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实用临床中药学(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薄荷

【基源】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成分研究】

1.挥发油类 主要含左旋薄荷醇、旋薄荷酮、异薄荷酮等。

2.黄酮类 包括薄荷异黄酮苷、异瑞福、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等。

3.其他 有机酸、氨基酸等。

【药理研究】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内服少量薄荷或薄荷油可通过兴奋中枢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有发汗解热作用。薄荷醇能加强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薄荷醇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薄荷酮与薄荷醇的作用相似,但较持久,对CCl4造成的大鼠肝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薄荷醇的刺激作用导致气管分泌增加,使稠厚的黏液易于排出,有祛痰作用[1]。薄荷醇能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使有效通气腔道增大。

4.抗炎 薄荷提取物腹腔注射可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主要有效成分为薄荷醇。

5.其他 抗病原微生物、影响平滑肌张力、促透等作用。

【性味归经】 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理气。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多眵,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促进肠蠕动 用0.5~1.0ml薄荷油,滴入干棉球放至脐部(神阙穴),其上覆盖湿热毛巾(干毛巾放入40℃温水中浸透,叠成6~8层,拧至不滴水为度),再覆盖塑料薄膜,恒温30min,每8h敷1次,直至排便或排气[2]

(2)放射性口腔炎 薄荷6g、金银花10g、板蓝根15g、麦冬20g、桔梗10g、生地榆10g、牡丹皮10g、白及10g、玄参10g、生地黄10g、生甘草3g。用150ml开水冲化,搅匀成稀糊状,小口频服,1日2剂。连服5日[3]

2.配伍应用

(1)用于疏散风热

薄荷配金银花、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薄荷配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外感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头晕、目赤肿痛。

(2)用于清头目,利咽喉

薄荷配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发热咽痛等;麻疹初起、疹透不畅及风疹、隐疹。

薄荷配桔梗、僵蚕:清热利咽。用于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如六味汤(《喉科秘旨》)。

薄荷配蔓荆子: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攻,头痛目赤。

(3)用于透疹,止痒

薄荷配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用于风热为患,温疫发疹;麻疹初起,疹出不透;风疹块,皮肤痒症及小儿夜啼不眠等(《施今墨对药》)。

薄荷配苦参、白鲜皮:疏风止痒。用于风疹瘙痒。

薄荷配浮萍:疏散风热,透疹。用于风热表证,发热无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薄荷配滑石:收湿止痒。用于痱子。

(4)用于疏肝解郁

薄荷配柴胡: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肋胁不舒。如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用于辟秽气

薄荷配广藿香:芳香化湿辟秽。用于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痧胀腹痛。

薄荷配香薷、厚朴:清热祛暑。用于暑令痧证,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如薄荷汤(《痧胀玉衡》)。

3.鉴别应用

薄荷、菊花:两者皆有发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效。薄荷偏于发散,辛凉解表之力较菊花强,且有清暑辟秽的作用,夏季伤暑可用。菊花解表之力不及薄荷,偏于清肝热、祛肝风,兼有养肝明目的作用,常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肝风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此外,薄荷能疏肝解郁、透疹,可用于肝郁气滞、麻疹初起或风热外束而疹出不畅等;菊花尚能清热解毒,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

【用量用法】 水煎服,3~6g,宜后下。

【制剂与成药】 薄荷油:新鲜薄荷茎叶经蒸馏而得的挥发油。用于风热头痛,目赤肿痛,咽痛,齿痛及皮肤痒痛等。每次0.01~0.2ml,3次/天。外用,搽患处。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体虚多汗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梁呈元等.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3):10.

[2] 施永敏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3(3):23-24.

[3] 王洪真等.四川中医,2006,24(10):88.

桑叶

【基源】 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

【成分研究】

1.黄酮类 主要包括芸香苷等。

2.生物碱类 主要有1-脱氧野尻霉素(DNJ)、N-甲基-1-DNJ、fagomine、1α,2β,3α,4β-四羟基-去甲莨菪烷等。

3.多糖类 桑叶多糖等。

4.甾醇类 β-谷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等。

5.其他 挥发油、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药理研究】

1.降血糖 桑叶可抑制胰岛的病变进展,维持胰岛素分泌,抑制血糖升高,延缓糖尿病的发作和恶化。同时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催化反应[1]

2.降脂、抗粥样硬化 桑叶丁醇提取物具有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氧化变性的作用,桑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血清脂质升高及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主要是黄芪苷、异槲皮苷、东莨菪苷及苯甲醇的糖苷等。

3.抗炎 以桑叶水煎剂给小鼠灌胃,对巴豆所致的小鼠耳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醋酸所致的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其他 抗衰老、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

【炮制研究】 桑叶中主要含芸香苷等黄酮类化合物,以芸香苷为成分指标,对不同采集期的桑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霜前桑叶中芸香苷含量比经霜桑叶高。霜前(每年8~10月)芸香苷含量逐渐升高,经霜后含量骤然下降,自然脱落叶的含量最低[2]。因此桑叶在每年9~10月经霜前采收为宜。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小儿支气管炎 桑叶6g、连翘6g、贝母6g、枇杷叶6g、杏仁6g、蝉蜕3g、前胡6g、桔梗3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后分多次服[3]

(2)面部褐色斑 桑叶,隔水蒸煮消毒,干燥后备用。每日15g,沸水浸泡后当茶饮,连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4]

(3)丝虫病下肢象皮肿 桑叶制成25%口服液,每次200ml,日服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5]

2.配伍应用

(1)用于疏散风热

桑叶配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用于外感风热之头昏目眩、咳嗽有痰,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配桑枝:疏风清热,通络止痛。用于外感风热初起,身热不甚,头痛身痛等;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关节疼痛等症;风热痒疹等(《施今墨对药》)。

桑叶配杏仁:疏散风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犯肺或肺燥咳嗽。如桑杏汤(《温病条辨》)。

(2)用于清肺润燥

桑叶配石膏、麦冬:清燥润肺。用于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鼻燥,舌干无苔者。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3)用于平肝明目

桑叶配决明子:平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头胀头痛;风热或肝火所致的目赤肿痛。

桑叶配黑芝麻:滋补肝肾明目。用于肝肾不足之眼目昏花,发须早白脱发。如桑麻丸(《胡僧方》)。

3.鉴别应用

(1)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 桑叶为桑树的叶片,桑枝为桑树的干燥嫩枝,桑白皮为桑树的干燥根皮,桑椹为桑树的成熟果实。桑叶具有疏风散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的作用,多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燥咳、目赤肿痛、眩晕等。桑枝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的作用,常用于风湿肢节疼痛、四肢拘急麻木,尤宜用于治疗上肢痹痛麻木。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肺热咳喘、肺气壅实之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桑椹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肠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血不足、眩晕、失眠、耳鸣、目暗、须发早白等症。

(2)桑叶、菊花 两者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但桑叶性寒,疏散力较菊花强,又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清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常用于肝阳眩晕、肝风头痛、目赤昏花,且兼有清热解毒之功,也可用于疮痈肿毒。

【用量用法】 水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眼。用于解表、平肝明目,宜生用;用于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参考文献

[1] 欧阳臻等.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6):39.

