地流转比例上升。2013年恒成号村几乎所有的农户把土地流转给深圳宝能集团。虽然宝能集团由于经营问题于2014年全面退出,但农民已经意识到租出土地可以带来不少于自己经营的经济收入而愿意以合适的价格租出土地。另外,恒成号村有运行较好的农机合作社,以及生产合作社,使得农户能经营更多的土地,而村民于2013年集体搬迁上楼,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一部分农户将土地出租给有能力经营更多土地的农户或合作社。搬迁上楼带来的贷款也使得较年轻的劳动力愿意租出土地后外出打工。

由此可见,经济利益的驱动能起到很好的促进土地流转的作用。思想的解放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可以使农民愿意将自己的土地以合适的价格流转出去;规模化、机械化的经营方式也使得有能力的农户有租入土地的需求。就马鞍山村而言,种植葡萄等经济作物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而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就恒成号村而言,一是农业机械化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二是农民上楼这种方式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并且造成债务负担,部分农民被迫出外打工。这些因素都促进土地流转。

(3)产业化

永吉县有几十家稻米、玉米加工企业,还有特色的紫苏加工、柞蚕养殖等产业。尤其是伴随着吉林中新食品区的建设,永吉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① 企业领办专业生产合作社

成立于2003年的吉林富达农产品加工公司主要加工出口苏籽、苏子叶等农副产品。该公司建立1000公顷苏籽生产基地并于2009年领办通达苏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公司通过合作社向农民提供种苗、农药化肥和种植技术等,苏籽、苏子叶收货后直接收购。

这种模式的先进性在于把规模化经营与产业链结合起来,用下游产业来促进上游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料供给,使农产品的质量符合自己的生产需求;另一方面农民在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这些方面获得企业的帮助,企业还可以雇用农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企业和农民实现互惠互利。

② 创建地区品牌

万昌米业协会致力于吸引当地米加工企业使用统一的“万昌大米”品牌。米业协会严格监督大米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以提高“万昌大米”的品牌质量,最终提高大米的附加值。企业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符合质量标准的稻谷,最终提高农民收入。

③ 中新食品区

在建设的中新食品区计划重点发展肉制品产业、乳制品产业、粮食精深加工产业保健品产业以及以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它的建设将会带来一些先进的现代农业模式,比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等。

中新食品区的建设引进深加工的企业,完善产业链。同时“物流先行”的发展模式加强永吉县与外界的联系。目前已有14家食品加工企业入驻中新食品区。中新食品区的建设将给永吉县的农业现代化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技术和设备、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上提供依托。

2.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

有关工业化中农产品加工业的部分上文已经详述。需要补充的是,农产品加工业对劳动的需求具有季节性。虽然能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并不能把农民彻底解放出来。由于当前务农的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并不满足大部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我们从发改局了解到,由于永吉县农业主打农产品的高质量,为了避免出现环境问题,当地对于工业的引进十分慎重。考虑到永吉县与吉林市和长春市的距离都很近,这两个大城市的工业对于吸纳永吉县剩余劳动力以及工业反哺农业进程都将起到重大作用。3个村的调研数据如图9所示,受访者年龄小于35岁的仅占3.28%。详细数据显示,受访者的子女大都前往吉林市、长春市甚至省外打工。

图9 受访者年龄分布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工业介入农业生产切入点有以下几点:

我们了解到目前大型农机依赖进口。我们期望国内农机制造技术能够有突破,生产出符合我国农民需求的农机,避免农机的对外依赖。

中新食品区要发展精准农业以及信息农业等现代农业,对新型农业设备会有需求。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业部门,可以在农民的技能培训上有所投入,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3.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

由于上文提到的务农人员年龄问题,就算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把他们完全从土地解放出来,年龄偏大又只有务农经验的他们并不容易在城镇中找到工作,更不用提让这些人完全“进城”实现城镇化。所以,即使水田的机械化已经基本实现,土地流转也有一定规模,当前程度的农业现代化并不能对城镇化起到推动作用。

恒成号村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来实现农民上楼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虽然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上楼后也还是务农,但是至少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上拉近农民与非农人口的距离。如果能解决入城务工年轻农民的住房、子女教育以及老人的生活保障等问题,部分有条件的家庭就会真正融入城市。

另外,我们从发改局了解到,由于永吉县城距离吉林市十分近,吉林市有极大的吸引本地商业及服务的需求。在融入吉林的发展战略下,永吉县最靠近吉林的口前镇农业发展也将表现出市场导向、偏向于蔬菜瓜果生产。

