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师必备药物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止 咳 药

一、外感咳嗽

27.风寒咳嗽颗粒(丸、冲剂)

【药物组成】

麻黄、苦杏仁、紫苏叶、法半夏、陈皮、生姜、桑白皮、五味子、青皮、炙甘草。

【功能主治】

宣肺散寒,祛痰止咳。适用于风寒袭肺证,症见咳嗽咽痒,反复发作,咳痰色白质清稀,头痛鼻塞,胸闷气喘,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博济方》华盖散加减而成。其化痰散寒之力较强,兼有理气和中之效,故长于风寒喘咳之证,对外感风寒所致的咽痒咳嗽,兼有胃脘不和者尤宜。临证以咳嗽咽痒,痰白清稀,苔白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抗感染、解热、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风寒袭肺证者。

【现代应用】

感冒、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2次。丸剂: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热、痰热咳嗽及阴虚干咳者慎用。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慎用。服用本品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8.杏苏止咳颗粒(糖浆、露、口服液)

【药物组成】

苦杏仁、前胡、紫苏叶、桔梗、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

宣肺散寒,止咳祛痰。适用于风寒束肺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温病条辨》杏苏散加减,其解表之力不强,但化痰止咳之效较强,适用于风寒表邪不著,而以咳嗽痰白为主的患者。临证一般以咳嗽、痰白、舌淡苔薄白为使用指征。此外,本成药还可用于秋季凉燥之证,主要表现为微恶风寒,鼻干,痰多色白,苔薄白,脉弦。由于本成药不仅可治肺,还兼可治脾,故对于脾胃气滞轻证者也可用之,临证以脘闷、腹胀、舌淡苔白为特征。

【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化痰、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风寒束肺者。

【现代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2g,一日3次;小儿酌减。糖浆剂:一次10~15ml,一日3次;小儿酌减。露剂:一次10~15ml,一日3次;小儿酌减。口服液:一次10ml,一日3次。

【使用注意】

风热、燥热及阴虚干咳者慎用。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9.清宣止咳颗粒

【药物组成】

桑叶、薄荷、苦杏仁、桔梗、白芍、紫菀、枳壳、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犯肺证,症见咳嗽痰多,痰稠而黄,难以咳出,喘促气急,口渴,咽痛,胸闷,心烦,鼻流浊涕,发热,头晕,咽干舌燥,舌边尖红,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由《温病条辨》桑菊饮化裁而来,药势轻清,较之原方宣散之力更弱,偏重于行气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风热犯肺,表证不重,而咳嗽痰多者。

【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风热犯肺证者。

【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1~3岁一次1/2包,4~6岁一次3/4包,7~14岁一次1包,一日3次。

【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慎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

30.风热咳嗽胶囊

【药物组成】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黄芩、苦杏仁霜、桔梗、枇杷叶、浙贝母、前胡、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散热,化痰止咳。适用于风热犯肺证,症见咳嗽痰多,痰稠而黄,难以咳出,喘促气急,口渴,咽痛,胸闷,心烦,鼻流浊涕,发热,头晕,咽干舌燥,舌边尖红,脉浮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温病条辨》桑菊饮加减,长于风热咳嗽。其最大特点为清灵轻宣,寒而不滞,力虽不强,然功效全面,在止咳的同时,既可疏风以解表邪,又可清肺化痰。临证一般以咳嗽、咽干、口渴、发热、舌红为使用指征。此外,也可用于热毒壅滞之咽痛。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止咳、祛痰、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风热犯肺证者。

【现代应用】

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发生恶心、呕吐。

【用法用量】

口服,早3粒、中4粒、晚3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咳嗽者慎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

31.急支糖浆(颗粒)

【药物组成】

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前胡、紫菀、枳壳、甘草。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袭肺证,症见发热恶寒,咳嗽痰黄量多,胸膈闷满,口渴咽干,咳嗽咽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脉。