[2] 梅全喜等.药学通报,1988,23(11):660.

[3] 刘芝平.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5):65.

[4] 朱庚甫.浙江中医杂志,1992,27(9):432.

[5] 王培义等.山东中医杂志,1991,10(5):20.

菊花

【基源】 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

【成分研究】

1.挥发油类 主要为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等。

2.黄酮类 主要有香叶木素、木犀草素、芹菜素、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刺槐苷、金合欢素-7-O-(6-O-乙酰)-β-D-葡萄糖苷等。

3.其他 氨基酸、绿原酸、微量元素等。

【药理研究】

1.抗菌 菊花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抗炎 鲜菊花可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具有抗炎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杭白菊黄酮类化合物,可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抗乌头碱和三氯甲烷(氯仿)诱发的心律失常,拮抗Ca2+内流从而改善心肌细胞收缩力,且具有明显的舒张血管和降血脂作用[1]

4.抗氧化 菊花水提液能明显抑制D-半乳糖所致脂质过氧化,降低血中丙二醛含量、单胺氧化酶活性,提高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发挥抗氧化作用。

5.其他 抗肿瘤、驱铅等作用。

【炮制研究】 用烘干法制备的菊花,挥发油含量略低于生晒品,高于硫熏品、蒸晒品和炕干品。烘干温度控制在60℃以下,可保证质量。不同加工法的菊花中挥发油含量由高至低为生晒品>烘干品>熏晒品>蒸晒品>炕干品[23]。由于烘干法较生晒法干燥时间短,生产效率高,有推广应用价值。

【性味归经】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疮痈肿毒。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天行赤眼 取菊花15g、黄柏15g捣细,冷开水煎煮3次合并,取药液250~300ml,澄清待凉,装瓶备用。用消毒不带针头注射器吸药液冲洗患眼或用吸管吸液滴眼,亦可用小酒杯倒入药液直接按罩在患眼上浸洗,5次/天。睡前可用无菌纱布浸药液湿敷于患眼上,用胶布固定,第2天早上揭去,效果更佳[4]

(2)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鲜白菊花适量,水煎,头煎沸后煎20min,二、三煎沸后煎5min即可,1日3剂。3~5岁用30~60g,6~12岁用60~90g。服药期间禁食生冷、辛辣、油腻。一般服用3~5天[5]

2.配伍应用

(1)用于疏散风热

菊花配川芎:清热,祛风,止痛。用于风热上攻,头晕目眩,发热口干,苔薄黄,脉浮数;肝阳上亢所致的偏正头痛。如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

菊花配蝉蜕: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用于风热壅盛或肝经风热的目赤肿痛、翳膜遮睛;麻疹后疹毒未净所致的翳膜遮睛、目赤流泪等;外伤性角膜损害遗留的翳障、视物不清。

菊花配蔓荆子:祛风清热止痛。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头晕等。

菊花配僵蚕:疏风散热,消肿解毒。用于风热上壅头面诸证及风热郁表,风疹瘙痒等症。

(2)用于平肝明目

菊花配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用于肝肾不足之眼目昏花。如杞菊地黄丸(《医级》)。

菊花配石决明:清火平肝潜阳。用于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如菊花决明散(《证治准绳》)。

菊花配夏枯草:清肝泄热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头晕目眩等。

菊花配天麻:平肝息风。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肝风内动之抽搐、小儿热痉。

(3)用于清热解毒

菊花配金银花: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疮疡,疔毒肿痛。如银菊散(《验方》)。

菊花配生甘草: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痛。如甘菊散(《揣摩有得集》)。

3.鉴别应用

(1)菊花、野菊花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两者虽为同科植物,但不同种。野菊花在古代本草上別名“苦薏”,外形与菊花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窝状。两者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但野菊花苦寒之性尤胜,长于解毒消痈,多鲜用捣烂取汁内服或外敷,对于疔毒肿痛有良好疗效。菊花辛散之力较强,长于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2)白菊花、黄菊花 由于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商品菊花有白菊花、黄菊花之分。两者功效相同,但白菊花味偏甘,清热之力稍弱,能益阴,长于养肝明目;黄菊花味偏苦,泄热作用较强,长于疏散风热。

【用量用法】 水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制剂与成药】 菊花冲剂:每包10g,相当于原生药3g。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高血压。1次1包,1日2~3次,开水冲服。

参考文献

[1] 张清华等.进展食品与药品,2007,9(2):60.

[2] 王琦等.中药材,1986,(6):35.

[3] 张素芹等.中草药,1990,21(1):35.

[4] 赵玉良等.光明中医,2003,18(104):55-56.

[5] 谈宇武等.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55:82-83.

牛蒡子

【异名】 鼠粘子,大力子。

【基源】 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成分研究】

1.甾体化合物 胡萝卜苷、β-谷甾醇、豆甾醇等。

2.木脂素类 牛蒡子苷元、牛蒡子苷、罗汉松脂素等。

3.其他 生物碱、维生素、氨基酸等。

【药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牛蒡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2.增强免疫 牛蒡子醇提物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使正常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小鼠的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显著提高,并可明显增加抗体生成细胞的形成,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3.降糖 牛蒡子提取物可显著降低正常小鼠口服高糖所致的高血糖水平和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1]

4.扩张血管 牛蒡苷对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能短暂降低兔血压。

5.其他 利尿、泻下、抗肿瘤、抗突变等作用。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宣肺祛痰,解毒散肿。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麻疹不透;痈肿疮毒,痄腮喉痹。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扁平疣 炒牛蒡子200g,研细末去皮,口服,每日3次,每次3~5g[2]

(2)高脂血症 大黄6g,水蛭6g,牛蒡子10g,制成脑脂平口服液[3]

