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共轭二烯烃的物理性质和烷烃、烯烃相似。碳原子数较少的二烯烃为气体,如丁-1,3-二烯为沸点-4℃的气体。碳原子数较多的二烯烃为液体,如2-甲基丁-1,3-二烯为沸点34℃的液体。它们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共轭二烯烃具有烯烃的通性,但由于是共轭体系,故又具有共轭二烯烃的特有性质。
4.8.1 1,2-加成和1,4-加成
共轭二烯烃和卤素、氢卤酸都容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但可产生两种加成产物,如下式所示。
1,2-加成(1,2-addition)产物是一分子试剂在同一个双键的两个碳原子上加成。1,4-加成(1,4-addition)产物则是一分子试剂加在共轭双键的两端碳原子上即C(1)和C(4)上,这种加成结果使共轭双键中原来的两个双键都变成了单键,而原来的C(2)-C(3)单键则变成了双键。
丁-1,3-二烯之所以有这两种加成方式,是和它的共轭体系的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可以用共轭效应解释。例如丁-1,3-二烯与HBr的加成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反应是亲电试剂H+的进攻,加成可能发生在C(1)或C(2)上,各生成相应的碳正离子(Ⅰ)或(Ⅱ):
碳正离子(Ⅰ)是烯丙基型碳正离子,烯丙基型正离子的每一个碳原子上都有p轨道,其中两个是组成双键的p轨道,一个是带正电荷碳原子的空轨道。这些p轨道可以相互重叠,发生键的离域而使这个碳正离子趋向稳定。这种由π键的p轨道和碳正离子中sp2碳原子的空p轨道相互平行重叠而成的离域效应,叫做p-π共轭效应。
可以在构造式中用箭头来表示π电子的离域。在下式中可看到,由于离域的结果,原来带正电荷的碳原子C(2),虽然正电荷分散,但仍带有部分正电荷,而双键碳原子C(4)也因此而带部分正电荷:
由于碳正离子(Ⅱ)不存在这样的离域效应,所以碳正离子(Ⅰ)要比碳正离子(Ⅱ)稳定。丁二烯的第一步加成总是要生成稳定的碳正离子(Ⅰ)。也就是说,第一步反应总是发生在末端碳原子C(1)上,生成碳正离子(Ⅰ)。在加成反应的第二步中,带负电荷的溴离子加在C(2)或C(4)上,分别生成1,2-加成产物或1,4-加成产物。
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产物中,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之比,取决于反应物的结构、产物的稳定性及反应条件,如溶剂、温度、反应时间等。例如丁-1,3-二烯与HBr的加成,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可得到不同的产物比。
反应说明,在0℃时可生成较多的1,2-加成产物,40℃下反应时,生成的1,4-加成产物比较多。如0℃时反应得到的产物,再在40℃下较长时间加热,也可获得40℃时反应的产物比例,即其中85%是1,4-加成产物,15%是1,2-加成产物。即低温下主要生成1,2-加成产物,升高温度则有利于生成1,4-加成产物。
在有机反应中,如果产物的组成分布是由各种产物的相对生成速率所决定,如上述低温时的加成反应那样,这个反应就称为动力学控制(kinetic control)的反应。如果产物的组成是由各产物的相对稳定性所决定的(即由各产物的生成反应的平衡常数之比所决定的),如上述高温时的加成反应那样,这个反应就称为热力学控制(thermodynamic control)的反应。
练习4-7 写出下列反应式的主要产物。
(1)
(2)
4.8.2 双烯合成(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与电环化反应
(1)双烯合成
1928年,德国化学家狄尔斯(Diels O)和其助手阿尔德(Alder K)发现丁-1,3-二烯与顺丁烯二酸酐在苯溶液中加热,可定量地生成环己烯的衍生物:
这种共轭双烯与含烯键或炔键的化合物作用,生成六元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又叫狄尔斯-阿尔德(Diels-Alder)反应。Diels-Alder反应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有机合成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950年,狄尔斯和阿尔德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双烯合成中,就反应物的结构而言,最简单的是丁-1,3-二烯和乙烯的反应,但这个反应需要的反应条件比较高,一般需要高温高压,产率也比较低。例如:
在双烯合成中,通常将共轭二烯及其衍生物称为双烯体(diene),与之反应的重键化合物常叫做亲双烯体(dienophile),当亲双烯体的双键碳原子上连有吸电子基团(—CHO、—COR、—COOR、—CN、—NO2等)时,反应比较容易进行。例如:
丁-1,3-二烯有两种构象式,两个双键在单键的同侧和异侧:
室温时的分子热运动足以提供1,3-丁二烯的两种构象式变化所需的能量,因此两种构象迅速转化。Diels-Alder反应要求双烯体必须取s-顺式构象,s-反式不能发生协同反应。
Diels-Alder反应是立体专一性的反应。反应物共轭二烯与亲双烯体原来的构型得以保持。例如:
Diels-Alder反应是可逆反应。加成产物在较高温度下加热又可转变为双烯和亲双烯。
进行Diels-Alder反应时,反应物分子彼此靠近,相互作用,形成环状过渡态,然后转化为产物分子。反应是一步完成的,新键的生成和旧键的断裂同时完成,这种类型的反应称为协同反应(concerted reaction)。机理如下:
(2)电环化反应
在光或热的条件下,直链共轭多烯分子自身发生分子内的环合反应生成环烯烃,这类反应及其可逆反应统称为电环化反应(electrocyclic reaction)。电环化反应具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例如,反,反-2,4-己二烯在光的作用下,得到顺-3,4-二甲基环丁烯,而在热的作用下,得到的则是反-3,4-二甲基环丁烯。
电环化反应发生时也经过环状过渡态,新键的生成和旧键的断裂同时完成,也是一种协同反应。
练习4-8 用化学方法鉴别庚-1,5-二烯、庚-1,3-二烯和庚-1-炔。
4.8.3 二烯烃的聚合——合成橡胶
橡胶是具有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橡胶分为天然橡胶(natural rubber)和合成橡胶(synthetic rubber)。天然橡胶是由橡胶树得到的白色胶乳,经脱水加工凝结成块状的生橡胶。20世纪初,天然橡胶的化学成分被测定为顺-1,4-聚异戊二烯,从结构上看是由异戊二烯单体1,4-加成聚合而成。
纯粹的天然橡胶,软且发黏,必须经过“硫化”(vulcanization)处理后进一步加工为橡胶制品。所谓“硫化”就是将天然橡胶与硫或某些复杂的有机硫化物一起加热,发生反应,使天然橡胶的线状高分子链被硫原子所连接(交联)。硫桥可以在线状高分子链的双键处,也可以在双键旁的α-碳原子上。硫化后的结构如下所示:
硫化使线状高分子通过硫桥交联成分子量更大的体型分子,这样就克服了原来天然橡胶黏软的缺点,产物不仅硬度增加,而且仍保持弹性。
进入20世纪后,工业的发展使天然橡胶供不应求,化学家们千方百计地寻求方法发展合成橡胶。合成橡胶不仅在数量上弥补了天然橡胶的不足,而且各种合成橡胶往往有它自己的独特优异性能,例如耐磨、耐油、耐寒或不同的透气性等,更能适应工业上对各种橡胶制品的不同要求。
1910年,丁-1,3-二烯在金属钠催化下,成功聚合成聚丁二烯,它是最早发明的合成橡胶,又称为丁钠橡胶。丁钠橡胶于1932年实现了大批工业化生产。
此后,合成橡胶的品种越来越多,产量也已远远超过天然橡胶。用于合成橡胶的重要原料主要有丁-1,3-二烯和异戊二烯。丁-1,3-二烯聚合时,可以进行1,2-加成聚合,也可以进行1,4-加成聚合,1,4-加成聚合生成顺式或反式聚合物,还可以生成1,2-与1,4-同时存在的聚合物。
由于最终得到的是以各种加成方式聚合的混合产物,这种丁钠橡胶的性能并不理想。工业上使用Ziegler-Natta催化剂如TiCl4-Al(C2H5)3,可以使丁-1,3-二烯或2-甲基丁-1,3-二烯基本上按1,4-加成方式定向聚合,所得的聚丁二烯称为顺-1,4-聚丁二烯或顺-1,4-聚异戊二烯。顺-1,4-聚丁二烯简称顺丁橡胶(国际通用代号BR),具有优异的耐低温性、良好的耐磨性和较高的回弹性,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轮胎,也可作为塑料的增韧补强改性剂。顺-1,4-聚异戊二烯简称异戊橡胶,其结构与天然橡胶相同,主要物理力学性能也相似,因此又称合成天然橡胶。异戊橡胶几乎可以运用在一切使用天然橡胶的领域,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主要用于制造轮胎和其他橡胶制品。
2-氯丁-1,3-二烯聚合得到氯丁橡胶。氯丁橡胶具有良好的耐燃、耐酸碱、耐氧化和耐油性能,用于制造海底电缆的绝缘层、耐油胶管、垫圈、耐热运输带和电缆外皮等。
共轭二烯烃还可以和其他双键化合物共同聚合(共聚)成高分子聚合物,例如,1,3-丁二烯与苯乙烯共聚可制得丁苯橡胶(SBR)。丁苯橡胶是橡胶的第一大品种,目前产量约占合成橡胶总量的50%。丁苯橡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在耐磨性、耐老化性等方面优于天然橡胶,其缺点是不耐油和有机溶剂,约80%用于轮胎,还适用于制造运输皮带、胶鞋、雨衣、气垫船等。
丁腈橡胶(NBR)是由丁二烯和丙烯腈在乳液中共聚生成的弹性共聚物。它具有优良的耐油、耐有机溶剂的特点,缺点是电绝缘性和耐寒性差。主要用于制造汽车、飞机等需要的耐油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