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中的村庄: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4年暑期调研成果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棉里藏真:江苏省大丰市棉花产业调研报告本文作者:清华大学赴江苏盐城大丰市调研棉花产业支队。报告执笔人:郭超凡、陈星锦、高曈、葛紫蘅、贺紫薇、陆苇、卢心雨、田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棉花产量消费量大、产业链最长的国家。然而,近年来我国棉花产业波动极为剧烈。种植面积逐年萎缩,产业政策新旧更迭,这意味着棉花产业面临着多变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针对棉花产业的现状,调研团队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射阳县三地开展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通过挖掘产业链各主体的真实情况,透视国家宏观政策对于微观地域棉花产业产生的影响。本文以2014年3月国家产业政策转变为切入点,着重论述政府机构、棉农、纺织厂所面临的困境成因,并为以上产业链主体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棉花产业 收储政策 直补政策 江苏盐城

一、研究背景

棉花作为我国第二大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棉花产业长期以来是国民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棉花产业存在的生产不稳定,棉花品种多而杂、质量差,棉花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流通秩序不够畅通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优质低价进口棉花的冲击下,我国的棉花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2014年3月,在棉价居高不下、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国家废止实行3年的收储政策,开始在新疆试点直补政策。这些冲击与变革都预示着我国棉花产业将在2014年面临多变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其中,江苏省的棉花减产是我国各省(除新疆)棉花产业历经衰退、寻求变革的现状的一个缩影。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棉花种植面积有300万亩,而2014年种植面积萎缩至100万亩;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有纺织厂60多家,而2014年当地纺织厂只剩下20家左右。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棉花产量和种植信心的下降等转型阵痛,我们还看到一个孕育之中的棉花产业新格局,科技、政策、市场的逐渐契合也预示着棉花产业的现代化。

二、江苏盐城棉花产业困境及原因分析

盐城市隶属于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江苏省中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市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1779平方公里,人口166万。纺织业作为盐城市的支柱产业,占盐城经济总量的20%,但比重一直在下降。盐城市也是历史悠久的棉花种植区,但近年棉花面积下降,产量减少的情况很严重。2013年,盐城市棉花播种面积100.3万亩,比上年下降17.3%。

(一)棉农的困境

我国棉花的种植自古以来呈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以新疆为主要代表的内陆地区三足鼎立之势,然而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棉花市场价格的不断改变,长江流域的江苏、湖北、四川等省的棉花种植面积不断萎缩,这些地方的棉花产业几成夕阳产业,而新疆棉花则因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内棉花相比占据有利地位。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业的兴衰最先影响到的便是产业链前端的劳苦人民——棉农。

1.政策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多方面调研,收储政策本身对于棉农可以说是没有益处的,农民的棉花是由个体小贩或者由固定的流通商来收购,而收购价在一定程度上与收储价格没有直接影响,棉农的棉花收购价格一直在4元/斤左右,并且根据近几年的趋势来看大有下跌趋向。对农民有直接优惠的是直补政策,但是2014年刚推出的对棉花的直补政策的实行地在新疆,与新疆相邻近的省份或许能够以较少的交通运输费的代价享受到政府补贴的福利,而江苏和新疆相距甚远,这也意味着江苏农民并没有从直补政策中得到好处。

根据我们的了解,农民真正关注政策的很少,政策对于棉农的影响也比较小。一方面,这与政策本身有关,就政策内容而言,政策面向的群体较窄,政策扶持也具有比较强的地域倾向,作为非政策受惠者的江苏棉农自然不可能关注这项政策;就政策实行力度和普及力度而言,棉农接收到政策信息的渠道也比较狭窄,政策宣传力度也比较弱。另一方面,也与棉农自身素质有关,棉农一般学历不是很高,他们更能够理解的是棉花收购价格等更为直观的东西,而非国家宏观政策。故而,既然政策本身对于棉农几乎没有优惠,那么政策的改变对于纯朴的棉农而言的影响也接近于无。

2.种植面积逐年萎缩

在江苏,棉花种植面积逐年萎缩是不可争的事实,种植面积的萎缩也说明有些棉农减少棉花的种植,甚至完全放弃棉花的种植而改种其他农作物,比如水稻。按照更为学术的方式来说,这些农民从棉花用工市场退出并进入其他农作物的用工市场。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收益。一方面,十多年来,与其他作物价格不断上涨相比,棉花价格并没有如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水涨船高,棉花收购的价格几乎一直持平甚至有下跌趋势,这样的情况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对于棉农而言,市场竞争也好,政府政策也罢,都不如收棉价格来得重要。于是,在江苏本地,棉花种植面积几乎一直呈现下降态势,有些棉农甚至完全放弃种植棉花而改种其他作物,比如水稻。

另一方面,与种植棉花相比,当去外地打工经商所能够带来的收益远超在家里种棉花之时,一些青年人会更倾向于外出打工,而不是在家种棉。这也受到现在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我们接收到的教育让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脑力劳动要比体力劳动更胜一筹,一些农民将孩子送到县城或者省城学习,这些人不会再回到农村继承父辈的农耕产业。

其二是用工。棉花的用工是很多的,育苗、播种、采摘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使用工成为挽留棉农留在棉花产业很大的限制因素。

