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宋:造极之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姨侄两皇后

北宋仁宗皇后曹氏出身将门,祖父为北宋名将曹彬,为开国功臣,官至枢密使、谥周武惠王。明道二年(1033),太后刘娥死后,仁宗将第一位皇后郭氏借口废掉。十八岁的曹氏奉诏入宫,次年立为皇后。

曹皇后熟读经史,善书法,性情慈爱,生活简朴。但相貌一般,终身未生育子女,因此,仁宗对她并不宠爱。曹皇后善于自处,常常在宫苑内种植谷物,养蚕采桑,不参与内宫争宠之事。她严格约束外戚,对曹氏家人、仆人有贪赃枉法的,毫不通融。

张贵妃恃宠而骄,成为朝廷上下名利之徒依附的对象。有一次,张贵妃竟想打着皇后的仪仗出游,仁宗让张贵妃自己去找皇后借。对这种僭越行为,曹皇后没有表示出不高兴,而是爽快地答应了。张贵妃回告仁宗,仁宗觉得张贵妃有些过分,便说:国家的文物礼仪章法,上下是有秩序的,你用皇后的仪仗出游,朝廷会非议的。张贵妃只好放弃。曹皇后以谨慎和宽容的作风,赢得内外赞誉,正位中宫达二十八年之久。仁宗一度产生废皇后、改立宠妃张贵妃为皇后的想法,遭到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只得作罢。

嘉祐八年(1063)三月,仁宗驾崩,英宗赵曙即位,尊曹皇后为皇太后。英宗生心疾,请太后处置军国大事,曹皇后在东门小殿听政。第二年夏天,英宗的病快好了,曹皇后撤帘归政。

英宗在位四年病死,神宗即位,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曹太后认为,“祖宗法度不宜轻改”,反对王安石变法。她对神宗说:王安石确实有才干学问,但怨恨他的人太多了,皇上要是爱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暂且放他到外省去。神宗对祖母很孝顺,几乎动摇了变法决心。

神宗想出兵燕蓟,遭到曹太后反对。曹太后说:得到燕蓟,不过是受到些朝贺而已,万一不行,则生灵涂炭。如燕蓟能轻易取之,那么太祖、太宗早就收复了,哪里会等到今日。神宗觉得有理,听从了她的意见。

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大家都以为他必死无疑。曹太后听说此事,对神宗说:我想起仁宗皇帝在殿试中取中苏轼兄弟时,高兴地说:我为子孙们找到两位宰相。现在听说苏轼因为作诗而被关进监狱,该不会是受了仇人的诬蔑吧?从诗句中搜寻过错,即使有错也是小错。我的病已经很重了,不能再因为冤枉好人、滥加罪名而伤害天地的中正和平之气。对苏轼一案,要仔细审查才好。

神宗听进了曹太后的话,苏轼得以免罪。同年冬,曹太后病死。

英宗即位后,立高氏为皇后。高氏小名滔滔,出身名门,其曾祖为宋初名将高琼,祖父是名将高继勋。她还是仁宗曹皇后的姨侄女。英宗与高氏是青梅竹马的夫妻。仁宗无子,英宗系仁宗之侄,是濮安懿王的第十三子,自小养在宫中,被称为“官家儿”。曹后亦无子女,将滔滔从小养在宫中,视为己出,被称为“皇后女”。两个小孩刚好同岁,仁宗很是喜欢,曾对曹皇后说:“异日当以婚配。”后来,仁宗和曹皇后果真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对这桩美事,时人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说法。

高氏自小在宫中长大,见识不凡。英宗想晋用高后的弟弟,被她阻止。高皇后的两个侄子在朝廷任官,原本可以升到观察使一职,但高皇后一再阻止,最后只将两人各升一等。高皇后的母亲有一年想在元宵节时入宫赏花灯,被她劝止。她说:皇上如果知道母亲要来看花灯,一定会隆重礼遇母亲,若因此坏了祖先的礼法,这会令我不安。在钱财方面,高皇后谨守分寸,不论谁送她礼物,她都原封不动地退还,或缴入国库,分文不取。

英宗与高氏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高后为英宗诞下四子四女。英宗仅做了四年的皇帝便驾崩,他们的长子神宗赵顼即位。神宗重用王安石实施变法,高后虽不同意变法,但也尊重儿子的想法,没有过多干涉。神宗想替高太后的娘家兴建几栋豪宅,被她拒绝,她最后只要了一块郊区土地,用自己储蓄的钱盖了房子,没有动用国库。

