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 不合理、不彻底,或鼻咽部及其邻近器官的炎性病灶反复发作所致,在耳科很常见。其临床特点是耳中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听力减退。西医一般将本病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干老则根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分为慢性脓耳的普通型、顽疴型及恶疮型。普通型多因脾虚中衰,气血不足,清阳不升、湿浊上蒙清窍;顽疴型多因肾虚火旺,肾虚则髓少,骨质易受邪毒侵蚀,相火上炎则脓少而臭;恶疮型属肾阴不足,肝火上炎。
普通型耳中流脓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一般无臭味,流脓多为持续性,患感冒时流脓增多。鼓膜穿孔在紧张部,大小不定,穿孔周围有残余鼓膜,称为“中央性穿孔”。经穿孔可见鼓室内黏膜肿胀、增厚,色微红或苍白。耳聋一般不重,属传音性。X线乳突拍片,常因乳突气房黏膜肿胀而见透光度较差,无骨质破坏。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可以有面白、气短、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症,舌质正常或淡胖,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弱。证属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治宜补脾益气,升举清阳。方选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药如太子参10g、黄芪10g、山药10g、茯苓10g、白术10g、白扁豆10g、升麻3~6g、葛根10g、泽泻10g、赤小豆10g等。若兼面黄、消瘦、视物模糊等症,则为气血两虚,宜气血双补,方选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顽疴型表现为耳中分泌物呈脓性,量较少,多有臭味。鼓膜的穿孔边缘有一部分已达鼓沟,称为边缘性穿孔。有时穿孔在松弛部,并有听骨链坏死。经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有较重的传导性聋。有时有头痛、眩晕症状。X线拍乳突片,因乳突气房骨隔和骨壁被破坏,可出现骨疡性透光区。有时因引流不畅,则易引起并发症。此型患者所见脓少、头痛、眩晕等症以及常常伴见的心烦、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多属肾阴不足、相火上炎之证。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之类。养阴药物如生地、白芍、玄参之类;降火药物主要是知母、黄柏,可配合应用夏枯草、苦丁茶等品。用量常规以每味药10g即可。
恶疮型则分泌物少,有特异的恶臭。鼓膜穿孔在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性。如为袋状内陷而形成胆脂瘤者,应仔细察看松弛部有无小痂皮,清除痂皮后,如见边缘性小穿孔,且穿孔内未显露胆脂瘤物,可再用探针探入囊内,如探出白色腐臭物质,即可确诊。穿孔大者,通过穿孔可见灰白色鳞片状或腐乳状物质,其气味极臭。听力减退较甚,早期为传导性聋,晚期若影响耳蜗,则可见混合性聋,病变侵蚀迷路,可出现局限性迷路炎症状。X线拍乳突片,可见乳突有胆脂瘤性空洞。本型的脓臭、眩晕是因肝胆之火上炎,热毒内熏所致。患者多伴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疗以镇肝清热,方选加减栀子清肝汤或加减龙胆泻肝汤。
病例1
陈某,男,51岁。初诊:1991年10月25日。
病发轫于10年之前。左耳大衄,当时诊断为“肉芽”,做手术而愈。1984年两度大衄,治疗而痊,第3次在初夏又大衄,从此血止而渗液,至今未涸,时多时少。最近分泌物少些,但作痒,听力下降。
检查:左鼓膜未见明显穿孔,混浊,标志不清。舌薄苔,脉平。
案解:前医之药,恰到好处。应作曹随。唯以性而言对症,以量而言,远似未及。今改煎药。
二诊:1991年11月8日。药已进服7剂。分泌物少些,左耳作胀,有时还有些痒,偶有针刺感。