我们走访了射阳县的几户农民,其中有七八十岁依然和自己老伴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大爷,子女对他们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照料,种地务农是维持他们生存下去的方式,但是也由于年老,不能够承受棉花种植所要求的大量劳力投入,于是完全放弃棉花的种植而改为种植水稻。与棉花相比,水稻的种植机械化程度更高,所需的人力也更少。另外一位是一个孀居的青年妇女,同样由于家里劳动力的缺少而减少棉花种植的面积。

用工的限制对于一些种棉大户也是存在的,由于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用工成本高昂,一些采取雇用工人来进行种植的种棉大户考虑到不断上涨的工人成本和基本稳定的棉花收益之间的矛盾,也会减少对于棉花的种植。在我们对大丰市某村庄的种棉大户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她也表示对于棉花用工导致的高昂成本的担忧。

我国棉花产业的衰落呈现出不可挽回的颓势,而江苏的棉花产业更是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固然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根据我们的调研,我们认为棉花产业在江苏会萎缩但是不会完全消失,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这是由产业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棉花产业是一种支柱性产业,这种支柱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棉花种植地区来说,棉花产业虽然现在正在面临着衰退,但是棉花依然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对于棉农来说,棉花的收益也并不是很低,问题在于相比较其他作物收益不断增加,棉花收益增加并不明显或者说接近于0。另一方面,棉花是一种国家必须维持一定种植量的产业。在全球化的当下,出于比较优势的需要,或许进口棉会逐渐占据大部分市场,但是由于进口配额的限制,国内的棉花也并不会完全消亡。一旦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比如战争的发生,一味依靠进口来维持的国内棉花产业势必迅速萎靡,这对于中国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第二,对于棉花的研究是不会也不能停止的。以德国为例,德国本土虽然几乎不种植棉花,但是在棉花领域的研究上,却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采访了一个壮年农民,他的一块试验棉地就是在政府的指导之下种植的,这些棉花的种植是为了科研探究而存在的,是不会因为市场价格、个人盈亏而停止不种的。

第三,除了棉花产业的宏观影响,对于农民来说,一年将所有的土地都用来种植同一种作物风险是十分高的,为了降低每年天气等因素对收成影响的风险,保留一部分棉花的种植是有意义的。

第四,据射阳县某村庄的前村支书说,在棉花行业十分不景气的当下,之所以在射阳的农村还有那么多人种棉花,一方面是习惯使然,一些已经种惯棉花的老人家不会再种水稻。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环境的影响,该村庄处于河流的最下游,没有足够的水资源,水稻没有办法生长,河水也由于污染的原因鱼虾没有办法生存,种植棉花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也是棉花种植不会完全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新技术应用和机械化生产难以推行

在探究棉花产业重新兴起或者另辟蹊径的道路上,对于新技术应用和机械化生产的推行上,棉农都表现得十分茫然。

一方面,对于政府推行的新的轻简化的育苗方式,棉农的反响并不是很高,他们更多的是潜意识地认为有所帮助,但并没有对这种新的育苗方式抱有太高的热情。这种情况固然是由于新的育苗方式还存在不足引起的,但是农民心中固有的种植方式也对这种新的育苗方式的推行造成一定的阻碍。轻简化育苗只是适用于育苗阶段的一项节省人工的方式,但是根据棉农反映,这并不能减少在后期采摘等方面的人工,所以即使有这项新技术,对于人工减少的帮助并不是很大。

对于新的棉种的推广,棉农也采取比较保守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在我们看来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政府棉种推广的次数十分少,在不确定该棉种好坏的情况下,棉农是不愿意拿来年的收成来冒险的。棉农的棉种来源在射阳县主要是农站部供应,这就会使得棉农并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有一些出售棉种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很多,这也意味着竞争十分激烈,也有一部分农民是通过个人渠道从生产基地购买种子。棉农之间对于种子好坏的交流是比较频繁的,每家每户年间棉种的更换也时有发生。这也意味着新棉种的推广是比较困难的,当没有人种植过该棉种,农民的警惕性会比较高。

另一方面是机械化生产的推广。我们在棉农所运营的厂房里也看到比较大型的播种机器,但是由于江苏地形的限制以及耕地往往分散在很多棉户手中,机械化生产的应用范围是比较小的,而且机械化生产的设备的购买成本比较高,哪怕是租赁也需要高昂的成本,动辄几十万元,这就导致普通的一家一户是没有能力购买的。依靠机械化给江苏盐城的棉花提高竞争力至少在棉农这一环节是受阻重重的。

在棉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特殊的群体,多以青壮年的妇女为主,也有一些老年的妇女,她们是采摘棉花之人,她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拾花工。这些拾花工多来自于河南、甘肃、四川等省,江苏人到新疆采棉的并不多,这也是由江苏的经济状况决定的,江苏作为沿海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工作选择比较多,选择离家千里辛苦采棉的人就比较少。

(二)纺织企业的现状与困境

我们支队走访了盐城市4家纺织企业,通过实地观察车间真实生产加工情况以及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的方式,亲身体验纺织企业的加工全过程,比较不同企业设备、管理、运营状况的异同,收集各方有关政策转变对纺织企业影响的观点,对江苏纺织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走访的4个企业如下:

江苏悦达集团公司是苏北首家上市公司。悦达纺织是悦达集团下属的一家大型纺织企业,成立于2003年。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纺织、印染、家纺、针织服装和产业用纺织品于一体的高科技纺织企业。

江苏双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射阳纺织厂)组建于1994年8月,是一家集棉花收购加工、纺织品制造及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大型棉纺织企业。

江苏大丰万达纺织有限公司系棉花收购、加工、轻纺一体的中型民营纺织企业。

江苏盐城市新盐纺集团(前身为盐城市纺织厂),曾一度是盐城规模最大的纺织厂,员工10000多人,目前是盐城市规模最小的纺织厂,现有500余名员工。

1.纺织企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纺织业是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棉纺企业在棉花产业中位于产业下游。纺织业作为盐城市的支柱产业,占盐城经济总量的20%,但比重一直在下降。据盐城市经作站孙天曙站长介绍,目前盐城市的纺织企业原料比例为70%的新疆棉,20%的进口棉,10%的本地棉。

纺织企业普遍运营状况不佳。万达纺织园的生产部长向我们提供了该企业的盈利数据:2013年利润率是3.93%,2012年是4.56%,2013年上缴的税款为1600万元,总利润是1800万元,2012年总利润是2600万元。悦达纺织园的张经理更加不看好纺织行业:“纺织利润很低,大概在3%,其他行业的利润率有20%~30%,根本不能比。”我们所到的市纺织厂,破败的大门与周围林立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那里待了几十年的门卫大爷对于急剧缩小的纺织厂面积很是无奈,对盐城的棉纺产业忧虑重重。

2012年以来,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新型纺织纤维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55747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较上年回落15.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943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较上年回落18.0个百分点。

表1 基于万达纺织园的SWOT分析

据调研,棉花纺织业一直维持着较低的利率,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缺少政策扶持。纺织企业虽是民生企业,但国家对棉纺企业并没有补贴措施。悦达纺织园的张经理告诉我们:“国家对于棉花产业只补农,而且补农只补新疆,因为新疆占全国60%的产量。尽管纺织企业是民生企业,但国家的态度是:一是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指的是企业大、效益好,就有金融机构支持你。二是由于企业数量太多,所以任其自生自灭,因为目前企业多,供大于求,没有什么政策扶持。”

二是工人成本高。在我们的访谈中,3位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谈到工人成本的问题。据我们的了解,目前纺织企业的工人工资平均在2500元/月。人力资源的供给越来越短缺。

三是原料成本高。纺织企业的原料主要是从轧花厂收购的皮棉、国家抛储的棉花以及进口棉花。抛储棉价格高于市场价,进口棉又受到进口配额的限制,企业苦不堪言。双山纺织园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表面上看,收储政策有利于棉花市场的稳定,托住了棉花价格继续下跌的趋势,但这项政策却对纺织企业造成巨大伤害,使内外棉形成巨大的价格差。”至于进口棉的渠道,对于难以拿到进口配额的中小型棉纺织企业,则是望而却步。近些年来,进口配额的转卖越来越难,配额价格越炒越高,许多民营纺织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四是产品质量差。万达纺织园的生产部长特别强调质量的问题:“进口棉花(美、澳、巴西)的优势就是质量的优势。我们国内的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这样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下降了。”棉花质量好,加工质量好,最终整条产业链才能有国际竞争力。

2.纺织企业的发展预期

从我们对4家纺织企业的采访结果得知,尽管收储政策的弊端曾对棉纺企业的效益有巨大影响,但是新政策并不明确,旧政策的负面效应还存有余热,纺织企业也不敢盲目乐观。

一是成本下降,纺织产品价格也下降。据万达负责人介绍,棉花成本低了,但是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比棉价下降的幅度还要大。由于纺织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纺织厂正常运转需要保证较大的库存量,该部长提到:“我们不可能现在把所有棉花都用掉,等到9月份重新买棉花,正常的库存都在1500吨左右。因为这里有一个配棉花的过程,不同品种的棉花都要按照一定的要求配到,这样可以优势互补,能稳定质量,因此需要较大库存。”但是,在2014年8月底国库的抛储结束,这个时候新的棉花上市,按照估计的价格,就是在14800元左右。现在国储皮棉的价格是17250元,而企业需要在抛储结束之前就购买大量库存,能够受益的部分并不多。

二是国家的政策并不明确。当被问到收储政策结束是否有可能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时,悦达纺织园的张经理摇了摇头说:“国家政策调整以后不一定企业就能有饭吃,因为国家政策之后的走向谁也不知道,而企业的效益又是综合因素构成的。”国家的收储政策已经结束,但依然在以较高的价格向外抛储,对于能否扭亏为盈,各纺织企业负责人坦言:“很难说。”

三是新的政策仍在试行,执行中有诸多难点。万达纺织园的负责人对于直补政策有些疑虑:“直补的方式还没有研究透,额度也没有研究,也有人下去调研,但是调研得不够深入,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直补政策看起来挺好,但是补贴价格和补贴对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确定并不容易,我国有4000万棉农,要保证低成本执行直补政策且准确发放到位,还是很有难度的。

