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第三巻(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

从世界范围来看,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逐年上升。2008年,全球死亡5700万人,其中慢性病死亡360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将上升为75%,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慢性病相关死亡发生于60岁以下的劳动力人群。

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均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45%的慢性病患者死于70岁之前,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据估计,我国2010年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患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3300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其中65%以上为18~59岁的劳动力人口,呈现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等特点;47%的中国男性吸烟,80%的家庭人均食用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50%的居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18岁以上成人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比例仅11.9%,使得未来20~30年慢性病发病和死亡的形势更为严峻。

一、时间趋势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显示:2004~2005年,我国恶性肿瘤粗死亡率较1973~1975年上升了83.13%,较1990~1992年上升25.51%;肿瘤发病率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预计2030年肿瘤将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在过去30年,不同部位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不一,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和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传统的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和宫颈癌则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癌症死亡谱趋势与发达国家相似。美国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变化引人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2009年较1991年的高峰下降了约20%。

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美国、英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呈下降趋势,亚洲、东欧、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发病和死亡则呈上升趋势。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959年、1979年、1991年3次全国15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抽样调查和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8.8%,呈明显上升趋势。1991年脑卒中标化死亡率为91/10万,2000年为104/10万,2005年为120/10万;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我国有心力衰竭420万人,心肌梗死200万人;2002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60%,2010年为9.7%,均呈现了快速上升趋势。

二、地区分布

恶性肿瘤在世界各国分布广泛,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差别。北美、澳大利亚、西欧最高,西非最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死亡率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太平岛国(如瑙鲁、斐济等)、东欧(乌克兰、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等)、中南亚(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等)、非洲中东部(马拉维、索马里、乌干达、莫桑比克)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死亡率低的国家主要为英国、比利时、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挪威、冰岛、荷兰、新加坡、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表1-1)。

表1-1 2008年不同国家主要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1/10万)

数据来源:WHO网站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显示,恶性肿瘤高发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西部甘肃、青海、宁夏,沿淮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以及福建省。不同部位恶性肿瘤地理分布特征不尽相同,肺癌和女性乳腺癌等在工业化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明显高发,而胃癌、食管癌等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肝癌分布存在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陆的特点。鼻咽癌在中国广东和广西高发。根据中国MONICA方案,1985~1993年人群监测,中国居民冠心病发病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脑卒中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北方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均高于南方。此外,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也存在较大差异(表1-2)。

表1-2 2010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前五位死因顺位和死亡率

数据来源:《2011中国统计年鉴》

三、人群分布

(一)年龄分布

总体而言,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但不同年龄高发肿瘤类型不同。儿童期发病最高的是白血病、脑瘤和恶性淋巴瘤;青壮年则以肝癌、白血病最为常见;老年最常见的是肺癌、胃癌、食管癌等。心血管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儿童期以先天性心脏病常见,青壮年以风湿性心脏病常见,而老年期以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常见。目前,肿瘤、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存在发病年轻化趋势。

(二)性别分布

一般而言,除女性特有的肿瘤和甲状腺癌等肿瘤外,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女性。50岁之前,男性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50岁之后女性高于男性。

(三)职业分布

不同职业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不同。接触石棉、砷、镉和煤焦油等相关行业的工人易患肺癌;接触苯的职业人员易患白血病;脑力工作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

四、疾病负担

2011年全球死亡5459万人,其中3623万人死于慢性病,恶性肿瘤死亡786万,心血管疾病死亡1658万,脑卒中死亡624万,糖尿病死亡139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388万。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004年全球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为1 523 259(×1000),其中感染性/母婴性和营养不良疾病占39.65%,慢性病占48.03%(其中神经精神病13.08%,心血管疾病9.94%,感觉器官疾病5.70%,恶性肿瘤5.24%,呼吸系统疾病3.88%,消化系统疾病2.79%,肌肉骨骼疾病2.03%,先天异常1.66%,糖尿病1.2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0.97%,内分泌疾病0.69%,口腔疾病0.52%,皮肤病0.25%,其他肿瘤0.12%),伤害占疾病负担的12.32%。在高收入国家,感染性/母婴性和营养不良疾病占6.01%,慢性病占84.80%,伤害占9.19%;在中等收入国家,感染性/母婴性和营养不良疾病占22.27%,慢性病占62.00%,伤害占15.73%;在低收入国家,感染性/母婴性和营养不良疾病占56.64%,慢性病占32.94%,伤害占10.42%。在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慢性病占疾病负担的比例较大,在低收入国家,感染性/母婴性和营养不良疾病仍占疾病负担的较大比例。从地区分布来看,非洲区和东地中海区DALYS构成以感染性/母婴性和营养不良疾病为主,欧洲区和西太平洋区以慢性病为主(表1-3)。

表1-3 不同地区感染性/母婴性和营养不良疾病、慢性病和伤害DALYS (×1000)及构成

数据来源:WHO,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

不同收入国家分病种来看,在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单相抑郁障碍、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是DALYS损失的前三位疾病。在低收入国家,下呼吸道感染、腹泻和HIV/AIDS等传染病是DALYS损失的前三位疾病。

WHO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单相抑郁障碍、缺血性心脏病和道路交通事故是疾病负担最主要的原因。单相抑郁障碍将由第3顺位上升至第1位,缺血性心脏病由第4顺位上升至第2位,脑血管疾病由第6顺位上升至第4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第13顺位上升至第5位,糖尿病由第19顺位上升至第10位(表1-4)。

表1-4 2004年和2030年主要疾病或伤害疾病负担比较

数据来源:WHO,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

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公布的数据估算,2002年中国大约有1.74亿高血压患者。每年死亡者中,有22万人死于高血压,占总死亡的3.43%;高血压导致的期望寿命损失为0.36岁;平均每个高血压患者死亡,会造成早死损失11.4年。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居民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就诊高达6.51亿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数的14.5%,其中心脏病就相当于所有传染病门诊人次数的2.8倍。同时,慢性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2003年,仅缺血性心脏病的直接住院费用为107.53亿元,脑卒中总费用为198.87亿元,占国家医疗总费用的3.79%,占卫生总费用的3.02%。我国人群由慢性病引起的DALYS损失已达70%,2001年中国前10位主要死因中,脑血管疾病占总DALYS的17.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13.9%,缺血性心脏病占7.6%,胃癌占4.5%,肝癌占3.6%,肺癌占3.5%。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指出,居民两周患病率由2003年的14.3%上升为2008年的18.9%;与10年前相比,两周患病率的疾病结构发生重大逆转,慢性病导致的两周患病的比例由1998年的39.0%上升到2008年的60.9%,急性病则由1998年的61.0%下降至2008年的39.1%。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迅速上升,而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