【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热解毒、涤痰化饮之力较为突出,擅长治疗外有表邪束肺,内兼痰热壅盛的喘咳之证,且以痰热为主而表邪不重者尤为适宜。临证一般以喘咳、痰黄量多、咽痛、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抗感染、抗病毒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风热袭肺证者。

【现代应用】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喘息性支气管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糖浆剂:口服,一次20~30ml,一日3~4次;儿童周岁以内一次5ml,1~3岁一次7ml,3~7岁一次10ml,7岁以上一次15ml,一日3~4次。颗粒剂:口服,一次4g,一日3~4次,用热水溶化,搅匀,放温服用。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心脏病、高血压患者慎用。寒证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二、寒(湿)痰咳嗽

32.祛痰止咳颗粒

【药物组成】

党参、芫花(醋制)、甘遂(醋制)、水半夏、紫花杜鹃、明矾。

【功能主治】

健脾燥湿,祛痰止咳。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内停证,症见咳嗽,痰多,痰稀色白,呕吐痰涎,胸脘痞闷,食少纳差,或气促喘息,甚者呼吸困难,鼻翼翕动,舌淡苔白或腻,脉弦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十枣汤加减。其功效重在涤痰逐饮,虽无止咳之药,但饮去则咳自止,实为治本之品。临证一般以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甚至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为使用指征。本成药组成势力峻猛,虽有护正之品,但非水湿内停显著者仍不宜轻用,且不宜久服。此外,对于临床其他水饮泛滥者,也可酌情使用。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抗感染、抗菌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脾胃虚弱,水饮内停证者。

【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水肿、胸水、腹水者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2g,一日2次;小儿酌减,温开水冲服。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体弱年迈者慎用。不宜过量、久服。外感咳嗽、阴虚久咳、肾虚作喘者慎用。不要与含甘草的药物同用。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燥热食物;忌烟酒。

33.苓桂咳喘宁胶囊

【药物组成】

茯苓、桂枝、桔梗、苦杏仁、白术(麸炒)、陈皮、法半夏、龙骨、牡蛎、生姜、大枣、甘草(蜜炙)。

【功能主治】

温肺化饮,止咳平喘。适用于痰湿阻肺证,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白,痰黏腻或稠厚,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或弦或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减,重在止咳化痰,功擅温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痰湿咳嗽或寒湿喘咳。临证以痰白质稀量多、咳喘频繁、舌苔白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抗炎、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痰湿阻肺证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头痛、梅尼埃病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10天为一疗程。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体弱年迈者慎用。不宜过量、久服。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燥热食物;忌烟酒。

34.橘红痰咳颗粒(煎膏、液)

【药物组成】

化橘红、苦杏仁、半夏(制)、百部(蜜炙)、白前、五味子、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

理气化痰,润肺止咳。适用于痰浊阻肺证,症见咳嗽,痰多而黏,色白,甚至呕吐痰涎,胸痞脘闷,食少纳差,或伴头重、鼻塞、流涕、咽喉不利、气促喘息,舌淡苔白或腻,脉弦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为二陈汤加味而成,相较原方,止咳之力更强,兼有健脾理气之功,故对于脾肺同病者更为适宜。临证以咳嗽痰多、色白,脘闷,舌苔白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抗炎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痰浊阻肺证者。

【现代应用】

支气管炎、咽喉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0~20g,一日3次。煎膏剂:口服,一次10~20g,一日3次;小儿减半。口服液: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

【使用注意】

阴虚燥咳慎用。本成药兼收涩之功,表证未解者非所宜。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食物,忌烟酒。

35.咳嗽枇杷糖浆

【药物组成】

枇杷叶、车前子、百部、苦杏仁、麻黄、薄荷脑、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痰浊阻肺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咳痰,痰多,色白清稀,发热恶寒,鼻塞,咽痒,喘促气急,胸闷憋胀,苔薄白,脉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三拗汤加减。解表宣肺之力较强,对于临床表邪尚存的情况尤为适宜。然而实际运用中,有无表邪皆可使用,临证以咳嗽痰多、质稀色白、苔薄白或薄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平喘、祛痰、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属于痰浊阻肺证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ml,一日3~4次;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肺虚久咳者慎用。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应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

