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重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研究内容及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科技与文化融合手段引领的“视觉重构”概念正不断走入我们的生活,“视觉重构”理念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领域也因“视觉重构”的理念产生了很多新的可能。我们不断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对文化遗产仅进行单纯的物理化保护与修复远远不够,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保护与记录可以大大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并能够将文化遗产以数字的形式进行存档保存,并达到“永存”的终极目标。数字化的形态便于传播与展示,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大众可以不需要亲自前往遗产所在地,可以在任何地点任意时间自主选择和了解文化遗产的知识和内容,这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学习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数字化的程度以及标准则需要有较为完备的设定,如在视觉、美学上的呈现标准需要在业界达成一定共识。

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而言,文化遗产的规模空前浩大,如此大规模的文化遗产如果不加以保护,将会给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中国有不少于40多万处的文化遗产规模[3],因此带来了很大的遗产保护工作量,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保护。特别是在新城市的建设中,自然而然会引发遗产与新城的冲突,旅游业的迅猛增长也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基于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当下数字技术的推进,帮助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数字化保护的理念,一步一步将现有遗产进行有效的数字化保护,或是对已经消失的遗产进行数字再现与复原都是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方向和目标。由于自然、人为等原因的破坏,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单凭物理化的修复是远远不够的,而数字化的手段提供了事半功倍的强大作用。由于文化遗产的存活特性决定了其自身保持的年限有限,因此数字化保护则成了其不断传承的必然发展。传统的文化遗产无法抵御岁月的洗礼与冲刷,数字化的方式可以使其焕发永久的生命力,更为古老神奇的历史赋予了传奇的色彩。

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但是,目前中国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暂时还缺乏一套完整且有效的体系,并且缺少有效的经验与方法。由于中国的文化遗产数量多、范围广,并且在现今进行的高速的城市建设的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工程的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中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古建筑的复建,就是在原有遗址上重新修建仿古建筑,从而达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如,近几年关于圆明园遗址的复建问题,也引发着很大的争议:一部分人主张将圆明园遗址进行部分景观复建,一部分人则认为圆明园的一草一木都作为遗址,不能够进行重新搭建以保存其作为遗址的特性。这也正是文化遗址数字化保护所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个争议点也亟须在本书中加以论述和探讨,也就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究竟是对过去的推翻重建,还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理性科学的记录与演绎?是单纯的记录遗产,还是为大众提供了解遗产的平台和权利?对于遗产原貌的复原究竟是要在物理层面上进行重修构建,还是在数字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与演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究竟是仅仅为了造福当代人,还是为了未来的后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科学的判断与艺术的判断应该占有何种比重,如何结合?设计手段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设计者应该遵循何种设计思路与原则,进行有效的数字化设计?以上的疑问都将在本书中加以论述和阐述。

目前在中国的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在不断努力做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这一课题的研究,如微软亚洲研究院“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项目(E Heritage)”,其核心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记录、修复与保护,并且微软还与敦煌研究院联手,为敦煌文化遗址量身打造——“飞天号”10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便于敦煌洞窟壁画的数字化记录与存储,这为古老的敦煌艺术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帮助,为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4]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圆明园的数字重建”。2011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也承接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方法”这一项目,就“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验证与典型示范”这一具体课题进行深入的科研与实践。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一个范畴较大的学术领域,它涉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注定了其需要新科技的整合重建,它将会为文化遗产的呈现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因此,它也急需新思路的引出和突破,在有力的技术支撑下寻求一个较为规范的标准和方法。就本书而言则将讨论的重点放在理论与设计学的角度上,即对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中,探讨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中设计在其中所发挥的意义与价值,并且通过相应的文献梳理,具体的案例研究以及相应实践提出较为合理清晰的设计原则与思路,从而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这一领域提出宝贵的思路与方法。

由于文化遗产的范畴较大,本书则主要通过国内外的相关案例以及具体项目实践展开,最终深入探讨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这一领域的理论范式、设计原则与思路。就本书所探讨的数字化重构概念而言,设计将在书中占有较大比重,对于技术的探讨则更多的以前沿技术趋势探讨的方式加以展开,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保护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将它的内涵能够得以传播并且启迪当下。因此,本书所提及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概念,主要侧重的是指将文化遗产在科学化的数据采集之后,加入丰富的艺术设计手段所进行的进一步呈现与传播,并最终达到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重构,这种树立于每个人心中的文化重构观念是启迪当代人的重要手段。本书的研究主要定位在应用领域的研究,因此,会在如何充分调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内容的艺术性、交互性和趣味性,以达到文化遗产有效传播的意义和价值的应用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本书寄希望形成一套有据可依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设计思路与理论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贡献一定的价值。

本书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比重,如图1.1所示。对于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应用的设计原则与思路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本研究最主要的创新点,因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领域中,很少有站在设计学科的视角下,通过相应案例的实践就关于设计原则以及思路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

图1.1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比重(笔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