(三)当地政府显得无能为力

当地政府对于挽救棉花产业显得无能为力,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述。

首先,国家最新的棉花直补政策只面向新疆试点,江苏当地政府是不具备补贴棉农政策条件和财政能力的。

其次,当地政府无法行政干涉棉企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

最后,受当地条件和政策限制,当地政府无力引入和推行高新科技。相对国外棉花种植业,政府所推广的“轻简化育苗”是非常基础的技术,然而这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

江苏棉花产业的落败是不争的事实,当地政府对这种现象的总结和我们调研了解到的大同小异,主要有如下几点:①种棉需要的劳动力多。②江苏盐城当地不利于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在第三季度的3个月经常会有台风和暴雨,这对于棉花种植的风险是很大的。③国家政府对于棉花的重视程度不高,粮食直补政策,1亩地为280~300元,而棉花1亩地仅有15元,这样的补助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④高效农业的兴起,是依靠粮食作物的种植和棉花的种植中挤出一部分成本进行发展的。⑤棉花生产周期比较长,从事棉花生产的人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国内外价格倒挂导致投入产出比比较低。据调研,当地政府对棉花产业持不积极态度。

三、对纺织行业参与主体的建议

(一)对棉农的发展建议

当前盐城市的棉农主要由妇女和老人构成,青壮年棉农只占极少一部分。与鼎盛时期相比,盐城的棉农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棉农弃种棉花的原因包括棉花的比较效益低、耗工多、种植周期长等。目前,棉农存在选择棉种时较盲目、使用种植方式较老等问题,政府推行的良种、新型种植技术并不能很快得到棉农的认可。针对这种现象,短期内对棉农提出分散风险种植、尝试新技术、提高判断力等建议,以保证棉农的经济收益稳中有升。从长期来看,棉花种植走向规模化、机械化是必然的趋势。当前盐城推行规模化、机械化受到一家一户种植带来的品种多而乱、科技成本高的困扰。因此建议有胆识的青年棉农主动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大规模种植棉花,同时发展技术,走在机械化发展的前沿。棉农出手的棉花作为棉花产业链的第一环,其质量直接关联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当前盐城棉的质量仍较高,建议即使使用新技术或进行机械化植棉摘棉时,棉农也不可贪数量弃质量,防止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动荡。

1.分散风险种植

由于棉花的生长情况与天气等不可控因素息息相关,为了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情况出现,建议棉农一季可栽种多种作物以保证收入稳定。

2.尝试新技术

部分棉农仍然采取老式的种植采摘方式,传统方式采摘用工多,生长周期长,1亩棉花的采摘约需要1.5人/天,成本极高。对轻简育苗等新型种植方式一无所知。因此,在政府加大推广力度的同时,建议棉农多多关注政策和科技相关方面的信息。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又大多外出打工,剩余的妇女老年人无法负担这种程度的用工。在此情况下,寻求发展新型种植采摘技术以减少耗工量是支持棉农最佳的政策选择。

3.提高判断力

棉农选择是否种植棉花、种植棉种类型时大多依靠上年的价格和收成,忽略技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棉农购买棉种的途径主要是供销社、种子经销商等。选择棉种的依据则是推销人员和其他棉农的意见以及往年的种植情况。市场上棉种种类多而杂,每年的收成又因天气等因素而不同,这导致棉农种植棉花类型多而杂,没有规模化的良种种植阻碍机械化采摘技术的推行。

在当前情况下,棉农选择种子时综合多方考量是正确的,但是建议棉农不应将一年的收成好坏作为评价棉种质量的唯一标准,可以收集记录自己、其他棉农种植不同棉种过程中的天气和收成情况,依据数据和分析而不是仅仅凭推销来判断棉种质量好坏。

4.重质量而非数量

作为棉花产业链的第一环,棉农种植采摘的棉花质量直接决定棉花产业链的运行情况。

从棉农到轧花厂,从轧花厂到国库,再从国库到纺织厂直至最后的纺织成品,每一个环节流通的棉花质量都直接影响后面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情况。在当前新疆棉大规模使用机械化采摘导致部分棉花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盐城棉花更应保持其一贯的高质量,方能在与价格低廉、质量较高的进口棉竞争中取胜。在国家政策暂时对江苏棉花产业没有倾向的情况下,选择数量、以次充好或许可以让棉农赚取一时的小利,而其后果是内地棉信誉和竞争力的进一步降低,轧花厂、纺织厂的糟糕境遇将反作用于棉农,最终导致整个棉花产业的崩溃。因此棉农应有长远的眼光,保证出手棉花的高质量,这是对棉花产业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5.土地流转与机械化种植采摘

针对目前棉农老龄化现象,需要一部分有资本的青壮年棉农牵头进行土地流转,以推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采摘技术。

当前,盐城市棉花产业面临种植面积萎缩、劳动力缺乏等多重困境,究其原因,棉花种植采摘耗工多、成本高、利润微薄导致棉农弃种棉花。仿效新疆、美国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栽种采摘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然而除了部分种植基地之外,盐城的棉花大多以一家一户分散式种植,棉种类别多而杂,难以实现规模化种植,更无法实现机械化的推广。对于一户棉农而言,机械化栽种采摘棉花的成本极高,难以负担。因此,要实现规模化的机械化种植采摘棉花,必须进行土地流转。

