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知识新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部署,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新老交替的盛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光荣与辉煌。

1.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的胜利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党确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这10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10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跃升到第2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级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级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级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世人公认,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2.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是对我国发展环境和阶段做出的重大判断。全面审视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也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都给我们带来许多重大挑战。

一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内需外需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更为突出的是,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这都表明,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已不可为继。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就难以持续。

二是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出现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往往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同样也面临这类挑战。在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增加,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同时,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提出新期待。

三是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目前,全球经济和贸易持续低迷,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与此同时,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大的调整变化。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全球产业和技术革命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此外,全球面临贫困、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方面的挑战。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李克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载《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15~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四是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因此,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014年5月,“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6个月后,习近平主席11月9日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深刻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和中国经济都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也进入一个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促内需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本质上说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面对经济规律我们只能顺势而为,抓住深化改革的重要机遇,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因此,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和基本依据。

4.十八大后党中央运筹帷幄,谋篇布局“四个全面”

2013年9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句话,我主持起草工作时就主张要写上去,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句话含义是很深的。”本书编写组:《“四个全面”党员干部读本》,30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意味着我们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存,但面临的风险却前所未有,并极具挑战性。这些都是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重大课题。

决胜千里之外,离不开运筹帷幄;实现宏伟目标,重在战略谋划。“四个全面”作为新一届党中央引领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逐步清晰地展现在中国与世界面前。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主动谋篇布局的顶层设计从履新之际就已开始,并集中表现在党的十八大后一个月中的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中——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30周年、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活动无疑正对应着“四个全面”。本书编写组:《“四个全面”党员干部读本》,41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前进航标已然确立。

(1)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他坚定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在这里,第一次将全面小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出行的首站。这充分表明,中国梦既体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又表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2)到广东考察工作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的第一次离京调研就选择了广东。他表示,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庄严的承诺,也是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

(3)纪念“八二宪法”颁行30周年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庄严的宣示,表明的是一种态度:尊重法律、厉行法治,是必须把握好的施政之要;体现的是一种决心:塑造法治中国魂。

(4)制定“八项规定”

在召开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无论是“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的细致和坦率,还是“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的真诚和坚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为端正党风政风率先垂范。八项规定是一个庄严承诺,体现了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反映出新一届党中央施政的明确要求。

5.展开工作部署,大力推进“四个全面”

党的十八大后的两年多来,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提出从严治党八方面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然清晰地展现。

(1)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部署,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张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载《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主题。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社论)》,《人民日报》,2013-11-13。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做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坚持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紧密结合,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可以保证法制建设不偏离正确方向,推进改革不偏离法治轨道。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目标方向一致,而且相辅相成,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4)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从严治党八方面要求。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从严治党提出八方面要求:一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二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四是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五是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六是严明党的纪律;七是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八是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与理论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现实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经历了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提出从严治党八方面要求,这样一个工作布局的全面展开和深入的过程。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此后又对其深刻内涵不断阐发,从而完成“四个全面”作为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理论定位。

1.“四个全面”的提出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这里“协调”二字言简意赅地表明了三者之间的统一性。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和保障。这就简明扼要地阐释了“三个全面”之间的关系。至于“全面从严治党”,虽然这样的命题还没有十分明确,但从严治党的思想和举措已经十分鲜明,“全面从严治党”的命题呼之欲出。韩宇:《“四个全面”学习问答》,4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并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从而意寓着“四个全面”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定位

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都有自己的定位,都会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和影响。“四个全面”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是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同志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在这里,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用“四个全面”引领各项工作。虽然这次讲话是对云南工作提出的要求,但对全局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云南调研后的第三天即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提出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这里,习近平同志对为什么要提出“四个全面”进一步作了深刻具体的阐述。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论述了“四个全面”的理论地位。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战略布局”是对“四个全面”最权威、最规范、最准确的理论定位。自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得到全党的认同,并成为我们党对“四个全面”表述的标准语和规范语。