(3)颈椎病 牛蒡子、僵蚕、半夏各10g,蒺藜、桑枝各15g,独活、秦艽各9g,白芷5g,每日1剂,早晚煎服,15日为一个疗程[4]

(4)乳痈 炒牛蒡子15g,青皮15g,蒲公英30g。水煎服,每日1剂[5]

2.配伍应用

(1)用于疏散风热,利咽

牛蒡子配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解毒利咽。用于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牛蒡子配桔梗:疏散风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咳嗽,痰多不畅等。

(2)用于透疹

牛蒡子配浮萍:疏风透疹,利咽消肿。用于痘疹初发或透发不畅;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牛蒡子配连翘:疏散解毒,透疹。用于风热痒疹,斑疹等(《施今墨对药》)。

牛蒡子配升麻:疏散风热,透疹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及麻疹初起,疹透不畅。

(3)用于解毒消肿

牛蒡子配瓜蒌:清热解毒消痈。用于肝郁化火,胃络壅滞之乳痈症。如瓜蒌牛蒡汤(《医宗金鉴》)。

牛蒡子配玄参:清热解毒,利咽。用于风热犯肺,咽喉肿痛,及虚火上炎之咽喉疼痛而兼有外感风热者。

牛蒡子配大黄:清火通便,解毒。用于风火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2g,本品炒后捣碎入煎,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蒋淑敏.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941.

[2] 姜辉等.四川中医,1999,17(9):32.

[3] 缪灿铭等.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4):296.

[4] 王亦专等.浙江中医杂志,2005,40(12):12.

[5] 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蔓荆子

【基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 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成分研究】

1.二萜类 主要为半日花烷型二萜,亦有部分松香烷型二萜。

2.黄酮类 包括紫花牡荆素、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异荭草素、牡荆素等。

3.其他 苯丙素类、环烯醚萜类、甾体类、三萜类等。

【药理研究】

1.镇痛抗炎 蔓荆子果实提取物具有血管松弛和镇痛作用,镇痛成分主要为苯丁基糖苷类、环烯醚萜类及木脂素类化合物,部分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活性。

2.抗肿瘤 蔓荆子果实中得到的木犀草素能够抑制人骨髓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蔓荆子黄素对淋巴细胞增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1]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蔓荆子挥发油灌胃和腹腔注射给药,对实验性哮喘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明显降低组胺对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蔓荆中分离得到的viteosin-A和紫花牡荆素能阻断由组胺引起的雄性豚鼠气管的自发性收缩。

4.其他 抗氧化、抗突变、降血压等作用。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用于风热感冒,头昏头痛;目赤肿痛,目昏多泪,耳鸣耳聋;风湿痹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三叉神经痛 蔓荆子60g,白酒500ml,将蔓荆子炒至焦黄,研为粗末,入酒内浸泡3~7天(夏季泡3天,冬季泡7天),兑凉开水200ml,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2]

(2)急性乳腺炎 蔓荆子200~300g,炒黄后研末,用白酒调成糊状。先用温盐水轻轻擦洗乳头及乳房,然后用吸乳器排空乳汁,将药敷于患处,用大青叶覆盖,再盖上纱布,外以胶布固定,12h更换1次。若成脓者,行穿刺抽脓后再敷药[3]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蔓荆子15~20g,升麻12~15g,前胡8~12g,桑白皮12~15g,甘草3~9g,麦冬14~18g,茯苓18g,赤芍药15~20g。水煎,1日1剂,分2次服,直至外耳道停止流脓、恢复干燥。服药同时,每天将外耳道洗净,吹入红棉散(量宜少,鼓室内覆盖薄薄一层即可,以防结块妨碍引流。红棉散组成:枯矾15g、龙骨12g、海螵蛸15g,洗净,切碎,与冰片2g共为末,消毒,贮瓶中备用),1日1次[4]

(4)坐骨神经痛 蔓荆子50g,炒至焦黄,轧为粗末,加入白酒500ml,浸泡3~7天(夏天泡3天,冬天泡7天),兑凉开水200ml,取汁700ml,每天分早、晚两次各饮50ml,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5]

2.配伍应用

(1)用于疏散风热

蔓荆子配连翘:解表清热。用于风热壅于上焦,头痛头昏发热,暴发火眼等(《施今墨对药》)。

(2)用于清利头目

蔓荆子配蒺藜:疏散清利,平肝明目。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头晕、头胀、目赤肿痛。

蔓荆子配蝉蜕:疏风清利。用于风火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者。

蔓荆子配生石膏、黄连:清胃解毒。用于胃火上冲,牙龈肿痛。

蔓荆子配连翘:解表清热,解毒止痛。用于风热聚于上焦,以致头痛、头晕、发热;风火头痛,暴发火眼等(《施今墨对药》)。

(3)用于祛风止痛

蔓荆子配川芎:活血,祛风止痛。用于外感风邪之头痛、牙痛、关节疼痛。

蔓荆子配羌活、独活: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3.鉴别应用

蔓荆子、蒺藜:两者皆可用于风热所致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亦常相须为用。但蔓荆子性微寒,以疏散风热为主,更宜用于风热上攻而致的头痛、眩晕。蒺藜性平,以平肝潜阳为主,更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此外,蒺藜有疏肝解郁、祛风止痒之功,可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及风疹瘙痒。

【用量用法】 水煎服,5~9g。生用,长于疏散风热,多用于风热表证及偏正头痛;炒用,辛散作用缓和,用于目疾及耳窍失聪。

参考文献

[1] 盛习锋等.湖南中医杂志,2007,23(3):107.

[2] 刘永业.中医杂志,2000,41(12):712.

[3] 向爱兰.湖南中医杂志,1999,15(3):48.

[4] 郭萍等.河北中医,2003,25(7):508.

[5] 王士国.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16(4):24.

