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枸杞樱桃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鉴(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猕猴桃灰霉病

 主要为害花、幼果、叶及储运中的果实。花染病后花朵变褐并腐烂脱落。幼果染病则初在果蒂处现水渍状斑,后扩展到全果,果顶一般保持原状,湿度大时病果皮上现灰白色霉状物。染病的花或病果掉到叶片上后,导致叶片产生白色至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也常出现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Botrytis cinerea,称灰葡萄孢,属真菌界无性型子囊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直立,具隔膜,顶部生6~7个分枝。分枝顶端簇生卵形或近球形分生孢子,单胞,近无色。病果表面的菌丝交织在一起,可产生扁平黑色不规则形菌核。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或腐烂的病残体上或落入土壤中的菌核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溅射进行传播。温度15~20℃,持续高湿、阳光不足、通风不良易发病,湿气滞留时间长发病重。

 (1)加强管理,增强寄主抗病力。(2)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3)根据天气测报该病有可能大流行时应开展预防性防治,在雨季到来之前或初发病时喷洒50%氟啶胺悬浮剂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福·乙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900倍液、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1%过氧乙酸水剂1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200倍液、28%百·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福·嘧霉悬浮剂9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2次。

猕猴桃灰霉病病叶

猕猴桃灰霉病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猕猴桃菌核病

 常为害花和果实。雄花受害(猕猴桃的花果雌雄异株)最初呈水浸状,后变软,继之成簇衰败凋残,干缩成褐色团块。雌花被害后花蕾变褐,枯萎而不能绽开。在多雨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果实受害,初期呈现水渍状褪绿斑块,病部凹陷,渐转为软腐。病果不耐储运,易腐烂。大田发病严重的果实,一般情况下均先后脱落;少数果由于果肉腐烂,果皮破裂,腐汁溢出而僵缩;后期,在罹病果皮的表面,产生不规则的黑色菌核粒。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称核盘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核盘菌属。病菌不产生分生孢子,由菌丝集缩成菌核。菌核黑褐色,不规则形,表面粗糙,大小1~5mm,抗逆性很强,不怕低温和干燥,在土壤中可存活数百天。菌核吸水萌发,长出高脚酒杯状子囊盘。子囊盘淡赤褐色,盘状,盘径0.3~0.5mm,盘中密生栅状排列的子囊。子囊棍棒形或筒状,大小(104~148)μm×(7.9~10.1)μm。子囊孢子8个,内单列生长,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7.8~11.2)μm×(4.1~7.8)μm。

 猕猴桃菌核病是南方多雨地区常见的病害之一。病菌可寄生于油菜、茄子、番茄、莴苣、辣椒、马铃薯、三叶草等70多种植物。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春季猕猴桃始花期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并弹射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花器。土壤中少数未萌发的菌核,可不断萌发,侵染生长中的果实,引起果腐。当温度达20~24℃、相对湿度85%~90%时,发病迅速。

猕猴桃菌核病为害果实

猕猴桃菌核病病菌

1—菌核长出的子囊盘 ;2—子囊和子囊孢子及侧丝 ;3—菌核剖面

 (1)冬季修剪、清园,施肥后,翻埋表土10~15cm,使土表菌核埋深于土中不能萌发侵染。(2)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40%菌核净、50%异菌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发病始期和前期喷花或果实2次,防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