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高效栽培与病虫害看图防治(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我国苹果生产现状

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2015年全球苹果栽培面积、产量及单产分别为520.68万公顷、8622.26万吨和16559.40千克/公顷,总面积仅次于葡萄(712.65万公顷)和香蕉(544.67万公顷),位居第三;总产量仅次于香蕉(11523.96万吨),位居第二;单产仅次于香蕉(21157.90千克/公顷)、柑橘(18372.20千克/公顷)和梨(16827.30千克/公顷),位居第四。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4.72%和49.12%,居世界首位。我国有20多个省市生产苹果,产量最大的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个是位于北纬36°~37°的环渤海湾产区,另一个是位于北纬34°、海拔1000米左右的西北黄土高原产区。但我国的大部分果园面积、规模都非常小,一般只有0.2~0.3公顷。

一、苹果生产现状

(1)面积和产量 据农业部统计,2015年全国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31.83万公顷和4261.34万吨,占全国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8.17%和24.38%,面积和产量均居水果生产的首位。与2014年相比,2015年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2.11万公顷和169.02万吨,同比增长了0.92%和4.13%。其中,产量增幅前十位的省(自治区)依次为:陕西(49.29万吨)、甘肃(31.51万吨)、河北(20.85万吨)、山西(13.96万吨)、河南(7.91万吨)、四川(2.96万吨)、黑龙江(2.73万吨)、云南(2.64万吨)、内蒙古(1.06万吨)、贵州(0.88万吨)。

(2)生产分布 我国苹果生产分布很广,现已形成环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等四大苹果主产区。据2015年统计,环渤海湾产区包括辽宁、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苹果栽培面积占全国苹果栽培总面积的25.24%;该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苹果栽培最早的区域,生态条件优越,栽培技术水平高,果品产量高,品质好。近年来,由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组成的西北黄土高原产区,苹果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其面积占全国的50.65%;该地区集中连片、规模宏大、一望无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产的苹果色泽艳丽、果肉硬度大、细脆味浓、颇耐贮存,具有与苹果生产先进国家相竞争的生态优势和规模优势。黄河故道产区包括豫东、鲁西南、苏北和皖北,面积占全国的17.71%;该地区高温高湿、病虫害较多、果实品质欠佳,但由于气候温暖,果实生长期长,果个大,糖分高,加强栽培管理仍然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西南冷凉高地产区主要包括云、贵、川高海拔地区,面积占全国的4.18%;该区域果园较分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600米的山地,产量有限,交通不便,多数形不成优势产业,但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凉、日照长、紫外线多,所生产苹果果面光洁、着色艳丽、品质相当好,所以也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我国苹果产区按省份划分主要集中在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和辽宁。据统计,2015年,七大苹果主产省份苹果栽培面积合计为200.89万公顷,占全国苹果栽培面积的86.65%;产量合计为3790.17万吨,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88.94%。陕西省为全国产量最高(1037.30万吨,占全国的24.34%)的省份,同时也是全国栽培面积最大(69.51万公顷,占全国的29.98%)的省份(表1-1)。

表1-1 2015年我国苹果主产区栽培面积及产量

(3)单产水平 2015年,世界苹果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16559.40千克/公顷。在世界苹果主产国中,奥地利的苹果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为90360.52千克/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其他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为瑞士、利比亚、新西兰、智利、斯洛文尼亚、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其单位面积产量均在39639.70千克/公顷以上。中国的苹果单位面积产量为18301.40千克/公顷,居世界第26位,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苹果生产的发展历经了两个快速增长期和一个调整期。1985~1989年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从86.54万公顷上升到168.99万公顷,增长了95.3%;其次,1991~1996年间,苹果栽培面积从166.16万公顷上升到298.69万公顷,增长了79.8%。从1997年开始,我国苹果生产进入调整阶段。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果园面积持续减少,总产量基本稳定,平均单产明显提高。据统计,1991年苹果产量平均每公顷仅为2732.6千克,而1996年增长至5709.0 千克/公顷。2004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减少到187.67万公顷,比1996年栽培面积减少了37.2%,但总产量增长了26.2%。2008年全国平均单产为14981.73千克/公顷,比上年(14201.19 千克/公顷)增长了5.50%。2015年全国平均单产为18301.40千克/公顷,比上年(17737.25千克/公顷)增长了3.18%。苹果单产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山东省和山西省单产水平较高,其单产分别为30978.65千克/公顷和27730.55千克/公顷;安徽、河南、江苏、新疆和四川的单产分别为27181.16千克/公顷、26418.92千克/公顷、18676.01千克/公顷、18102.20千克/公顷和16520.22千克/公顷,尽管与苹果生产先进国家90360.52千克/公顷的单产水平尚有很大差距,但我国苹果生产水平的提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5年七个苹果主产省份的苹果单产分别为全国苹果单产的169.27%、151.52%、148.52%、144.35%、102.05%、98.91%和90.27%(表1-2)。

表1-2 2015年我国部分苹果产区单产统计(千克/公顷)

(4)果品质量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疏花疏果、昆虫+人工辅助授粉、果实套袋以及摘叶转果、铺反光膜、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等技术措施,大幅度提高了果品安全质量水平。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苹果质量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如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的优质果率高达70%~80%,高档果率也在35%~50%。此外,还存在果形不端正、着色差、风味淡、不耐贮运等果实品质等方面的缺陷。