目前,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参与耕种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当他们失去劳动能力时,大多选择将土地外包。建议有资本的青壮年棉农可以借此机会承包土地,积少成多,改变原先棉花种植的一家一户格局,实现规模化种植,再引入先进的机械和技术并对工人进行相关培训,最终形成类似美国“农场主”模式的棉花种植形式。

棉花产业的劳动力缺失现象是问题也是机遇,随着上一代棉农的老去、放弃种植棉花,新生代的棉农正可以抓住时机积累土地、选择良种、发展技术,走在机械化大潮的前沿。

按照目前的趋势估计,10年后盐城市的劳动力将无法负荷种植棉花的用工量,届时若不能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棉花产业极有可能进一步衰退甚至消亡。据盐城市经作站介绍,除了部分因为缺少劳动力将土地外包的农户外,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因此,要实现棉花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政府除了需要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之外,还应进行相应的科普活动及宣传推广,提高棉农对于政策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需要一部分有胆识、有远见的棉农牵头进行土地流转,以实现种植模式的转变。

(二)对纺织企业的发展建议

棉花产业链上游企业包括轧花厂、中间商和纺织企业。其中,轧花厂受到临时收储政策取消的直接冲击;政策调整对国内棉花价格的影响使得中间商利润空间减少;纺织企业面临着原料成本高、质量低、工人老龄化等多种问题。对于整个棉花产业中的企业来说,行业的恶性竞争、缺乏秩序是导致中小型企业生存困难的重要原因:本就微薄的利润在恶性竞争下被压到最低,部分企业出售进口棉配额牟利使得行业竞争失序。因此,整顿行业秩序、提高企业诚信是每个棉花企业都要做到的。此外,针对企业资源匮乏,劳动力老龄化的困境,可通过发展科技以降低成本并减少人工,从而带动产业发展。

纺织企业面临着棉花成本高、工人老龄化等多方面的困难,建议大型纺织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仿效台湾功能性纤维的范例,研制适合大陆纺织品市场及纺织工厂情况的替代品,并进行推广。根据在江苏南纬悦达纺织研究院进行的访谈,2000年之后台湾同样面临着棉花市场萎缩的困境,台湾政府部门通过纺织企业对纺织产业进行带动性改革,走功能性、产业化的路线,成功找回市场,如今台湾的纺织业在亚洲发达程度数一数二。与台湾类似的是,盐城市同样处于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的困境中。20世纪在江苏省排名前四的纺织业如今也远远落后。因此,效仿台湾经验研制新型纤维作为替代品极可能实现盐城纺织业的再发展。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找准研究方向。台湾抓住功能性纤维的发展可能性,瞄准最前沿的功能性做研究。功能性指纺织品的遮阳、凉爽、防紫外线、保暖等等特殊功能。棉花的纯天然是它的优势也是劣势,与棉花相比其他功能性原料的加工前景更为广阔。目前,在纺织类材料使用比例中服用、家纺、产业用各占1/3,但是到2050年预计产业用会占2/3。其次要实现科技升级。科技应用在纺织产业上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未来的纺织品功能性会超乎人类想象,可以应用于军事、医疗等多方面,如检测幼儿体温变化的变色衣,再如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设计的隐形衣等。因此,内地纺织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以期在功能性纺织品市场上抢占先机。

新型纤维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支持,而盐城市纺织企业多而乱的现状使政府无法直接扶持其进行科技创新。南纬悦达纺织研究院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通过实现技术的进步来带动纺织企业的发展。目前,研究院主要针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譬如对于桑树纤维的废物利用。盐城地区有30万亩的桑树规模,每年要把桑树枝砍掉2次,叶子养蚕,树枝扔掉会污染环境。现在纺织桑树纤维,也可以废物利用。几十万吨桑树枝,提取出来大约一两万吨的桑皮纤维,可以创造极大的社会效益,且减少污染。目前,此项研究已获得小试结果,正在中试设备。大型纺织企业可以与这种形式的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提供资金等支持研制适合本企业的纤维。

在技术研究的东风带动整个产业之前,对于在夹缝中谋求生存的中小型纺织厂,最重要的就是维持资金链的完整与畅通。收储政策取消后,中小型纺织厂面临的成本压力相对降低。一方面,可通过设备的升级减少工人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可抓住零碎的小单、散单使车间机器处于良好运转状态中,在运转良好的前提下逐渐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品牌合作关系。

(三)对当地政府的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继续在江苏当地种植棉花的成本较高,而且必要性不强,呼吁当地农民改种其他作物,显然是更省时省力的方案,为什么我们还要花那么多力气为江苏的棉花产业找出路呢?当我们将这个问题问向当地的政府和相关的研究单位时,我们却不能得到根本性的答复。

