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枸杞樱桃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鉴(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猕猴桃褐腐病

猕猴桃褐腐病又称焦腐病,是枝蔓上、果实后熟期与储运中一种重要的常见病害,枝蔓枯死率常达20%,褐腐引起烂果15%~25%,为害有日趋严重之势。

 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枝干染病,多发生在衰弱纤细枝蔓上,初病斑呈水渍状浅紫褐色,后变为深褐色,湿度大时该病绕茎扩展,侵入到木质部,造成皮层组织大块坏死,枝蔓逐渐萎蔫或干枯死亡,后期病部长出特多小黑点,即病原真菌的子座和子囊腔。果实染病,主要在收获期及储运时显症,初在病果上产生浅褐色、四周黄绿色的大病斑,病健交界处产生较宽的灰绿色大的椭圆形晕环,大小(3.1~3.5)mm×(4.6~6.5)mm。中后期病部渐凹陷,褐色,酒窝状,表面不破裂。在凹陷层之下的果肉浅黄色,较干,部分发展成腐烂斑或表现为软腐,果肉松弛,凹陷渐转成平覆,病部干燥后常龟裂呈拇指状纹,表层易与下层分离。这两种症状的病部均呈圆锥形深入到果肉内部,最后致果肉组织呈海绵状,并散发出酸臭味。

猕猴桃果实褐腐病前期症状

 Botryosphaeria dothidea,称葡萄座腔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子座生在皮下,形状不规则,内生1~3个子囊壳。子囊壳扁圆形,深褐色,具乳头状孔。大小(168~182)μm×(158~165)μm。子囊棍棒形,无色,(89~110)μm×(10.5~17.5)μm。子囊孢子橄榄形,单胞无色,(9.5~10.8)μm×(3~4)μm。无性态为Macrphoma kawatukai,称轮纹大茎点菌,该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在寄主生活弱时,从皮孔侵入。

 病原菌以菌丝或子囊壳在猕猴桃病枝干组织中越冬。翌春气温升高,下雨后子囊腔吸水膨大或破裂,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借风雨飞溅传播。枝蔓受害病菌多从伤口或皮孔侵入,果实染病的病菌从花或幼果侵入,在果实内潜伏侵染,直到果实成熟期才表现症状。生产上温度和湿度、雨日多少是该病发生轻重的决定因素,病菌生长适温24℃。子囊孢子释放需要降雨,在降雨后1天开始释放,到降雨后2天达高峰。果实储运期,储藏温度20~25℃病果率高达70%,10℃时病果率仅为19%,冬季受冻、排水不良、挂果多树势弱、枝蔓细小、肥料不足,发病重。

 (1)从增强树势入手,施足有机肥,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2)及时清园,及早剪除病枝,尽快捡净病果,以减少初侵染源。(3)花期、幼果膨大期、干枝染病初期喷洒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8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