2003年农业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为了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我国苹果产业的整体水平,把环渤海湾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作为我国苹果发展的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以期形成我国苹果生产的核心区域及产业带。其中环渤海湾产区重点区域包括山东的胶东半岛和泰沂山区、辽宁的辽西和辽南地区以及河北的秦皇岛地区和太行山区。该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苹果栽培最早的区域,生态条件优越,栽培技术水平高,果品产量高,品质好。西北黄土高原产区包括陕西的渭北地区、山西的晋中和晋南地区、河南的三门峡地区以及甘肃的陇东地区。该地区是我国苹果发展最快的地区,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符合最适宜苹果生长的6项生态条件,果实着色好,只是许多果园缺乏灌溉条件,影响了果实的大小和产量。此外,黄河故道地区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苹果主要产区,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海拔较低,夏季高温、多雨,苹果生长比较旺,产量高,果实个大,但是质量较差。通过采用矮化砧嫁接适宜品种栽培,不仅可有效控制树势,改善光照条件,还可提高鲜食苹果的品质,以便发挥其地区的优势。目前,我国苹果主产区优质果率已达到35%~50%,不同产区之间有较大差异,部分优质示范园的优质果率已达85%以上,但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率仅为5%~8%。

二、苹果栽培特点

(1)气候特点 我国苹果产区分布很广,各地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差异,但共同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苹果的春梢生长不足,夏、秋梢生长过旺,并且,此时正值花芽分化期,枝梢的旺盛生长影响了花芽分化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如何控制树势和枝条旺长,调节枝梢生长的节奏,促进高质量的花芽形成,成为我国苹果栽培技术的重要议题。在栽培管理上,要根据苹果的生长结果习性和气候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技术措施,控制好树势和年周期中的生长节奏,在形成充足花芽的基础上,应用精细的花果管理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果品质量,提高苹果栽培的经济效益。

(2)土壤特点 我国果树的发展多在山地和沙地,土壤比较瘠薄,有机质含量较低,苹果树因营养缺乏或不平衡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比较普遍,影响果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苹果的施肥和土壤管理上,应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中心,合理施肥和平衡施用不同营养元素,以提高苹果树的营养水平,增强树势。

(3)栽培体系 我国主要应用乔砧密植的栽培技术体系,苹果的树势和树冠很难得到有效控制,树体结构和群体结构不合理,果园郁闭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树冠内的通风透光条件差,影响了果品产量和质量,而且栽培管理技术复杂、费工,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对现有果园的树形和树体改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建果园应该改变观念,应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矮化砧木和优良品种,采用相应的优良栽培技术,形成新的栽培技术体系,力求简化管理技术,减少用工费用,降低成本,实现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强果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土壤管理制度 我国多沿用传统的清耕制土壤管理制度,除草作业已成为果园的主要用工项目,也是果园用工大项。今后应该改用生草制,不仅可以减少用工,而且有利于改善果园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5)水资源缺乏 我国主要苹果产区降雨分布不均,为了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需要灌水。目前生产上还是以大水漫灌为主,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今后需要大力推广抗旱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

三、新技术应用

(1)品种结构 20世纪80年代由农业部组织的全国12省(直辖市)红富士苹果引种示范协作组,树立了我国苹果品种引进的成功典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苹果的品种构成。目前富士系品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主栽品种和大宗出口品种。2004年富士系品种在苹果品种构成中已经占61.3%。为了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相继引进了新红星、乔纳金、嘎拉、王林、澳洲青萍、粉红女士、太平洋玫瑰、斗南等新品种或品系,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应,改变了我国苹果品种老化和单一的局面。目前,我国的苹果约有50%是红富士,元帅系占10%左右,金冠占6%左右,嘎拉和红将军(早熟红富士)等品种的发展速度也正在加快。

(2)栽植密度 我国苹果种植经历了由大冠稀植到小冠密植的重要变革,在促进苹果提早结果、提高早期产量和尽早收回投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一般栽植密度为乔砧每亩种植60株左右,矮化中间砧每亩栽植80~111株、甚至达200株以上。伴随栽植密度的变化,整形修剪方式也随之进行了大的调整。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管理水平,各地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宜当地条件的配套栽培技术,涌现出了一批高产、优质和高效益的典型园区,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苹果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彩图1-1)。

彩图1-1 采用矮化中间砧的密植苹果园

(3)树体改造 早期苹果乔砧密植所普遍采用的小冠疏层形、自由纺锤形等树形,进入盛果期后,树势控制难度增加,果园郁闭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甚至导致果实结果部位外移,产量也随之下降。鉴于此,一些成龄果园进行了大树树体改造,重点实施了“抬高树干、落头开心、疏枝开角、调整大枝数量和布局”的树体改造措施,在生产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随后各地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管理水平,探索并制定了适宜的大树改造方案,对生产上栽植过密或管理不当的乔砧密植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实践证明,实行大树改造对延长其经济结果年限、稳定产量和提高品质都是必须之举。

(4)提质增效 随着苹果产量的增加,果品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许多地区相继出现了卖果难的现象。为了满足顾客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和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果品质量逐渐成为苹果生产者生存的需要。因此,以花果精细管理和增施有机肥为主的提质增效技术被广泛应用,如疏花、疏果、人工授粉、果实套袋及摘叶、铺反光膜、平衡施肥等技术。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技术示范,苹果果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部分示范园区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彩图1-2)。

彩图 1-2 综合精细管理的优质苹果

(5)产、加、销环节明显提高 苹果生产已经打破了单纯鲜食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我国苹果产量的高速增长,苹果加工取得了长足发展。苹果加工量和贮藏保鲜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采后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包装能力超过100万吨,有力地促进了苹果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