从政府和研究所的角度来说,从事棉花产业的扶持和研发,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工作惯性。首先是政府,虽然棉花种植面积在日渐萎缩,但是棉花产业仍然是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在当地人心目中占据相当高的地位。任何一位官员都表示不会在自己的任期放任这个产业消亡。其次,对于当地的政府机构来说,因为棉花产业存在的历史比较久,因此,很多关于棉花产业的机构已经设立完成,一时半会儿难以停止运营。再次,由于巨大的工作惯性,即使在任的负责人,也很少去思考自己岗位的意义和工作的目的。在我们问及棉花产业存在的意义时,经作站站长的回答含糊其词,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比较不足的。最后,我们发现,政府的组织结构设置得非常细化,层级分布较密,这使得各个结构之间并不能很好地沟通和互动。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现象,盐城市的棉花协会几乎瘫痪,办公室常年没有人负责,但是其下属的射阳县棉花协会倒是运转得井井有条。针对这一现象的矛盾性,我们向射阳县经作站站长发问,他的回答是,现在采取由省直接管到县的做法,也就是市级单位往往被架空较多,通常做一些传达性工作,而没有实质性的工作。棉花协会也是相似的,盐城市棉花协会的瘫痪,并不妨碍射阳县棉花协会的运转,射阳县棉花协会的运转也不需要盐城市棉花协会的管辖。虽然这样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密切跨级单位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也使得中间单位处于两难境地,既不能完全取消,又没有实干发挥的地步,而且还享受着较高的待遇。这一现象实在值得思考,并急需改变。

以上问题在当地研究所也同样存在。虽然是日复一日地运转着,也不断有一些可以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产业存在意义思考的缺失,仍然使其工作效率整体偏低。

因此,在政府工作的方面,我们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加强工作的目的性、思考度,不可仅仅就原有的项目、手头的任务来工作,而是要更多地思考最初的目的和最终的结果,才能帮助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第二,要增加工作的纯净度,通过更优化的测评机制,给机关负责人更大的发挥空间,而不仅仅局限于死板的政绩。第三,协调好各层级之间的关系,及时去除冗杂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在与当地农委的沟通中发现,其实所谓的棉花种植改革一直在搞,只是效果不佳。我们发现大概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首先,棉农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现在市场上棉花种子种类繁多,相关的研究所也一直在研发新的品种。对于江苏地区来说,目前要统一棉花品质非常困难。因为,棉农往往青睐自己选棉花种子,上门推销的小贩或者是邻里之间的交流都是他们参考的因素。在我们采访的棉农中,普遍每过一两年就会换一次棉种,并且在同一年的种植中也会为了降低风险而选择多种棉花品种。对于经作战推广的棉花品种,他们普遍不看好。据一位种棉大户说,多年前政府在推广种子时曾经送过一次。但是他们不敢用,情愿自己再去买比较放心。因为棉种的选择关乎整年的产量,他们不敢为了省钱而采用政府的种子。这里可以体现出政府和当地百姓的关系并不那么理想,至少经作站的宣传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其次,大部分棉农目前对于棉种的判断并不完全科学。这也是政府先进的棉种比较难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棉农依旧愿意相信小商贩的话或者是邻里之间的讨论,没有办法用一套科学的体系去评价。政府在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棉花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棉种推广出去之后,极其容易由于其他原因而影响产量。但这个问题在棉农看来,就是政府推广的种子不好。

最后,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推广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现在有一种比较先进的棉花生产技术叫做“清洁育苗”。我们跟随推广员刘燕老师下乡的时候发现,这个新技术确实有独到的好处,可以使本身繁重的播种过程变得轻松,尤其是对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特别有帮助,当地的种棉大户都欣然采用这个技术。但是,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也发现,就在距离种棉大户不远处的几户老人家,却对这个技术一无所知。事实上,这个技术已经推广了3年,而且在前3年,相应的培养器皿都是政府免费送的。但几位老人却毫不知情,白白地花3年的力气去搬运传统的棉种。在我们走访之后,他们都表示对这个新技术很感兴趣,问什么时候再来推广。推广员只能勉为其难地告诉他们3年推广期已然结束,之后很难再有免费的机会。其实这个现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在这3年的新技术推广阶段,当地电视一直滚动播放着相关的介绍,并且在棉花播种阶段,当地经作站也特地设点宣传,所以不少种棉大户(往往也是50岁左右的棉户),都对这个技术有所耳闻,并且及时采用。但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就在于,现在还在种棉花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很多人家里都不一定安装电视,更不要说调到当地的频道、按照节目上的介绍去报名参加。在村里的定点介绍,也常常会因为老人家腿脚不方便,或者在田里干农活等事情而错过。因此,尽管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宣传效果还是不能达到最好,很多亟须这个技术的人都没有能够真正地享受。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要增加政府的信服力。在当地农民看来,只要是可以增产的、抗病虫害能力比较好的,就是可以信赖的棉种。政府自己选择的棉种也会在下属的种植基地种植,政府应该及时把相关的报告出示当地农民,并且在培育、种植的过程中,邀请棉农参观、学习,增加宣传的真实性和饱满度。只有让棉农眼见为实,才能够最终博得他们的信任,从而选择政府推荐的棉种。

第二,要增加给棉农开启的学习讲堂。之前政府有做过相应的措施,请一些相关的专家来给棉农培训,就我们采访到的棉农来说,他们也很乐于参加类似的培训,但就是次数太少,几年一次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这里希望能够把学习讲堂开成常设性的活动,定期给当地棉农做培训,尤其是选种、育苗、采摘等关键时期,更是要加强讲堂的力度,让棉农科学种植,提高种植的效率,避免无谓的损失。