三、痰热咳嗽

36.橘红丸(颗粒、胶囊、片)

【药物组成】

化橘红、浙贝母、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苦杏仁、紫苏子(炒)、桔梗、紫菀、款冬花、瓜蒌皮、石膏、地黄、麦冬。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适用于痰热郁肺证,症见咳嗽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咳出,胸闷口干,咽干喉痒,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杏苏散合贝母瓜蒌散加减。与同类成药相较,其涤痰清热之功相对较强,兼有生津润肺之效。故适用于痰热、肺热咳嗽,对燥咳者也可试用之。临证一般以咳嗽痰黄、胸闷口干,舌红苔黄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痰热郁肺证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7.2g,小蜜丸一次12g,大蜜丸一次2丸(每丸重6g)或4丸(每丸重3g),一日2次。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1g,一日2次。胶囊剂:口服。一次5粒,一日2次。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咳嗽、干咳无痰者慎用。气虚咳喘及阴虚燥咳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37.清气化痰丸

【药物组成】

胆南星、黄芩(酒炙)、瓜蒌仁霜、苦杏仁、陈皮、枳实、茯苓、半夏(制)。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适用于痰热阻肺证,症见所致咳嗽,痰多黏稠,色黄,胸腹满闷,或气促息粗,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医方考》清气化痰丸,其清热涤痰之力较强,对痰热壅盛患者较宜。临床对于支气管扩张、肺炎或肺气肿合并感染等证属痰热蕴肺者也可试用。一般以咳嗽痰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抗感染、抗病毒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属于痰热阻肺证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或肺气肿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咳嗽、痰湿阻肺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燥热之品,忌烟酒。可辅以梨、藕、萝卜煮水服用以助药力。

38.克咳胶囊

【药物组成】

麻黄、罂粟壳、甘草、苦杏仁、石膏、莱菔子、桔梗。

【功能主治】

清热祛痰,止咳定喘。适用于痰热蕴肺所致的咳嗽,喘急气短。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加减。长于清肺镇咳定喘,但化痰之力并不突出。临床对于肺热偏重较为适宜,故一般以喘咳频作、痰黄、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的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痰热蕴肺证者。

【现代应用】

哮喘、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呼吸道症状和支气管哮喘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有致荨麻疹的报道。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分次用水送服。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风寒咳嗽者、阴虚咳嗽者禁用。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高血压,青光眼者慎用。有成瘾之弊,不宜久服。因含有罂粟壳,为镇咳成分,故痰涎过多者不宜使用。表证未解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燥热之品,忌烟酒。

39.复方百部止咳糖浆

【药物组成】

黄芩、陈皮、桑白皮、枳壳(炒)、天南星(制)、苦杏仁、百部(蜜炙)、麦冬、知母、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止咳。适用于痰热阻肺证,症见咳嗽,甚至痉咳剧烈,痰黄黏稠,或身热,面赤唇红,或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实为清气化痰丸化裁而成。但本成药清肺生津之力更强,且兼利咽之效,尤适用于痰热阻肺而津伤虚损者。临证以咳嗽、痰黄、身热、口渴、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但要注意,本品虽有滋阴生津之功,但作用不强,故不可用于津伤重证者。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顿咳属于痰热阻肺证者。

【现代应用】

支气管炎、百日咳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糖浆剂:口服。一次10~20ml,一日2~3次;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

寒痰咳嗽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忌烟、酒及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

40.枇杷止咳颗粒(胶囊)

【药物组成】

枇杷叶、桑白皮、白前、百部、罂粟壳、桔梗、薄荷脑。

【功能主治】

止嗽化痰。适用于痰热蕴肺证,症见咳重痰黏,咽干喉痛,胸闷不通,苔薄黄,脉滑数或弦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长于敛肺化痰止咳。全方整体用药较为缓和柔润,其清热、化痰之力不突出,但敛肺止咳作用较强。临床多用于久咳不愈、痰热郁肺之轻证患者。一般以久咳、痰黏、苔薄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抗感染、平喘、抗菌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属于痰热蕴肺证者。