蝉蜕

【异名】 蝉衣。

【基源】 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成分研究】 含甲壳素、壳聚糖、蛋白质、氨基酸、酚类化合物、钙、铝、镁、磷等。

【药理研究】

1.解热 解热作用以头、足部为强,全蝉蜕次之。

2.镇静、抗惊厥 蝉蜕能拮抗咖啡因的兴奋作用,与戊巴比妥类药物有协同作用;提取物能减少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死亡率,并能延长惊厥动物的存活期[1]

3.免疫抑制 蝉蜕对非特异性免疫有抑制作用,对Ⅳ型超敏反应及细胞免疫功能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静脉注射蝉蜕醇提物对家兔血压、呼吸无显著影响,但使心率显著减缓,且无过敏反应,无溶血作用,具有一定的膜保护作用。

【炮制研究】 蝉蜕大多生用。部分地区应用蝉蜕有去头足习惯。现代研究认为,蝉蜕各部位化学成分相同,都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药理作用,其强度为蝉蜕整体>身>头足。抗惊厥实验表明,去头足蝉蜕煎液与连头足蝉蜕煎液均有非常显著的对抗士的宁惊厥作用。因此认为可不必去头足[23]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证。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产后急性尿潴留 蝉蜕10g、通草5g、生大黄9g(后下)。根据病情适当加味,如脾虚加白术、茯苓;肾虚加杜仲、桑寄生;肝郁加柴胡、郁金;膀胱郁热加淡竹叶、益元散。上药加水500~600ml,急煎5~20min,顿服[4]

(2)小儿阴茎水肿 蝉蜕、生甘草梢加水煎煮,取汁温洗小儿患处并外敷[5]

(3)百日咳 蝉蜕10g、百部5g、桑白皮5g、苦杏仁10g、浙贝母10g、厚朴5g、茯苓10g、陈皮5g。每日1剂,服10~20日[6]

(4)疱疹性咽峡炎发热 薄荷20g,蝉蜕20g,加凉水1000ml,浸泡10min后文火煎开5min,自然凉至常温。小于1岁患儿100ml、1~2岁患儿200ml,保留灌肠15~30min,灌肠结束后将患儿臀部抬高30°,每日2次,至体温正常停用[7]

(5)小儿夜啼 钩藤6~9g、蝉蜕3~6g、白芍3~6g、木香1.5~3g、川芎3~6g、延胡索6~9g。每日1剂,水煎服[8]

(6)急性肾炎 水肿期:蝉蜕10~15g、麻黄8g、连翘15g、防己10g、赤小豆30g、桑白皮30g、黄芪30g、薏苡仁30g。水肿缓解期:蝉蜕10~15g、茯苓10g、白术10g、淮山药10g、薏苡仁30g、黄芪30g、党参10g、白茅根30g、地榆30g、大枣5枚。以上药物剂量,均为成人剂量,小儿酌减。水煎服,每日1剂[9]

2.配伍应用

(1)用于疏散风热,利咽

蝉蜕配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开音。用于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如蝉薄汤(《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

蝉蜕配胖大海:疏利咽喉。用于风热郁肺,肺气失宣,咽痛音哑。如海蝉散(《验方》)。

蝉蜕配石菖蒲:散风热,开清窍。用于风热夹痰、阻塞清窍之耳鸣、耳聋,头晕。

蝉蜕配凤凰衣:疏风,利咽开音。用于风热郁肺,气失宣降之咽炎、喉炎;风热壅滞之目赤肿痛、流泪、翳障等。

(2)用于透疹止痒

蝉蜕配紫草:清热凉血透疹。用于热盛疹出不畅者。

蝉蜕配乌梢蛇:祛除肌肉皮肤之风邪湿毒。用于慢性湿疹、隐疹、皮肤瘙痒等。

蝉蜕配荆芥、防风:祛风止痒。用于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如消风散(《外科正宗》)。

(3)用于明目退翳

蝉蜕配木贼: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外感风热,目赤翳障多泪,兼有表证者。如神消散(《证治准绳》)。

蝉蜕配菊花:明目退翳。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如蝉花散(《银海精微》)。

(4)用于祛风止痉

蝉蜕配天麻:祛风止痉。用于破伤风。如五虎追风散(《晋南·史全恩家传方》)。

蝉蜕配牛黄:清肝息风。用于小儿急热惊风。

蝉蜕配钩藤:疏风定惊。用于小儿感冒夹惊,惊痫夜啼。

蝉蜕配全蝎:息风止痉。用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等惊痫、抽搐等症。

3.鉴别应用

(1)蝉蜕、僵蚕:两者皆有祛风止痉、止痛、止痒的作用,常相须配伍同用。蝉蜕能透疹退翳,可用于麻疹透发不畅、翳膜遮睛、胬肉攀睛。僵蚕有化痰散结之功,长于治疗痰热壅盛及风痰郁阻之证,如脑卒中、面瘫、瘰疬痰核等。

(2)蝉蜕、蛇蜕  蛇蜕为多种蛇蜕下的干燥表皮膜,也可入药。两者皆有祛风止痉、止痒、退翳功能,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目赤翳障、皮肤瘙痒等症。但蝉蜕更长于疏散风热,透疹,故常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等;蛇蜕则多用于皮肤瘙痒、目赤翳障等症。蛇蜕煎服每次2~3g,研末服每次0.3~0.6g。

【用量用法】 水煎服,3~6g;或单味研末冲服。治疗惊风抽搐、破伤风,剂量要大,一般为15~30g。

【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服用本品煎剂后有上腹部持续疼痛,并伴有腹胀、肠鸣,30min后自行消失[10]。也有服用含蝉蜕煎剂后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的报道[11]

【使用注意】 自《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以来,历代本草一直将其作为妊娠禁忌药。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对生育确有一定影响,故孕妇应慎用。

参考文献

[1] 何敏.内蒙古中医药,1999,(1):42.

[2] 王喜云等.中药通报,1986,11(4):25.

[3] 杨梅香.中药材,1985,(3):39.

[4] 徐妙燕.中医杂志,2000,41(4):245.

[5] 李新等.中医外治杂志,1999,8(4):53.

[6] 俞娴秋.甘肃中医,1999,12(2):40.

[7] 胡庆梅等.中国全科医学,2005,8(23):1966.

[8] 杨文庆等.福建中医药,2002,33(1):18.

[9] 丁祖杰.湖南中医杂志,2000,16(4):9-10.

[10] 夏承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10)∶636.

[11] 陈淑桂.河北医药,2001,23(5)∶336.

