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使国人更聪明
这门课程,将帮助各位成为富有魅力的礼仪达人。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礼仪”?
对“礼仪”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知道,对人要讲礼仪、有礼貌。如果要是被问及:“到底什么是礼仪?”可能谁都能讲上两句,但是很多人可能说不到点子上,所以今天同学们上这门课,你就将从根本上、从专业的水准上、从国家精品课程(“现代交际礼仪”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是首门礼仪方面的国家精品课程)的水平上,把握礼仪真正的内涵。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究竟什么是礼仪?我想今天用一种新的方式让大家了解礼仪——就是从分析“礼”和“仪”这两个汉字入手。为什么要从分析汉字入手呢?我想大家可能不知道,有两样东西使中国人变得更聪明,其中一是汉字,二是筷子。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我们是讲礼仪,但这不是题外话,它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中华民族、我们的中国人民。
中国的汉字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有汉字独存。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也越来越方便。汉字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汉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意义非凡,十分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前几天我看了一个国外的材料,说的是美国有一个教授专门搞对比研究,中国人和美国人谁更聪明、谁的智商更高,他找了一些中国留学生,又找了一些同等学力的美国人,研究来研究去发现中国人很聪明,还很灵活,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为什么中国人聪明呢?这个美国人就考察中国人是怎么成长的,他们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然后到美国留学,或者在中国念完大学,然后到美国留学念研究生。这边的美国人是从小接受美国教育考进大学的,然后念研究生,那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经过分析,得出两条结论,这两条结论正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生活方式的不同的集中表现。
1.汉字使国人更聪明
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开始教他(她)认汉字,上小学之后,老师又开始系统地教他(她)读汉字、写汉字。汉字是最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的,因为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来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因而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
汉字本身有一个间架结构,依据不同的笔顺来排列,像一个图案、一幅图画一样。而每个汉字都代表不同的意思,都可以讲出一个故事,可以代表着一种文化,所以这里面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儿童学汉字,老师、家长真会教的话,可以大大开发他的智力。而英文是字母文字,不讲究什么间架结构,它永远是一个字母挨着一个字母这么写,而且字母你必须得这么背,顺序不能错,也必须按这个写,背下来就行了,顶多有的有前缀,有的有后缀,顶多那个前缀有点意思,但意思很简单,组成英文单词的词根也有意思,但这个意思与汉字里面的故事比起来,就显得太简单了,所以字母文字远远赶不上我们的汉字能够更好地开发人的智力。
“礼”和“仪”这两个字有什么样的故事,等会儿就与大家分享。
此外,汉字还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个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繁忙的“忙”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目亡为盲;“忙”就是“亡”了“心”,心亡为忙。这里面是多么富有哲理呀!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古人造字不是随便造的,一般从每个字里边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所以“礼仪”这两个字也是这样。那么我们在黑板上写的“礼仪”这两个字,实际上是简化字,它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繁体字,繁体字才是古人用的字,简化字不是古人用的字。
这个简化字开始使用是在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法定的简化字在现今中国内地取得了“规范汉字”的地位。大家不写繁体字了,而使用简化字,但是只有从繁体字才能看出中国字的内涵和文化,比如这个“礼”字的繁体字是这样写的——“禮”,可以看出繁体字比较复杂,而简化字就简单、好写多了。
那么,当时我国为什么要使用简化字呢?因为当时一直使用的繁体字笔画太多了,刚解放的时候那么多文盲,特别是青壮年文盲很多,都不认识字,要快速扫盲,于是兴办了很多文化补习学校,让大家认字,教这个“禮”字可能教半天大家都学不会,因为笔画太多了,而学习简化字就容易多了,这个“礼”字写起来简单了,右边只有“竖弯钩”。但是这个“竖弯钩”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真正考察“礼”字的含义,必须要弄清楚这个繁体字——“禮”,这里面就引出一个问题——繁体字和简化字之争。
这一问题至今人们仍然在争论,在2015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冯小刚与著名演员张国立一起,提出了一个恢复部分繁体字的提案。冯小刚表示,自己的提案,是希望可以通过恢复一部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繁体字,来传承中华文化之美:“我希望能够部分地,哪怕是数量很少的恢复一些非常有文化含义、生活含义的、反映祖先智慧的繁体字。比如说‘親愛’这两个繁体字,一个亲,一个见,组成了親。‘愛’呢,在现在的简体字里,是没有心的。这个其实是很有意蕴的,所谓的‘親’要相见,‘愛’要有心。但现在我们的简体字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冯小刚表示,当年实行简体字,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关系的:“当初希望扫盲,所以有了简体字,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