检查:左鼓膜混浊,隐性穿孔在前上方,尚干燥,舌薄苔,脉平。
案解:水剂龙胆泻肝,获效也感满意。脓积中耳,虽然引流特殊,但其理符于外科,宗外科处理。
三诊:1991年11月22日。又进7剂无疗效。分泌物未见减少,仍有胀感,胀甚则有沉甸感,偶而针刺感仍然。
检查:耳部检查同上诊。舌薄苔,脉平偏细。
案解:取清肝有效于前,不能以清肝有效于后,盖病程进展,证有不同,刻舟求剑,事难允许。取用二妙加味,更味同嚼蜡。以理推揆,分泌之物,总是败津腐液产物,二妙无效,良以治标而未及其本。治本之药可取培土健脾,以控制分泌。若分泌物有时出现锈色,则稍参清解。
四诊:1991年12月10日。六君加升提药之后,脓液已少,痒也不多。一贯耳内之胀难除(过去一胀即有脓,这次胀而无脓)。左侧颈部有紧张感,伴有胀痛。
检查:左耳同上诊,干燥。舌薄白苔,脉平。
案解:渗液得扶正而涸敛,症属于虚。刻下左颈牵制,已投石有路,酌取四物。
五诊:1992年1月17日。药已进21剂,脓涸干燥期竟然达匝月之久,为过去所未有,唯左颈之胀改善不多。
检查:耳内已干燥。舌薄苔,脉平。
案解:对症之药,不宜更张,只能深入。左颈牵制。迟迟难去。似可酌改一二。
本案患者是一例由于左耳大出血而导致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10年内三度大出血,血止后则有渗液作痒伴听力下降。虽然舌脉不能印证肝火,但干老根据临证经验和局部检查情况还是辨为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方中龙胆草、栀子、夏枯草、苦丁茶清肝泻火,柴胡疏肝,当归和血,黄柏、苍术、薏苡仁是三妙丸,清热燥湿,又配以山药益气健脾、升清聪耳。诸药相合,共奏清利肝胆湿热、排脓开窍聪耳之功。二诊时获效满意,干老认为清肝法可用于一时而不可用一世,有考虑其排脓引流的缘故,改用外科常用的二妙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然而三诊时疗效并不满意,病症悉如以往,此时干老认识到二诊方药无效,是治标而未及其本。分泌之物,总是败津腐液产物,脾主运化水湿,治本之药可取培土健脾,以控制分泌。若分泌物有时出现锈色,则稍参清解。方用六君子汤加味,方中六君子益气健脾、化痰祛浊,山药助君药健脾,升麻升提清气,酌配金银花、地丁清热解毒以治其标。标本同治后,症状得到改善,脓液已少,痒也不多,但患者补诉颈部有紧张及胀痛感,此是津液输布失常,血脉运行不畅而失于濡养之故,继用四君子健脾益气,升麻升举清气,陈皮理气止痛,当归、白芍、鸡血藤、丹参养血活血,改善颈部症状,络石藤一味,乍看费解,其实是干老的经验用药,他认为对于颈部、耳部的病症,络石藤是一味很好的引经药,可引药直达病所。五诊时患者的耳部症状已接近消失,耳朵数月未曾流脓,对症之药,不宜更张,只能深入,仍取用四君子汤加味。
病例2
刘某,女,32岁。初诊:1991年8月30日。
先右后左耳病20多年,有时淌水流脓,或有疼痛。每年有2~3次急性发作。同时伴以听力下降和耳鸣。鸣声为持续性,音调不高,音量一般。不急性发作时诸症稍轻。现在为急性发作的后期。脓溢比前几天减少。
检查:右耳鼓膜大穿孔,鼓室尚干净、潮润;左鼓膜混浊,标志消失。中央有一钙化点。且有菲薄感,未见明显穿孔。舌薄腻,滑润苔,底映紫气,舌质淡白,脉濡。
案解:耳虽隶属于肾,但时临长夏,脉舌提示湿浊内停,不能“刻舟求剑”执泥书本。应取渗湿化浊,稍参益气升清。
二诊:1991年9月5日。上诊之后,脓水告涸,但为时无几,再度潮润而外溢,至今仍难干燥。无疼痛,听力似乎好些,耳内憋气及耳鸣仍然存在。鸣声音调高而音量大,对外来噪声感到很不舒服。全身无力。
检查:双耳同上诊。舌薄苔,脉细。
案解:内湿难彻,浊逼听宫,虽常规有六味、左慈,但总感治肾不及治脾。取异功散加味,佐以升清。
本案患者罹患脓耳20余年,病属顽疴,就诊时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耳鸣,检查见右耳鼓膜大穿孔,鼓室尚干净、潮润;左鼓膜混浊,标志消失。中央有一钙化点,未见明显穿孔。舌薄腻,滑润苔,底映紫气,舌质淡白,脉濡。四诊合参,干老辨为湿浊内停,取渗湿化浊,稍参益气升清。他反对“刻舟求剑”、生搬硬套,因为临床病种波谲云诡,变化莫测,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地因时”拟定治法,时值长夏,江南多湿邪。故干老治耳以治湿,取太子参、茯苓、苍术健脾燥湿,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水湿,执掌中州,脾气健旺可令湿邪速去;六一散清暑利湿,为时令用药;陈皮理气化湿,气滞则湿阻,气顺则湿化;升麻升举清气,五官为清空之窍,不容芥蒂,有赖清气充盈;夏枯草、黄柏清热排脓以治标;苍术和黄柏二味又是二妙丸,干老在遇到鼓膜穿孔病人时每常取用。二诊时症状有所缓解,但还是不尽如人意,原方出入,加白术燥湿健脾,葛根升清聪耳,菊花清肝泻火。