由此可见,由于区位接近吉林,永吉县口前镇的城镇化主要靠吉林的辐射带动。这也是靠近较大城市的农村乡镇城镇化的常见道路。

至于城镇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若局限在永吉县内我们在调研中并没有发现十分特别之处。城镇一如既往地在金融、教育等服务上支持农业,并提供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但是城镇更多的是解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当前家庭个体经营占主流并且种地的方式与技术并无太大改变的情况下,城镇化并没有对农业现代化进步起到太大的推进作用。

4.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

在调研中,我们参观了利用互联网提高水稻附加值的典型——可视化农业。通过建设远程监视网络使得稻谷的生长过程全程可见。这样就可以吸引对大米质量要求高且有经济实力的客户以较高的价格收购稻谷。

虽然有可视化农业这样的先进探索。但是除此以外,几乎看不到信息化的影子。

从互联网的相关调查来看,永吉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但是,从农村互联网用途来看,娱乐获取信息等非农业用途占据主流。所以互联网普及率并不能成为农业信息化的指标。

5.小结

总体来看,永吉县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产业化、规模化初具规模。但是机械化并没有起到彻底解放劳动力转入其他产业的作用。合作社较多但只是起到联系市场的作用,在生产上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进一步发展动力与力量不足。农业产业链并不完善。这些都导致永吉目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并不能给城镇化提供动力,农业人口进入城镇推动力与拉动力都不足。工业化与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没有体现出来。

三、“新四化同步”情况总结

(一)三地农业现代化情况比较

如东县、大荔县和永吉县三地农业现代化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三地农业现代化情况比较

首先,机械化程度不仅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程度有关,而且与种植的作物种类也有关。三地的共性在于,粮食作物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机械化作业方式已经得到普及。在水稻种植方面,几乎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只是在如东县由于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机械化作业的效益并不明显,而在永吉县由于土地连片,机械化作业的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凸显。在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方面,由于目前的技术水平有限,并没有生产出适应果蔬生长习性的农业机械,这一领域对于人工的依赖程度很大,这在3个县均有所体现。由此可见,技术水平决定机械化覆盖的范围大小,而规模化经营程度影响机械化作业效益的发挥。

其次,对于土地的收益预期影响土地流转的规模。土地流转的双方能够达成合意的前提是双方在这一流转过程中都能实现自身的利益预期。一般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户对于土地收益的预期较低,正常的土地流转价格都可以接受,当地的土地流转就更容易,流转的价格也不会高于平均价格;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于土地收益的预期较高,要求的土地流转价格也较高,这样土地流转的成本较高,转入土地方也会有所犹豫,一般当地的土地流转难度较大,流转的价格也较高。这都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务农人口的老龄化使得这一规律出现例外。60岁以上仍在务农的老人,由于缺乏其他劳动技能,加上生活成本的提高,他们将土地更多视为一种生活保障而非生产资料,生产的农产品也以自给为主,往往成为土地流转的反对者。为了进行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在将来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来扫除这一障碍。

最后,农业产业化有赖于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农业产业化需要工商业资本的注入,需要工业技术的投入,需要成本控制和企业化管理。在农业大县,比如大荔县和永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这主要是因为农业资源的丰富和农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很大。在乡镇企业本身就很发达的如东县,这种反哺显得很弱。一方面,因为当地农业在经济中占比太小,特别是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因为当地的乡镇企业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而不是原材料密集型企业,对于农村的劳动力需求很大,但是对农产品的原料需求不大,动力不足所致。

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有赖于工商业资本的运作,这需要政策的引导。培育新型农民可以在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一味寄希望于此,就可能错过发展良机。

(二)三地“四化同步”情况比较

如东县、大荔县和永吉县三地“四化同步”情况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三地“四化同步”情况比较

1.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

总体来看,在大荔县和永吉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在要素互动方面更加全面。在如东县,两者互动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而且由于这种吸纳作用不足以使所有的剩余劳动力由农民向工人的转型,反而阻碍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在大荔县和永吉县,因为工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家务农的农民也可以分享到相应的收益,进一步刺激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目前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互动的模式与理性模式相比,还差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反哺”,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的输入。如何避免“掌握资金和技术的不懂农业生产规律,懂得农业生产的农民没有企业管理和成本控制意识”这一尴尬局面将成为以后面临的难题。