【现代应用】

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3g,一日3次;小儿酌减。胶囊: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外感咳嗽慎用。不宜过量,久服有成瘾之弊。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忌烟酒。

41.清热镇咳糖浆

【药物组成】

鱼腥草、板栗壳、海浮石、荆芥、前胡、葶苈子、矮地茶、知母。

【功能主治】

清热镇咳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证,症见咳嗽气粗,痰多难咳,痰稠色黄,身热,面赤,咽燥口渴,苔白微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热之力并不突出,然其止咳化痰、涤痰之功相对较强,同时还兼一定解表滋阴之效。临证一般以咳嗽、痰多色黄、口渴为使用指征,有无表证皆可使用。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解热、抗感染、抑菌等作用。

【传统应用】

感冒、咳嗽证属痰热蕴肺证者。

【现代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感冒、咽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糖尿病者慎用。寒痰咳喘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

42.银黄清肺胶囊

【药物组成】

葶苈子、麻黄、杏仁、浙贝母、银杏叶、枇杷叶。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痰热壅肺证,症见咳嗽咳痰,痰黄而黏,胸闷气喘,发热,咽干口渴,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之力较强,又兼清热润肺之效,适用于痰热壅盛者,症见咳嗽痰黄、胸闷气喘,咽干气喘者。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解热、抗感染、抑菌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痰热壅肺证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心悸。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心动过速、高血压患者慎用。注意慎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勿长时间连续使用。糖尿病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

43.清肺抑火片

【药物组成】

黄芩、栀子、黄柏、浙贝母、桔梗、前胡、苦参、知母、天花粉、大黄。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降火生津,化痰通便。适用于痰热阻肺证,症见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稠黏,口干咽痛,口鼻生疮,牙齿疼痛,牙根出血,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苦寒清热之力较强,又兼泻热通便之功,内寓“以泻代清”之意。故对于痰热阻肺兼有便秘者尤为适宜。但因苦寒太过,有伤阳败胃之弊,故临床使用时不可久服。实际运用中不必拘泥于大便是否秘结。临证一般以咳嗽、痰多色黄、咽痛、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抗菌,抗感染,泻下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属于痰热阻肺证者。

【现代应用】

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偶见胃脘不适。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咳嗽或脾胃虚弱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燥热之品,忌烟酒。

四、肺燥(热)咳嗽

44.养阴清肺丸(膏、颗粒)

【药物组成】

地黄、玄参、麦冬、白芍、牡丹皮、川贝母、薄荷脑、甘草。

【功能主治】

养阴润燥,清肺利咽。适用于阴虚肺燥证,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痛,舌质红,脉细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养阴生津之力相对突出,不仅滋补肺阴,还兼补肾阴与肝阴。名曰清肺,然其用药多有凉血解毒之功。故临床适用于阴虚燥咳之证,一般以干咳无痰,或带血,咽干痛,舌红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抗炎、抗肺纤维化、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咽痛证属阴虚肺燥者。

【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恢复期咳嗽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煎膏剂:口服。一次10~20ml,一日2~3次。颗粒剂: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脾虚便溏,痰多湿盛的咳嗽慎用。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45.二母宁嗽丸(颗粒、片)

【药物组成】

知母、川贝母、石膏、栀子、黄芩、瓜蒌子、桑白皮(蜜炙)、茯苓、陈皮、枳实、五味子(蒸)、甘草(蜜炙)。

【功能主治】

清肺润燥,化痰止咳。适用于燥热蕴肺证,症见咳嗽,痰黄而黏,不易咳出,胸闷气促,久咳不止,声哑喉痛,舌苔黄,脉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肺之力较为突出,理气化痰之效相对较强,其润肺之功则相对较弱,临床适用于肺热较盛,津伤痰阻者。一般以咳嗽,痰黄而黏,胸闷,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若兼有明显肺胃热盛者,如身热面赤、便干、口渴、咽痛等更为适宜。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抗菌、解热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于燥热蕴肺证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用温水分次送服。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咳嗽者慎用。忌食辛辣食物,以及牛肉、羊肉、鱼等食物。