葛根

【基源】 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1.异黄酮类 大豆苷元、大豆苷、葛根素、大豆素-4',7'-二葡萄糖苷、金雀异黄素8-C-芹糖基-葡糖糖苷、金雀异黄素等[1]

2.葛根苷类 主要为葛根苷A、葛根苷B、葛根苷C,这些葛根苷类被认为是二氢查耳酮的衍生物。

3.三萜类 皂草精醇、槐二醇等。

4.其他 氯化胆碱、二氯化乙酰胆碱、卡塞因、鞣质、乙酰胆碱、胡萝卜苷等。

【药理研究】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降低血压,减缓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代谢;抑制动脉硬化;改善微循环[2]

2.降糖降脂 葛根素可使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大鼠的血糖明显下降;大剂量的葛根素(500mg/kg)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但对血清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则无明显影响[3]

3.抗氧化、解酒 葛根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使乙醇导致的血清黏度异常变化恢复到正常状态。

4.其他 葛根总黄酮可升高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

【炮制研究】 葛根生用,在切制时不宜长时间浸泡,否则淀粉与药效成分会流失,洗后稍泡,润软切片即可。葛根在麸煨炮炙工艺中,传统的加热方法是炒制。但现代研究表明,用烘法加热炮炙成煨葛根,不仅色泽好,无焦斑,有香气,且药效成分葛根素含量高,烘法优于炒法。实验中的最佳方案是每10g葛根用4g麦麸(1.6ml水湿润),在165℃条件下烘制40min即可[4]

【性味归经】 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用于外感表证,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葛根、生地黄、菟丝子各12g,天麻、僵蚕、地龙、钩藤、生牡蛎各9g,甘草3g。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2~3次服[5]

(2)气滞血瘀型颈源性眩晕 葛根30g、桂枝10g、川牛膝10g、续断10g、三七6g、丹参12g、赤芍15g、川芎10g、补骨脂10g、天麻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7天为一个疗程[6]

(3)过敏性紫癜 葛根30g、黄芩15g、黄连15g、甘草15g、蝉蜕20g、犀牛角(水牛角代)6g、赤芍15g。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各1次,5天为一个疗程[7]

(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桂枝15g、葛根30g、白芍20g、生姜5片、大枣6枚。30天为一个疗程[8]

(5)婴幼儿病毒性肠炎 葛根10g、黄芩6g、黄连3g、炙甘草3g、茯苓6g、车前子5g、苍术5g、滑石18g。每日1剂,加水500ml煎服,少量多次口服,不拘量,服用3~5天[9]

(6)冠心病 石菖蒲20g、葛根30g、白术15g、黄芪15g、丹参15g,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10]

2.配伍应用

(1)用于解肌退热

葛根配柴胡:解肌退热。用于外感表证,邪郁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鼻干,口微渴,苔薄黄等症;风疹,麻疹。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葛根配麻黄:发汗,散寒解肌。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无汗,项背强痛。如葛根汤(《伤寒论》)。

葛根配桂枝:解表退热,舒筋活络。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恶寒,项强拘急不利者。

(2)用于透疹

葛根配升麻:解肌透疹。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脉数。如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3)用于生津止渴

葛根配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津伤口渴;现代用于糖尿病。

葛根配乌梅:滋阴,生津止渴。用于内热消渴。如玉泉丸(《沈氏尊生书》)。

(4)用于升阳止泻

葛根配黄连:解肌清热,坚阴止利。用于表证未解,邪热入里之热泻、热痢;也可用于湿热痢疾。如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配白术:健脾燥湿止泻。用于脾虚泄泻。如七味白术散(《校注妇人良方》)。

(5)用于活血祛瘀,降糖

葛根配丹参:活血化瘀,降低血糖。用于糖尿病,有瘀血者。症见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瘀滞等(《施今墨对药》)。

3.鉴别应用

(1)生葛根、煨葛根:生葛根长于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证兼有颈项强痛者,或外感风热,麻疹初起,疹出不畅,热病口渴或消渴者。煨葛根发散作用弱,止泻作用强,多用于治疗湿热泻痢或湿热泄泻,脾虚泄泻。

(2)葛根,葛花  两者为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但功效不同,葛花具有解酒和胃功能,主要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可单用煎水服,常用量9~15g,也可配黄连3~5g同用。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制剂与成药】

1.愈风宁心片:每片含葛根总黄酮60m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头痛、头晕、颈项疼痛、早期突发性耳聋。口服,5片/次,3次/天。

2.葛根素(片剂,注射液):片剂,25mg;注射剂,100mg、50m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口服,2片/次,3次/天;静脉注射,100~200mg/次,2次/天;静脉滴注,200~400mg/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次/天。

3.冠舒注射液:每支2ml,每毫升相当于葛根、茵陈、丹参各1g,延胡索0.5g。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每次4ml加10%葡萄糖液20ml,静脉注射;继以4ml加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参考文献

[1] 陈荔炟.时珍国医国药,2006,4(11):2305.

[2] 杨林静等.武警医学院学报,2002,11(2):138.

[3] 张东华等.首都医药,2007,6:44.

[4] 王和平等.中成药,1991,(6):20.

[5] 张卉等.陕西中医,2008,29(7):809-810.

[6] 夏志强.中医药导报,2008,14(7):31-32.

[7] 于影.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3):59.

[8] 敬鸿博等.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4):416.

[9] 王妙玲.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8):522-523.

[10] 何志军.湖南中医杂志,2008,24(2):63-64.

柴胡

【基源】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

【成分研究】

1.黄酮类 主要为黄酮醇类,包括山柰酚、槲皮素和异鼠李素。

2.皂苷类 主要含有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

3.木脂素类 有3种结构类型,即木脂内酯类、单环氧木脂素及双环氧木脂素。

4.香豆素类 多为简单香豆素。

5.多糖类 北柴胡所含多糖基本由阿拉伯糖、核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及鼠李糖组成。南柴胡多糖成分与北柴胡相近,但无鼠李糖而有甘露糖。

【药理研究】

1.解热镇痛 大剂量柴胡煎剂对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柴胡皂苷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等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抗内毒素 浓度大于25%的柴胡提取液体外对细菌内毒素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柴胡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有很好的解热作用。

3.抗炎 柴胡抗炎的有效成分为柴胡皂苷。柴胡皂苷对多个炎症过程包括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炎症介质释放、白细胞游走和结缔组织增生等都有抑制作用[1]

4.镇静、抗惊厥 柴胡提取液能延长环己异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对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有对抗作用。

5.其他 保肝、降脂等作用。

【炮制研究】 柴胡皂苷只有以皂苷元形式存在才有药理作用,而在柴胡中仅部分皂苷以皂苷元形式存在,如柴胡皂苷E、柴胡皂苷F、柴胡皂苷G。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等被水解,生成具药理作用的皂苷元及各种糖类,从而增强镇痛、抗炎作用。但是,所含α-菠菜甾醇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产生乙酰化衍生物,不具有解热的药理作用。加热后,挥发油也有损失。所以柴胡醋制后疏肝止痛作用增强,而发汗解表能力降低。生用发汗解表能力较制用为强[2]

