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一、何为“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农业不发达、农民贫穷和农村落后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的质与量的问题,或者说是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三农”问题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演变为以收入、产业为重点,覆盖城乡、涉及全局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就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中国重大经济问题的突破。
虽然“三农”问题并不是我国特有的,它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妥善解决。
二、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现状
自21世纪伊始,我国经济便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阶段,这一现象不可避免地造成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间的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的差距逐渐呈扩大趋势。2004年年初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重点放在“三农”问题上,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也体现出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地位。近几年,国家本着强农、富农、惠农的原则,不断制定并出台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粮食产量增收、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生活改善。党的十七大提出,应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生产之路,提高以工促农的有效机制,培育新时代农民,逐步缩小差距。党的十八大重点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现有面貌,保证农民在参与农村现代化进程时有充分的话语权、平等权及参与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展增收渠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但迄今为止,我国的“三农”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7年,我国农村发展形势趋于利好,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夯实了基础。总体来看,虽然近几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极大提高、农村现代化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但是“三农”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治理,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三农”矛盾始终存在,当前城市与乡村发展的步伐不一致、农村的不充分发展仍是制约我国乡村振兴的最大症结所在。
(一)农业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其不单属于经济范畴,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农业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1.“农业边缘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曾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978年这一比重为27.7%,在2009年下降为9.8%,首次出现农业占GDP比重低于10%(10%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加速的转折点)的情况。近几年,我国农业增加每年的增长速度大致维持在4%的水平,这一速度跟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速相比差距较大。2016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6%,比2015年的8.8%进一步下降了0.2%。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数据表明,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是必然的趋势,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约为1%,例如2011年美国与日本的这一比重都略高于1%。因此,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行,我国的这一比重也会出现进一步的下降。
2.农民兼业化现象
土地未转让亦未打理,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搁置并“抛荒”。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许多农村青年甚至完全放弃了务农,农民兼业已成为大多数农民的选择。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的稳定性低,投入较大成本,收入相对较低且不定,农业特性使得许多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由土地粗放经营转为直接“抛荒”土地。《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农业就业人口为41418万人,2016年为36175万人,呈现出每年327万人的下降趋势。随着我国农民兼业化程度的提升,大量的耕地被“抛荒”,这也成为农业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农业生产方式问题
农业生产为追求数量,造成土地贫瘠,带来极大环境破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造成严重的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同时,边远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业仍处于简单生产状态,存在很大的脆弱性,这导致了农民收入保障的不确定性,不仅落后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还造成农业产出低、效率慢、潜力小等问题。
4.农业产业结构问题
农业产品品种相对单一、布局不合理。农业经济主体主要是以个体为主,难于形成规模,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受到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国内竞争力跟不上等一系列矛盾。另外,农业的产、供、销相脱节,以及农民对市场的不熟悉等,造成农民对投入生产的农产品的品种、数量等与消费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供求不适应、不合理的现象。
5.农业劳动力配置问题
目前广大农村普遍出现的一种矛盾是: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等原因,农民对先进农机设备的使用和推广往往存在排斥心理,造成传统的、依靠人力畜力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被打破,使机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农业生产在广大农村无法实行,先进科学技术无法指导农业生产,从而造成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高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使得仅剩下老、弱、幼留守在农村,导致农业出现劳动力不足、不合理,甚至有些地方因无人种地而出现良田荒芜的问题。而这种矛盾和问题必然导致我国的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6.粮食安全与供需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但是,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严重,我国的粮食供需与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农村问题
当今,农村问题已衍变成为经济发展滞后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突出问题,生态环境破坏无疑是当下农村问题中最为棘手的一环。
1.农村产业发展问题
从农村的产业结构看,我国农村第一产业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效率不高,尤其是贫困地区,仍在使用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农村第二产业生产工艺落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更为滞后。总体而言,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2.农村空心化问题
农村空心化是指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在空间分布方面发生变迁而引致的农村住宅空心化和农村村落空心化等现象。农村空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有:第一,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向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从而导致人走屋空;第二,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村宅基地建新而不拆旧的状况,农村新建造的住宅逐渐向村庄外周延伸扩张,导致农村用地规模大、村中心闲置房屋增多,即“外扩内空”的状况。有学者曾对空心村目前的状况进行形象描述,即“人走屋子空,居住地小而分散,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有关村落数量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农村自然村数量为272.98万个,2015年我国的农村自然村数量为264.46万个,在这期间有8.52万个村落消失,平均每年我国消失1.7万多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消失的一个原因是城镇近郊进行改造工程,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众多距离城镇较远的自然村落中的大量人口外流而导致了村落的自然消失。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我国常住人口在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60%,这意味着我国未来三年将会有近4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这将无疑会使得我国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更加严峻。