46.蜜炼川贝枇杷膏

【药物组成】

枇杷叶、水半夏、川贝母、陈皮、杏仁、款冬花、北沙参、五味子、薄荷脑、桔梗。

【功能主治】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燥咳嗽,症见咳嗽,痰黄而黏,咳痰不爽,口渴咽干,咽喉疼痛或痒,声音嘶哑,舌苔薄黄,脉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功长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又兼解表利咽之效。故临床对于肺燥咳嗽,或外感温燥轻证、稍兼表邪者皆可使用。一般以咳嗽、痰黄而黏、咽干痛或痒、苔薄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平喘、祛痰、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属于阴虚肺燥证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ml,一日3次;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

糖尿病患者禁服。外感咳嗽及痰浊壅盛者慎用。忌食辛辣厚味食物。

五、肺虚咳嗽

47.咳速停胶囊(糖浆)

【药物组成】

枇杷叶、麻黄、罂粟壳、桔梗、桑白皮、吉祥草、百尾参、虎耳草、黄精。

【功能主治】

补气养阴,润肺止咳,益胃生津。适用于肺胃阴虚证,症见久咳不已,痰少质黏,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

【特点分析】

本成药化痰止咳又兼补益收涩之力,对肺阴虚久咳难愈,口咽干燥者可酌用,以久咳少痰为选用要点。

【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化痰、抗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于肺胃阴虚证者。

【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胶囊: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糖浆剂: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儿童酌减。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外感咳嗽慎用。有成瘾之弊,不可久用。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48.润肺膏

【药物组成】

莱阳梨清膏、炙黄芪、党参、川贝母、紫菀(蜜炙)、百部(蜜炙)。

【功能主治】

润肺益气,止咳化痰。适用于肺虚气弱证,症见咳嗽声微,气短,胸闷,乏力,痰少不易咳,气喘自汗,动则加重,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特点分析】

本成药益气之功比较突出,润肺化痰之力相对较弱,适用于久咳不愈,肺脾气虚者,对于痰饮壅盛或阴虚燥咳者多有不宜。本成药为滋膏,作用缓慢而持久,需要长期服用方显其效。临证一般以咳嗽气短、自汗乏力,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证属肺虚气弱证者。

【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或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2次。

【使用注意】

糖尿病患者慎用。外感咳嗽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49.慢支固本颗粒

【药物组成】

黄芪、白术、当归、防风。

【功能主治】

补肺健脾,固表和血。适用于肺脾气虚证,症见自汗恶风,咳嗽咳痰,痰多色白清稀,易感冒,食欲不振,短气乏力,苔白滑,脉弦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玉屏风散合当归补血汤,长于治疗肺脾气虚证,为治本之品。临床但见有气虚之象皆可使用,有无咳喘皆可,多用于体虚易感,或久咳不愈而见气虚不足者。临证一般以自汗恶风、短气乏力、苔白滑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感染、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肺脾气虚证者。

【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冲服,一次10g,一日2次。

【使用注意】

痰热壅盛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50.百合固金丸(片、口服液)

【药物组成】

百合、熟地黄、麦冬、川贝母、玄参、地黄、当归、白芍、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适用于肺肾阴虚证,症见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咳声嘶哑,咽干喉痛,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慎斋遗书》百合固金汤,其滋阴之力较强,尤其长于滋肺肾之阴,故对于久咳不愈,肾阴虚损而症见潮热盗汗者较宜。然而本成药多滋补之品,临床使用时应注意顾护脾胃,防止呆滞碍胃。临证一般以咳嗽气喘、咽喉燥痛、舌红少苔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祛痰、镇咳、抗感染、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于肺肾阴虚证者。

【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手术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片剂: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口服液:一次20ml,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寒湿痰喘者慎用。脾虚便溏、食欲不振者慎用。忌食辛辣燥热、生冷油腻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