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者,此风寒相挟,以伤于人,寒邪入之于里,与心下水气相合,而表里皆病也。
“干呕,发热而咳”者,此水气内扰于胃,胃气上逆,而为干呕;射之于肺,肺气不利,又为发热而咳也。
“或渴”者,此气化之不行,津液不得升,而症见口渴也;“或利”者,此水气之下行,入之于大肠,而病为下利也;“或噎”者,此水气之上逆,阻之于咽喉,而气滞难通也;“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者,此膀胱之有热,水蓄于本腑,而溺不得出也;“或喘”者,此水气之射肺,呼吸不得畅,而其病为喘也。
“小青龙汤主之”者,此小青龙汤方,有散寒化气之能,古人称龙能治水,大青龙汤行云以化雨,可治热邪内郁之水;小青龙汤暖雪以融冰,可治寒邪入里之水也。凡人之病水者,其面色多青。余曾治本县姚春荣县长之孙,15岁,每至冬季,即病咳喘,百治不愈,深以为忧。因至家中寻余,诉其孙儿患病之苦。盖从五岁之时,即病发热而喘,每于犯病之际,经住院输液,数日后其病始解。每年皆发作数次,而不得根治。无可奈何,因而前来求医,欲服中药以除根。视其舌,苔色微黄;视其色,自两颊以下至肩,皮肤颜色青黑。知其为水气射肺之病,乃与小青龙加石膏汤服之。一剂后,其证立减,乃调其药量,连服五剂而痊愈。其皮肤之青色,亦随之得去。复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数剂,其病未再发作。
又一五岁女孩,自天津前来求治。大人代诉:久患喘咳病不愈。经友人介绍,乃前来求医。观其两眼之下,各有指头大之青色,知其病为水气。视其舌体胖大,上有一层水滑白苔,是为内有寒饮不去,乃与小青龙汤五剂,服后病解。继用苓桂术甘汤调理而痊,眼下之青色亦除。
小青龙汤方
麻黄 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炙 桂枝 各三两, 去皮 五味子 半升 半夏 半升, 洗
上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若渴, 去半夏, 加栝蒌根三两; 若微利者, 去麻黄, 加荛花如一鸡子, 熬令赤色; 若噎者, 去麻黄, 加附子一枚, 炮; 若小便不利, 少腹满者, 去麻黄, 加茯苓四两; 若喘, 去麻黄, 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此方合麻桂两汤为一,去大枣之滋腻,则有利于气;除杏仁之冷冽,则无碍于阳;以干姜易生姜,则有温里之功;加半夏之破结,更有去水之能;协五味子之生津,则药不伤于阴;合细辛之通阳,则邪出于表,是为太阳之表里皆寒,心下有水气之方也。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实三两。”此若渴者,是为津液之不足,故去半夏之辛燥,加栝蒌根以生津。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此若微利者,是为水气之入阴,故去麻黄之行阳,加荛花以止利。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此若噎者,是为水气之在喉,故去麻黄之逐寒,加附子以温肾。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此小便不利,少腹满者,是为水热蓄于膀胱,故去麻黄之发汗,加茯苓以利小便。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此若喘者,是为水气之阻肺,故去麻黄之散邪,加杏仁以降气。
医案
1.哮喘
才某,男,39岁,住姜各庄镇赵庄村,1960年6月15日初诊。患者哮喘已十年,每发作于冬季天寒时节,今已临夏季却病发不止。据诉:因入海捕鱼,感受寒冷所致。辨证:天气虽热,而欲着棉衣,覆厚被,喉鸣漉漉,声达室外,痰液清稀,吐出甚多,甚稀。舌苔薄白、根微黄,身热,口不渴,脉弦紧有力。面虚浮,色青。此外感于风寒,引动心下水气,是为小青龙汤证也。处方:
麻黄12g,桂枝10g,干姜6g,白芍10g,炙草6g,细辛10g,清夏10g,五味子6g。水煎服,日服三次。
服后得汗,恶寒解,咳喘减,病去大半。乃去麻黄加杏仁10g,连服二剂病愈。因令常服附子粉,更灸其肺俞等穴,年至七十余岁,病未复发。(编者案)
按:哮喘多属宿疾,每为外感而诱发。此例患者,曾在外地工作,因其病发不已,故回家而务农。此次外感风寒,其发病为重,据其脉证,与小青龙汤服之,十数年之顽疾,竟得以根治。
2.哮喘
郑某,女,25岁,已婚,云南省人。患慢性哮喘病已14年之久。
现身孕四月余,住昆明军区某医院,于1959年10月9日邀余会诊。询其病史,始因年幼体弱,感风寒而起疾,药食调理不当,风寒内伏,夹湿痰上逆于肺,经常喘咳,值天寒时尤甚,迄今病已多年,转成慢性哮喘。
症见:咳嗽短气而喘,痰多色白,咽喉不利,时时喘息哮鸣。面色淡而少华,目眶、口唇含青乌色。胸中胀闷,少气懒言,咳声低弱,咳时则由胸部牵引小腹作痛。食少不思饮,溺短不清,夜间咳喘尤甚,难于平卧入寐。舌苔白滑厚腻,舌质含青色,脉现弦滑,沉取则弱而无力。此系风寒伏于肺胃,久咳肺肾气虚,阴不足以运行,寒湿痰饮阻遏而成是证。法当开提肺寒,补肾纳气,温化痰湿治之,方用小青龙汤加附片:
附子100g,杭芍10g,麻黄10g,北细辛6g,干姜30g,桂枝20g,五味子5g,半夏10g,甘草10g。
服上方二剂后,咳吐大量清稀白痰,胸闷气短及喘咳均已较轻,能入睡四五小时,食量见增,唇舌转红,仍微带青色,厚腻白苔,退去其半。
上方虽见效,然阳气未充,寒湿痰饮尚未肃清,继以温化开提之剂治之。辨证用四逆、二陈合方,加麻辛桂。
附片200g,干姜40g,茯苓30g,法夏15g,广陈皮10g,北细辛8g,麻黄10g(蜜炙),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甘草10g。
服上方后喘咳皆有减少,治法不变,仍用此,随证加减药物及分量,共服二十余剂后,哮喘咳嗽日渐平息。再服十余剂,病遂痊愈,身孕无恙,至足月顺产一子,娩后母子均健康。(《吴佩衡医案》)
按:痰饮为病,有虚实之分。新病之实者,当治用小青龙汤,久病之虚者,当治用真武汤。此案患者是为宿病哮喘,已十四年之久,肺肾之气皆虚,故用小青龙汤以治肺,干姜、附子以治肾。两方合用,以胜其病也。吴老素有吴附子之盛名,善用大量之附子,以挽救沉疴,其附子之用量,曾多至800g,为人之难能。此方中除附子之外,干姜、桂枝、肉桂之量皆甚大,可见其有胆有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