然而,习近平同志对“四个全面”理论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在此后的讲话中他不断进行阐发。3月29日,他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第四届理事会成员时的讲话中指出:“两年多来,我们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在这里,习近平同志将“四个全面”放到“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的地位来加以论述和强调。进而,他在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四个全面”提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的高度进行阐发。他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这就把“四个全面”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应有高度。曲青山:《深刻把握“四个全面”的精髓要义》,《人民日报》,2015-06-07。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战略是一个国家谋全局、谋发展、谋长远的根本策略。当今时代,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既表现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直接较量,更是国家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和战略行动能力的深度角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治国理政总方略,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根本意义、全局意义、长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来,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人民日报》《求实》杂志等党报党刊不仅多次发表系列文章,而且发表了一些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的学习体会文章。为了便于大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领会精神,我们编辑整理了其中的部分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一脉相承,又可以实现我们党重大战略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统一,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系统全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于现实,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最终目标指向的是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国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了新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认识,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新的实际出发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造,形成了科学的战略思想体系,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崭新目标并进行了全面部署,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回答了“建成什么样的小康社会,怎样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一方面,在发展的目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有全面性、整体性,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发展的途径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方面发展应该彼此协调、相互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体现了发展目标的全面性,又体现了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之间关系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既有动力又有保障,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性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理论研究中心:《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科学指南》,《求是》,2015(12)。

“四个全面”,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主题,全面深化改革深度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活力之源,全面依法治国系统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法治蓝图,全面从严治党深刻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党建保障。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改革、我们的法治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只有坚持“四个全面”,才能站稳政治立场、把好政治方向、增强政治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罗志军:《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求是》,2015(4)。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战略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同志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的系统整合和集成创新,是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大业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奋斗目标、如何改革、怎样治国、怎样管党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解决这些主要矛盾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就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思想,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就是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就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的战略思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理论研究中心:《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科学指南》,《求是》,2015(1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升华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彰显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罗志军:《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求是》,2015(4)。

“四个全面”集中体现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任何理论都是特定时代和实践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赢得这场伟大斗争的胜利,迫切需要我们党从战略层面提出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大韬略。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具有很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迈进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发展起来后”与“欠发展”的各种问题交织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种挑战不断凸显。“时”和“势”总体有利,“艰”和“险”正在增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站在时代前沿进行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部署。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人们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生活更有保障,权益得到更好维护,政府更加高效清廉,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攻坚克难的新法宝。黄坤明:《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重要意义》,《求是》,2015(1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再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环环相扣、清晰展现。“四个全面”,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认识的升华和思路的完善。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融会贯通,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战略抓手,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必将引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易炼红:《“四个全面”:提升治国理政新境界》,《人民日报》,2015-07-06。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国人民的追梦征程描绘了总蓝图和路线图、施工图,为最终实现中国梦增添动力、扬帆护航。这集中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四个鲜明特征上:一是战略性。“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有战略全局又有战略重点,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二是全面性。“四个全面”涉及的不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而是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对发展、改革、法治、党建的全面规划和统筹集成,要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三是根本性。“四个全面”对关系当代中国能否破浪前行、追梦征程能否行稳致远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四是纲领性。“四个全面”实现顶层设计、现实需要、人民期待三者的高度契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兴国、治国理政的纲领和方略。抓住这个纲领和方略,就能纲举目张,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袁曙宏:《“四个全面”的时代使命(人民要论)》,《人民日报》,2015-06-17。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周培清:《“四个全面”的理论特征》,《人民日报》,2015-07-0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1)立场的人民性

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价值立场。价值立场是阶级立场、政治立场、政党立场的理论表现,回答和解决的是理论为什么人服务的价值取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价值立场也必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个全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是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价值取向,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使命追求,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责任担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根本权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管党治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可见,“四个全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体现着鲜明的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2)精神的时代性

科学理论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四个全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是对当今时代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理论反映。当今时代新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因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蕴含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因子。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主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可以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逻辑延续,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必然结果。“四个全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根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把四个“全面”集成为“四个全面”,并把“四个全面”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从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增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3)思维的辩证性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闪耀着辩证思维的光芒。

“四个全面”坚持全面而不是片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观点。就“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来看,着力解决的是一个领域的问题。就“四个全面”的整体来看,既解决经济基础的问题,也解决上层建筑的问题;既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也解决社会方面的问题;既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也解决党对发展的领导问题,力求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

“四个全面”坚持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支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四者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从“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来说,全面深化改革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也包含法制建设和管党治党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既包含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固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内容,也包含依法治国、依规管党治党的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政治引领和组织保证作用,三者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四个全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

“四个全面”坚持全局和重点辩证统一的观点。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在关键地位,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就“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所包含的要素看,也是既着眼全局又有重点的。比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所包含的诸要素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始终是整个目标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全面深化改革所包含的诸要素中,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重点;在全面依法治国所包含的诸要素中,党的领导始终是具有本质特征、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全面从严治党所包含的诸要素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主线。由此可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是辩证思维的理论结晶。

(4)意义的实践性

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四个全面”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其理论意义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引领。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就深刻阐明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基础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