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其他反映肾小管功能的指标
(一)血和尿β2-微球蛋白(β 2-microglobulin,β 2-mG)
上皮细胞和造血系统的正常细胞均能合成β 2-mG。正常人β 2-mG的合成速度较为恒定,由于分子量小,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其中99.9%被近端肾小管以胞饮形式摄取,转运到溶酶体降解。
血清β 2-mG水平决定于其产生速度和肾小球排泄速度,并不能反映肾小管功能。β 2-mG血清正常值为(1.0±4.6)μg/ml。其血清浓度增加往往反映合成增加或肾小球滤过减少。例如多种血液系统及实体性肿瘤,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增高较多。此时组织细胞更新快或破坏降解快,β 2-mG便以游离形式释放到体液内,导致其血清浓度升高。肝炎、肝硬化、某些风湿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也可见血清β 2-mG升高。由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时,β 2-mG经肾小球滤过减少,导致其血清水平升高。
尿β 2-mG减少的意义较少。如果能排除合成增加因素,则尿β 2-mG增加是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引起。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是体内唯一分解β 2-mG的场所,故近曲小管受损时尿β 2-mG明显升高。Sethi发现应用氨基糖苷抗生素后,在血肌酐增高前4~6天,可见到尿β 2-mG增加2倍以上。此外,尿β 2-mG升高还见于低钾性肾病、重金属中毒性肾病(如镉中毒)、镇痛剂肾病、子痫等。急性上尿路感染时,因肾脏实质受累,尿β 2-mG升高,可区别于急性膀胱炎。如果急性肾盂肾炎控制后尿β 2-mG仍高,应考虑有否转为慢性肾盂肾炎的可能。
β 2-mG易受尿pH、温度及蛋白水解酶的影响,庆大霉素和细菌对其有降解作用,因此应留新鲜尿液并尽快检测。另外,由于其尿中含量极微,需要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测定,给临床常规应用造成一定困难。
(二)α 1-微球蛋白(α 1-microglobulin,α 1-mG)
主要由肝细胞产生。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体液。血清α 1-mG含量与肌酐和尿素呈正相关,与菊粉清除率、24小时内生肌酐清除率等呈负相关,是评价成人GFR的指标之一,含量增高则表示GFR及肾血流量降低,或体内合成增多,血清浓度对诊断肾小管损伤价值不大。若尿含量增高则表明肾小管重吸收降低或功能障碍。
α 1-mG稳定性比β 2-mG好,测定方法除RIA等以外,可用免疫浊度法自动分析,简便快速。α 1-mG的另一个优势是尿中排出量(5~50mg/d)高于β 2-mG,可减少测定误差,提高准确度,重复性好,是判断近曲小管损害比较理想的指标。
(三)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RBP在肝细胞中合成,受到视黄醇刺激后分泌出来,特异性地结合全反式视黄醇。正常时,RBP的尿排出量很少,因为经肾小球滤过的RBP大部分在近曲小管里吸收而分解。其尿浓度升高可反映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表明近端肾小管损伤。在近曲小管受损时,尿RBP排量增加。在酸性尿中RBP较β 2-mG稳定,故认为RBP比β 2-mG更容易发现近端肾小管损伤。肾衰竭时肾小球滤过RBP减少,血清RBP相应增高。
(四)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该酶为溶酶体酶,不能被肾小球滤过。它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出现于尿中的蛋白以胞饮方式进入细胞和溶酶体,形成次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将蛋白分解为氨基酸重新返回血液循环,每日只有少于20%以胞外分泌的方式进入肾小管腔,因此尿中NAG排泄量低。但当异常情况下,例如某些重金属(铅、镉等)、有机溶剂、造影剂、氨基糖苷类等肾毒性抗生素、大量蛋白尿、出现于尿中的某些异常血液成分等,尿NAG排泄量增加,表明溶酶体活性增强。尿NAG的排泄增加和蛋白尿的增高相一致,表明肾小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