柴胡入药,历来用根。但目前国内部分地区除根入药外,也有以柴胡带有地上部分的幼苗入药,习称竹叶柴胡。研究证明,柴胡根和茎叶的主要成分不一样,根含柴胡皂苷,而茎叶中不含柴胡皂苷;根与茎叶的挥发油含量也不一样,叶含挥发油量多,约为根的3倍,其组分也有不同,说明根与茎叶的质量有差异。柴胡根有明显解热药理作用,而茎叶没有明显。因此,带茎叶的柴胡不能替代柴胡根[3]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用于感冒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胆汁反流性胃炎 柴胡10g、黄芩12g、党参10g、半夏10g、枳壳12g、佛手片12g、木香10g、郁金10g、沉香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7枚。水煎,每天1剂,分2次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4]

(2)更年期综合征 柴胡9g、桂枝9g、白芍12g、茯苓10g、当归10g、丹参10g、牡丹皮10g、龙骨30g、牡蛎3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生姜2g、大枣2枚、炙甘草3g。水煎2次,分2次温服,每日1剂。15~40天为一个疗程[5]

(3)抑郁症 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0g、太子参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2次,2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30天为一个疗程[6]

(4)肝郁脾虚型慢性丙型肝炎 柴胡、黄芩、赤芍、白芍、党参或太子参各12g,半夏、枳壳各10g,大枣5枚,白术15g,丹参2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于早上及午睡、晚上睡前各服1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7]

(5)儿童多动症 醋柴胡10g、郁金10g、黄芩10g、连翘10g、决明子10g、钩藤10g、石菖蒲12g、天竺黄10g、当归6g、益智12g、制龟板12g、炙远志12g等。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口服。8周为一个疗程[8]

(6)脂肪肝 柴胡10g、陈皮(醋炒)10g、川芎10g、香附10g、枳壳15g、芍药20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9]

(7)乳腺增生症 柴胡12g、黄芩9g、桂枝9g、干姜3g、天花粉15g、生牡蛎20g、生麦芽15g、莪术9g、白芷9g、鹿角霜12g。每日1剂,4周为一个疗程[10]

(8)失眠症 柴胡1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黄芩10g、半夏10g、茯苓15g、党参15g、酸枣仁30g、合欢皮30g、首乌藤30g、茯神30g、桂枝15g、珍珠母30g、甘草10g,水煎,分2次服。10天为一个疗程[11]

2.配伍应用

(1)用于解表退热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疏泄肝胆。用于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脉弦;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见少阳证者。如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配防风、生姜:疏风解表。用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如正柴胡饮(《景岳全书》)。

柴胡配大黄:和解攻下。用于少阳未解,里热已盛,脘腹疼痛,泻痢下重,苔垢腻等。如大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配大豆黄卷:透邪祛湿,解表退热。用于感受湿温,腠理郁闭所致的发热恶寒、纳呆、汗少等症;湿热蕴滞所致的发热汗出不解、脘闷、呕恶纳少等症。

(2)用于疏肝解郁

柴胡配白芍、当归:疏肝敛阴和血。用于肝郁气血不调,肝脾不和诸证。症见两胁作痛,或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脉弦而虚者。如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配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用于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疼痛,喛气太息,脘腹胀痛,脉弦者。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配枳实:一升一降,疏肝理气。用于肝脾不和,胁肋胀闷,脘腹疼痛。如四逆散(《伤寒论》)。

柴胡配牡蛎:调和气血,疏肝软坚。用于肝气郁结,血瘀痰凝所致的胸胁满痛、胁下痞满或胁下痞块等。

(3)用于升阳举陷

柴胡配黄芪、升麻:补气升阳。用于气虚下陷,久泄脱肛,子宫脱垂,泄泻等。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3.鉴别应用

(1)生柴胡、醋柴胡、酒柴胡 生柴胡的升散作用较强,多用于解表退热。醋柴胡能缓和升散之性,且疏肝理气作用较好,肝气郁滞导致的胁痛、腹痛、月经不调者适用。酒柴胡增加了升提之性,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者更为适宜。

(2)柴胡、银柴胡 两者均有解热作用,但适应证不同。银柴胡无升散透表之性,以退虚热见长,专治骨蒸劳热、阴虚内热。柴胡善于透表泄热、和解少阳,有升散之性,善治外感发热及少阳病寒热往来,其退虚热作用相对较弱。此外,银柴胡尚能清疳热,有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治疗小儿疳热及阴虚内热所致的出血证。柴胡则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及中气下陷之证。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炒,升阳举陷宜酒炒。

【制剂与成药】

1.柴胡注射液:每毫升相当原生药1g。用于外感发热。肌注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2ml,周岁以内婴儿每次1~1.5ml,每日1次。

2.小柴胡冲剂:由柴胡、黄芩、党参、制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吐、口苦咽干。开水冲服,1次1~2袋(每袋10g),3次/天。

3.正柴胡饮颗粒:由柴胡、陈皮、防风、赤芍、甘草、生姜组成。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喷嚏、清涕、咽痒、咳嗽、四肢酸痛。口服,每次1袋,3次/天。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本品大剂量服用可产生中枢抑制现象,表现为全身倦怠、嗜睡、工作效率降低等,还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等现象。柴胡注射液肌注可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应予以注意[12]。柴胡煎剂和柴胡皂苷还有溶血作用,其溶血作用强度与产地、采集时间及不同皂苷的含量有关[13]

【使用注意】 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故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慎服。

参考文献

[1] 刘永春等.黑龙江医药,2006,19(3):216.

[2] 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68.

[3] 冯宝麟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2:19.

[4] 胡为俭.江西中医药,2008,8:60.

[5] 霍彬等.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8):61.

[6] 韩志琴.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6):353.

[7] 戴晓萍等.浙江中医杂志,2008,43(5):272.

[8] 于涛等.中医研究,2008,21(4):40-43.

[9] 唐方荣.四川中医,2008,26(4):82-83.

[10] 刘春龙.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5):43.

[11] 李铁成等.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282.

[12]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3] 靳怀建译.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6,8(1):3.