第三,推广活动要做得更加细致。考虑到现在种棉花的很多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接受能力较年轻人要差一些,但他们也是最需要新技术来减轻种棉负担的人。所以希望当地的推广员可以“推广上门”,给当地的老人家提供一些更加细致、体贴的服务,避免他们因为年迈而错过重要的消息,也不要因为接受能力差而失误操作。

第四,机械化种植一定要坚持做下去。目前的土地情况比较碎片化,同时种植棉花的多是老人,希望政府可以鼓动一些大户将小块土地承包,或者是将土地流转进一步做下去,将土地由小块变成整块,从而更好地推行规模种植、机械化收割,大大地提高种棉的效率。

第五,国家对于棉花产业的宏观控制力度要多加控制,多做调查、多体察民意。就现在看来,棉农的个人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有时是不能完全重合的,需要国家更多地征询老百姓的意见、企业的意见,才能更好地融合三方的需求,达到共赢的目的。同时,增加老百姓对政策的认同感也很重要。3年棉花收储政策下来,不少棉农、棉企怨声载道,具体效果如何暂且不提,光是不能让老百姓认同,就是头一桩问题。政策的目的是惠民便民、给老百姓带来福利,而不是通过他们看不懂不理解的条条款款来限制他们。能够达到目的并且让百姓信服的政策才是最好的政策。

第六,要严格监控棉花检测体系,不能在检测体系上放水,使得国内棉花质量在国际上得不到信任。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效仿美国的做法,使市场化力度加大,让纺织厂自己去检测需要的棉花,不给不法之人以可乘之机。

四、实践感悟

(一)对工人现状的思考

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们接触到很多在田里劳作的农民和在工厂中做工的人,他们的一些话和想法是我们实践之前没有考虑过的。2014年7月22日下午,我们去射阳县的一家种田大户家里进行采访,与我们一起去的还有曾经的村支部书记陆大爷。他们都指出棉花没有人种,一是因为价格的问题,也就是农民得不到可观的收入,还不如转移去种别的作物;二是棉花这种作物费工很多,现在的农村老龄化非常严重,在乡下种田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又怎么可能愿意种棉花这种费力又薄利的作物呢。陆书记看着门外那一片棉花地告诉我们:“这边地都是农户的,有些自己种,自己没能力种的就包给别人种。最近2年抛荒的没有,土地浪费的不行,亏钱也得种,维持基本生活,不种不行。家里六七十岁都在种田,儿子外出打工了,添了孙子要上学,小夫妻才结婚,花了几十万,拿钱还要亲戚朋友帮忙,还要拿房贷结婚。小孩奶粉几百元,孩子两三岁马上就要上幼儿园,要到城里去要一年万把块。现在年纪大很苦,不要年轻人支持,还给钱。外出打工一个月三四千块钱,还要还房贷,哪里有钱给老人,不是不孝顺。所以,老人必须种田。”这段话也正折射出我国农村的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城市,追求着他们的梦想,也为我国城市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留在农村的呢,大部分是老人、妇女以及儿童,他们的体力不如青壮年,所以只得放弃棉花这种比较费工的作物,也因为劳动力的缺失被迫采取一些雇用的手段来维持农田的播种和收获,而这种雇用的手段又再一次减少农民的获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理应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而现在即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农民的利益也没有真正得到保护。7月22日农户陈某告诉我们的一组数字令我们沉默很久:“我家原先的大米是1元多一斤,现在是2块2;肉也翻了一倍。棉花可没怎么涨,以前4块多,现在也没怎么涨。”可能具体数字会有偏差,但这一趋势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农民挣的都是血汗钱,如果一直让他们做着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那只会让农村劳动力流失得越来越严重,粮食的缺失我们可以进口,可以提高科技水平,而面对农村的消逝,我们又有什么对策呢?

关于我国农村未来的路走向何方这个问题,我们遇到一位在射阳县的一个村负责棉花种植的村干部,在和他的交谈中,我们得到很大的启发。在我们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继续沿用曾经的生产方式,就等于用土地束缚禁锢住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反倒是会为国家建设带来负担;以后我国农村应该朝着机械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像现在的一些发达国家(诸如美国)那样,用少量的劳动力获取大量的成果,这才能打破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根本的手段。在射阳县的种植基地,我们也看到这一趋势的出现,整齐划一的棉田,全自动的播种和打药、采摘,这都在指引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下面,我们来谈谈我国的工人现状。可以说,现在我国工人的地位在下降,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实践第一天曾去过市纺织厂,那是江苏省曾经最大的纺织厂,现在只有不到500名工人。更令人惊讶的是,陈副厂长告诉我们这里工人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最年轻的女工也是40多岁。我们很好奇地问为什么没有年轻的女工。原来,年轻人现在都不愿意做这个,他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看上去更加体面的工作(便利店的收银员,餐厅的服务生等),我们曾参观过3个集团的工厂(悦达纺织有限公司、江苏省双山集团、万达纺织有限公司),在隆隆作响的机器之间,我们只看到一个个与我们爸爸妈妈岁数一样大的工人在工作,而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人屈指可数。在双山集团,一位40岁左右的阿姨与我们相谈甚欢,可能是因为她的儿子和我们的年龄都差不多吧。她告诉我们自己已经在这个厂子工作20年,但竟然还是厂子中最年轻的一批工人。等再过20年,她也不知道像这类棉花纺织厂的未来该去向何方,虽然每天的工作都是操纵机器,但还有很多东西和细节并不是书本上可以找到的。她们之后,担任这项工作的人又在哪里呢?我们在悦达纺织有限公司采访张岱华会长(棉花协会)的时候,也曾提到过这个问题。他的回答也揭露了很大的问题:年轻人不愿意做工人,其实银行收银员工资也是两千多,但是年轻人反而更愿意做收银员,这是国家政策宣传导向的问题,其实工人的工资有时反而还要高一些,也就是说工人现在的社会地位比较低。诚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说现在工人的地位很低,但从我们所见所闻可以看出,现在我国工人确实也走入困境。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棉花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国徽上是锤子和镰刀交相辉映,代表着我们的工农联盟基础。现在,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所遭遇的劳动力的流逝,工人地位的下降和未来前景的黯淡。可能这是我们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阵痛,但我们觉得这更是人们所面临的价值导向的问题。工人和农民在生产着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些产品,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重视和尊重,改变他们的现状,保护他们的利益是决定我们未来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新思考