元丰七年秋,神宗在一次宴会上发病,把酒杯打翻。次年正月卧床不起,不能理政。二月,神宗疾病恶化。宰相王珪请神宗早日立延安郡王赵煦为皇太子。神宗已经不能说话,点头表示同意。王珪又建议让高氏暂时处理朝政,等神宗身体康复后再还政,神宗也点头认可。退出后,王珪等人跪在高皇后面前,要求她处理朝政。高皇后开始时执意推辞,后在宦官张茂则劝说下同意垂帘听政。

神宗同意立皇子赵煦为太子,但一直未下诏书。赵煦为神宗第六子,母亲为德妃朱氏,既非嫡出,又非长子,因为皇后向氏没有儿子,前面五个哥哥又早夭,他才被立为太子。这时候,赵煦才十岁,而神宗的两个弟弟雍王赵颢三十六岁,曹王赵頵三十岁,且与神宗是同母兄弟,都是高皇后亲生。前朝有太宗“兄终弟及”的先例,论地位和出身,二人都具备了做皇帝的资格,于是,一些人开始从中谋划。

大臣蔡确与宰相王珪不和,他见王珪打算拥立赵煦为皇太子,便与另一大臣邢恕密谋在雍王和曹王中选立一人为帝。高后的立场至关重要。为取得高后的支持,蔡确和邢恕经过一番精心策划,由邢恕出面,以赏花为名,邀请高皇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到府中。二人应邀前来后,邢恕开门见山地说:皇帝陛下的病情已重,御医都无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贤明,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高公绘不等他说完,大惊失色地说:邢公这是想陷害我们全家!然后与高公纪急忙离开了邢府。

高后察觉到这些不正常情况,下令关闭宫门,禁止赵颢和赵頵出入神宗寝宫,亮明了自己的态度。群臣觐见时,她当众夸奖赵煦聪明伶俐,还将赵煦为父亲祈福手抄的佛经拿出来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都表示称赞。高皇后立即命人领着赵煦出来,宣读神宗诏书,立赵煦为皇太子。

几天后,神宗病逝,赵煦即位为哲宗,改元元祐,当时曹太后已死,尊高氏为太皇太后,尊神宗皇后向氏为向太后,尊生母德妃朱氏为皇太妃,军国大事由高太皇太后暂时处理,一切按照真宗皇后刘娥听政的先例办理。于是,五十四岁高太后开始执掌朝政大权达九年之久。

高太后素来对王安石新法持反对立场,她垂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司马光。司马光回到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旗号,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高太后不仅一味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对派官员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将变法派官员吕惠卿、章惇和蔡确等人逐出朝廷,大大激化了新旧党争。

高太后晚年迷恋权力,与哲宗的祖孙关系处得并不好,哲宗亲政后,极力否定元祐政治。《朱子语类》记载,哲宗常使用一张旧桌子,高太后让人换掉,但不久见桌子又被搬了回来。高太后不解,追问原因,哲宗回答说:是爹爹用的。高太后听后很是吃惊,知道哲宗有恢复神宗政治的意愿,更不愿轻易放弃权力。

哲宗十七岁大婚,立孟氏为后,高太后仍没有还政的意思。两年后,高太后病重不起,她召宰相吕大防等大臣晋见,当着大臣的面,对哲宗说:这几年,我为了皇帝,为了国家,自问尽心尽力。只希望天下太平,上不负祖宗,下不负百姓。只是不知,我这点心意,官家是否知道?相公和天下人是否知道?哲宗没有接茬,却开口说:吕大防!你们退下!语气极为严厉。大臣们吓得面面相觑。

元祐八年(1085)秋,高太后病重去世,十九岁的哲宗亲政。哲宗认为高太后听政时,元祐旧臣都仰承她的鼻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一次,高太后问哲宗:那些大臣奏事,你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说?他回答道:娘娘已处分,还让我说什么?哲宗追述高太后垂帘时,好几次都说“朕只见臀背”。

哲宗对高太后对待自己生母德妃朱氏的态度也不能释怀。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德妃只被尊为太妃,直到元祐三年(1088)秋,高太后才允许朱太妃的舆盖、仪卫、服冠可与皇后相同,但还是比向太后待遇低很多。哲宗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母亲朱太妃的待遇提高到完全与向太后相同。哲宗以“绍述”即继承神宗成法为名,于次年改年号为“绍圣”。他拜章惇为相,重新启用新党,毫不留情地打击旧党。“绍圣”政治完全是对于“元祐更化”的反动。

宋室南渡后,高宗出于收拾人心的政治需要,改修《神宗实录》,否定王安石。他上台翌日,便下诏为“以母改子”的高后辩诬,说“宣仁圣烈皇后保佑哲宗,有安社稷大功”,奸臣出于私心,诬蔑她的圣德,并写在史书中,可令国史院派史官重新修撰,播告天下。高宗还多次声称自己“最爱元祐”。《宋史》对高太后的评价很高,称她为“女中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