病例3
姚某,女,30岁。初诊:1997年12月26日。
左耳流脓色黄牵丝,初起于5年之前,当时疼痛严重,经治疗而“愈”,干燥无恙。时越两年之后,再度又流脓,虽然也能干燥,但从此起,时隔半年,即流脓发作1次,至今如此。今天此刻,适在流脓与待干燥时期的恢复期中。疼痛已无,有些痒感,听力自感正常,无耳鸣,无堵塞。
检查:左鼓膜中央型巨大穿孔,鼓室尚干燥,外耳道干燥,舌薄苔,脉平。
案解:鼓膜洞穿,每年发作2次。刻又进入干燥阶段,但难免急发重来,今拟填补正气,使百日干燥,可以炼石而补火,俾获一劳而永逸。
中医素有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之说。本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每半年即发作1次,难免有正气不足之嫌,刻下缓解之际,正是扶正之大好时机。处方以党参、山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薏苡仁、苍术化湿,黄柏清热化湿,乃缓时治本之策。
病例4
刘某,女,26岁。初诊:1992年1月10日。
童年时右乳突曾做乳突根治术,但渗液不涸,竟为十七八年之久。分泌物为脓性样黄色。有较浓的臭味,偶有血迹。失听,鸣声多样(有高有低),头痛域在右侧。左耳听力下降,偶有轻度眩晕。
检查:右耳手术后潮湿不干,未见充血,左鼓膜严重内陷已不成为卵圆形,中央有钙化点两块,标志消失,舌薄苔,脉细。
案解:术后分泌难涸,可宗《外科理例》之“溃疡首重脾胃”论治,头痛之作,良以痛域在于少阳之故,治可顾及柔肝。可取参苓白术合逍遥。左耳貌似未予兼顾,但疏肝益脾之剂,定能余护不共享及之矣。
二诊:1992年2月21日。上方累进21剂,杂乱无章的多种耳鸣已减少、减轻。唯存沸水样之鸣,病耳脓无,左耳反而有分泌物,头痛轻而眩晕作。检查:两外耳俱干燥。舌薄苔,脉细。
案解:邪去身安,正充邪避,斯言殊合本症。仍步原方,继续调理。
三诊:1992年4月3日。上药进14剂,鸣声又减轻一些,鸣声为沸水待开之际,头痛在枕部,像有一根筋牵掣着。左侧咽部有异物感,颈部及四肢肌肉抽筋感。
检查:两耳干燥,舌薄苔,脉细。
案解:益气柔肝,十分恰当,但补诉综合,则似处方太崇于气,而忽略于血矣。改八珍。
本案患者幼年乳突手术而致病,有头痛、听力下降、眩晕等诸多症状,干老认为脾主运化水液,脾失健运则水湿滞留,败精枯槁酿脓生祸,故初诊处以参苓白术散合逍遥散加减,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渗湿健脾,柴胡、菊花、白蒺藜疏肝柔肝,当归和血,甘草调中,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安,正充邪避。二诊时以原方或效,稍事增损,大法如前。三诊病情又有好转,投石问路,已中肯綮,干老步迹前法,由气及血,改用八珍法化裁,稍参鸡血藤、丹参活血,因为血不利则为水,活血有利于利湿排脓。
另外,干老在治疗本病时很重视闻分泌物的气味,凡黄稠而有气味者,认为肝胆尚有湿热;臭甚而脓少者,考虑胆脂瘤;味腥者,为寒为虚;抹布气味者,实证有湿,虚证为寒,实则芳香化湿,虚者温阳化湿。
病例5
王某,女,27岁。1996年4月5日诊。
两耳化脓性中耳炎,右已20多年,左亦近2年。平时尚干燥,一经感冒即流脓,左耳必先出现,平时容易,基本上每月必作,急发时出现耳鸣。右耳近年来已难发作,自己主观感觉听力尚可,今天此刻,在平稳之中。
检查:右耳鼓膜大穿孔,左侧大穿孔且潮湿。舌薄苔,脉细。
案解:两耳鼓膜洞穿,右干左湿,频频发作,诱因在于时时感冒。治疗之法,积极者,从事修补;消极者,控制感冒。除冀两者并进。
右耳可以即刻修补。
本例患者,两耳俱病,但右耳已趋平稳,左耳频繁发作,目前虽都在平稳之中,但一干一湿,处理也截然不同。干老主张,干耳可积极从事修补,湿耳则应控制感冒,预防复发。预防者,需益气固卫,用玉屏风(黄芪、白术、防风)为主,加四君(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百合、山药补气,干老喜用穞豆衣,常言:一味穞豆衣,功抵玉屏风。