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管壳式换热设备设计原则
腐蚀性介质走管程可以相对降低对外壳的材质要求;压力高的流体走管程,也可以相对降低对外壳的机械强度要求;毒性大的流体走管程,泄漏的可能性小;易结垢的介质走管程,便于清洗;黏度大、流量小的流体走壳程,可以相对提高传热系数;从压降方面考虑,雷诺数小的流体走壳程。
为了使列管式换热器在最佳范围工作,热流体的温差应该在20℃左右;即使用水作为冷却介质,水侧的温差也不宜小于5℃;工艺气体冷凝时,冷却剂的进口温度应当比工艺气体中最高凝点组分的凝点高5℃以上;空冷器的最小温差应大于20℃;含有惰性气体的流体冷凝时,冷却剂的出口温度至少比冷凝组分的露点低5℃左右。
为了提高传热效率、冲刷污垢,常常希望较高的流速。但是,流速过大会造成换热器内部磨损、引起振动,影响换热器的寿命。根据经验,适宜的流速见表2-1。
表2-1 流体的常见流速
换热器的操作压力的高低,决定了希望的压力降的数值,见表2-2。
表2-2 换热器的操作压力和压力降
设计换热器时,应设法增大传热膜系数小的一侧的传热膜系数。确定传热面积时,常以传热膜系数小的一侧为准。增大传热膜系数的方法是:缩小流道面积;增设挡板或内插物;管壁上加翅片;用水作为冷却介质时,从工艺上改进冷却水的水质。需要指出:直接计算出的传热面积,应该考虑留有10%~30%的安全系数。只要有可能,尽可能从GB/T 151—2014《热交换器》系列的标准换热器选择工艺需要的换热器。最终的换热器的压力降应在工艺的允许范围内,否则应重选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的长径比在4~25之间。对于卧式列管式换热器,长径比以6~10最为常见。对于立式列管式换热器,长径比以4~6最为常见。
弓形折流板切去弓形高度约为壳体内直径的20%~45%。其中,无相变时,切去25%;蒸发时,切去45%;冷凝时,切去50%。折流板间距,不小于壳体内直径的1/5,且不小于50mm。折流板最大间距要求见表2-3。
表2-3 折流板最大间距要求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结构,有胀接、焊接和胀焊并用等。只焊不胀在工程上应用较少。有资料报道,先胀后焊的结构使用寿命要优于先焊后胀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