2.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

当前主流的城镇化定义是: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我们认为,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出发,农村通过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民致富从而缩小与城市差别的这种主动城镇化也应是我们探讨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关系”的范畴。从主动城镇化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发展为新的城市,其中必然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内容。从最终效果来看,主动城镇化更能加强农民的自豪感,提升农民的尊严,转变目前大量农民放弃农业的现状,可以吸引更多人才从事农业,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但是这个过程相对于人口市民化的过程来说更为艰难,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

如东县的城镇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拉力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周边的大城市的吸引;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由于发达的乡镇企业而兴起的本地小城镇的吸引。如果当地发展城郊农业,主要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产生对接,能够产生更强的互动。当地若仍以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且商品化率不高,则城市与农村就会背离发展。

大荔县和永吉县是农业大县,其农业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对于这样的县域,思考如何利用好丰富的农业资源实现自身的原始积累,然后谋求自身的产业升级,实现主动城镇化可能是更好的出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双方都做出初步探索,并且势头良好。但是这一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增强农民面对大型公司的谈判能力以及如何加强土地用途的监督和管制等问题。

不论是迎合周边发达城市的需求,还是谋求自身的华丽转身,都是农业向现代化和城镇化“一体两面”双赢的结果。

3.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

三地调研在这一部分的结论大致相同,即信息化几乎没有应用于农业发展,双方几乎不存在交集。这与两者互动的理想化模式相去甚远。从农业角度来讲,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的主体仍然是传统农民,依靠的主要是传统经验,农民缺乏信息化的意识,没有产生需求,也不具备操作相关设备的技术和知识。从信息化角度来讲,信息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涉及的一些高新技术和高端设备成本较高,单个农民无力承担,并且只有实现规模化才能实现自身效益,所以只能匹配大型企业。

本文认为,除了大型农业企业之外,一些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主也可以成为信息化惠及的对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合作社在农民和社会化服务之间经常起桥梁性作用。如果合作社懂得如何利用信息化搜集市场信息、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带动一部分农民接受信息化,也使信息化造福农业现代化。

4.小结

本文认为,以农业现代化为基本视角,“新四化同步”的联结点在于“农业产业化”,这一过程需要信息化提供技术和信息,需要工业化提供资本和经营管理制度,有实现城镇化的动力,而其他三化,同样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优化。

目前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学术研究,都较偏重于以城镇化为中心,这可能导致农村中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工业资本和信息化建设都向城市过分集聚,畸轻畸重的结果并非“四化同步”,只有不同要素的充分交换和流动才是“四化同步”的最优选择。

四、“新四化同步”政策建议

(一)引导资源要素的多向流动

目前资源要素的单向流动是四化发展不同步的重要原因,而资源要素的多向充分流动需要政策的引导。

首先,引导资本要素向农业生产领域流动。一般农民不具有充分的经济实力发展规模化经营,导致没有实力和动力引进先进的农用技术和设备。资本要素向农业生产领域流动,要求资本具体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并且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或者延长生产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其次,引导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投入到工农业生产中。科技发展并非一味追求高精尖,同时也应注意是否可以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工农业生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都应该有相应的科研投入。

最后,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和职业农民培育。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都在慢慢转型,对于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使农业劳动力能够更顺利向工人转变;同时加强职业农民培育,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二)为“主动城镇化”留有政策余地

“推拉理论”是传统城镇化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乡村地区的一些劣势因素成为人口迁入城市的推力,而城市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优势因素成为人口迁入城市的拉力。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人口由农村迁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面积扩大,此即为“城镇化”。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理论中并未考虑乡村地区的后续发展。主动城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上文已经提及,主动城镇化是指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城镇化,农民并非受制于推力和拉力的限制,而是将两者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他们首先瞄准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一般是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进行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积累,然后向非农产业转型,最后发展成为第一、二、三产业兼备的小城镇。

在目前的政策框架内,还没有主动城镇化的余地,农民进行这种探索的路程会更加艰难。

(三)鼓励信息化产业“亲民化”发展

首先,目前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高精尖倾向,一方面成本太高,使得一般的工农业经营主体没有能力去接触;另一方面也不一定与这些经营者的需求相匹配。

其次,信息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在一些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可复制性较强的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而一些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可复制性较差的行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

一方面,国家应该提供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鼓励信息化产业的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对技术基础比较薄弱而科研关注较少的产业应进行倾斜和扶持,加强基础产业领域的信息技术研发。政策的宗旨应该是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无缝对接,信息化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