我们从小在课本上、在电视中、在报纸上所看到的一切都在说着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功绩,仿佛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次新生,自此之后中国脱胎换骨,摆脱了曾经的穷困,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步迈进现代化。是的,在1978年之后我国确实在经历一个巨大的飞跃,但它也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在7月21日的下午与射阳县一所轧花厂的访谈中,我们得到一些珍贵的信息。

这个轧花厂已经决定搬迁到新疆去,因为那边的原料供应比较方便。在这位厂长看来,走上社会,没有享受到国家的一些政策,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他们一生也是一种遗憾。因为现在有的行业,比如棉花行业,从计划经济年代,一直到市场经济时代,它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呢?国家的标准从文字上来说是越变越好,但实际操作上这个标准是越来越差。为什么?中国的市场经济竞争是过度竞争、无序竞争。我们就拿现在这个棉花行业来说,不谈其他行业。棉花行业包括纺织厂、轧花厂,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都不好。厂长的一位高中同学定居在美国,他们夫妻两个都拿到绿卡,回来跟我们谈的是,中国最大的坏处有两点:一个是市场无序竞争,没有规律,没有规则。这个竞争是最大的坏处。国家失控。第二个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损失一批人,原因是教育失误,教育把人的思想带坏了。我们看到现在社会上不少青年人,最起码应该爱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过去人们说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说实话现在教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金钱思想太重。

在棉花产业,标准的问题显得尤为明显。万达集团的陈主任曾向我们介绍过中国国产棉和外国棉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质量,而质量的差距也就是由标准造成的。在建立市场经济后,标准过低、双重标准之类的事情在我国屡见不鲜,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频频出现。中国的经济确实发展得很快,但也出现很多问题,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忽视一些致命的错误。市场有其盲目性和落后性,不能放任自由等市场自己进行调整,政府要肩负起规范市场的责任,帮助市场在良性竞争中发展。

在后来的几天时间中,我们一直在探究市场规范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而万达集团的陈主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他向我们介绍现在一个遍布全球的棉花质量检测系统“良好棉花”(BCI)。现在瑞士的BCI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棉花组织。它用一种无公害的生产方式把棉花生产出来,这种棉花在全球形成一定优势。比方说我们新疆的良好棉花,从生产开始,就一直是在我们新疆地区。滴灌时每亩地什么时间用多少水,都有记录。每次使用农药也有记录。有标明哪些不能使用,只能用哪几种。还有每次用的量也有控制,农田参加劳动的人员也有规定:不能使用童工,也不能使用年纪大的退休人员。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是有衔接的,都有生产编码。只有像农场那样的生产方式能达到要求,像江苏这一带根本达不到。BCI在我们国内有5家,新疆3家,河北1家,山东1家。国际上超前来考虑棉花后世,从这个角度控制要想进入BCI体系,必须生产这类棉花。所以棉花产业就是像这样把话语权逐步向自己手里抓。现在有一定影响,但还不是很大。

我们认为,BCI可以作为规范我国棉花市场标准与秩序,鼓励棉农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甚至推行大面积机械化种植的一个突破口。首先BCI有明确的标准监测制度,如果可以在全国更多省市推行下去,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的质量;如果可以加大对这个机制推广的财政补助,也就是加大对合格产品的补贴,那么就可以缓解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锐减的状况,也可以更好地保障棉农的利益;这种机制也对种子和种植方式有着明确的要求,如果统一起来再对照机械化种植的要求,无疑可以让更多棉田符合机械化播种采摘的标准,也可以为我国发展机械化大生产提供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虽然BCI现在在我国还没有取得较大规模的发展和认同,但我们相信它代表一种趋势,我国的棉花势必要走向国际化,而BCI是国际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取得国际上的认同,未来企业就要把眼光放在BCI上。

我们认为,在棉花产业中反映出的一些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是我们整个社会所普遍看到的,我们提出的建议不仅在于改变棉花产业的现状,也为了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弥补我们在发展中的一些不足。希望我们实践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我们个人的成长上,更能体现出我们为社会所贡献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