升麻

【基源】 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

【成分研究】

1.生物碱类 升麻碱等。

2.有机酸类 水杨酸、咖啡酸、阿魏酸、升麻酸等。

3.苷类 升麻苷A、升麻苷E等。

4.其他 升麻酰胺、升麻醇、齿阿米醇等。

【药理研究】

1.抗菌抗炎 升麻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有抑制作用。

2.镇痛、解痉、抗惊厥 升麻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鼠压尾法刺激痛阈;对豚鼠空肠有明显的解痉作用;能使小鼠的自主活动减少,抗士的宁引起的小鼠惊厥。

3.其他 降压、止血、降血脂、保肝、抗肿瘤等作用。

【性味归经】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发热,麻疹不透;齿痛口疮,咽喉肿痛,瘟毒发斑;气虚下陷,脏器下垂,崩漏下血[1]

【临床应用】

1. 单方验方

(1)神经性皮炎 升麻10g、贯众12g、白芷10g、金银花10g、苦参6g、蒲公英10g、紫草6g、牡丹皮6g、千里光12g、甘草10g、绣球防风10g、蝉蜕6g。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一个疗程[2]

(2)渗出性红斑 升麻10g、连翘10g、薏苡仁20g、丹参10g、徐长卿15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紫苏10g、生甘草4g。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者加黄芪15g、生地黄20g、金银花15g;四肢清冷、皮疹暗红、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加桂枝10g、黄芪15g、鹿角霜20g。每日1剂,早、中、晚煎3次,服3次。服药时留少许药汁搽洗患处。4日为一个疗程[3]

(3)牙痛 升麻10g、细辛3g、白芷10g、黄连5g、川椒6g、骨碎补15g、枸杞子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下[4]

(4)化脓性创口 升麻20g、漏芦15g、芒硝15g、黄芩15g、栀子10g、独活15g、黄柏30g、乳香20g、没药20g、甘草10g。儿童用量可酌减。将上药(芒硝另包)用纱布包好,加水2000~2500ml,文火烧开煮沸15min后倒出,将芒硝兑入药液,先熏洗患处,待药液降至20~30℃时,将患处置药液中浸泡。若患处无法置入,可用药液纱布泡洗覆盖后,用针管持续向纱布添加药液,使药液能充分渗入病灶。泡洗完毕,用浸有药液的纱布敷盖患处。每日1剂[5]

(5)婴幼儿秋季腹泻 升麻、甘草各3g,葛根、茯苓、车前子(包煎)各10g,乌梅5g,炒白芍、防风、苍术各6g,广藿香8g。上述剂量可随年龄增减。每日1剂,水煎分服[6]

2.配伍应用

(1)用于发表透疹

升麻配葛根:解肌透疹。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脉数。如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2)用于清热解毒

升麻配石膏、生地黄:清胃泻火,清热透疹。用于胃火上攻,头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阳明气分热毒所致的斑疹。如清胃散(《兰室秘藏》)。

升麻配鳖甲: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外感时疫,阳毒发斑,咽痛目赤。如升麻鳖甲汤(《金匮要略》)。

升麻配玄参:清热解毒,凉血滋阴。用于热毒炽盛发斑;时邪疫毒,咽喉肿痛不利,口腔糜烂等;阴虚津伤,虚火上浮所致顽固性口腔溃疡;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阴虚热毒壅盛者;痈肿疮毒等证。

升麻配淡竹叶:清胃泻火。用于阳明胃经火热之牙龈肿痛。

升麻配大青叶:清胃泻火,升散解毒。用于小儿外感风热,高热不退,心胃实热火毒;时邪疫毒所致的咽喉肿痛,牙龈溃烂,丹毒,大头瘟,时疫发斑。

(3)用于升举阳气

升麻配桔梗:升举阳气。用于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吸。

升麻配人参:补气升阳止血。用于气虚崩漏下血。如举元煎(《景岳全书》)。

升麻配荆芥穗:升阳止血。用于血不循经,尿血,便血,妇人崩中漏下;产褥热(《施今墨对药》)。

升麻配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食少便溏、久泄久痢、倦怠无力等。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3.鉴别应用

(1)生升麻、蜜炙升麻 生升麻长于升散,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力强,多用于治疗麻疹初起、疹出不畅,热毒证,阳明邪热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蜜炙后升举阳气作用增强,多用于治疗因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2)升麻、葛根、柴胡 三者皆能发表、升阳,用治外感表证发热,及清阳不升等证。其中,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之证,且升麻的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而葛根的升阳作用则通过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体现在生津止渴、止泻方面,主要用于热病烦渴、阴虚消渴和热泄热痢、脾虚泄泻。升麻、葛根两者均能透疹,用于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常配伍同用。此外,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能,可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妇女月经不调诸证;升麻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可用于咽喉肿痛、齿痛口疮、温毒发斑等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葛根解肌退热,用于发热恶寒,项背强痛作用显著。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不良反应】 升麻所含升麻碱、升麻素(升麻苦味素),有一定毒性,对运动、呼吸、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均有损害。升麻碱内服的毒性主要是对胃有刺激性,可引起胃肠炎,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困难、谵妄等;升麻素内服过量时可使肌肉松弛、头晕目眩、战栗、脉息减弱,对胃有刺激,可引起呕吐;升麻外用可使皮肤充血乃至形成溃疡[7]

【使用注意】 用量不宜过大(应小于30g)。肝阳上亢、阴虚火旺、麻疹已透者当忌用。

参考文献

[1] 颜正华等.中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马应昌.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38.

[3] 沈同生.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18.

[4] 胡立新等.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17(3):49-50.

[5] 郭同芳等.中医外治杂志,1998,8(3):17.

[6] 江英能.新中医,1998,30(6):14-15.

