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景观社会 要有勇气使用理性
从社会学的研究上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一个社会就像一条大的航船,在转弯过程当中,维护这条船的定力,就是公信力和社会动员力量。
首当其冲的是企业,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正在成为推动社会各个层面进步的重要力量。此外也为重大政治、法律、社会事件的解读提供安全的视角。任何一个产业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都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要程度和依赖程度。
以此类推,网络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网络不是对历史传统的割裂,也不是扬弃的简单传承,而是全方位的覆盖,尤其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来讲,也只有拥抱移动互联网,结合企业特点做好创新和转型才能基业长青,才能让创新商业化,带动社会的进步。
另外一方面就是人的思想,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混、随便、无所谓、怎么都行、跟着感觉走这几个词和词组基本概况了景观社会很多人的现状,彼此成为彼此的风景。
《双城记》中的一段话,对理解今日之中国仍有一定的意义:“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全都走向另一个方向……”
在这个转型时期,个人与时代都要有勇气去使用自己的理性!启迪民智需要刺激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启蒙环境,不容否认的就是各种羁绊和束缚,人要奋斗出来将会更艰辛、更高度危险,而人也可能更懒惰。各种规范限制着人迈出的任何一步,而在人的思维方式上,“长此以往”、“我以为”、“我认为”等个人思维习惯形成的固定思维,限制着人的认识、限制着人自己使用自己的理性所能达到的程度。
这样,人的理性就牢牢地限制了人的挣脱。人已经不习惯于做这类属于人本能的自由运动。人的理智也长期被束缚着,做一些基本的理智思考都显得很不习惯、很不适应。已经对思考的主动权放弃了,激发了不理性的极度痴迷行为。这导致人们对于本性思考的不习惯。人的真正本性继而被淹没,这正是人的悲剧境地。
运用启蒙,学习启蒙就是人类走出来的状态,远离自己的现状,改变自我修炼自己。追根溯源,“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做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进入阳光。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观念。由于启蒙运动,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因此,每一代的境况都将比前一代好些。
人类因改善而进步、因不断地改善而完善。启蒙式进步突出的是过程、状态,强调的是批判。人类的当下选择、历史困境和状态就是启蒙式进步,不断地通过启蒙突破局限,慢慢地接近完善。康德以前的人,只是“意识”到启蒙运动,只是设身处地地将自己所处的时代,称为启蒙时代,自己所进行的运动,称为“启蒙运动”。
在类似的运动中,我们大脑的自然倾向总是先接受最显而易见的解释,然后据此进行推演。为了克服大脑的这种自然倾向,我们有必要做得十分刻意和人为。类推通常会使用具体的形象,而具体形象比抽象的概念更能激发出人们对其他事物的联想,创新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接受起来也会水到渠成。
不可否认,接受与维护既有事物,是与具有无限潜力的无序状态刚好背道而驰的。当最明显的路径上出现了障碍时,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绕道而行,但当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障碍时,我们就很难想到要选择相反的方向。
伟大总是来自迈出的第一步,最早对“启蒙”进行哲学追问和思考的是康德。康德给出了他对于“启蒙”的定义:“启蒙是人类的从他自己招致于自己的未成年状态中走出来”,“未成年状态”所要描述的状态就是人离开他人的指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理性的状态。赋予它以“走出来”的意义。
“走出来”是一种状态。启蒙就是指出人类的走出来的状态。目标主要直接针对自己招致于自己的未成年状态的走出来,以及而后走向成年。摆脱对人的依赖和缺乏理性的冲动,不再那么想当然。启蒙或者出来后的落脚点,就是成年,自然的成年。这是人走向成熟的必然,经历过的事情越多越需要总结自己,走出自己不成熟的状态。
当然,人不是天生就拥有可以使用的理性的,人也不是天生就可以使用自己的理性的。也因此,人是需要他人的指导的。未成年状态就是离开他人的指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理性。启蒙因而也就是联结未成年状态和成年状态的“从彼到此”的状态。是否能独立地使用自己的理性也就成了判别启蒙与否,以及人类处于何种状态的标准。人类要独立地使用自己的理性,只在于人类要有决心和勇气去使用自己的理性。
可现状却是,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从人性的本身来看,人本来可以由于自然方式而不缺乏理性的。当他已经不缺乏理性时,已经可以不经别人引导就使用自己的理性时,仍然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使用。这只能怪自己了。
自己一点使用自己的理性的勇气和决心都没有,心甘情愿地要别人“保护”和引导,这种不成熟的表现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的。随后,康德在究问“离开他人的指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理性”的原因时,提供出了两种原因选择:缺乏理性与缺乏决心和勇气。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大脑神经组织的特性以及关注范围的有限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时会特意把事物拆分成熟悉的片段以便分析。由此,一个连续性的变化过程可以在任意一点被切割,然后再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将切割点以前的部分和以后的部分重新连接起来。大脑把我们周围连续性的世界分成了不连续的片段。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熟悉程度、方便需要和可选择的简单组合关系等,来决定在哪一点进行切割。在切割以前,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而当各个部分被同样的方式反复切割时,这些部分就变得具有独立性。但很多人并没有这样做。
很多人在学习知识时,经常忽略证明过程,只记住几个公式,能够计算出正确答案,就算学会了,往往并不掌握证明方法。因此在进行科学辩论时,也只会用“启蒙”的方式,而不管对方是否已经掌握了证明过程,是否指出了证明漏洞,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学习弊大于利,不利于个人成长。
作为个人要自己操自己的心,自己思考去解决自己的事而不需要别人代劳。对自己价值的理性估价以及每个个体去自己思考的精神,强调的是人的类存在,是作为“类”的全部人。“人类”中的每个人,在类的意义上是平等的。
要让每个自由的人在良心的所有事务中独立地使用他自己的理性,每个个体去自己思考,避免盲从。要使用自己的理性清楚地了解和理解某物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提倡每个人都要使用自己的理性去理解并得出自己的意见。
这样,启蒙不仅是与少数人、少数精英分子、知识分子有关的事情,而是与每个人都有关的事业。启蒙实际上是要清除偏见,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变革,还清除由许多固定思维习惯和惯例而形成的规范等禁区式的观念,特别要细致清除长此以往而形成的人们的思考方式。从群体的角度,假如每个人都能尽量运用自己的理性进行思考、判断和选择,那么这种公开于每个人面前的公众意见必将导致意见和观点的进步。
再来看看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活动在启蒙中的作用。与其他人类活动比较,其最基本特征就是不断进步。哪怕在其他方面倒退的时候,科学却总是进步着,即使是缓慢而艰难的进步,这表明,自然科学活动中包含着人类的最进步因素。
今日的中国需要新的科学启蒙,需要现代化科学教育。虽然科学已被公认是中国进步所必不可少的推动,但科学精神与基础科学投入还是太少,差距太大。我们很多东西都是拿过来直接进入了使用阶段,而对很多产品的自然原理和工作原理不清楚,甚至是知之甚少。也就是说,我们对基础科学还需要大量的投入与思考。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差距所在,也是必须补上而不能缺乏的一段路程。基础投入和逻辑思考是必备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