正因如此,冯小刚表示,自己会和张国立一起提交这样一个提案:“能不能恢复100~200个繁体字,能回到小学生中学生的课本里来,这样不会给孩子增加多少负担,但他们能感受到汉字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时冯小刚还希望,相关部门可让一部分汉字形成繁体和简体通用:“这样对我们的文化传承是非常有意义的。”
张国立也表示,习主席曾提到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字之美,恢复一部分繁体字,还可让书法艺术能传承下去,他说:“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文字的美,给他们多讲讲繁体字的故事,这样来树立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过去丢了太多传统文化的东西,希望现在找补回来一点。”
我想如果这个提案被付诸实施,在中小学课本里要学习的繁体字中一定会有我们今天要学的“禮”和“儀”这两个字。
几年前,网上就流行过这样的“段子”,说汉字简化后“‘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聖’不能听也不能说,‘聽’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口听,‘買’成钩刀下有人头,‘輪’成人下有匕首……”这类“段子”的流传足见人们对汉字简繁问题的关注程度依然很高。像冯小刚提出的“亲不见,爱无心”等也是这个问题。再比如这个工厂的厂,繁体字是“廠”,我们可能过于简化了,厂无货,厂里啥也没有了,怪不得好多厂子都黄了,员工都下岗了(笑声),当然我们这是开个玩笑。但有些字简化得没有道理确实是事实。
还有“进”字,古人讲,越走越好叫“進”(“进”的繁体字),所以中间是个“佳”字,佳就是好,越走越好叫进,后来说那个字太麻烦了,得简化,中间就改成井吧,往井里走叫进,掉井里了能叫进吗(笑声),所以这个字简化得也没有道理,为了简化而简化。
当然,汉字的繁简之争一直有,汉字也一直在简化,对这个问题也要辩证地看,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军所说:“我们既不能一味追求简化而任意破坏理据,也不能因固守理据而无视汉字的繁难。”简化汉字推行了半个世纪,方便了几亿人的认字和写字,已经成为传播现代信息和国际交流的载体,在传统文化现代化方面,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书写和认读简化汉字已经成为国内外绝大多数汉字使用者的习惯。
2.筷子使国人更聪明
我们使用筷子吃饭,西方人是使用刀叉吃饭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用筷子的确有助于开发儿童的大脑,用筷子的宝宝会更聪明。筷子是利用杠杆原理夹取食物的,需要很多个手指一起动,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不仅仅是几个手指的活动,也牵动着肩、肘、手腕、手指间等各部位的30多个大小关节和上臂、前臂、手掌、手指等处的50多条肌肉的运动,尤其做事以右手为主的人更是如此。管理和支配手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所占的区域最为广泛,尤其是大拇指。这些手部关节和肌肉只有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下,才能完成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反过来,这些关节和肌肉夹取食物的动作,又刺激了脑细胞,因而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3岁以后,正是儿童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学习使用筷子,既可练习手指的各种动作,又可促进大脑发育,从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巧,是训练手脑并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让孩子变聪明,就需要训练他们尽可能早一点独立吃饭,而且要学会使用筷子吃饭,家长不要怕孩子把衣服弄脏或是把饭菜弄得满桌子都是,一定要让他们多使用筷子,早点锻炼才能让孩子的智力早点得到有效的开发。这一条很重要。
如果孩子使用勺子吃饭,孩子的手指不会有较多的运动,永远只用一个姿势握着勺子,就不会像使用筷子一样使手指不断地运动。当然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用餐礼仪、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西方人吃饭是双手并用,中国人一般是只用一只手使用筷子,大部分人都是用右手。而外国人吃饭时一只手不行,得两只手都用,中间还得不断地换,他们用右手拿刀,把食物切开,然后左手用叉子把食物送到嘴里或者放下右手的刀,拿起叉子将食物送到嘴里,因此西方人吃饭就像是在“打仗”,动刀动叉的(笑声),我们吃饭的时候只需要两根竹棍儿——筷子,这两根筷子绝对不会有杀伤力,所以说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从吃饭就可以看出来(笑声)。
尽早地使用筷子有利于开发智力,好比我们每天都做着“大脑体操”,都在看着汉字、写着汉字、使用筷子吃饭,每天都做这样的“运动”,中国人就会变得聪明,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我们都是很聪明的,只不过有一些还没有开发出来,或者说开发得不够。既然讲到使用筷子,那就介绍一下使用筷子的礼仪。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要绝对禁忌以下筷子的使用方法。
一忌敲筷。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离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三是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四是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五是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六是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七是忌舔筷。不要“品尝”筷子,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有食物,都不要去舔。八是忌迷筷。不要在夹菜时,筷子持在空中,犹豫不定取哪道菜。九是忌粘筷。在就餐过程中,即使很喜欢某道菜,也不要使筷子粘住了菜盘,不停地夹取。十是忌剔筷。不要将筷子当牙签使用。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国人的聪明与我们使用汉字、使用筷子确实有着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