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戈史鉴:图解武器进化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青铜器时代武器

壮士亦何为,素丝悲青铜!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因为色青,故称青铜,具有熔点低、易锻造、硬度比纯铜高的特点。青铜器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主要的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器的时代,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史上继石器时代之后的第二个时代,是人类使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在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占有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因此,这个时代被称为青铜器时代。

对人类而言,青铜器时代是一个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阶段,人类通过提炼、熔解和锻造金属矿石,第一次学会了如何制造工具和武器。“青铜器时代”这个术语是具有弹性的,因为不同的文明是在不同的时代制造了这些金属工具。这个术语也有些用词不当,因为在最早的阶段,人们使用的是黄铜而不是纯的青铜。这个时代有时也被划入红铜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黄铜在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和东地中海地区已被人们了解,在之后的1000多年里,黄铜和后来的青铜的使用技术传入了欧洲。

青铜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武器包括戈、矛、戟、钺、刀、剑、矢镞七种。

一、戈

戈的历史十分久远。武王伐纣时,曾在牧野向士兵们发出这样的号召:“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于是,一场著名的牧野之战打响了。双方兵戈相向,血染沙场。后来,因为殷商士兵不甘心为残暴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最终纣王大败,商朝灭亡。戈是用青铜铸的呈牛舌形的锋刃器。戈的后部有上下突出的短阑,把末端插入柲(bì,戈柄的古称)内,然后用动物筋或革带把短齿和柲扎结在一起。商代的戈体比较宽,到了商末周初时开始改窄。图1-9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戈。

图1-9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戈

二、矛

矛是人类各民族共同发明的一种武器,也是世界上各国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在地球上,只要有人类生活过的地方就会有矛出土。它是一种用来直刺、扎挑的长柄格斗武器。至今,在世界偏僻蛮荒之地的土著人还在使用长矛狩猎、战斗。矛由矛头和矛柄两部分组成,其制作简单,也是一种纯粹的刺杀兵器。

商和西周时代的青铜矛多是大型的,两侧有宽大的翼,有后掠式的,也有呈叶状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的矛虽然形式较多,但两翼都逐渐缩小,更利于迅速穿刺(如图1-10~图1-12所示)。

图1-10 商晚期酗亚矛

图1-11 商晚期囧纹矛

图1-12 战国早期越王者旨乌睗矛

图1-13为迈锡尼矛头,这是一件青铜器时代晚期的现代复制品矛头,来自迈锡尼时代——一个以希腊城邦命名的时代,它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被士兵广泛使用。这个矛头有一个槽状的、叶形的锋刃,总长度为70厘米。

图1-13 迈锡尼矛头

三、戟

戟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是以矛为主体,并在矛的基础上结合戈的优点而打造的新型兵器,是戈和矛的合成兵器。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是一种具有可钩、可啄、可割、可刺的多种用途兵器,杀伤力大大超过戈和矛。戟上似矛的部分被称为刺。刺和戈有分铸的,也有合铸的。西周时代,戟的戈和刺是合铸的。春秋后期,刺和戈多数是分铸的。戟最流行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如图1-14~图1-16所示)。

图1-14 西周晚期侯戟

图1-15 战国中期陈侯因咨戟

图1-16 战国中期商鞅戟

四、钺

钺(yuè)的外形和斧十分相似,盛行于商代,周初的墓葬中也常有发现。钺和斧的不同之处在于,钺专用于杀戮,也就是只作为刑具使用。据史书记载,牧野之战商纣王兵败自焚以后,武王还用钺把已经死亡的纣王的头砍下来。钺的形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的或甚大的,另一类是小的。在殷墟王陵中,发现殷王的近卫武士身旁装备小钺。大钺都出于较大的墓中,如河南安阳小屯的妇好墓、湖北盘龙城商代早期墓葬和山东益都商代大墓等都出有大钺。可见,大钺还有表示墓主人等级尊贵的作用。武王即位的时候,据说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辅协武王。因此看来,在某种程度上,钺还代表着权力。

