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急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精神病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

1.4.1 精神病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任务
(1)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
能对生命器官(多系统脏器)功能进行紧急或延续性支持治疗。对精神科本科的急症病症通过正确、及时的诊疗,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安宁。
(2)应用先进监测设备和技术:
进行持续、动态、定量监测,捕捉瞬间变化,实时记录数据、贮存资料分析;做到灵敏、仔细的监测,迅速、准确的判断,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3)应用先进医疗技术:
对各重要脏器功能和躯体与精神的共病,进行保护和救治;通过各学科间的良好合作,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综合性治疗。
1.4.2 精神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设置
1.4.2.1 精神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病床
精神科ICU的床位数应与精神科急症人数、危重患者数比例相称。一般而言,精神科ICU床位数要以精神病医院的总床位数和日常急症数量而定,以400~800张床位数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例,ICU床数以4~8张;医生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应以1.5∶1,护士人数以3∶1为宜。每张危重病监护床应占有15m 2面积,厅式结构,这样管理与救治方便。每2张病床为一个单元,备有洗手消毒设施和专用层流通气设备,便于相互隔离、互不干扰。为防止院内感染,应周期轮转消毒。须安装空气净化器、净物与污物处理室、医护办公室、家属接待室等,配闭路电视监测系统。此外,应建立恢复病室,作为精神科急症室和外院转入患者的出院过渡。
1.4.2.2 主要监护设备
(1)循环系统监测设备:
如心电监护仪、电除颤设备、多功能监护仪,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血压连续监测,其中不但要有动脉内压力监测设备,还应有无创压力监测设备等。
(2)呼吸系统的监测设备:
如呼吸机、潮气量、呼气末CO 2及无创血氧饱和度测定。血气分析包括监测pH、PaO 2、PaCO 2及酸碱平衡变化。
(3)其他设备:
可酌情配置心脏超声、腹部超声、床边X线机、晶体和胶体渗透压测定仪、颅内压监测仪等。
1.4.3 医生和护士
应轮流安排医生到精神科急症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由ICU值班医生兼急症室的第二值班,协助急救工作。
1.4.4 精神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进入适应证
ICU的特点是管理上集中加强,监测上严密仔细,检查上定量准确,救治上及时有力。精神科ICU收治的患者主要来源于精神科急症室、精神科观察室、精神科病房转来的危重患者。其共同临床特点是罹患精神障碍同时发生躯体疾病的急危重症,包括:
(1)精神障碍共病心血管系统急重症:
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心肌病伴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危象、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等,或者躯体其他器官系统疾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急症病症。
(2)精神障碍共病其他器官系统急危重症:
如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随时有可能需要心、肺、脑复苏(CPCR)。
(3)精神障碍共病全身性躯体急危重症:
如外伤、急性中毒、淹溺、中暑电击伤、蛇虫咬伤等,及严重酸、碱、水、电解质失衡等内环境紊乱。
(4)各种术后急症重症:
例如,ECT后合并心、肺、脑等并发症。
由上可见,需要进入精神科ICU的患者,诊疗常常甚为复杂和危重,亟须综合诊疗措施。
1.4.5 精神科lCU的工作内容
精神科ICU的工作内容除了包括精神障碍共病躯体疾病的急危重症外,尚有精神科本科急症病症的危重情况需要处理,主要内容如下:
1.4.5.1 精神科lCU需监测生命体征
包含各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如意识状态、心律失常、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功能监测等。
(1)循环系统:
心率、心律(重点是心律失常)、血压、血流动力学(无创性阻抗及多普勒超声法,有创性热稀释法或连续冷稀释法等)、无创性和有创性体外心脏起搏器、心脏除颤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微循环监测仪,及心脏超声等。
(2)呼吸系统:
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aO 2)、血氧分压(PaO 2)和呼气末CO 2分压(PetCO 2)测定仪、血气分析仪、呼吸机、痰叩打器、超声雾化仪、支气管镜和各种气管插管(经口、鼻、气管造瘘)、移动式X线摄片机、纤维支气管镜等。
(3)中枢神经系统:
脑电图(EEG)、脑温度和脑氧饱和度监测仪、颅内压测定仪、脑血流和脑阻抗测定仪等。
(4)肾及代谢功能监测:
尿量、尿pH、尿比重、血糖监测、电解质和乳酸测定仪、床旁血液透析仪等。
