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警话狱事 (水木书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监狱的创始人——皋陶

中国监狱的创始人是皋陶。皋陶与尧、舜、禹同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唐律疏议》记载:“皋陶造狱,画地为牢。”皋陶是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人物,舜帝在位时,曾被任命为刑法官。传说皋陶在掌管司法时,“画地为牢”,成为最初监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场所,我国从此有了监狱。关于他掌管刑法,发明建造监狱的传说,古籍记载很多,历来视他为监狱的首创者,被尊为“狱神”。

既为神,且为狱神,自然要被狱吏、狱卒、罪犯顶礼膜拜。我国古代监狱中都挂有皋陶的画像,据说一般狱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参拜皋陶,表示自己是替天行道,管教罪犯,让狱神保佑自己一切平安。罪犯刚进监狱时要参拜,出狱时要再次朝拜,进来时参拜自然是希望狱神保佑自己能够健康地活着出狱,能活着出狱自然要朝拜答谢。就是死囚罪犯在临刑前也要参拜狱神,祈求狱神让自己早日投胎做人,不再受血光之灾。

皋陶出身名门。《路史》记载,大业娶皇帝父亲所属的少典氏族之女——女华为妻,生子名繇,即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皋陶。皋陶名繇,字庭坚。《帝王世纪》上说他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古偃地,舜帝因而赐皋陶为偃姓。《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载:“皋陶,洪洞(今山西省洪洞县)人。”另有一说皋陶是皋城(今安徽省六安市)人。简单点说,皋陶,姓偃,名繇,字庭坚(也有说名庭坚,字聩)。生卒年月不详,民间传说他活了106岁。籍贯不详。名门之后,官至大理。

皋陶是在舜帝时期当上“大理”的,古称法官为“理”,春秋战国时称“大理”。秦汉以廷尉为最高司法官,但有时仍复旧名。其后历代皆如此。北齐时于“大理”下加“寺”字,称“大理寺”,作为专门负责审核刑狱案件的官署。“大理”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往高了说就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的政法委书记一职,皋陶后来又成为指定的接班人,地位低不了。皋陶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传说我国的第一部《狱典》就是由皋陶制定,他把《狱典》刻在树皮上,呈给大禹,禹看后觉得很好,就让皋陶实施。另有传说,皋陶外貌青绿色,就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鸟喙就是鸟嘴,据说这是至诚的象征,能明白决狱、能洞察人情。他任舜的大理时,制定了“五刑”之法。

皋陶有一种特殊的决狱本领。传说皋陶是用一种叫獬豸的怪兽来决狱的。獬豸,也作獬廌,是传说中的异兽,长得像羊,但只有一只角,这种异兽能辨别是非,见人争斗,就用那一只角去撞没道理的人。皋陶判决有疑问时,就放出这种神异的动物来,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会顶触,无罪则否。这种办法还很有效,史书上说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只是这天下肯定不大,一个氏族政权也大不到哪去。犯罪的人抓住了,没抓住或想犯罪的人赶紧跑,致使皋陶所在的“天下”太平。

皋陶的政绩得到舜帝的欣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繇又叫皋繇。上古陶字与繇字读音相同,所以又叫皋陶,后来通常用的就是皋陶。

在皋陶的帮助之下,舜帝死后,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大首领。禹对皋陶自然是非常感激,还准备把帝位传给皋陶。尽管皋陶长寿,但还是死于禹前。《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皋陶的功劳荫及子孙,皋陶虽死,禹却很执着,临死前还要把王位传给皋陶的儿子伯益,伯益还不干,王位最终到了禹的儿子启的手中,“家天下”从此开始。历史不容假设,如果伯益继位,“禅让”是否依旧?

不说伯益,还说皋陶。皋陶死后依然风光无限:首先是由人而神;其次是种种传说;最后是“名人争夺战”由此打响。这不奇怪,黄帝、炎帝满天飞;有水就有大禹庙。人们不忘祖宗,希望大禹帮助治水,都好理解。奇怪的是居然有几个地方开始争夺西门庆,西门庆都开始争夺了,争夺皋陶这神一样的人物就太正常不过了,地方上多出几个名人总归是好事。

有争夺皋陶出生地的,至少有三个地方将他划归老乡系列,今天的山东曲阜、山西洪洞、安徽六安,前文有,就不说了。有争夺皋陶为祖宗的,其一,皋陶死后其长子伯益封于赢秦,据此,说“一统华夏”的秦始皇嬴政乃皋陶长子之后。其二,唐高祖李渊认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

最主要的争夺是皋陶死后归葬之地。《洪洞县志》记载:“皋陶出生在洪洞县士师村,死后葬村东二里许,村东北建祠。庙墓数千年在焉,祭祀不断。”这里说得有鼻子有眼,生于斯葬于斯,有庙宇,有陵墓,且数千年祭祀从不间断。太真了,反令人生疑,还是采用另一种说法,即今安徽省六安市皋陶墓。

《史记·夏本纪》记载:“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从皋陶死后的封地来看,位于今天的六安、英山、金寨、霍山一带。《帝王世纪》记载:“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今有皋陶墓位于六安城东7.5公里,墓地东北35米处为皋陶祠旧址。皋陶墓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高6.2米,墓顶平面直径4米,上有黄连木一株,形同华盖。墓前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司吴坤修手书“古皋陶幕”碑刻一块,碑高1.82米,宽0.92米。1981年公布为六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另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沘水》记载:“今县(六安)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塚也。楚人谓塚为琴矣。”清朝黄生《义府·公琴》记载:“《水经注》:楚人谓塚为琴,六安县都陂中有大塚,民曰公琴,此皋陶冢也。按……《山海经》:‘百穀自生,冬夏播琴。’此又以‘琴’为‘种’,‘冢’‘种’一声也。”清朝袁枚《随园随笔·诗文著述》记载:“楚人称‘冢’曰‘琴’,故皋陶冢名公琴。”太麻烦了,引经据典,加上方言土语,还是简单点,皋陶死后葬于六地,就是今天的安徽六安市,这里古有皋陶墓,土话叫公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搬出一尊狱神,不为抬高身份,只为追寻一段历史。法官也奉皋陶为祖师爷,如今分工越来越细,各干各的,互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