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处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术前预测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多变量指数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回顾心电图作出的基础临床评估,通常为会诊医师评估心脏风险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研究者们整理了过去 25 年那些影响预后的临床和实验室因素,并且根据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建立了风险指数。尽管一些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一个评分系统(赋予一些因素较其他因素更多的权重,然后累加得出复合风险),但是近期发表的文献提出了更加简化实用的评分标准。Lee 等推导并验证了一个“简单指数”,用来预测接受非急诊非心脏大手术并且病情稳定患者的心脏风险,确定了 6 个独立危险因素:①缺血性心脏病(定义为心肌梗死病史、运动试验阳性史、使用硝酸甘油、目前胸痛认为继发于冠状动脉缺血或心电图有异常 Q波);②充血性心力衰竭(定义为心力衰竭病史、肺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外周水肿、双侧肺底啰音、第三心音 、或 X线显示肺血流重新分布);③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病史);④高危手术(腹主动脉瘤或其他血管、胸部、腹部或矫形手术);⑤术前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⑥术前肌酐>176.8μmol/L(2 mg/dL)。
此外,以下提示存在较大临床风险的活动性心脏疾病。存在 1 种或 1 种以上这些疾病时,要求强化治疗,可能带来手术推迟或取消,但急诊手术除外。这些疾病包括:①不稳定型冠心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近期心肌梗死;②失代偿性心力衰竭;③严重心律失常;④严重心脏瓣膜病。
临床危险因素包括:①缺血性心脏病史;②代偿性或既往心力衰竭史;③脑血管疾病史;④糖尿病;⑤肾功能不全。
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电图异常 Q 波被视为一项临床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检查前 7 天之内至少有一次心肌梗死的证据;近期心肌梗死定义为检查前 7 天至 1 个月之内至少有一次心肌梗死的证据。
如果临床症状或无创检查发现患者有严重缺血危险的证据,则视为一种活动性心脏病。这与传统的心肌梗死的事件定义有所不同,而新的定义方法对于临床应用与风险评估更简便实用。心肌梗死的现有处理方法可以在康复期时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如果一项近期负荷试验没有提示残余心肌濒临危险,则非心脏手术后再梗死的可能性很小。尽管没有足够的临床试验作为建议的坚实基础,但是心肌梗死后等待 4~6 周施行外科手术似乎是更合理更安全的。
次要心血管疾病预测因素包括,如高龄(>70 岁)、心电图异常(左心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和ST-T 异常)、非窦性心律和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但没有证据证明可以独立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存在多种次要危险因素时可高度怀疑冠状动脉疾病,但是一般不会影响制订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