(5)护理设备:
电脑输液泵、注射泵、深静脉穿刺三(双)腔管、肝素栓、低压气囊气管套管、气道带瓣三通管、吸痰管、胸腔闭式引流装置,Swan-Ganz导管等。
1.4.5.2 精神科lCU需监测和救治危重脏器病症
精神科ICU需根据危重患者的脏器功能状况,监测和救治脏器功能。对循环(心脏、大血管、微循环等)、呼吸、氧的输送与利用、肾功能、胃肠道功能、肝功能、脑功能、出凝血机制、内分泌代谢、内环境(酸、碱、电解质、糖、乳酸、渗透压等)、营养、感染介质(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和免疫等进行监测和救治。
1.4.5.3 患者的心理治疗、心理护理和生活管理
精神科ICU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差,饮食和大小便常不能自理,故须加强基础护理,以保证口腔、咽喉、会阴和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患者住在ICU环境,看到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各种仪器运行的声音。经常知悉邻床病友病情波动或恶化,加上自身危重病症,身心受到不良刺激。故医护人员应做到生活上关心、体贴患者、做好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核心的综合心理治疗和护理,要说话和气,耐心解释患者的问题,解除患者的疑虑,避免在清醒患者面前讨论病情。缩短ICU居留时间,尽快转入恢复病室。
1.4.5.4 电子病历系统
精神科ICU需配置数字预警系统和应急系统的电子病历系统。
1.4.6 精神科lCU的监测内容
1.4.6.1 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是反映病情缓解或恶化的可靠指标。感染、创伤、手术后体温常升高。而极重患者(尤其老年、虚弱者)的体温反而下降。体温监测时需观察以下指标:
(1)发热程度:
低热(37~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热型
1)稽留热:
为持续性高热39~40℃数天或数周,日夜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弛张热:
每日高热波动在2℃以上但不降至正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或局灶性感染(如肺脓肿、肝脓肿)、结核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消耗热:
每日高热波动超过3℃,即变动范围比弛张热更显著。常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等。
4)双峰热:
在一日内有2个小波动,形成双峰,见于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黑热病、恶性疟疾等。
5)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达39℃以上,常伴有恶寒或寒战,经数小时降到正常,隔一天到数天后又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慢性胆道感染、肾盂肾炎等。
6)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波动无一定规律,见于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胸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癌性发热等。发热伴有寒战者,常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钩端螺旋体病,以及输血、输液反应或药物反应。
ICU中不但要监测体温,更重要的是寻找感染部位和病原体,同时结合有无寒战、皮疹、面容、淋巴结、血象和各器官的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1.4.6.2 心血管功能监测
(1)心电监测:
常用床旁心电监测,也可用遥测ECG等方法,主要观察各类心律失常。在慢速心律失常中,注意识别心率少于45次/分的严重心动过缓、束支传导阻滞、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与Ⅲ度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在快速心律失常中,注意识别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短暂或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R-on-T或R-on-P,尤其注意识别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因两者的处理截然不同,前者需用异丙肾上腺素、心脏起搏等,而不用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此外,在ICU监护中发现Q-T延长、巨大倒置T波、U波交替电压等,常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先兆表现,应高度警惕。
(2)循环功能监测
1)心率(HR):
正常成人心率60~100次/分。ICU的危重患者常伴感染、发热,机体代谢率高,需有足够的心排血量,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因此适当增加心率利于提高心排血量。经观察,ICU的危重患者其心率常常不是70~80次/分,而是100~120次/分,说明机体处于代偿状态。但心率过快(大于150次/分),造成心动周期缩短,舒张期充盈不足,心排血量明显减少,且增加心肌耗氧,则是循环血容量不足和心力衰竭的征象。
2)动脉血压:
其影响因素有心排血量、循环血容量、心率、外周血管张力、血管壁弹性等。肾脏临界关闭压为70mmHg,如果低于此值,肾小球滤过减少,发生少尿。舒张压与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和血管壁弹性有关,对维持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流灌注有关。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脉压应>30mmHg,与心搏量和血容量有关。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休克、心力衰竭、低心排血量、血容不足等均可影响动脉压。
3)中心静脉压(CVP):
由静脉毛细血管压、右心室充盈压、静脉收缩压和张力及静脉内壁压(静脉内血容量)等组成,反映右室前负荷。CVP高低与血管内容量、静脉壁张力和右心功能有关。临床用于休克的鉴别诊断,作为脱水、输液的容量控制和心功能判断等指标。
4)血流动力学监测:
用床旁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插入法,使导管尖端插入肺小动脉,气囊充气时测肺小动脉楔压(PAWP),放气时测肺动脉压,用热或冷稀释法测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正常肺动脉收缩压为18~30mmHg,舒张压为10~12mmHg。当左心衰竭、原发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时,动脉压可升高。正常PAWP为6~12mmHg,其升高或降低可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各种血流动力学参数利于判断心功能与前、后负荷的关系、心力衰竭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诊断,以指导救治。
1.4.6.3 呼吸功能监测
(1)一般性临床检查:
呼吸快慢、深浅、节律和鼻翼扇动、皮肤发绀等,及影像学(X线胸片、CT,MRI等)检查。
(2)异常呼吸形式
1)哮喘性呼吸:
见于哮喘、肺气肿等。
2)紧促式呼吸:
呼吸浅速带弹性,见于胸膜炎、胸腔肿瘤、肋骨骨折和胸背部扭伤、颈胸椎疾病引起疼痛等。
3)浮浅不规则呼吸:
见于外周循环衰竭。
4)叹息式呼吸:
见于癔症、肺结核、外周循环衰竭等。
5)蝉鸣样呼吸:
因会厌部阻塞所致,常伴有吸气性呼吸困难和“三凹现象”。
6)鼾声呼吸:
因上呼吸道大量分泌物潴留,见于昏迷或咳嗽反射无力患者。
7)点头式呼吸:
呼吸不规则,多见于垂死者。
8)潮式呼吸:
又称陈-施呼吸,见于脑炎、颅内压增高、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垂危患者。
9)深快呼吸:
又称库斯莫尔呼吸,多见于缺氧、代谢性酸中毒。
(3)呼吸衰竭类型
1)根据动脉血气变化分型:
将呼吸衰竭分为Ⅰ型即低氧低碳酸血症和Ⅱ型即低氧高碳酸血症。
2)根据病理机制分型:
将呼吸衰竭分为4型。①泵衰竭:多因脑脊髓、神经肌肉或胸部病变等,使呼吸驱动力不足或呼吸运动受限。②肺衰竭:因小气道阻塞、肺本身或肺循环病变等导致呼吸困难。③氧合衰竭:因肺部动静脉短路开放,使肺循环血液未能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在肺栓塞、肺间质水肿、肺纤维化中尤为明显。④通气衰竭:多因气道阻塞、气管痉挛、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4)PaO 2、PaCO 2和SaO 2监测
在ICU中常用动脉血气分析,结合无创性床旁持续监测相关指标如下:
1)PaO 2监测:
PaO 2为动脉血中物理溶解氧分子活动所产生的压力。正常为80~100mmHg,反映机体呼吸功能状态和缺氧的程度。经皮测PaO 2适于婴幼儿,成人皮肤较厚,不易准确反映血液的氧分压,但监测的是自身动态变化,仍有一定意义。
2)SaO 2监测:
SaO 2为氧和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常以血红蛋白含氧的百分率表示,正常为95%~100%。目前较多使用的脉冲式氧饱和度监测仪,是通过吸收外周组织血液不同光谱,显示血中氧合血红蛋白量,对判断缺氧的灵敏度高。与血气分析资料对照,相关性良好。当有皮肤增厚、色素沉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休克、末梢血液循环不佳、发绀等情况时,可影响SaO 2的准确性。
3)PaCO 2监测:
PaCO 2为血浆中游离的CO 2分子形成的压力。正常为35~45mmHg。正常成人组织代谢每日约产生13 000~20 000mmol的CO 2;其弥散速度取决于肺泡内和血中PaCO 2之差。由于CO 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为O 2的24倍,其弥散速度为O 2的21倍,因此肺功能良好时,不会因寒战、发热、疼痛、创伤、代谢率增高等,产生过多CO 2造成PaCO 2上升。临床监测PaCO 2的方法是通过皮肤或气管插管测定呼吸末气体中的CO 2浓度。正常PaCO 2组织为50mmHg,静脉血45.8mmHg,动脉血39 .8mmHg。产生CO 2的影响因素包括呼吸作功增加、疼痛、创伤、发热(体温每升高1℃,多产生6.6%的CO 2)、寒战、精神激动和输入大量葡萄糖液等,使CO 2浓度升高。相反,安静、低温、深麻醉等可降低CO 2浓度。使用呼吸机可使呼吸作功减轻,导致CO 2浓度降低。
4)肺顺应性、潮气量、肺残气量、肺分流量等监测:
在使用参数较全的人工呼吸机时,可监测这些参数,利于调整治疗。
1.4.6.4 肾功能监测
(1)肾小球滤过率(GFR):
以测定血清肌酐清除率或血清肌酐予以评估。通常收集24小时尿液,在起始及终末各测1次血清肌酐浓度,计算清除率。正常约每日176 .8mmol/kg。此外,还可测定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及定时计算尿量,也可帮助判断GFR。
(2)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
可根据临床尿量和尿比重进行判断,但尿量正常,尿比重恒定性低下及血清肌酐、尿素氮上升,也可诊断非少尿性肾功能衰竭。
(3)肾脏酸化功能:
危重患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肾近曲小管再吸收碳酸氢钠,及远曲小管分泌的氢离子减少,导致尿pH降低。一般测量尿pH予以评估,酸中毒时<5 .5,如果大于此值,提示远曲小管损害。
1.4.6.5 脑功能监测
(1)神经系统检查:
在临床检查基础上,可用健康和疾病定量测试法评定意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一般把周围意识障碍分为嗜睡、恍惚、酩酊、昏睡、朦胧、谵妄、浑浊、昏睡,及昏迷等。进一步用格拉斯哥昏迷评估法(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以下者为昏迷,5分以下者为深度昏迷[见7.2.6Glasgow-pittsburgh Coma Scale(GCS)昏迷的等级评估]。
(2)精神检查:
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如冲动、暴力、自伤、自杀等)评估。
(3)电生理检查:
①脑电图(EEG):了解大脑功能有无异常,必要时可用动态EEG监护。②脑电地形图:既能反映大脑的动态变化和帮助定位,又有重复快速的优点。③脑诱发电位:主要检测脑干功能,不易受麻醉及镇静催眠药影响,利于了解脑干受损的程度和判断脑死亡。
(4)脑CT和MRl:
能清晰显示脑组织结构和形态变化,定位准确和迅速。但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使用人工机械通气时,CT和MRI检查受限制。
(5)脑血流监测:
可用脑电阻、多普勒或放射性核素,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方法了解颅内血流情况。精神科ICU中以REG和多普勒较适合。
(6)颅内压监测:
由脑组织、脑脊液和颅内血管(动静脉)容量三者组成颅内压,对其监测利于了解脑脊液压力,指导临床救治。
1.4.6.6 神经-内分泌代谢功能监测
创伤、休克、MSOF对神经-内分泌代谢均有影响。在精神科ICU一般可行下列监测:
(1)下丘脑-垂体功能:
血浆ACTH、促甲状腺素(TSH)、生长素(GH)、催乳素(PRL)。
(2)甲状腺功能:
T 3、T 4、TSH测定。
(3)胰岛功能:
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
(4)肾上腺髓质功能:
血儿茶酚胺和尿3-甲氧-4羟基苦杏仁酸(VMA)测定。
(5)肾上腺皮质功能:
鉴于危重病救治时外源性皮质激素使用较多,故影响该功能的监测与诊断。
1.4.6.7 肝功能监测
(1)酶学监测:
丙氨酸转氨酶(ALT,曾称GP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曾称GOT)、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酸脱氢酶(GDH)等。
(2)胆红素代谢:
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结合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酞转移酶(γ-GGT)、血脂和脂蛋白1(LP1)等。
(3)肝储备能力:
①蛋白合成如血清蛋白、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②血清胆碱酯酶(CHE)、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等。③肝合成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Ⅸ、Ⅹ减少,可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否延长。
(4)脂蛋白:
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5)其他:
肝功能受损时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下降,芳香族氨基酸(AAA)上升,甲状腺素T 3降低,纤连蛋白(Fn)下降,提示机体防御功能降低。
1.4.6.8 凝血功能监测
(1)凝血功能一般指标监测:
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BT)、APTT、PT等。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关指标监测:
临床可见多发性出血倾向、微血管栓塞和脏器功能损害表现。可有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及其动态变化,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升高,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少,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异常等。
1.4.6.9 免疫功能
鉴于危重病患者有营养缺乏,机体抵抗力差,容易继发感染及病情复杂等MSOF表现。故临床可行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监测,如免疫球蛋白、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测定等。
1.4.6.10 水、电解质和渗透压监测
(1)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
水、电解质失衡应高度重视,尤其是血钾、血镁水平的高低,有致命的影响。钾离子与镁离子互相依赖,低钾常伴低镁,故补钾应同时补镁。
(2)渗透压监测:
高糖、高氮、高钠等,可引起高渗透压,导致细胞内脱水,导致脑-神经调节、血液循环调节障碍,产生昏迷、休克等。正常渗透压血液为280~320mmol/L,尿液为600~1200mmol/L。

(丁荣晶 胡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