1966年,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商晚期的酗亚钺(图1-17),长32.5厘米,两面各饰以相同的半兽半人的头像,巨睛凝视,獠牙,大咧口。现存的商代青铜大钺,多以半兽半人的动物面部作为装饰,这件钺也是如此。它的眼和嘴与一般的兽面纹没有不同之处,但从整体看,又有点像人面。为何这一独特的图像和钺联系在一起,值得考究。由于钺是刑具,因此推测,其装饰是刑神的形象。

图1-17 商晚期酗亚钺

五、刀

这里的刀指的是用于作战兵器的刀,而不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刀。青铜时代的刀按其形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身宽刃并且卷头呈弯钩形的刀,可装长柄,为殷墟时期所铸;至西周时期,刀身变得狭长些,刀头缩小成圆刃状,但是也发现有宽刃的大刀。另一种是宽刃长身的翘首刀,有短柄,在殷陵的杀殉甲士中佩有这种刀。还有一种是双刃刀,刀体呈长三角形,两侧皆有刃,刀柄微曲,柄末端有铁空心圆形的铃。这种刀多发现在河北、山西及陕西等省的北部,是具有地域特点的兵器,器形较小,推测是格斗所用。此时期的刀如图1-18~图1-24所示。

图1-18 商晚期卷头刀

图1-19 商晚期目雷纹刀

图1-20 商晚期方格脊纹刀

图1-21 商晚期亚矣刀

图1-22 西周早期乳钉纹刀

图1-23 双刃铃柄刀(一)

图1-24 双刃铃柄刀(二)

六、剑

剑是从商代才开始出现的。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的青铜剑是短剑,它是一片上部较窄、下部略宽的长条形锋刃器。剑在商末周初时期稀少而珍贵,还不是普遍使用的兵器。到了春秋晚期,剑才开始作为一种新式武器,大量装备至军队中最下层的军官。为了作战方便,人们把剑体延长,使之更加具有刺杀的效能。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剑极为流行。当时的吴国和越国是优质剑的著名产地。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是当时最高水平的铸品。

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剑(图1-25、图1-26),长55.7厘米、身宽4.6厘米,保存完好,基本上没有腐蚀,金光湛湛,犀利异常。剑上有铭文八字:“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剑)。”

图1-25 越王勾践剑铭文

图1-26 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

此剑剑体满饰菱形花纹,花纹内所填的物质与剑体不同。经用同样纹饰的残剑进行分析,证明花纹的基体是高锡青铜和微量铁的合金。铭文铸在花纹和剑的基体上,说明这种纹饰是在浇铸剑体时形成的,而不是铸成后镀上去的,否则铭文大部分会被湮没。这种纹饰的铸造工艺如何,是一个仍在探索的问题。

七、矢镞

矢镞如图1-27~图1-29所示,是一种用青铜铸造的箭头。矢镞有一个尖锐的头部和张开的两翼,翼的末端通常呈后掠式,使之射中敌人肌肉后拔出时必然会扩大创伤面积。矢镞虽有大小、厚薄和阔狭之分,但基本形式是相同的。到了战国时代,出现了镂空翼的矢镞,还新出了锥形和三角形的矢镞。矢镞形态的变化,与当时作战的方法、兵种和武器的改进有关。矢镞发展总的趋势是两翼逐渐缩小,以便能深入被射物的内部。矢镞的末端插入箭杆之中的部分叫作铤,商、周时代的矢镞一般很短,战国时代出现了长铤,也有铁铤和铜矢镞合铸的。

图1-27 商晚期矢镞

图1-28 战国矢镞(一)

图1-29 战国矢镞(二)

发现于波斯(现代的伊朗)的卢里斯坦山区的波斯矢镞(图1-30)由坚硬的青铜制成,使用于大约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700年。

图1-30 波斯矢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