[7] 夏丽英.现代中药毒理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淡豆豉

【基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成熟种子发酵加工品。

【成分研究】 主要为黄酮类,即大豆异黄酮等。

【药理研究】

1.降血脂 主要是大豆异黄酮通过抗氧化、类雌激素样作用起作用。

2.类雌激素样作用 当异黄酮与雌激素同时作用于靶器官时,两者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从而可减轻雌激素的促细胞增殖作用,降低与雌激素有关疾病的发病率[1]

3.降低血糖 淡豆豉总提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其中正丁醇提取物更为明显。

【性味归经】 苦、辛,凉。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外感表证,寒热头痛;热病烦闷,虚烦不眠。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不寐 栀子10g、淡豆豉10g、连翘10g、知母10g、茯苓15g、五味子10g、酸枣仁10g、合欢皮15g、首乌藤2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午、晚饭后各1次,睡前1次。连服7剂为一个疗程[2]

(2)痤疮 淡豆豉、栀子、连翘、皂角刺、赤芍、牡丹皮、浙贝、天花粉、黄芩、半夏、柴胡各10g,黄连6g。水煎服,每日1剂[3]

2.配伍应用

(1)用于解表

淡豆豉配金银花、连翘: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2)用于除烦

淡豆豉配栀子:清热解郁除烦。用于外感热病,邪热郁于胸中,心中烦热不眠。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3.鉴别应用

淡豆豉、大豆黄卷:大豆黄卷系大豆浸水湿润发芽,晒干而成。两者均有解表作用。淡豆豉解表,无论风寒、风热表证都可用,且具有宣郁、透热、除烦之功,也可用于热郁不透诸证。大豆黄卷性味甘、淡,平,长于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以及湿热内蕴所致发热汗少、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大豆黄卷又有清水豆卷和制大豆黄卷之分,前者即生品,后者加灯心草、淡竹叶药汁炮制而得。解表祛暑多用清水豆卷,清热利湿多用制大豆黄卷。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2g。

参考文献

[1] 葛喜珍等.河北中医药学报,2002,17(3):41.

[2] 卢雨蓓.河南中医,2005,25(3):38.

[3] 冯瑞雪等.四川中医,2002,20(9):66-67.

浮萍

【异名】 紫背浮萍。

【基源】 为浮萍科植物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L.)Schleid.的干燥全草。

【成分研究】

1.黄酮类 芹菜素、木犀草素、芹菜素-7-O-葡萄糖苷等。

2.有机酸类成分 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等。

3.其他 脂质类、蛋白质类、钾盐等。

【药理研究】

1.利尿 其利尿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醋酸钾及硝酸钾。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浮萍有强心作用,钙可使其作用增强。大剂量可使心脏停止于舒张期,并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1]

3.解热 浮萍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4.杀虫 浮萍对库蚊幼虫及蚊蛹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性味归经】 辛,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用于风热感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尿少。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痤疮 丹参30g,浮萍30g,生地黄20g,桑白皮12g,红花10g,川芎15g,鸡血藤21g,连翘30g,荆芥穗、甘草各10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2]

(2)慢性荨麻疹 黄芪80g,浮萍20g,党参、当归各10g。水煎,早晚饭后温服。30天为一个疗程[3]

(3)鹅掌风 浮萍、僵蚕、皂荚、荆芥、防风、制川乌、制草乌、羌活、独活、白鲜皮、黄精、威灵仙各10g,鲜凤仙花1株,陈醋1kg。将上述药用陈醋浸泡24h后,放在小火上煮沸,滤去药渣备用。每日用药醋浸泡患部2次,每次10~20min,泡后拭干皮肤。3剂为一个疗程,一般需1~2个疗程[4]

(4)颜面再发性皮炎 金银花、土茯苓、浮萍、生地黄各20g,苦参15g,鲜白皮、地肤子、生槐花、玄参各30g,蒺藜12g,荆芥、当归各9g,升麻、生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12天为一个疗程[5]

2.配伍应用

浮萍配蝉蜕:祛风止痒。用于风疹瘙痒。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使用注意】 表虚自汗者忌用。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等.临床中药学.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周世群.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0,11(1):43.

[3] 徐明寿等.陕西中医,2003,24(9):792-793.

[4] 陈金兰.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35.

[5] 张理梅等.四川中医,1999,17(8):29-30.

木贼

【异名】 节节草。

【基源】 为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yemale L.的干燥地上部分。

【成分研究】

1.挥发油类 含量较高的挥发油,依次为2-甲氧基3-(1-甲基乙基-吡嗪)、十五烷、9-辛基-十七烷。

2.酚酸类 咖啡酸、阿魏酸、延胡索酸、戊二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等。

3.黄酮类 山柰素、槲皮素、芹菜素、木犀草素等。

4.酯类 多数为脂肪酸酯类。

【药理研究】

1.镇静[1] 木贼醇提取物能明显增强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木贼提取物对离体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可预防实验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阿魏酸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5-羟色胺从血小板中释放。

3.其他 降压、利尿、抗衰老、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性味归经】 甘、苦,平。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用于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云翳;出血证。

【临床应用】

1. 单方验方

(1)扁平疣、扁平丘疹 香附、木贼各30g,将两药加水600ml浸泡30min,水煎外洗患处[3]

(2)肛周尖锐湿疣 木贼、白鲜皮各20g,土茯苓、薏苡仁、赤芍、龙胆、白头翁、白茅根各15g,紫草、黄柏各12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药渣加入鸦胆子15g,加水再煎20min,煎药汁1000~2000ml坐浴,每次先熏再洗20~30min,常规换药[4]

(3)角膜炎 秦皮、木贼各20g,黄连、紫草、栀子、密蒙花、谷精草、秦艽各15g。水煎2次,将2次药液混合备用。取干净毛巾浸于药液内湿透,然后拧至湿度、温度适宜(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敷于患眼处,每次20~30min,每天3~4次。2周为一个疗程[5]

2.配伍应用

(1)用于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木贼配石决明:益肝明目。用于外障目赤,翳障遮睛属肝虚者。

(2)用于止血

木贼配荆芥、槐角:止血。用于肠风下血。

3.鉴别应用

木贼、决明子、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五者皆有清肝明目功效。木贼主散在表之风热,发散之力较明显,主治风热感冒,兼治目赤、翳障,且具止血作用,可用于肠风下血、血痢等。决明子清肝热作用强,且有益肾阴之功,用于肝经实火所致的目赤肿痛,也可用于虚实夹杂之目昏、目暗、头昏、头痛,风热上扰之目赤肿痛及肠燥便秘等。青葙子专泻肝经实火,用于火热较盛或热毒之目疾,具明目消肿、退翳膜功效,但对肝肾不足目疾则不宜使用。密蒙花能补肝血、润肝燥,长于清补,其治疗目疾无论虚实皆可应用,尤宜用于肝肾不足而有热者。谷精草长于疏散,善除星翳,除用于风热肝热之目疾外,尚可治疗风热头痛、牙痛。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

参考文献

[1] 颜正华等.中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朴惠顺等.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77.

[3] 宋吉乐等.中国民间疗法,2001,9(3):39.

[4] 孟德霞.陕西中医,2008,29(8):1022-1023.

[5] 王跃进.新中医,2006,3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