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城市扩展、建设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使农村可耕地面积锐减,土地的荒漠化面积仍在加大,多数乡镇农民因此失去了土地,边缘农村农民因种地亏损而放弃耕种,外出打工,造成良田荒芜。其次由于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严重;再有由于乡镇工业无序排放,造成地下水污染,农民可饮用水资源短缺。农村环境污染源不仅来自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排放,还有农民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农业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空气、水、土壤、人体健康以及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危害非常显著,这也有悖于绿色生产与可持续生产。这种种现状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三)农民问题
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农民问题应成为“三农”问题的重点,确保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与农村农业携手并进。
1.农民打工难致富
改革开放后,虽然外出务工、经商等成为村民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农民可以通过进城务工、经商等提高收入水平,但是由于受教育的水平比较低、大多都没有专业技术等原因导致进城务工的农民与城市职工存在工资差,经商的农民也往往受到一些门槛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与经商的当地居民公平竞争,导致其增加收入的程度有限。因此,农民打工是在其获得土地报酬之后增加收入的一种途径,一定程度上会极大地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或提升,但是难以实现快速致富。
2.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地区众多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地区的农民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农村地区常住的人口多为留守的老人、儿童、妇女,被称为“993861”大军。农民老龄化问题衍生出了部分农村出现“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状况。同时,农村老年人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也受到了一定冲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很薄弱,根本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加之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改变这一现状困难重重。另外,由于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没能够被接纳成为真正的市民,等到年老回到家乡,养老问题也难以解决。这个时候,他们面对的是融不进去的城市和回不去的农村两难尴尬境地。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的增收问题、维权问题、受教育问题、共享社会保障及福利问题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是农作物种植仍是当前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当前粮食作物受到国际市场冲击,当前价格走势普遍较低,而种植经济作物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同时产品价格每年波动情况较大,导致农民增收相对困难。二是我国大多数农业生产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生产,从而造成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和利润率偏低,影响了农民的主要收入。
4.农民社会保障较弱
目前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然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城镇建立时间晚,发展基础弱,保障项目不全,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内容及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三、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机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三农”问题的切实解决遇到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需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以促进“三农”问题能够更好地解决。
(一)国家层面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表达了对该问题的重视,截至2017年年底已发布了19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显然,“三农”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个经济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是无法离开国家重视的,当国家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时,许多相应的政策措施将会随之出台,从而推动问题的更好解决。所以,国家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无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了一个政策机遇。
(二)金融支农力度逐渐增强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部署,旨在让农民获得充分、方便、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并且,提出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化,不断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逐渐强化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在“三农”上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以能够更好地为“三农”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所以,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渐推进,金融对“三农”支持力度逐渐增大,这无疑为“三农”问题的切实解决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机遇,以促进“三农”问题更好地解决。
(三)大数据等科技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等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引发和催生了大数据技术和对大数据的研究。同样地,各行各业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也因此应运而生。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们的生活。倘若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每一天的数据进行时效性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农民,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活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和保障农民切实利益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言,将大数据应用于预测天气状况、反映农产品市场供需变化、实时监控农田温度与空气湿度变化、观测农作物生理指标等,都将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当前,就“三农”问题而言,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可分为:农业气象预测与分析、农民生产生活APP开发、基于物联网的农作物生理指标与生长环境监测、新农村建设、农产品流通与贸易、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精准农业等。
四、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挑战
(一)农用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
农用地的流转初看起来似乎是个传统农业社会的问题,其实则不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流转的必要性,一是源于工业化大环境中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条件的进步,以及城镇和非农人口的持续扩大,在农业和养殖业中产生了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的条件和需求。二是同样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谋求更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为承包土地闲置、流转和规模经营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在经营因主客观条件失利时,农民就可能出现非自愿失地,从而被迫交出或离开土地。
农村土地还有另一个部分,就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现行法律和政策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主要为乡镇企业用地、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和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即宅基地)。未利用地主要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外的土地如山坡、滩涂、荒地等。占农村建设用地主体部分的农民宅基地仍然不能向本村村民以外主要是城市人转让和进入市场,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土地的同地同权问题基本没有得到解决。
(二)农村土地的非农使用问题
关于农村土地的非农使用,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的直接后果。目前的政策是国家征用后才能改变土地用途,因而也是真正矛头指向的焦点。农村土地如何非农使用,既直接影响农民工移居城市的方式,也间接制约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步伐,因此它已成为新“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大数据技术应用上的挑战问题
大数据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将大数据应用于“三农”问题,通过对“三农”问题有关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并分析,毫无疑问会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朝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发展。然而,大数据应用于“三农”所带来的新问题同样也不容忽视,其中主要包括技术欠成熟、相关法律法规欠健全以及有关隐私保护和决策失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