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发展趋势或展望
(一)深入开展危险因素研究
回顾食管癌病因学研究过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食管癌是机体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阶段、多因素和多基因的复杂疾病;目前尚不能确定哪些因素在食管癌发病中起主导作用。严格地说,只有从环境中除去某些因素,或减少人群的暴露机会,或运用某些方法和手段有效阻断这些因素的生物效应,最终导致食管癌发病率下降,才能确立这些因素的决定性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大量的研究需要进行。
另外,限于条件,目前食管癌易感性研究多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虽然在癌与非癌组织之间发现了大量的遗传学差异,但因果联系却难以确定。如果基因变异的检测方法能有所突破,简便易行而且花费有限,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开展将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说明基因多态在食管癌变中的作用。并且,食管癌是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在单个基因或基因多态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和联合启用几种遗传标志物,可能会更有效地预测食管癌的风险。
(二)推进一级预防
在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之前,如何运用食管癌病因研究数十年的经验并通过控制或消除已知的食管癌危险因素,开展高发区现场的预防工作十分重要。食管癌病因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而且短期不能奏效,因此不容易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再加上现场缺乏专职干部和必需的经费,使食管癌预防措施很难落实。目前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相信包括食管癌在内的许多农村疾病的预防工作将会得到很大的推动。
(三)加强营养干预和化学预防研究
如前所述,前瞻性队列研究关于干预前血液或组织中基线微量元素(硒、维生素E、锌等)的水平与食管癌的发生和死亡的负相关关系,不仅证实了微量元素缺乏的潜在危害,而且进一步说明个体基础营养状态对于化学干预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营养干预研究效果不甚明显,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人群营养状况普遍较差,营养干预的效果可以更好的显现。另外,年龄因素以及研究对象食管病变程度与化学预防效果相关。因此,基于不同人群开展针对性强的营养干预是今后应考虑的问题之一,力求避免全人群的普遍干预。
目前,食管癌二级预防只对筛查出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及以上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对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只进行随访。化学干预研究显示,补充微量元素可以促进轻度不典型增生逆转。这提示我们,将食管癌筛查和早期病变的化学干预结合起来是今后食管癌预防的方向之一。
再者,营养干预不仅对于肿瘤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于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老年退行性疾病等也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而且多个营养素的组合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效果尤为明显。因此,以后的干预研究应该充分考虑多种营养素的联合补充或以饮食为主强化补充,以及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干预效果。
(四)浓缩高危人群
前面提到通过筛查发现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然后结合化学干预促进其逆转。但是,如前所述,部分中度增生患者可自行逆转,仅约1/3~1/2中度不典型增生人群中可异型分化到不可逆的癌前病变状态。事实上,我们只需对后者进行化学干预。如何发现和确定这一部分人群,是食管癌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应通过进一步研究,对中度不典型增生予以甄别,识别出高趋向异型分化的那部分病例,并给予化学干预和/或临床治疗,影响它的分化趋向,以便从源头上控制食管癌的发生发展。
由于内镜筛查技术要求较高、花费大,目前在高发区开展的食管癌筛查覆盖率低,影响了筛查的效果和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在现有卫生资源条件下,若欲扩大受益人群,将食管癌筛查推广到低发区,可以进一步结合危险因素研究,利用人口学、分子生物学等指标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浓缩食管癌高危人群,重点预防。对高危人群进行防癌知识宣传教育,鼓励参加食管癌的普查。
另外,尽管细胞学诊断技术灵敏度、特异度较低,但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可进一步探索该方法作为食管癌内镜检查前的初筛技术的可行性。
(魏文强 杨娟 编,贺宇彤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